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5 古诗词三首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注释: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宋】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稿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篱,停下了船桨。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注释:安仁:县名。

在湖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诗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 e o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亡”读w U,这里指顽皮、淘气。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问题归纳: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

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

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为什么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课后习题答案:二、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感情: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意: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感情: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意: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感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欣喜若狂,以及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完整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完整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 边剥着莲蓬,那顽皮的样子让 人喜爱。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 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 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 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 呢?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 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 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多 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 醉了。)

牧童


(唐)吕岩
字 音
pū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suō
不脱蓑衣卧月明。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 六七,里 笛弄晚风 三四。声 归来 饱饭黄昏后,
不脱 蓑衣 卧。月明
舟:乘船 安仁: 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 “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 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其词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读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读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

读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古诗篇目,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将接触到一些经典的古诗,通过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此,我将介绍下册语文中的三首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文学作品。

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描述了夜晚一个人独自思考、感慨人生的情景。

诗人借助夜晚的静谧,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世间万事的思索。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第三首古诗是《将进酒》。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诗人借酒助兴,豪情万丈,表现出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蕴深邃,给人以豪放和激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古代诗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和抒发。

他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壮美的意境,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向往。

在阅读这些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才情风采,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希望大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感悟到文学之美,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学修养。

【这段文字共计474字】第二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中,古诗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阅读古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三首五年级下册的古诗,并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一个人在静夜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简洁的文字,却道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思念和孤寂。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述了登高远眺的景象。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时眼泪沾满衣裳。
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中,蓟北是安史叛军的根据 地,叛军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阳。洛阳四 面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出现了千里人烟 断绝的惨景。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 乡,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故乡,一 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陆游(1125—1210) 字务 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总的主题是抒发政治抱负和 同情人民苦难。其代表作有《书 愤》《示儿》《游山西村》等。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 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 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 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 南宋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 分析原因 收复蓟北
◎人民可以安居乐业

◎自己可以回到故乡
✲ 诗人的反应 涕泪满衣裳
◎以形传神 ◎喜极而悲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妻儿哪还有 一点儿的忧伤,胡乱地 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这两句所体现的各人的情感是什么?
喜 妻子
——“愁不在”
诗人
——“喜欲狂”
漫卷诗书(动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滔滔万里黄河奔流不息东注入海, 华山与天相接,直插云霄。
✲ 描绘画面
滚滚黄河东流入海
华山巍峨屹立、直耸入云
雄伟壮丽
写景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夸张
景物雄伟,有生气
化静为动
思考:这两句诗描绘祖国壮丽河山 的用意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词三首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注释: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
【宋】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稿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篱,停下了船桨。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注释:
安仁:县名。

在湖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诗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