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总体综合规划文本正文

合集下载

上海市杨浦区城区总体规划

上海市杨浦区城区总体规划

上海市杨浦区城区总体规划(摘要)上海市杨浦区城区总体规划(摘要)第一部分关于城区布局规划一、城区性质杨浦区为上海市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区,“安居乐业”应成为杨浦的基本城市功能;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大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科技教育和都市型产业应成为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区域现状和发展趋势,杨浦应依托高校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城区功能为主线,以科技教育和都市型产业为基础,以居住服务为主导,积极推进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综合功能的战略性调整。

二、城区发展规模用地规模。

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6 0.61平方公里(包括新江湾城地区8.6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5.08平方公里,占8. 38%。

人口规模。

现状城区常住人口12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8万人。

2005年,常住人口为128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为112万人左右;2020年,常住人口为146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为124万人左右。

三、城区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杨浦区建成城市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形成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形成多层次、网络状、组团式的城区布局框架;形成城区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科教事业发达的“安居乐业”新型城区。

四、城区布局结构形成“一中心、一发展带、两轴线、五功能区”的多层次、网络状、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中心。

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

上海市四个市级副中心之一,面积为2.18平方公里,分解上海市中央商务区的公共活动功能,主要服务于上海市东北地区,既集金融、信息、购物、文化、体育、休闲和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又具有科技服务和娱乐休闲的独特功能。

一发展带。

滨江复兴岛发展带。

西起大连路,东至复兴岛,北依杨树浦路,南临黄浦江。

总用地面积约3.8平方公里,其中复兴岛为1.44平方公里;岸线全长8公里,其中复兴岛岸线长3.42公里。

规划形成高标准、低密度的居住生活亲水区域、城市绿肺和休闲、旅游、娱乐空间,为杨浦区构筑二十一世纪城市新形象的门户。

上海市松江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上海市松江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
二、要落实规 划 建 设 用 地 “负 增 长”的 总 体 要 求,严 守 人 口 规 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严格管 控常住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到 2035年,松江区常住人口调 控目标不超过 1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175.8万人左右.坚 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 2035年, 松江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 超 过 286.2 平 方 公 里,耕 地 保 有 量 不 低于15.9万亩;到 2020年,永 久 基 本 农 田 保 护 任 务 不 低 于 22.38 万亩.到2035 年,松江区生态空间面积不小于 325.6 平 方 公 里, 生 态 保 护 红 线 面 积 1.1 平 方 公 里 ,森 林 覆 盖 率 不 低 于 25% ,人 均 公 园绿地面积不 低 于 15 平 方 米,历 史 文 化 风 貌 区 面 积 2.8 平 方 公 里 ,地 表 水 水 环 境 功 能 区 达 标 率 达 到 100% ,生 活 垃 圾 无 害 化 处 理 率达到100%.要 加 强 市 政 基 础 设 施 和 防 灾 减 灾 设 施 规 划 建 设, 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四、要推进形成“两横三纵多带”的生态网络空间,完善公园体 系 和 绿 道 体 系 . 强 化 松 江 区 的 对 外 交 通 联 系 ,落 实 全 市 国 铁 通 道
—2—
规划布局,推动松江南站成为城市级枢纽.完善轨道交通网络,落 实«上海市城市 总 体 规 划 (2017-2035 年)»中 确 定 的 市 域 线 和 市 区线,并新增局域线.构建松江“一廊九区”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形 成 4 处 商 业 商 务 集 聚 区 ,形 成 1 个 产 业 基 地 、9 个 产 业 社 区 以 及 若干零星工业用地的先进制造业空间总体格局.加快改善居住条 件 ,优 化 住 房 供 应 结 构 ,加 大 保 障 性 住 房 建 设 力 度 ,完 善 租 购 并 举 的住房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住房时序调控机制.到 2035年,全 区城镇住 宅 建 筑 量 约 8387.2 万 平 方 米,城 镇 住 宅 套 数 约 82.0 万 套.依托新城 副 中 心 和 地 区 中 心,提 供 高 等 级、特 色 化 的 公 共 服 务 ,构 建 15 分 钟 社 区 生 活 圈 ,促 进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水 平 均 等 化 . 建 立永久基本农田分类管控体系,引导农用地复合利用,推进郊野地 区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重点加强仓城、府城、下塘、华阳桥、 长 石 路 等 5 处 历 史 文 化 风 貌 保 护 区 以 及 松 江 唐 经 幢 、兴 圣 教 寺 塔 、 广 富 林 遗 址 、佘 山 天 文 台 等 4 处 全 国 重 点 文 保 单 位 等 的 保 护 利 用 . 加强城市设计,注重城市色彩引导,体现“水墨松江、清雅荟彩”,郊 野 地 区 以 及 历 史 风 貌 地 区 、副 中 心 以 及 地 区 中 心 、生 活 区 、产 业 区 形 成 较 为 统 一 协 调 的 色 彩 风 格 . 贯 彻 绿 色 低 碳 的 发 展 理 念 ,优 化 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加强环境保护.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规划地位和作用 | 规划期限 | 规划区范围 | 规划指导思想 | 城市性质 | 城市发展规模 | 城市发展目标 | 城市发展方向 | 产业发展规划 | 对外交通规划 | 市域交通规划 | 环境景观规划 |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 住宅发展规划 | 科教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 近期建设规划 | 规划实施对策规划地位和作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

规划立足于21世纪的长远发展,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市域城镇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均考虑了更长时间的发展要求,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

规划区范围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本规划与《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规划指导思想(1)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进一步确定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向 21世纪,体现国际大都市水平;(2)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3)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5)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统筹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体系等建设。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城市性质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文本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文本
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 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 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紧密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 和改善民生,注重远近结合、城乡统筹,注重减量集约、多规合一, 符合上海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上海城市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II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编制目的 体现国家战略要求和市民需求,立足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促进 上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编制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作用 国务院 2001 年 5 月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确立了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 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对上海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上海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法定依据,是引领上海城市创新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 间资源配置的战略蓝图、政策平台和行动纲领。凡在规划范围内涉及 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的各项政策、规划的制定,以及各类规划建设活 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六章 公共服务和文化风貌 ............................ 64
第一节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 ........................ 64 第二节 高等级公共服务 ............................ 69 第三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71 第四节 总体城市设计 .............................. 81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6.30•【字号】沪府办〔2023〕19号•【施行日期】2023.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沪府办〔2023〕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6月30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超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本市组织开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评估,并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提高站位、放眼国际。

围绕“五个中心”建设要求,坚持“四个放在”,全面评估“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情况,加强与全球城市的对标分析。

(二)战略引领、突出重点。

准确把握超大城市发展规律,聚焦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问题和关键变量,深入开展实施评估工作。

(三)科学评估、动态维护。

大兴调查研究,运用数字化技术方法,组织第三方独立评估,邀请多领域专家参加,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强化实施评估成果对总规动态维护和政策制订的反馈作用。

(四)协同协作、统筹推进。

注重部门合作、市区联动、区域协作,将“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评估工作和“十四五”中期评估工作紧密结合,促进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衔接。

二、评估对象和时点主要评估“上海2035”总规实施情况,同步评估《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各有关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区单元规划、市级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摘要:本文档旨在介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主要内容。

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国际大都市,面临着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土地资源有限等挑战。

为了推动上海市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这份规划。

规划资源的合理分配、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更新、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城市功能是本规划的重点。

第一部分:背景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房地产泡沫、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决定制定一份长期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部分:规划目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并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 人口控制目标: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2035年不超过3000万。

2. 经济发展目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上海市经济由产业链延伸向产业网络转变。

3. 环境保护目标:通过提高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上海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4.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三部分: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加强核心城区的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和郊县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

2. 人口分布调控:通过引导人口向远郊区域和城市副中心转移,减缓核心城区人口压力。

3. 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网络,提升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运输能力。

4. 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推动旧城区、老工业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的更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6.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

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文本

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文本

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文本目录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文本 (1)目录 (1)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文本 (1)第一章总则 (1)第1条 1第2条 1第3条 1第4条 1第5条规划依据 (1)第6条规划目标 (1)第7条规划原则 (1)第8条规划期限 (1)第9条规划区范围 (2)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第10条战略任务 (2)第11条战略目标 (2)第12条战略措施 (2)第三章镇域发展规划 (2)第10条镇域人口规模 (2)第11条村镇体系结构 (2)第12条镇域空间发展模式 (3)第13条镇域空间发展战略 (3)第14条镇域土地使用分区 (3)第15条镇域建设用地规模 (3)第16条镇域产业布局规划 (3)第17条镇域社会事业规划 (4)第18条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4)第19条镇域市政设施规划 (5)第20条镇域防灾工程规划 (5)第21条镇域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5)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5)第22条城镇性质 (5)第23条人口规模 (5)第24条用地规模 (5)第四章城镇用地布局结构 (6)第25条城镇用地布局结构 (6)第26条一心 (6)第27条四轴 (6)第28条四片 (6)第29条整体联动发展 (6)第五章城镇土地使用规划 (6)第30条城镇居住用地 (6)第31条行政中心用地 (6)第32条商业文化中心用地 (6)第33条教育设施用地 (7)第34条体育设施 (7)第35条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7)第36条工业仓储用地 (7)第37条道路广场用地 (7)第38条绿地用地 (7)第39条河流水域用地 (7)第40条城镇建设发展备用地..................................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城镇交通规划.. (9)第41条道路性质等级与路况控制 (9)第42条停车场 (10)第43条公共加油站 (10)第44条公共交通系统 (10)第七章城镇绿化与景观规划 (11)第45条公共绿地 (11)第46条居住区绿地及专用绿地 (11)第47条老城区绿化 (11)第48条生态防护绿地 (11)第49条道路绿带 (11)第50条景观规划体系 (11)第51条景观节点 (11)第52条景观轴线 (11)第53条整体风貌 (12)第八章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12)第54条给水工程 (12)第55条排水体制 (12)第56条污水排水 (12)第57条雨水排水 (12)第58条供电工程 (13)第59条电信工程 (13)第60条邮政工程 (13)第61条有线电视 (13)第62条燃气工程 (13)第63条工业热力 (13)第64条管线综合 (13)第65条防洪排涝 (13)第66条抗震工程 (13)第67条消防工程 (13)第68条人防工程和生命线系统 (14)第69条环境卫生 (14)第70条环境保护目标 (14)第71条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4)第72条水污染防治措施 (14)第73条声环境质量控制措施 (14)第74条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15)第75条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 (15)第九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5)第76条保护范围 (15)第77条保护目标与原则 (15)第78条保护分类 (15)第79条保护内容 (15)第80条保护基本要求和措施 (15)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15)第81条规划实施管理 (15)第82条建设分期 (15)第83条分期建设重点 (16)第84条近期主要建设项目 (16)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图集 (18)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适应上海市郊区成为上海生产力布局调整重点带来的郊区城镇新一轮发展的形势,适应金山西部工业区及上海市“一城九镇”试点镇建设发展的要求,以金山区区域规划要为指导,从区域角度考虑整个地区的城镇空间发展关系和产业发展布局,特制定本规划。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的批复(摘要)一、认真落实国家战略。

浦东新区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载区之一。

要认真落实国家战略,立足国土空间全域,加强城乡统筹,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浦东新区。

二、严格落实底线约束要求。

要落实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总体要求,严守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管控浦东新区常住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

到2035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不超过55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39万人左右。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2035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805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4万亩。

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小于30.17万亩。

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三、构建城乡统筹的空间体系。

要围绕底线约束、创新发展、品质提升的导向,延续浦东新区历次规划思路,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新要求,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规划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主城区、新城和城镇圈为抓手,统筹空间资源要素,挖掘空间发展潜力,按照“撤并、保护、保留”三类方式,对乡村地区进行分类指引。

规划形成全覆盖、均等化、高品质的公共中心网络。

四、搞好重大专项统筹。

要加快建设浦东交通枢纽,新增铁路上海东站,构建机场与铁路一体化交通,加强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国际机场之间的直达交通联系,坚持公交优先,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

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功能区,全力打造南北科技创新走廊,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形成大飞机总装、临港重装备2个产业基地及25个产业社区,保留若干零星工业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总体综合规划文本正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适应上海城市的长远发展需要,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协调城乡各项建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
4、《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三条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

规划立足于21世纪的长远发展,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市域城镇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均考虑了更长时间的发展要求,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

第五条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本规划与《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根据党中央提出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要求,进一步确定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统筹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
2、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
4、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
3
和休闲的环境。

4
第二章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
第七条城市性质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第八条城市发展规模
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5平方米;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201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500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2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0%,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302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58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2平方米。

2005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为147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12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6%;中心城人口约8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507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62平方米。

5
第九条城市发展目标
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发挥上海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

主要标志:
1、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

2、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共同构筑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城市群。

3、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全面建成环城绿带,形成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中心城以“环、楔、廊、园”为基础的绿化系统和市域绿色空间体系。

4、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

以“三港两路”(“三港”指海港、空港和信息港;“两路”指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建设一批衔接国内外的枢纽型重大工程;以“两网”(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重点,形成市域内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网络。

5、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建设布局合理、环境洁净、配套齐全、生活舒适、交通便捷的居住园区。

6
第三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十条城市总体布局原则
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出发,进行上海的城市总体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城乡并进,协调发展,积极建设郊区城镇,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完善中心城的综合功能,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有序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

第十一条城市发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宝山新城、外高桥港区(保税区)、空港新城、海港新城、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新城等组成的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和形象建设;集中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将崇明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深入研究崇明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为加快崇明岛的发展和建设奠定基础。

第十二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多轴”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