陶渊明与鸟(一)
试论陶渊明诗中的“鸟”意象

田园风光也十分热爱 。这些经历 、学习 、爱好对他后来 的思 虞 我诈 ,道德沦丧 ,人 性扭曲。凡此种种 ,由各种各样的名
想 和行 为产生 了重要 影响 。 罩官场 ,笼罩人生 !我们 可怜的
表现轻松愉悦 自适的一种 。
2 羁鸟意象 .
《 园 田居 》 ( ): “ 归 一 少无 适俗 韵 ,性 本爱 丘 山。
误落尘 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 鸟恋 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 荒
南野际 ,守拙 归园 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 阴后 檐 ,桃李罗堂前 。暖暧远人村 ,依依墟 里烟。狗吠深巷 中, 返 自然 。”这首诗 写于诗人从彭泽辞官 归隐的第二年 ,抒发
鸟同梅 、菊 等一 样在 中国也 是有 一定 象征 意义 的 。如
“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象征 自由 、和谐 ; “ 交交黄鸟 ,
“ 鸾鸟凤凰” 、 “ 雀乌雀” , 《 燕 庄子 》 “ 逍遥游 ”中的鲲 鹏等等。陶渊 明承袭古人 的表现意象 ,在他 的作 品中 ,鸟意 象别有称呼与 旨意 ,也 丰富多彩 。
了回到 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诗歌先写入俗之苦 ,次写 田园 之美 ,最后写归 田之乐 。其 中对居所朴素美好 的描绘 ,笔 淡 神远韵 浓 ,使整个画 面显 出悠邈 、虚淡 、静穆 、平 和的独 特
象 ,可以看作是渊 明早期对 功业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当他在 鸡呜桑树颠 。户庭无 尘杂 ,虚室有余 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 黑暗 、无情的现实面前碰壁后 ,在感到 了政治之不可 为时 , 以此作为寄寓生命 、安顿灵魂的精神寄托。
( ) 一
魏晋是 叫 圈历史上特别而重要 的一个 时代—— 人与文的 ] 自觉时代 :文走 向情雅 ,人发审 自我 。于是 ,钟 情 自然 ,寄 意山水 ,抱怀 田园 ,成为时 尚。朴实雅致 、冲淡醇厚 的中国
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形象

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形象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长期的官场生涯,使他认识到居官并不能实现他期待的“自由”,他并不能象大鹏那样扶摇直上九万里。
因此此期诗中之鸟,意义发生了转换,即开始追求退守的自由——与主流社会疏离后的个体自由。
个体欲在社会上立足,实现人生价值,方式和路径多种多样,质性和志向这二者有时候并不能统一,这时全靠个体的取舍。
在这茫茫的暗夜中,渊明是多么需要有人指点迷津,也多么渴望有某种力量载他渡过这一段沼泽!这期间他以其深厚的人格素养完成了对一个又一个人生问题的思索与求证。
黑暗与苦难磨炼了渊明,也成就了渊明,他终因对人生问题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而成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也开辟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新的生活理想与人生模式。
叶嘉莹先生对此期陶渊明的分析较为细腻:“如以渊明之志意而言,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得已。
然而如以渊明之质性而言,则归田方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于有‘违己交病’之患。
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
”气溢于言表,诗文也趋于“金刚怒目式”的了。
在《岁暮和张常侍》中写道:“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在《咏贫士七首》中写道:“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在《拟古九首》中写道:“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在《于王抚军座送客》诗中写道:“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沉痛地写了《述酒》一诗,《述酒》为篇名用意极深。
他在诗中借用典故感事伤时,发表议论。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陶渊明借“鸣鸟”起兴,表达为此“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心中悲愤交加,彻夜不眠。
在《咏三良》诗中又写道:“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这首诗虽为咏史诗,但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会发现,这首诗也反映出诗人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黄鸟”之悲不正是诗人之悲吗?。
[精华]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精华]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2781f2c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7.png)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张晓霞摘要:陶渊明笔下有大量的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
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质渗透的结果。
陶渊明笔下的飞鸟意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
它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飞鸟意象象征意蕴陶渊明的诗歌中频繁出现的“飞鸟”意象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及强烈的主观情感。
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与人生追求,体现了作者在动荡黑暗的社会里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态,反映了作者忘我自适、率真自然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诗人依托飞鸟这一渗透个性特征、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心路历程及精神品格。
透过飞鸟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所。
洞察诗人淡泊磊落的情怀节操和他对自由、和谐的人生的追求。
一、鸟寄寓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政治抱负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的大部分诗作都运用了寄托和象征的手法,他吟咏的“飞鸟”、“青松”、“秋菊”等自然景物常常寄寓特殊的含义,这些自然景物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心态的意象。
“飞鸟”的形象又不同与其他的意象,陶渊明对“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偏爱。
陶渊明的出身很高,在他的很多诗文中都体现着他对自己家庭历史的自豪感。
《命子》诗中;“悠悠我祖,爱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赠长沙公》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
由于家族的显赫地位,陶渊明有了远大的目标:建功立业,光耀家族。
到他老年的时候,他所作的《杂诗》(其五)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翔翻思远翥。
”陶渊明用鸟之高翔形象的比喻了自己宽阔的胸襟,他急切的盼望着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来,实现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里这只展翅飞翔的大鸟正是当时陶渊明理想的化身。
他常常在诗歌中借飞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进入社会想做一番大事的渴求。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含义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涵义摘要:陶渊明所追求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实在的,所以他的笔下除了一些神话和传说的鸟,其余衍射出所有的鸟飞翔的形象,实在又具体。
人们觉得其形象飞行生动感人,但同时又感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没有从外部而来的陌生感到不适。
读他的诗,自然也可以把握诗人脉搏的节奏。
关键词:飞鸟意象诗歌一、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活在晋朝宋代改朝换代之际,这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是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他那时候生活的反映。
东晋建立后的数十年间,诗坛一直是以玄言为主,正是陶渊明的出现才使得诗歌艺术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辞去彭泽县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个时期的分界,只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便卸职回家,在这之前,陶渊明对隐居的生活其实是有顾虑的,他想当官,但又讨厌这样浑浊的世界,他想归隐,又想在政治上能有自己的一番作为,终于在最后辞去彭泽县令,陶渊明彻底归隐了,在后来的诗歌上虽然有表现任职想法的,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隐居生活的劝诫和对田园生活以及自己农务生活的描写,可以说,前后陶渊明的思想经历了从“伪我”到返璞归真的“真我”的过程。
[1]陶渊明的诗歌沿袭魏晋诗歌古朴的风格而且进入了更加纯熟的境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他成功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至美的境界。
鸟是古典诗歌意象群中的一个,其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累渐渐丰满起来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中的鸟代表了对爱情的理性追求。
“鸳鸯在梁,憩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鸳鸯》中的鸟儿是宁静的,烘托出对长者真心的祝福。
《楚辞》中也有鸟的意象,但已经比《诗经》中的运用技高一筹,与作者的心融得更近,更接近于一种“有我之境”。
[2]屈原中鸟的意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象,是来表现自己的个人诚信操守的,如“香草”和“恶草”的对比,《离骚》中“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皆然”一句,也是用山鹰和家雀胸襟的对比来突出作者自己的高洁之性,这些绝对是超出《诗经》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和译文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和译文
原文: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讲解

高情千古鸟语中——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雒晓春内容摘要: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写到鸟,可谓对鸟情有独钟,诗人不仅以鸟自况,更以鸟言志述怀抒情喻理,鸟这一寻常生命,因诗人内心世界的充盈高洁而随之成为蕴涵丰富厚重的意象集合。
关键词:意象;鸟作者简介:雒晓春(1972-),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意象依赖于物象而存在,物象经过两方面的加工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这两方面即:“一方面,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物象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1]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写到鸟,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桂冠的渊明对鸟情有独钟,渊明不仅以鸟自况,更以鸟言志述怀抒情喻理。
鸟这一大自然的寻常生命经过渊明的观察与创造,形成意趣各异蕴藉丰厚的意象集合。
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渊明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并非世族,所以在门阀森严的社会中受人讥讽,渊明祖、父都曾为官,至渊明,却已经家道衰落。
出身名流却非世族,祖上荣耀却家道艰难,这都使他在早期更倾向于儒家的功业思想。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大济苍生”,拯时救世,象鸟一样展翅高飞,青年的渊明可谓胸怀远志。
“发忠孝于君亲,不矫然而祈誉。
”(《感士不遇赋》),渊明是深受儒学教养颇怀政治理想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但诗人生逢晋宋之交的乱世,篡夺和杀戮交替的险恶政治,“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市朝竞趋的浮诈官场,都让“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性刚才拙”(《与子俨等疏》)的诗人深深厌恶。
“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其一),以鸟对“尘网”的挣扎、对山林的眷恋,表现了自己对误入官场的悔悟之意,诗人恬静淡泊的秉性气质也清晰可见。
“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诗人对官场之倦怠,十三年里,在仕隐间三度进退终还田园,诗人以鸟的“知还”表现对自己选择的欣慰。
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形象

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形象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形象“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
” (《周易》之《明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
”(曹植《九愁赋》)“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步出城东门》)“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赠秀才入军》)我们沿着这条思想的小径,用我们的心灵沿着飞鸟曾经划过的痕迹,终于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王朝,一个诗歌和灵魂都有了重大发现的精神王朝——魏晋时期。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独具中国文人品格的诗人——陶渊明。
提到陶公,人们多知他爱菊、爱松,然而我在他的诗歌中看到的更多是在写鸟。
除有六首诗歌专门咏鸟外,还有四十二处写到鸟,其量远在松菊之上;而且,飞鸟的形态殊异。
显然,鸟在渊明心中有更重要的地位。
我们根据陶公一生的经历和他诗歌创作的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一条线索:鸟这一形象在陶公的诗作中充当了他的灵魂代言人。
陶公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对生活的极大热情,对政治的极端失望,对老此一生的无可奈何都用同一个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者相得益彰,互为参照。
同时,诗人在不同时期反复歌吟鸟的不同形象,也反映了诗人进与退的矛盾心理伴随终生。
下面就从横向为主,以纵向为辅对陶公诗歌中的飞鸟形象进行分析,以期借助飞鸟这一形象走进陶公的精神世界,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位伟大诗人矛盾困顿的一生。
高鸟展宏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陶渊明诗歌和人生的前期,诗歌中出现鸟的意象最早的是《命子·其二》。
这是一首咏怀诗,当时他还没有出仕,然而我们分明可以从“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中读出陶渊明的青年时代是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时代。
陶渊明诗歌中鸟的艺术形象

陶渊明诗歌中鸟的艺术形象摘要:陶渊明的诗歌中使用了大量象征意义的事物,鸟在他的诗歌中尤为突出,不仅是他诗歌的一个描写内容,更是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情感积淀的具象反映。
关键词:陶渊明意象“鸟”艺术作用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
钟嵘《诗品》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是因为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开创了田园诗歌的新题材。
在他的诗歌中,他多用寄托和象征的手法描写自然景物并寄寓特殊含义。
特别是鸟,出现频率更高,鸟不仅是他诗歌的一个描写内容,更是以鸟自喻,寄托着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优美的田园环境是陶诗的一个主要描写内容。
陶渊明虽然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但占据他内心世界的还有“老庄”的自然之道。
出仕和归隐的反复,让他彻底疲倦官场。
于是,他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
正因为他的彻底归隐,才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大发展。
在他的田园诗歌中,乡间的草木皆有情、花鸟都成性,描绘了一幅幅优美、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大量描写了鸟的意象,无疑增加了田园生活的幽雅与淳朴。
《咏贫土》其一写:“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有一种怡人之美,让人依恋,让人陶情。
陶渊明的世界是田园的世界,“鸟”的艺术形象使他的田园诗歌更加灵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王士祯在《古学千金谱》中析此诗道:“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
”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
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
鸟在陶渊明诗歌中已经人格化、具象化了。
陶渊明通过对众多鸟的描写,不仅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真实的农村生活环境,构筑了一种悠然的田园村景,更让他的诗歌获得了清新的气息和幽雅的情调,大大丰富了他的诗歌内容。
二、以鸟自喻,寄托着作者一生的真实情感。
陶渊明为什么对鸟如此衷情?为什么喜欢用鸟来比喻自己?这和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及他的矛盾的、复杂的思想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与鸟(一)
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潇散发露的时代。
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此期。
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宁馨儿,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实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自然与自由相关,渊明及魏晋士人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表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这种渴望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之后,变得尤为突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渊明的自然追求与鸟大有关联。
与玄风盛行相表里的,是魏晋诗文中,鸟意象出现得比率明显增加。
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应该说是有其深刻时代内涵的。
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
《周易》之《中孚》、《明夷》、《渐》、《小过》等卦中均有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
《诗经》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
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
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主流群体的个体自由。
两种鸟的原型意象,陶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
渊明思想之转变实可以以鸟意象一以贯之。
一、渊明前期功业追求与鸟意象
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
任何个人都无法超越社会时代带给他的局限,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影响。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家把陶与王相提并论,比做周朝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说:“陶士行(侃)据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导)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
”1]又说陶侃“望隆分陕,理则宜然。
”2]渊明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
如按照三世为官便成世族的传统,确实也不能目渊明为寒门了。
考诸渊明诗文,可见其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
《命子》诗中,诗人首先缅怀了祖先的光辉历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又对曾祖陶侃的功业与人格高度赞美:“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踌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再如《赠长沙公》诗中,称自己的家族为“令族”,并将长沙公引为自豪,称其为“实宗之光”。
诗曰:“于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这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时代潮流。
寒门士人念念不忘的,是有朝一日能跻身于世族高门的行列,而世族之胄也千方百计地善保家门、发扬宗族之光。
因此,对于渊明的门第观念,我们应该给予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门第观念也与用世之心紧密相联。
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是士人的追求目标,在六朝时代,这两者更强烈地联系在一起。
陶渊明带着一定的门第观念步入社会,沾溉着门第之泽,享受着由门第与家族带来的荣誉与利益。
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享受权利的同时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种责任感主要不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官方意志,它实际上近乎内心的的律令。
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六朝世族人士大多将个体功业的建立与家族命运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与家族休戚与共,共损共荣。
清代方东树说过这样的话:“昔人云:读杜诗,当作一部小经书读。
余谓陶诗亦然。
但何必云小也。
”3]可见,他是把陶诗当作儒家经典来推崇的。
这种看法在历代并不罕见,如宋代的真德秀就曾说过:“以余观之,
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
《荣木》之忧,逝川之叹也;《贫士》之咏,箪瓢之乐也……”4]此说绝不是空穴来风、无根之谈,它们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渊明早年确实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并且形诸诗文。
研读陶诗,会发现渊明早期的篇什中,多处流露出儒家的功业思想及用世之志。
《停云》诗写道:“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
《时运》诗化用儒家所乐道的“曾点气象”,表达了渊明早年对儒家精神境界的欣羡之意。
《荣木》一诗更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该诗第四章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见出,渊明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
我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
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
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
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能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