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经济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演变和耕作技术进步

A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汉代:牛耕和铁器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耧车出现,二牛抬杠到一牛挽犁 *唐代:曲辕犁出现

2.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演变和耕作技术进步

A战国时期:都江堰(秦国李冰,四川)、郑国渠(秦国郑国,陕西)

B汉代的井渠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B经历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的生产方式

C传统的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历代重视兴修水利,推动经济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的纺织业

A先秦:纺织业出现并发展(麻、葛、丝)

B汉代:丝绸之路(禅衣、起绒棉、丝织)

C唐朝:规模大、分工细、品种多

D宋元:棉纺织业,棉布成为主要衣料(黄道婆改良纺织技术)

E元朝: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A商周时期:司母戊大方鼎

B汉代冶铁:燃料为煤炭,工具为水排

3.唐宋陶瓷业的成就

A唐代:制陶业唐三彩;制瓷业成立独立生产部门(越青邢白、釉下彩绘)

B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

A秦汉——对市有严格管理(法律、机构)

B南北朝——草市出现(自然形成乡村集市)

C唐——草市发展(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D宋——突破时空间限制;草市有饮食设施

E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A含义: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安定人心

C表现:*开始于商鞅变法,历朝大都执行

*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等

*抑商:商人在政治法律上受歧视;商人在经济上受牵制

D影响

积极:经济:稳定农业人口;强化国家对经济控制

政治:控制农民,保障国家安全,巩固统治

消极: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海禁”政策

A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B原因:*根本: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具体:明初防止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清初为了对抗抗清斗争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C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在近代化世界中呈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A、标志: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B、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

A条件: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观念

B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

C著名实业家:张謇—大生纱厂;宋宗敬、宋德生—保兴面粉厂

4.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A局限: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以轻工业为主、分布不合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B积极:*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冲击自然经济解体

*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逐步成长,促进社会发展

5.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

产生和发展

6.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掠夺资源和市场,打击了中国手工业部门,导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C使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A原因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障碍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时间:1912-1919

C表现:厂矿企业和资本都增长迅速;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A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美国的经济侵略

C官僚资本的压迫

D繁重的捐税负担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A时间:1956

B标志: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转变为公有

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

A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开始时间:1958

B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发展速度思想

C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D后果: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E教训*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切从国情出发

4.“文革”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A国民收入损失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总和

B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过程:小岗村—安徽、四川—全国

B内容

*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不变:土地公有制形式

*变化: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

*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

A过程*1980年:4个经济特区

*1984年: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海南省

*1990年:上海浦东和内地城市

B特点: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内地(有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A建立过程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

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判断实践标准;

计划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问题

意义: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共十四大(1992年)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中共十五大(1997年)

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B意义

*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初步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迁

A近代服饰变化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旗袍的改良

B新中国建立后服饰变化

*50—70年代: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

*改革开放后:新款服饰层出不穷

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习俗的变革

A变化原因:社会政治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B变化表现

*婚俗

清末明初:婚姻自主,效仿西式婚礼

新中国建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C丧礼:简化,并且从土葬向火葬改革

D其他风俗:剪辫易服、放足、点头握手、女子接受教育等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发展趋势和中国近代的交通工具

A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B交通工具

*人力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机械动力

轮船:1865年自己建造第一艘,轮船招商局

火车:20世纪初较快发展

电车:1906年天津

汽车:1924年上海

飞机:1910年冯如

地铁:1969年北京

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报刊、影视业的发展

A大众报业发展

*1873年:《昭文新报》开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国人办报形成高潮,《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民国后:通俗性报刊的更加活跃

B广播影视普及

*广播

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英美报商在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中央广播电台(南京)

*电影

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电视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

现状(特点):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

2.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航线

A、迪亚士:葡萄牙——好望角

B、哥伦布:西班牙——美洲

2.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A、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

*贸易范围----扩大

*贸易中心----转移

*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价格革命

*货币贬值

*社会分化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C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D思想震撼之路:“地圆学说”具有科学性;冲击了神学理论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及其影响

A方式:掠夺金银财富;屠杀印地安人;罪恶奴隶贸易;不平等贸易

B影响

*对殖民国家

掠夺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原始资本

打破世界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

*对殖民地

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殖民主义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蒸汽”的力量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

A条件

*殖民扩张和掠夺(资金、海外市场)

*圈地运动的进行(劳动力、国内市场)

*手工工场的发展(技术)

B前提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

2.工业革命中重大发明

A棉纺织业

*1765年:哈格里夫斯(英)珍妮纺纱机(开始)

*1769年:阿克莱特(英)水力纺纱机(工厂)

B动力革新

1782年:瓦特(英)蒸汽机(蒸汽时代)

C交通运输

*1807年:富尔顿(美)汽船

*1814年:史蒂芬逊(英)蒸汽机车

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A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国际交流的密切;交通运输业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标志:19世纪中期,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沦为英国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确立(标志)

4.英国政府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

A政治方面:民主化改革

*通过议会改革,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

*建立职业警察制度

*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的主导地位

B经济方面: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法制化建设: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D对外:炮舰政策

*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

*用坚船利炮建立“日不落帝国”

E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5.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表现:资本迅速增长;伦敦成为金融中心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A、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政治局面稳定

B条件

*市场: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技术:科技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资本:工业革命积累大量资本

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和发源地

A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B发源地:美国和德国

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

爱迪生:钨丝灯泡、电车、留声机;贝尔:电话;本茨: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A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飞机、汽车)

*电信工具创新

B影响

*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

*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复杂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

A、范围广

B、破坏性大

C、持续时间长

D、来势凶猛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目的

A直接目的:摆脱经济危机

B根本目的: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A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B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A从现实影响看:减轻经济危机严重破坏,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B从深远影响看: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对战后美国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C从实质上看:仅仅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A原因 *好的政治环境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经济全球化促进

*经济长期稳定繁荣奠定基础

B特点*较长时期经济持续发展

*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经济运行机制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3.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

A政府应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再生产

B政府广泛补贴出口生产,维持高出口水平

C政府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4.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A英国

*二战后:混和市场经济。采用经济政策调控

*20世纪70年代后:多市场,少政府。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B、法国

*二战后: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私有化浪潮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

A确立: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B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政治上高度集权:党——中央——斯大林

*文化上高度划一:严格管理和控制

C评价

*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弊端:高度集权;个人崇拜盛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戈尔巴乔夫改革

A经济改革(1985—1988):加速发展战略

B政治改革(1988)

*改革进程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良的资本主义,即全盘西方化

实行多党制、总统制

建立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后果

经济大滑坡

民族分离倾向加剧

党内斗争公开化,苏共分裂

国家走向解体(1991年12月26日)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

A关贸总协定(GATT)

背景:二战后初期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国为扩大世界市场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1947年10月,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宗旨: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自由贸易

评价:体现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945年成立

*其基金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应缴的份额,现在资金约2000亿美元

*宗旨:稳定国际汇兑,提供短期货款缓解成员国际收支平衡

C世界银行(WB)

*1945年成立

*拥有法定资本达1806亿美元,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D影响

*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美国拥有特殊地位;

*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1.欧元的诞生

1999.1.1:欧元问世

2002.1.1:欧元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2.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标志和影响

A建立标志:1994.1.1:美、加、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标志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

B影响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经济集团

*对三国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

*为最终建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奠定基础

3.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建立和发展

A建立

*1989年:霍克提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召开为标志

B发展

*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

*1993年: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上海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欧盟成立的原因和影响

A、原因:*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抗衡美苏的需要

*随着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断深入,欧共体不断推行共同体政治一体化。

B、影响

*经济上:推动欧盟成为世界经济三强

*政治上:欧洲国际地位提高和国际作用增强

*世界格局: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

A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难以适应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B过程

*1986年: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

*1994年: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

D、意义

*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开始

*适应世贸组织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

*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背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

B、入世历程

*1947年:中国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成员之一,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

*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加入关贸总协定的申请。

*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1995年11月:中国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多哈会议)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

*机遇: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3.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恶化,孕育着更大规模的世界经济动荡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恐怖组织活动日益突出

B、对策

*建立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

*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地区性合作

*求同存异,加强同际间合作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卷2013.11.08.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 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3.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明朝废丞相制度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 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 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7.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 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8.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 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1.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12.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3.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4. 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 B.云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福建行省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 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6.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 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7.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8.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 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19.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 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 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1.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 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 22.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3.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推向全国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4、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 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 济 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 2、历代“市”的发展: 基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 构①含义: 与 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 A含义 ③“海禁”政策 B产生原因: C影响 ①产生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说课讲解

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 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 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 “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 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 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演变过程:经历了从_______到________的演变过程。前者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________时期开始,长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演变原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传说中神农氏创制_____教导民众耕作;________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___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曲柄锄和大镰和___犁、_______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唐代江东(长江中下游)出现曲辕犁。综观中国古代农具和生产技术的演变,多为量的增加,质的突破不多,长期以来农业耕作技术没有________的进步。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过程: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战国时期_____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此后,私有土地一直呈上升趋势,土地私有制成为传统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制度。 (2)特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_____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②土地_________,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3)影响:①___________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②“_____”的理念和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3、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_____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______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长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____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________和_________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2、以西汉“工官”制度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利弊。 利: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产品大多十分精美。 弊:①产品主要供____专用和____私用,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______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②实行_____制度,_____没有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③行业间相互_____,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3、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___和___。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有出土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已出现了丝织物的生产。秦汉以后,中国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汉代丝织品经过_______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_____”。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________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___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___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4、(1)冶铜技术:_______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业高度发展的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_____时掌握了青铜防锈蚀的技术。(2)冶铁炼钢技术:_____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________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_____做燃料,供风形式经历了自然通风到_______鼓风然后又发展到_______鼓风的进步。东汉初,南阳太守_____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5、早期的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一种____。从____中期到____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了____瓷器。___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越窑的青瓷享有盛名外,____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江西______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十分著名。唐代晚期,长沙_____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清代____年间出现了粉彩瓷器工艺并在_____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汉代商运活跃。唐代商旅往来频繁。宋元时期,_____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等地区。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_____有关。其中,___商和___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2、古代中国“市”的发展:(1)___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___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_____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4)___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___市。(5)___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3、_____时期,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___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唐朝除长安、洛阳最为繁盛外,_____也是“雄富冠天下”。宋代都市商业繁盛,_____夜市三更结束,晓市五更又开,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清代繁华的都市有_____、汉口镇、_____镇、_____镇、朱仙镇等。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1)提出:_____时期的____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2)含义:重农抑商,或者说“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都是强调发展____,限制_____和______的发展。(3)目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4)具体表现(抑商):出台歧视商人的规定;以国家行政手段打击富商大贾;征收____;实行____制度限制从商的行业部门;禁奢侈;对城市商业经济进行严格管理和限制,如限制“市”的时间、地点、派官员进行监督等。(5)评价:(1)有助于稳定_____经济;(2)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长期得不到正常的发育。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明清王朝长期推行_____政策,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从而扼杀了中国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成为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本专题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除美国外,各国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2)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过程: (1)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建立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3、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①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了解即可) 3、宗旨:削减、消除、取消、促进。(由八个字再扩大) 4、★“作用: 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三、★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四、★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二、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三、★欧盟的成立。 1、原因:(1)西欧各国力量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苏冷战的威胁。 (2)欧洲政治家的推动。 (3)西欧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 (4)直接原因:法德和解。 (5)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地域相连,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