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貌差异及人们对此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主题:中西方礼貌差异及人们对此的态度

负责人:李争珂成员:尹艺晓、刘颖、陈春含

具体过程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诧异西方人的行为举止,亦或是被西方人在中国的不同举动而捧腹大笑。所以在进行了一系列的选择和深思熟虑后,我们小组最终确定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以下是我们具体的行动方案

(1)活动时间及地点

每星期活动一次,初定利用周末人们娱乐时间在各大广场英语角、图书馆以及各娱乐场所进行调查

(2)活动内容

1.确定具体各个方面的差异。包括餐桌礼仪、交往礼仪、日常用语和行为举止

2.确定调查问卷的形式和内容。主要问题有:您认为“礼”应该是什么?你更了解中式礼貌还是西式礼貌?您认为哪些是中国礼仪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您认为哪些是西方礼仪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

3.在活动时间进行问卷调查,以英语角和图书馆为主要活动中心。在发调查问卷的同时观察周围中西方人群不同的方面,及时进行记录。

4.处理问卷数据。

5.不定期听取各类讲座,观察身边之事,不断扩充。

结题报告正文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在交往沟通中的差异及具体表现几个方面简要讨论了中西方礼貌的差异,并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了本城市居民对中西方礼貌差异的态度及认识。

关键词:中西方礼貌差异态度

引言: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准绳。礼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理解、要求,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判断礼貌的标准,具有差异性。了解中西方礼貌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体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语言习惯,对礼貌有着不同的理解,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同。

1、西方的礼貌准则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Levi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准则”,这里主要以Leech的礼貌准则为例进行探究。Leech的礼貌准则主要包括:

(Ⅰ)The tact maxim(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a. Minimize the cost of others.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b. Maximize the benefit of others.(尽量多让别人受益)

(Ⅱ)Generosity Maxim(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a. Minimize the benefit of self. (尽量少使自己受益)

b. Maximize the cost of self.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Ⅲ)Approbation Maxim(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a. Minimize the dispraise of others.(尽量少贬低别人)

b. Maximize the praise of others. (尽量多赞誉别人)

(Ⅳ)Modesty Maxim(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a. Minimize the praise of self. (尽量少赞誉自己)

b. Maximize the dispraise of self. (尽量多贬低自己)

(Ⅴ)Agreement Maxim(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a. Minimize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of others and self.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b. Maximize the agreement between of others and self.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Ⅵ)Sympathy Maxim(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a. Minimize the antipathy between others and self.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b. Maximize the sympathy between others and self.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2、中国的礼貌准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数千年里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和底蕴的礼貌原则,我国汉语言学家顾曰国在回顾了礼貌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后,提出了制约中国人的礼貌准则:

(Ⅰ)称呼准则:即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

称呼准则体现了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使用恰当的称呼语被认为是最基本的礼貌准则。

(Ⅱ)贬己尊人准则:即指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指他人或与他人相关的事物时要“尊”。

贬己尊人准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谦虚之德。

(Ⅲ)雅言原则:即先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出言高雅、谈吐不俗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的。这一准则要求说话者要有良好的语言素养。

(Ⅳ)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

该准则与“脸”、“面子”有关,要求说话者尽量与对方达成一致、赞成对方的意见。这体现了汉文化中“尚同”的礼仪。

(Ⅴ)德、言、行准则: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的付出、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说小自己的付出。

该准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篇》)和“君子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礼记》)。

Leech的礼貌准则和顾曰国的礼貌准则都对人类的语言行为做了一定的概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和普遍性,包含了不同民族中礼貌的共性,但具体到每个不同的民族、文化,礼貌准则的个性就凸显出来了,下文将加以分析。

二、交往沟通中的差异

据《华尔街杂志》估计,美国这样一个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国家每年因为跨文化沟通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也高达几十亿美元。不同文化间交往沟通差异与冲突已成为国际商务沟通和文化交流的绊脚石,值得我们大家深入思考,多方面进行研究比较,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使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强大。

1、隐私范围差异

交往沟通中的“隐私范围”,是指人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程度。隐私范围越小是指个人在心理上与对方信息的关联程度过高。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有人会过分地关心对方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难了,他比朋友还忧心忡忡;朋友办事出现失误,他比朋友还内疚和自责等;心理卷入程度过低则相反。在中西方的交往沟通中,中国人的隐私范围明显小于西方人。中国人在交往中似乎没什么可保留的,在中国人眼中,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完全可以作为谈资,但在西方人眼里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而不愿透漏。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大街上碰到朋友,可能会很自然地问:“去哪儿啊?”但如果是一个西方人,他就会觉得很尴尬,因为这涉及到人的去向,属于个人隐私。再比如参观朋友的新家,中国人可能会在看到喜欢的东西时会上前摸摸并问:“这东西多少钱啊?”但西方人会觉得说话者是在借此刺探自己的经济状况,关系到了自己的隐私,所以西方人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虽也会赞美,却不会直接询问价格。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中国人习惯了人挤人、人挨人,并把“摩肩接踵”作为繁荣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都自觉为他人留出一定私人空间,人与人之间会保持一定距离。我们可能在看到朋友脸上有脏东西时为其揩去,衣服上有线头时为其摘去,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妥,但在西方人眼里这就是种不礼貌的举动,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以英国人为例,如果在公共汽车上与英国人很近的交谈,就会让英国人有威胁感,从而不自主的往后退。而在中国,靠的越近则表明关系越亲密,照相时脸贴脸的人会被认为是关系最好的。

中西方隐私范围的差异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人自古便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的观念,热情好客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与人能自然而然地亲近。西方中世纪,也就是文化传统形成时期,在强大的罗马帝国灭亡后,就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只有过短暂的统一。由于采邑制的实行,西欧中世纪的农业一直是以庄园的形势发展的,庄园的封闭与互不干涉逐渐使西方人产生了相对独立的性格。因此西方人崇尚独立,不愿他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在中国人眼中西方人过于冷淡,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过于热情。了解中西方隐私范围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和沟通中更好地把握交往距离与谈话内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2、行为方式差异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引发了其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下面我们从几个典型方面作简要分析。

在沟通上,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而中国人习惯旁敲侧击。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是西方人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中国因为深受封建主流思想儒家教育“中庸”的影响,更喜欢处于一个中间地带,话中带话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受西方文化影响深的人常用辩论解决问题,即使会上的辩论很激烈,也不影响会场外的情谊;而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常常同别人争得脸红脖子粗,会被认为没有修养。

再例如在餐桌上,我们总习惯从自己的角度上为他人着想,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所以对于主人的主动提供往往礼貌谢绝,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渴”、“谢谢,不用麻烦了”诸如此类的推辞;主人为客人斟酒时,客人会虚挡几下,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真不想喝,只是礼貌或说是客套地推辞一下。所以在中国,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需要什么或根据客人的话决定是否提供某样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