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小学、幼儿园项目海绵城市设计专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xxx年xx 月xx 日一、编制依据本设计说明的编制依据如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报审稿)《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 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二、项目概况及建设目标本项目位于天津生态城32#地块,东至规划教育用地,西至中天大道,南至规划绿地,北至规划教育用地。
本项目用地面积25810.83㎡,建筑面积34192.08㎡。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本项目建设目标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类型海绵设施1500平方米。
透水铺装面积5300平方米控污雨水口比例达到100%。
三、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本项目拟采用的海绵城市技术包括:(1)下凹式绿地在综合楼西侧以及小学幼儿园中庭位置分别设置下凹式绿地,总面积为2710平方米,下凹绿地率达到52%。
(2)透水铺装本项目设置透水铺装5300㎡,铺装形式为透水沥青路面、透水砖以及透水混凝土,透水铺装率达到50%。
(3)雨水调蓄设施本项目雨水调蓄容积为271m³,调蓄设施为350m³。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
(4)屋顶绿化本项目屋顶绿化面积为950㎡。
(5)其他措施四、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中新天津生态城中部片区32#地块小学、幼儿园项目,占地面积为25810.83㎡,其中屋面面积为3600 m2,块石路面面积为2400 m2,绿地面积为5173m2(其中2720 m2为下凹100mm的下凹绿地),若设计需达到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则需要采取何种措施。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一、设计依据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可参考下表)主要规范名录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2016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DB22/T168-2017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
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
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海口市海绵城市方案设计专篇编制内容清单

海口市海绵城市方案设计专篇编制内容清单完整的设计文件(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文件)1、方案设计部分:说明书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01 项目概况:明确项目区位、使用性质、红线面积、本地条件等和海绵城市设计相关的要素信息。
02 前期准备:包括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
资料收集:地勘:地基承载力、渗透系数、土壤结构图纸:总平图、建筑、单体给排水、景观、室外排水、周边市政排水管线设计参数:设计目标、暴雨强度公式、降雨资料等03 设计原则说明海绵城市方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海绵城市方案设计应充分体现建设的自然属性,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渗透,在优先保障节约水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水环境的最大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建设。
设计原则应包括对现状地形态度、对人与自然的考虑等等。
04 设计基本控制目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
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等。
海绵城市方案设计专篇内容应结合项目当地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根据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中的硬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结合规划区发展规模,说明建设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对应设计降雨量、面源污染消减率。
除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污染物消减目标,还应设定其他目标,例如设计降雨目标、水资源利用目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下沉绿地率或者峰值控制目标等等。
05 项目基底分析06 总体方案设计:包括设计依据、技术路线、汇水分区划分、总方案设计、方案指标核算、海绵设施大样图,内涝积水点整治等内容。
07 达标校核:需提供水力模型,并详细说明模型构建的过程及参数选择,对比分析各重现期模拟效果出流流量、径流峰值、出流峰值(3年、5年、10年、20年、50年一遇需要做水力分析,100年、200年一遇需要做应急方案设计)。
需提供模拟源文件备查。
08 海绵设施节点设计海绵设施节点设计应参考海口市海绵城市标准图集。
09海绵城市维护方案至少考虑不低于30年的维护方案和海绵城市设施。
调研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施工图设计专篇

chengcheng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津17WJ-2-1)2017年6月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DBJT29-207-2017附件1:chengcheng编制说明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和审查要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4.1.4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分,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chengcheng 本设计专篇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调整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给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供修订时参考。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

附件1: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DBJT29-207-2017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津17WJ-2-1)2017年6月编制说明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和审查要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4.1.4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分,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本设计专篇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调整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给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供修订时参考。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211号城建大厦,电话:,,网址:主编单位: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编制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技术支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写人员:赵乐军刘洪海李明吕红亮宋现财陈曦刘琳于德淼刘聪王松熊林张中秀审查专家:孙杰李旭东周鹏阚薇莉田恬项劲松目录第一部分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规划 海绵城市 专篇设计

规划海绵城市专篇设计规划-海绵城市-专篇设计1、建筑工程和社区的海绵工程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性、景观性和安全性,采取保护措施,确保公共安全。
2新建建筑与小区中高度在30m以下、坡度小于10°的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且屋顶绿化面积宜占该类建筑屋顶面积的30%-85%。
改造建筑与小区可根据建筑条件考虑采用屋顶绿化。
--根据气候特点和屋顶形式,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
不应选择根系穿孔强烈的植物种类,也不应选择生长迅速的树木和灌木。
屋顶绿化应根据建筑荷载适当选择树木,并在建筑柱上种植。
如果土壤深度不够,可以选择箱式种植树。
种植屋顶应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防水层上应铺设水管、电缆等设施,屋顶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并进行滴灌,灌溉应采用喷灌和渗灌设施。
3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或雨水沟中的小型分散式低影响开发设施用于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储存设施。
4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
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根据实测下垫面收集雨水中SS、COD等污染物浓度,无数据时,屋面弃土可采用径流厚度5~7mm,地面弃土可采用径流厚度5~10mm。
雨水可用于建筑和住宅区的杂用水、绿地洒水、道路冲洗和景观供水。
5建筑与小区内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休闲广场、室外庭院采用透水路面。
新区透水铺面率不低于50%,改建区透水铺面率不低于40%。
6建筑与小区道路最大道路纵坡为8%,最小道路纵坡为0.3%。
对于下沉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
7建筑物及社区道路、广场两侧采用植被浅沟、渗水沟等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
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设施规模原则上应该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21,2021年版)中相应标准进行设计。
8建筑物和社区的雨水口应设置在集水面最低处,顶部标高应低于排水面10mm~20mm,并应高于周边绿地种植面40~50mm;雨水口应截污挂篮、环保雨水口等措施。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第一章海绵城市设计专篇一、设计总则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而天好及干旱的时候,又能把吸的水“吐”出来综合利用,节约水资源。
1.1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建设方针。
1.2 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以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控制目标。
1.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满足规划要求,并宜符合下列规定:建筑与小区:新建不低于80%,改建不低于70%。
道路用地:新建不低于75%,改建不低于60%。
绿地及广场用地:新建不低于90%,改建不低于85%。
1.4 鼓励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工程措施。
1.5 透水铺装设计及施工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1.6 对有条件的工程项目,宜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
1.7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1.8 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碱、耐水湿、耐污染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二、建筑与场地2.1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局部采用小型的、分散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或水体,减少外排雨水量。
通过这些绿色生态措施收集、滞留、净化、渗透、原位利用小区内屋面、道路、停车场的雨水径流,削减了进入市政管道和水体的雨水量及污染物,节省了雨水管道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提供了健康、生态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2.2 建筑与小区内的景观水体和绿地设计有雨水储存和调节功能,景观水体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物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土壤/气候分析以选择适合的植物设计景观绿化,采用地方化或适合植物,减少浇灌要求。
厂区海绵工程方案设计专篇

厂区海绵工程方案设计专篇一、前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地表覆盖着大量的水泥、沥青等人工覆盖物,降雨时的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土壤,导致水资源严重流失,城市出现了频繁的内涝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当今城市规划的重点之一。
海绵城市是指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模板,在城市规划中普遍应用并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减轻城市雨水、污水收集、处理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水平,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厂区海绵工程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分析厂区海绵工程的意义及实施方案设计,希望为相关工程规划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二、厂区海绵工程的意义1. 保护水资源厂区海绵工程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将厂区内的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和储存,减缓雨水的快速排放,使雨水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通过植被覆盖、土壤改良等技术手段,达到将雨水渗入地下,增加地下水补给,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 减轻城市水logging厂区海绵工程的实施可有效减轻城市水logging,提高城市内涝防范能力,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内涝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3. 提高厂区生态环境品质通过厂区海绵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厂区生态环境品质,创造宜居的厂区生活环境,改善员工的生活质量。
4. 推动城市水环境提升厂区海绵工程的实施可以推动城市水环境提升,提高城市景观品质,增强城市抗灾能力。
三、厂区海绵工程方案设计1. 防渗池设计在厂区内部适当分布一些防渗池。
在厂区地面铺设透水铺装,当雨水降落时,雨水可以快速渗入地下防渍池,通过处理后再排放到周围环境中。
防渍池的设计需考虑周围设施的配合,减少地面积水。
2. 绿地覆盖设计在厂区内部合理设置绿地,增加绿色覆盖面积,在厂区道路两旁设置绿化带,通过植被来达到收集并渗透雨水的目的。
此外,通过选择适合该地区气候的植物搭配,增加植被在雨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海绵城市设计专篇一、设计总则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而天好及干旱的时候,又能把吸的水“吐”出来综合利用,节约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建设方针。
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以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控制目标。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满足规划要求,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与小区:新建不低于 80%,改建不低于 70%。
道路用地:新建不低于 75%,改建不低于 60%。
绿地及广场用地:新建不低于90%,改建不低于 85%。
鼓励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工程措施。
透水铺装设计及施工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对有条件的工程项目,宜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碱、耐水湿、耐污染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二、建筑与场地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局部采用小型的、分散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或水体,减少外排雨水量。
通过这些绿色生态措施收集、滞留、净化、渗透、原位利用小区内屋面、道路、停车场的雨水径流,削减了进入市政管道和水体的雨水量及污染物,节省了雨水管道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提供了健康、生态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建筑与小区内的景观水体和绿地设计有雨水储存和调节功能,景观水体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物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土壤/气候分析以选择适合的植物设计景观绿化,采用地方化或适合
植物,减少浇灌要求。
当进行浇灌时,采用高效设备,并且根据气候进行控制。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外落水雨水立管底部采用间接排水。
通过模块式蓄水箱收集到的雨水资源用来冲洗厕所、浇洒路面、浇灌草坪、水景补水。
新建排水管网采用以下标准: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 5 年一遇,重要公共建筑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应采用不小于 10 年一遇;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 3 年一遇,重要地区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应采用不小于 5 年一遇。
设置在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的绿地宜采用下沉式做法,并采取措施将雨水引至绿地。
建筑与小区下沉绿地占总绿地面积比值不低于 30%,下沉式绿地内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高于绿地50-100mm。
除机动车行车区域外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
建筑屋顶绿地面积不低于屋顶可绿化面积的 50%,屋顶绿地覆土厚度不低于 30cm。
建筑设置雨水调蓄设施。
利用建筑场地附近河流作为雨水调蓄设施,不必再设人工池体进行调蓄。
地面停车场通过设置的停车位分隔绿带等形式调蓄、净化停车场径流雨水,停车场铺装具备透水功能。
三、绿地与广场
城市绿地与广场在满足自身功能条件下,充分利用大面积的绿地与景观水体,设置渗透塘,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设置渗透塘前需做好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mm的过滤介质层;渗透塘设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城市绿地与广场周边区域雨水径流进入城市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前,利用沉淀池、前置塘、植草沟和植被过滤带等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
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采取弃流、排盐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
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设置挡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
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广场和地面公共停车场的硬质铺装选用透水铺装,并配建蓄水模块等蓄水设施。
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设置排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