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生活方式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一、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和
人际关系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人际关系差异让人们产生
了种族偏见、婚姻观念、教育观念的不同。

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上,中式
思维偏重于整体把握,强调综合性和关联性,而西式思维偏重于个体分析,注重逻辑性和独立性。

二、言谈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言谈礼仪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大表现。

在西方国家,
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于直率的沟通方式较为接受。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面子和礼貌,并且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以避免伤害他人的面子。

三、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差异
中西文化在生活方式和习俗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西方有诸多差异。

与中国人倾向于米饭、面条相比,西方国家更倾向于
面包、马铃薯等主食。

在礼仪方面,西方人常常习惯使用刀、叉等工具,
而中国人则更多地使用筷子。

此外,在庆祝活动和节假日方面,中西方的
习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与中国的春节、中
秋节等传统节日有着明显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文化背景。

总而言之,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言谈礼仪以及生活方式和习俗等方
面存在许多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方生活方式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生活方式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生活方式差异英语作文英文回答:Difference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Lifestyles.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have developed distinct lifestyles that reflect their respective historical, 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While there are numerous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at influence daily routines, perspectives on life, and social interactions.Materialism and Consumerism.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and Eastern lifestyles is the level of materialism and consumerism. Western societies tend to place a high valueon material possessions and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success. 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consume goods and services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achieve personalfulfillment. In contrast, Eastern cultures generally emphasize simplicity, frugality, and a focus on intrinsic values such as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spiritual enlightenment.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Another key difference lies in the balance between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Western societiesprioritize individual autonomy, self-reliance, and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goals. People are expected to be independent and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well-being. Eastern cultures, on the other hand, place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community, and group harmony. Individuals are encouraged to subordinate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to the needs of the larger collective.Time and Punctuality.Time perception and the concept of punctuality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In Western societies, time is often viewed as a linear andprecious resource that must be managed efficiently. Punctuality is considered a virtue, and lateness is often interpreted as disrespectful. Eastern cultures, however, tend to have a more flexible and cyclical view of time. Punctuality is less rigorously adhered to, and delays are often met with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Health and Wellness.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pproach health and wellnes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estern medicine emphasizes scientific advancements,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and specialized medical care. Eastern medicine, on the other hand, takes a holistic approach that focuses on balance, harmony, and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mind, body, and spirit. Traditional Eastern therapies such as acupuncture, herbalism, and meditation are widely practiced.Education and Career.Education and career paths also differ between the twocultures. Western educational systems typically emphasize analytical thinking, competition, and the pursuit of academic excellenc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specialize in specific fields and develop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echnical knowledge. Eastern educational systems, in contrast, often emphasize well-roundedness,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explore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and develop 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Conclusion.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lifestyles are a reflection of the unique cultural,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that have shaped these societies. While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fundamental human needs and aspirations, the variations in values, perspectives, and daily practic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diverse ways in which people live and experience the world.中文回答:西方与东方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中西快餐文化的差别有哪些

中西快餐文化的差别有哪些

中西快餐文化的差别有哪些快餐文化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中西快餐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饮食习惯、食物种类、用餐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快餐文化的差别,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一、饮食习惯的差异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是中西快餐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中西快餐中,这一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西方对主食的偏好存在差异。

在中国,大米和面食是主要的主食,所以中式快餐往往以米饭、面条等为主要配料。

而在西方,面包和马铃薯等更常见,所以西式快餐往往以汉堡、薯条等为主要配料。

其次,饭菜的烹饪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菜通常追求原汁原味,注重烹饪时间和技巧的掌握,强调食材的新鲜和口感。

而西餐则更注重菜品的调味和装饰,追求味觉的多样性和视觉的美感。

第三,饭菜的口味偏好也有所不同。

中国菜通常注重鲜、香、咸、甜等口味的调和,崇尚“五味调和”。

而西餐则更偏好咸味和酸味的搭配,注重调料和配料的均衡。

二、食物种类的差异中西快餐文化在食物种类方面也存在差异。

以下是中西快餐中常见的食物种类差异。

在中国,快餐常见的品类有面条、米饭、炒饭等主食类,以及饺子、包子、烧麦等小吃类。

而在西方,快餐主要以汉堡、炸鸡、薯条等为主食,同时还有色拉、比萨、热狗等其他品类的快餐。

这其中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餐注重的是主食的均衡搭配和菜品的多样化,而西餐则更注重主食与配菜的配合和调味的多样性。

三、用餐方式的差异中西快餐文化在用餐方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人们往往习惯于共享一份菜肴。

朋友或者家人们会围在一桌菜前,各自取菜,然后大家一起品尝。

而在西方,每个人往往有自己的一份快餐,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私人空间。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社会的不同交际文化。

中国人习惯于通过共享食物来表达亲密和团结,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四、文化背后的原因中西快餐文化差异的背后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

中国历史悠久,向来注重饮食的烹饪技巧和口味的调和。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了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美术、文学、哲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中西方文化分别代表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两种文化也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发生了融合。

首先,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推崇个人权利和个体追求幸福。

而中方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重视社会和谐和稳定。

这种差异反映在两种文化的法律、教育制度、社会习俗中。

例如,在西方社会,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被放在第一位,因此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

而在中国社会,家庭和社会关系更为重要,个人责任和义务也更多。

这种差异在一些具体的事物上也有所体现,比如西方鼓励孩子独立,追求个人梦想,而中国强调家庭观念,注重孝敬父母和亲情。

其次,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倾向于逻辑思维,强调因果关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中方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强调观察事物的全局性和关联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两种文化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中。

西方文化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鼓励学生从小就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中国传统教育则更强调记忆和应试,着重于德育和规范。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两种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西方注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而中国注重集体合作和纪律。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审美观念上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性和自由,追求对艺术的个人审美体验。

而中方文化更加强调传统和规范,追求和谐和平衡。

这种差异反映在两种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上。

西方文化的艺术形式多样,个人艺术家的自由创作被高度重视,艺术作品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创意。

而中国的艺术形式多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展开,注重传承和表达气势恢宏的艺术品。

建筑上,西方注重个性和创新,而中国注重象征和整体布局。

然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西文化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开始相互交流和借鉴。

例如,中国青年开始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文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共同创造和分享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信仰、习俗和行为方式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其在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饮食习惯、社交礼仪、家庭观念和休闲娱乐等方面探讨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

一、饮食习惯中西方在饮食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讲究“米为主食”,主要以米饭、面条等为主食,搭配各种蔬菜、肉类和海鲜。

中国餐桌上注重家庭聚餐,人们会坐在一起分享食物,强调团圆和谐。

而在西方,面包、面食、马铃薯等是主要的主食,餐桌上更注重个人的选择和独立性,人们一般各自选购自己喜欢的食物。

二、社交礼仪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着不同。

在中国,人们注重传统的社交礼仪,尊敬长辈,注重面子和礼节。

习惯上,人们在聚会时会互相敬酒,称呼长辈时会加上尊称。

而在西方,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社交礼数相对简单,人们更注重沟通和表达自我。

三、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文化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密,互相帮助和关爱。

长辈在家庭中享有崇高地位,子女会尽责照顾父母并维护家庭的尊严和荣誉。

然而,在西方,较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家庭关系相对松散,年轻人往往在成年后独立生活,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和经济。

四、休闲娱乐中西方在休闲娱乐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进行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练习太极拳等。

中华文化强调平和、内敛和节制。

而在西方,人们更注重个人的娱乐和休闲,喜欢进行户外活动、旅行、看电影等。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中外文化的异同与交流

中外文化的异同与交流

中外文化的异同与交流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比如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学术思想和艺术表达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不过在文化交流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契合和相通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活方式的差异中西文化的生活方式上有着比较显著的差异,中文化偏重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交流,而西方文化重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比如在家庭方面,中国习惯于三代同堂、团结互助,而西方则更倾向于独立生活,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

在饮食方面,中国有着烹饪技艺精湛,讲究饮食文化,而西方则更倾向于快餐和速食文化。

这些文化差异既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也吸引了彼此的关注和欣赏。

二、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文化的价值观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中华文化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强调和谐、孝道和忠实,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崇尚自由、平等和竞争。

这也体现在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中,中国崇尚“以人为本”,注重礼仪和传统美德,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法律制度,推崇个性和新思维。

三、学术思想的区别中西文化的学术思想也有着差异,中国思想倡导尊老敬贤,推崇文化根源和经典传承,强调“天人合一”,崇尚和平、协调和和谐的共生关系。

而西方思想则更注重人类理性、科学思维和实用主义,强调创新、分析和评估,强调社会进步和民主制度。

四、艺术表达的异同作为历史和文化的反应,艺术表达也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内涵和象征性,以表现情感和思想为主,而西方艺术则注重实质和形式美,追求色彩、构图和技法等艺术素质。

也许正因为这些不同,中西文化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可以相互吸引,彼此借鉴,扩大了文化媒介和舞台,实现了深刻的文化交流。

五、文化交流的渠道中西文化的交流渠道也相对复杂和多元。

今天,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在媒体和文学领域,两种文化都有着广泛的表现和传媒渠道,如电影、电视、书籍等。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人际关系-西方人注重团队合作,中国人则喜欢抱团撒网。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

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

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

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

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2、生活方式-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外国人不管周围的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

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

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

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

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外国人说的12点就是12点,中国人说的12点很可能是11点55到12点10的一段时间。

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

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

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

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表达个人观点时:外国人喜欢一针见血直接表达;中国人喜欢旁征博引,委婉意会。

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表达个人观点时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

“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

看官不如仔细想想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状况。

并且,最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样直来直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如上图所示),则会被认为“没有城府”,属于“直肠子”,是要吃亏的。

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

因此,在老外眼中来看,中国人表达意思时,总令他们费解。

而中国人的这种文化传承,对所谓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来说,很有好处:可能自己没什么水平,却可以整天装深沉,装X,话说一半就停,结果很大程度上,让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2、生活方式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

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

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

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

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

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

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

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人际关系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

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

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

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

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5、表达愤怒方式点评: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

老外是我行我素,有怒就发,有话就讲。

从这一点来看,老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国人略胜一筹。

而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

什么叫有“涵养”?什么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内心愤怒到了极点,脸上最好不要表现出来。

要乐呵呵地,最好不动声色,那才叫高人。

如果有可能,可以与人讲道理。

没道理也不能把一切愤怒都表现在脸上。

如果像那外那样,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则显得此人,还是那句话,特不成熟,特没有城府,那是要吃亏的。

其实,很多很多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都充满着仇恨,却不能发泄。

于是,在博客风靡网上时代里,就会发现有太多太多的人(包括有精神病和没精神病的),统统以“新浪网友”的狰狞面目,破口大骂,撒野开怀。

发泄呗。

看不见么,对不对。

如果是与人见了面还会是那样吗?正如我在文章开篇时所说,一定要装相。

也就是右上面这幅画所表示的那样吧。

呵呵。

6、排队点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

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

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都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

没劲!排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基因,让我们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这分明是要我们中国人的命么!另外,不排队也有好处,可以混水摸鱼地提前把想要的东西弄到手。

晚了,就没有了啊。

7、自我点评:无语半晌。

唉。

集体高于一切啊。

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人怕出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小小的我》。

靠。

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另外,大那老外那个地步,在中国还有生存空间吗?8、星期日街景点评:老外也真是的。

我们中国人这么多人,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乐趣,怎么还不兴趁着周日到外面去凑凑什么热闹吗?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欢单独行动的民族,是最讲究团结的民族啊。

此外,他有没有看过“黄金周”的盛况呢?右边的图中显示出来的稠密程度,显然不够。

9、聚会:点评: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化意涵。

说他们没文化,我举双手赞成。

而他们却永远是在我们过团团圆圆的节日聚会时,一个人跑到什么地方去感受一下什么“生命的意义”去了。

看看那巨大的“圆”,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文化“图腾”吗?我们中国人要什么?不就是要个团圆么!傻X老外,永远也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精髓。

10、餐馆里点评:如我前面所说,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图个什么?不就是图个热闹吗?那还怕什么?我们是“礼仪之邦”不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大声地在餐馆,在任何公开场合里大声说话。

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高分贝地说话,那谁还会看谁不顺眼呢?而且,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老外,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这样大声地、高分贝地在餐馆里,在任何可能的公开场合里说着话,谁也不妨碍谁,这不是奇迹吗?告诉老外吧,因为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凭什么不把平常里有些压抑的情绪在某些场合释放出来呢。

11、胃痛时的饮品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

那就是胃痛时要至少喝点热的。

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的中医去。

他们的学问,那真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深奥着呢。

12、旅游时点评:其实,这有些冤枉我们中国人。

毕竟我们中国人才富裕起来几年啊,终于可以像小日本儿那样了,走到哪里都拍照了。

另外,中国人喜欢的不是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是“到此一游”的意义。

毕竟,有照片可以说明俺老兄到过什么什么地方了。

尤其是去了国外,则更是要用照片说明。

我认识的一位老兄,则走得更远,在法国巴黎时,在大街上专门找些法国妞与他合个影,为啥?不就是为了在一些哥们儿面前有点吹牛X的谈资么。

至于什么生命的意义,环保的意义,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14、处理问题方式点评:老外则显得非常没有中国人聪明了,在这一点上。

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圆滑的人了吧。

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

其实,中国的国粹麻将,最能说明中国人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的特点。

麻将的最大玄机,就在于如何让自己逃避困难,如何跟人跑,并在最恰当时候,抓住机会,使自己当上最牛的机会主义分子!我另外想到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几句训话:一切要“和为贵”(形容遇困难尽量把困难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形容左边那种在中国人看来有些缺心眼的老外们吧)。

15、一日三餐点评:如图。

16、交通工具(图释文字,上:1970年。

下:2006年)点评:老外这就有点不厚道了。

你坐够了汽车了,你现在却跟我们谈什么骑自行车的好处?我们70年代骑自行车是别无选择,是没钱,是没折啊。

17、老人的晚年生活点评:事实上,今天我们很多老年人也开始的养狗的生活。

当然,如果有孙子辈的孩子在身边,还是一件让中国老年人乐呵的事情。

毕竟,人间一切皆美好啊。

而不像老外那么喜欢独来独往,到了老年,一个人跟个狗相伴,多孤独啊(我们中国人对老年老外的理解)。

至于谁得到了更大的心理满足,就看每个人的标准了。

18、洗澡时间点评:一看这老外就不太懂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要知道,晚上洗澡之后再睡觉,那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

而你老外白天当不当正不正地洗哪门子澡呢。

不懂生活。

另外,咱们中国人还有大多数的农民,他们的洗澡时间,我想,绝对不是你老外能弄明白的,小样。

中国网 时间: 2009-03-01 发表评论>>19、心情与天气点评:不敢苟同。

20、领导点评:这是一幅最抓住中国文化特征的图。

强力推荐一下。

呵呵。

不是吗?老外管那白色人称作“领导”,在西方可以是“领导”,或玩个洋的,叫“leader”。

在我们中国,那叫“官”,那叫“父母官”,那叫“我们的中流抵柱”。

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啊。

都是你爹你妈了,人家高那么多,不应该吗?21、时尚点评:这图里表示出来的意思,应该最受到我们中国人的欢迎吧,毕竟每个人都有点虚荣么。

22、孩子点评:其实,这是老外不太懂中国当代历史原因造成的。

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在1976年以前,并不是这么重视孩子的一切的,至少我们小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

这是个太大的话题。

有空专写博文讨论吧。

23、对待新事物点评:这图是说我们中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吗,老外则与新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还是那四个字:不敢苟同。

其实,中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面,还是(我认为)非常保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