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

合集下载

试论陶渊明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之差异

试论陶渊明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之差异
在诗的内容上,陶渊明与谢灵运截然不同,陶渊明写的是农村的农夫的躬耕生活,把自己融入到田园生活中,在对农耕生活的亲身体会中享受着大自然之美。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反映出陶渊明崇尚自然,亲自经历了一个普通农民所经历的一切时的一种愉悦心情。他的诗主要是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往往和自己的游踪联系在一起。其诗歌内容无怪乎湖光山色,登游揽胜,自己却置身于大自然之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也不像陶渊明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之美。
四、诗风的差异
陶渊明的诗风可以概括为:
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从思想上来看,陶渊明熟悉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同。他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有个人的生活实践,这使他具有独特的视点。
二、不同的归隐心态
陶渊明自幼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正如他所写“少年罕人世,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他年轻时屡隐屡仕,不断在出仕和隐居中进行痛苦的抉择。直到将近五十岁当了八个月的彭泽县令后,终于看破了政治的黑暗,彻底从痛苦的抉择中解脱了出来,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开始了自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彻头彻尾的隐居生活。陶渊明在他的诗中不止一次的重复表现归返家园的快乐,有鱼归大海,鸟入山林的味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终于摆脱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的精神枷锁。在他的作品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农村纯朴的乡土气息,平淡、自然、纯朴,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精析

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精析

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精析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开我国古代诗歌山水田园诗的先河。

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祖述陶渊明,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比较他们之间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陶渊明——中国山水田园诗鼻祖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个专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他的田园诗充满了对污浊的现实的憎恶和对纯朴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诗人把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身处其中比作“羁鸟”,“池鱼”,把归居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蔑视。

同时,作者在这首诗里和其他诗作中,都刻意描绘了清新、悠美的田园风光(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由衷的喜悦。

在诗中,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喧嚣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相得益彰的艺术力量。

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就缺乏这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和进步的思想境界。

王维、孟浩然虽然也赞美了田园风光,但没有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

这是一个不同。

陶氏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尤其不同的是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种豆南山下》等。

而王维、孟浩然就没有直接反映农业劳动的作品。

另外,由于陶渊明归隐后家境贫窘,因此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贫困情况。

如《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到了晚上盼天亮,到了早晨又愿太阳西落,没有切身体会是写不出这等诗句的。

我们从中可以想见作者和农民们悲惨的生活情景。

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就缺乏这种描述,因此就缺乏感同身受的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在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王维、孟浩然都比不上陶渊明。

从艺术风格上看,陶、王、孟有共通之处。

他们都热爱自然,都有隐逸思想,都致力于田园诗的写作。

总起来看,风格都比较朴实、自然。

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陶诗胸次浩然……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靖节清而远……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

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

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

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

以唐代王维。

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

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清丽洗练。

多用白描手法。

中文名,山水田园诗。

文学体裁,诗歌。

地区,中国。

起源年代,南北朝。

代表人物,谢灵运。

陶渊明。

王维。

孟浩然。

来历。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

谢灵运。

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

王维。

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

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

悠闲的田野。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发展历史。

《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

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

如“关睢”。

“桃花”“薄荷”“挚鸟”等。

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

或是作为比德之物。

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

诸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写景佳句。

也只是作为人事活动的一种背景而出现。

起得是艺术媒介的作用。

自身还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在《诗经》。

《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

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

两汉数百年。

乐府五言诗。

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

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

只是汉末建安时期。

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

这才算是曲终奏雅。

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

魏晋之前。

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

欲望。

政治。

战争等等。

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

则始于魏晋六朝。

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

一个干戈纷扰。

政治紊乱。

经学衰落。

玄学盛行。

思想开放。

人性觉醒的时代。

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山水田园诗》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山水田园诗》

(反衬)。
链接 《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
教材 一)》(陶渊明)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
溪水、山石、松林、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 意象
歌等。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
情感 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向往恬淡静 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之情。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山水田园诗》
高考语文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 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 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是我国山水田园 诗的繁荣时期。
选项
突出特点
(1)比喻、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
仰的变化与空间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
技法 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

陶渊明的诗歌有哪些题材?各自的艺术特点如何?其共同的艺术风貌是什么?

陶渊明的诗歌有哪些题材?各自的艺术特点如何?其共同的艺术风貌是什么?

陶渊明的诗歌有哪些题材?各自的艺术特点如何?其
共同的艺术风貌是什么?
陶渊明的诗歌涵盖了多种题材,主要包括:
1.山水田园: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宁静的田园生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亲近自然的情感,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美好。

2.思乡伤别:陶渊明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与离别之情。

他在诗中表达了离乡背井、忍受飘零生活的艰辛,以及对家乡、亲人和友谊的珍视。

这些题材使他的诗作充满了深情和哀思。

3.思考人生与哲理:陶渊明的诗歌也涉及对人生的思考、哲
学和道德的关注。

他通过对人性、生命、命运等问题的思考,探索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

这些诗作具有哲学性和思辨性,展示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感悟。

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特点包括:
1.质朴自然和清新明丽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采用了朴实自
然的语言,没有华丽的修饰,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展示了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使诗句富有意境和想象力。

2.婉约与雅致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作以婉约雅致的风格
为主,注重抒发深刻的情感和思想,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
内心的禅意和清逸。

他以细腻而舒缓的语调描绘着纤细的情感和绵长的思索。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诗歌以山水田园、思乡伤别和思考人生与哲理为主要题材。

他的诗歌表现出质朴自然和清新明丽的语言表达风格,以及婉约雅致的艺术特点。

这些共同的艺术风貌使得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自然之美、人性之思和人文之雅,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唐诗三百首》中山水田园诗

《唐诗三百首》中山水田园诗

《唐诗三百首》中山水田园诗
1、《饮酒·结庐在人境》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寄情田园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寄情田园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寄情田园-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寄情田园—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是由于两者的生活道路、个性秉赋、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前者选择彻底归隐,完全融入了世俗生活,而后者则把归隐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只是想从中寻找心灵的暂时安慰。

这种生存方式的抉择最终决定了两者诗歌从作品内容到作品物象、作品意境都有所不同。

其一,作品的内容直接受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对社会的态度所决定。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是开国元勋,父亲也曾作过太守,到他时,家境衰落。

外祖父家里的藏书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广泛阅读了《老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所以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青年时代的他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理想,渴望干一番事业,曾断断续续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官职,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陶渊明几经出仕的经历使他对黑暗腐败的现实感到厌恶,归隐后乡居生活的自由,使他的身心彻底放松。

这使得山水田园之境在陶渊明的心中转化为了悠然之情,表现的真率自然。

宋代朱熹说:“渊明之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王维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一生起起落落,曾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也曾官至尚书右丞。

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居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这些方面的擅长对提高他的诗歌艺术性有很大的帮助。

也正因如此,他在创作诗歌时就比一般人更能精确细致的感受到和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音响和景物,并将之表现出来,构成独到的意境。

2022高考复习古诗词阅读:山水田园诗(一)

2022高考复习古诗词阅读:山水田园诗(一)

2022高考复习古诗词阅读:山水田园诗(一)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的心情,用激情之语排斥官场,表明诗人无奈归隐的悲愤与乐观放达的心境。

B.诗的九至十六句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

C.诗人以常见普通农村生活入诗,和他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交融,构成一个完美诗境,使普通景物具有美感。

D.诗中用白描的手法,简练地勾画事物,从而使诗人的感情得到充分抒发,是本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答案】1.“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厌弃。

“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解析】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诗人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来,那是误入歧途,故诗人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入了束缚人性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所以“尘网”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

“尘”可知官场之黑暗污浊,“网”“樊笼”可以看出尘世官场对人身心的束缚,“误落”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己曾经身处官场的悔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题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此必 为时事而发。然自古及今,圣贤所以立身涉 世之全,量不过如此。”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浅人日读陶 集,至此种作,则全不知其所谓,况望其吟而 赏之。” 清代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 三曰:“此章意杂出,审思不得其故,但觉忠 厚之思,望人不浅。设非警彼元勋,何当许 道?”
3、以白描的手法、平凡的 素材创造出非凡的意境和 情趣,深入浅出,淳厚有 味。
乞 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4、讲究篇章的有机结构, 有整体美:艺术风格多样化。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平淡自然;金刚怒目。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具体创作时间为晋元兴二年秋冬之际桓玄篡 晋之前。《饮酒· 十七》陈说刘牢之征辟陶渊明 为参军事,是时,陶渊明虽然已经离职闲居,但是心 念时局,为刘牢之命运感慨不已,并深感生于无道 之世代,应该去危图安,遂强化了躬耕田园的志向。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其十七)诗,是以刘裕 讨伐其政敌之一司马休之事件为题材的作品。赞 扬颜延之不被刘裕的甜言蜜语所诱惑,坚贞不屈 的精神,以及自己归隐的志向。 寓规劝(颜延之)于晤谈。 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 芳洁的品性。
想象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 得尽养生年。
(三)谢诗与陶诗的比较
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 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而陶诗写田园山 水,往往是静观;静观须心境纯净,方能物我亲 切交流。 2、谢诗中也有哲理,但主要在于化其心中郁结, 且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 的程式,往往在诗的最后拖上一个玄言的尾巴, 这说明他的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仍留着玄言诗的尾 巴。而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故能达到超 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地。
死没无复馀。
3、反映农村经济的凋蔽 和农民生活贫困的。《归 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 游) 4、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 理想,反对剥削压迫的。 《桃花源诗并序》
(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平淡质直,自然流露,不假雕饰,浑 然天成。陶诗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古 人多所评论。钟嵘《诗品》说:“文体 省净,殆无长语”,“世叹其质直”。 2、塑造生动优美的形象,达到情景融合 的境地。《饮酒》(其五):“采菊东 篙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被王国维誉为“无我之境”, 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见 《人间词话》)。
(二)谢灵运和山水诗
谢 灵 运
谢灵运是真正 大力创作山水诗并 起了巨大贡献的诗 人。谢灵运山水诗 的特点是鲜丽,清 新,自然,他的诗 开启了南朝一代的 新诗风,实现了诗 歌艺术由魏晋的古 朴向南朝追求声色 的转变。

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 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 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 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 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 蕴真谁为传。
山 水 田 园 诗
一、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陶渊明(365-421)
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 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一生走过三个时期: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 中晚年的隐居时期。
1、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出身、家境。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
求,多用深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 懂,有佳句而无佳篇。而陶诗则朴素、 平淡、自然。
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在谢灵运之前, 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 的地位。

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 诗歌语言,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 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 效果。
钟嵘评陶诗
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 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 辞典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 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 云”,风华清丽,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 隐逸诗人之宗也。 ———《诗品》
唐 •白居易:“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渭 川闲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游庐山,经 柴桑,过栗里,思其人,不能默默,又题诗云: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 目想心拳拳。……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访陶公旧宅并序》)
3、隐居终老时期
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 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 生。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是受儒、道两 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 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 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 精神支柱。 道家思想使他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 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 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皆表 现出真率的态度。

《晋书•陶潜传》:陶潜“性不解音,而蓄 无弦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
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宋书•隐逸传》:“取头上葛巾漉酒,毕, 还复著之。”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1、描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 发诗人闲适自得心情的。《归园 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 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归园田居(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2、歌咏农业劳动, 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 建立了深厚情谊的。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歸園田居 (其四)
徘徊丘壟間, 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 桑竹殘朽株。 借问采薪者, 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
(二)艺术特色
1,比兴手法;
2,用典; 3,白描; 4,结构上似断还联。
二、早期的山水诗
(一)最早的山水诗——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還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这首诗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 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俱偶尔之兴 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 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 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 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 时,……此亦偶凑之趣也。……其一点 ‘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道书千卷, 佛经完万叶,犹不能尽厥蕴,故但以‘欲 辩已忘言’五字喝断‘此中有真意’之间。 虽然,固已言之矣,不曰‘采菊东篱’云 乎?”
《晋书· 陶潜传》

“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少 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 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 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 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 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四)早期的其他山水诗诗人
1、除谢灵运之外,南朝写山水诗的诗
人还有谢惠连、颜延之、鲍照、谢朓、王 融、沈约、何逊、阴铿等人。
2、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与
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 的诗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但颜延之 的山水诗成就不及谢灵运。
谢朓诗意
登庐山二首之一
鲍照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蒙。 巃嵸高昔貌,纷乱袭前名。 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 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 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 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 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 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
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 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 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 的建立而产生的。
三、盛唐的山水田园诗
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 1、隐居山林,学道求仙的风气;
2、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寄傲林泉的物质条件
和经济基础;
3、南北统一,交通方便,文人游学观览成为风气。
(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1、简介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 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 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 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 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 则以泼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 《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
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 谐。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 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 对象。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 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 然。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 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辗转出仕时期
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 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 主薄,不就。 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隆安五年(401) 冬,归家居母丧。 404年,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405年,40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 军。 405年8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 辞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