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油气藏出砂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024年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范文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微课作为这一变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灵活便捷等特点,迅速在教育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
本文将对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二、微课的研究现状1. 国内外研究概况微课起源于国外,自2008年首次提出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
国内自2012年起,微课也迅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微课进行了研究,包括定义、特点、设计、制作、应用等方面。
2. 研究成果(1)定义与特点:微课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环节。
其特点包括主题突出、内容短小精悍、制作方式灵活多样等。
(2)设计与制作:研究集中在如何有效设计微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教学资源等方面,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软件工具进行微课的录制与编辑。
(3)应用与效果:研究涉及微课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同时,研究还关注微课在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三、微课的发展趋势1. 技术发展推动微课进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的制作、传输、学习等环节将更加便捷高效。
例如,利用技术可以实现智能推荐与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利用云计算可以实现跨平台、跨设备的学习,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2. 微课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除了在传统学科领域的应用外,微课还将拓展到职业培训、终身学习等领域。
例如,企业可以利用微课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个人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自我提升,实现终身学习。
3. 微课与其它教学模式的融合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微课将与其他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进行融合,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油井的防砂技术研究

油井的防砂技术研究作者:李明王蒙赵英男陈思何金钢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34期摘要:随着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开采的难度不断加大,含砂井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已成为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之一。
各油田均存在大量的高含砂井。
油井出砂的原因极其复杂,从开始钻井到采油、注水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对出砂都有影响。
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油井出砂,应该尽量避免。
分析油井的出砂机理,应用更先进的防砂工艺技术,提高防砂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Abstract: As the field entered the development stage, its exploit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its oil wells have more and more sand. The phenomen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oil field development. There are various oilfield with high sand content well. Sand production is very complex. From the start of drilling oil, water flooding process, each link may have an impact on the sand. We should try to avoid man-made sand. Therefore, the sand production mechanism analysis, selection of sand control technology is more advanced,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sand contro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关键词:油田开发;防砂;高含砂井Key words: oilfield development;sand control;high sand wells中图分类号:TE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050-020 引言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地层能量不断下降,油井出砂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高含砂井的出现,导致油田稳产的难度日益增大[1]。
稠油开采防砂技术及相关影响因素

稠油开采防砂技术及相关影响因素发布时间:2021-06-17T14:16:53.27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作者:秦军峰孟德智吴会斌[导读] 摘要:防砂是油藏开发过程中极为关键的工作内容之一,出砂问题将对油管、深井泵等相关设备造成严重磨损,极大地增加不必要的维修工作量,出砂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油层坍塌和油井报废,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生产成本,提升后续开采难度。
大港油田第六采油厂河北黄骅 061100摘要:防砂是油藏开发过程中极为关键的工作内容之一,出砂问题将对油管、深井泵等相关设备造成严重磨损,极大地增加不必要的维修工作量,出砂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油层坍塌和油井报废,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生产成本,提升后续开采难度。
为了提高油井周期产油、延长周期寿命,稠油开发单位以及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出砂情况确定防砂类型和具体措施,探究有效防砂技术及方法成为相关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稠油开采防砂技术入手,探究稠油开采防砂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防砂效果以及开采有效性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稠油开采;防砂技术;影响因素引言在油藏开发过程中防砂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而在疏松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若想提升原油采收率需要特别重视防砂工作。
疏松砂岩油藏在我国原油储量和产量中均占一定比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油田,因此提升疏松砂岩油藏开采效率必须要对油井防砂技术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目前在易出砂的油气藏开采过程中已广泛运用了机械、化学等多种防砂技术,但是防砂措施的有效实施必须对流体性质、岩石性质以及相关生产制度进行综合分析。
1稠油特征通常情况下,稠油油藏的总量都相对较大,且在地层中的埋深较浅,同时因为稠油油藏属于重质油,油质密度相对较大,所以其粘度也相对较高,胶结状态较为松散,同时样品容易离散。
稠油油藏内所含轻质油数量较少,存在较多的沥青胶纸内容,因为该种成分特性,导致其整体粘度相对较高,在其中沥青胶质数量持续增大的条件下,材料整体粘度也会相继提高。
油气井出砂的原因及危害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油气井出砂的原因及危害分析姓名:学号:性别:专业: 石油工程批次:1303学习中心:河南中原油田奥鹏学习中心指导教师:王文权2015年1月25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油气井出砂的原因及危害分析姓名:学号:性别:专业: 石油工程批次:1303学习中心:河南中原油田奥鹏学习中心指导教师:王文权2015年3月25油气井出砂的原因及危害分析摘要中原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第二大油气田,主要勘探开发区域东濮凹陷横跨河南、山东两省6市12个县区。
油气井的出砂是采油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油气井出砂给正常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
目前全世界许多油气田存在严重的油气井出砂问题,这是油气开采过程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和油井含水的升高,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对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而言,如何解决出砂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通过调查,全世界每年要花费几百万美元来研究有效的防砂措施,除此之外还要花费几百万美元来修理因出砂而发生故障的油气井和注水井。
如何保证油藏开发过程中防砂措施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重点讲述了油气井出砂的原因及出砂对油气井的危害,详细的介绍了化学防砂和机械防砂中的不同防砂技术,分析评价了各种防砂技术的优劣,为有效地防砂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采取不同防砂措施,可以使地层砂最大限度的保持其在地层中的原始位置,而不随地层流体进入井筒阻止地层砂在地层中的移动,使地层原始渗透率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生产井和注水井的生产设备,最大限度的维持生产井的原始产液能力及注水井的注排能力,这是油田对油气井出砂原因及危害分析而采取不同防砂措施的目的。
关键词:出砂原因;防砂方法;油气井;中原油田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概述 (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3主要研究内容 (2)1.4国内外研究现状 (2)第二章油气井出砂原因和影响出砂的因素 (4)2.1地质因素 (4)2.2开采原因 (6)2.3油井出砂的人为因素 (7)2.4油气井出砂的机理 (7)第三章油气井出砂的危害 (9)3.1油气井减产或停产 (9)3.2地面和井下设备及管线磨蚀加剧 (10)3.3套管损坏使油气井报废 (10)3.4破坏地层的原始构造 (10)3.5油层出砂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10)第四章中原油田出砂对油井的影响分析 (11)4.1概况 (11)4.2出砂类型统计 (11)4.3出砂情况分析 (13)第五章防砂方法 (14)5.1机械防砂 (14)5.2化学防砂 (15)5.3焦化防砂 (15)5.4砂拱防砂 (16)第六章结论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第一章前言1.1概述油气井的出砂是采油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国内致密砂砾岩储层研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的砂砾岩储 层研 究技 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本文首先 阐述 了国内砂砾岩 油气藏储层研 究的三大难点,然后从 宏观和微观 两方 面入手 ,简明阐述 了 目前 国内各 大油 ( )田针对砂砾岩储层 的近二十种先进技术 ,最后提 出了未来砂砾岩储层研 究的发展 趋势。 气 关键词 勘探开发技 术 砂砾岩储层 非均质性 发展趋势 随着 油气勘探程度 的加 深,常规 油气藏 的数量 急剧 减少 ,而 隐蔽 型 油气藏在油气勘探 中的地位 日 益显 著,在全球范 围内隐 蔽油气藏储
肉 缸 科 技 2 1年第 期 02 势
徐 昌 海 ① 朱 迅 ① 薛 东②
① 西南石油大 学资源与环境 学院
摘 要
6 0 0 成 都 ;② 延 长 油 田 股 份 有 限公 司 瓦 窑 堡 采 油 厂 150
国 内砂 砾 岩 油 气 藏 分 布 广 、储 量 大 ,但 其储 层 致 密 、非 均 质 性 强 ,储 层 预 测 难 , 因此 深 入 研 究砂 砾 岩形 成 机 制 及 发 展 新
空间展布规律复杂 ,储层预测较难 。
2 砂 砾 岩 储 层 研 究新 技 术
砂砾岩储层研究技术绝不局限于 以上列举的种种 ,事 实上砂砾岩 储层地质特征与 目前国 内外低渗致密砂岩油气藏的特征类似 ,未来对 于砂砾岩储层的研究不但依靠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 的革新 ,还应 更加
样 ,储层物性 低 、非均质性 强 ,储层展 布规律复杂 研 究和总结 ’ , 针 对砂砾岩 储层 的新技术 ,能够有 力地指导 砂砾岩 油气藏 的勘探开 发 ,进而开拓 国内油气勘探领域。
1 砂 砾 岩储 层 研 究 的 难点 分 析
( ) 1 地层划分和对 比难 。砂砾岩体 的沉积一般靠近 物源 、沉积 厚度大 、 相变快 ,因而缺乏稳定 的泥岩标 志层和古生物化石 ,测井 曲 线形态特征变化也较大 ,地层横 向对 比连续性差 ,只能在小范 围内进 行简单对 比,区域地层对 比常常存在一定 的主观 因素 ,极 易造成地层 对比 “ 穿时” 。 ( )测井解释难 。砂砾岩体一般 未经搬运或在距物 源附近沉积 2 下来 ,岩体 内砂 、砾 、 泥杂乱排列 ,岩石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均 比较 低 ,岩 石组构受 岩石骨 架 、充 填物 、流体性质 等多重 因素的影 响 ,测井储层和 流体识别困难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储层岩性 不 易判断 ,若在取心较 少且缺乏成像测井 资料及地震资料 的情况下 , 可利用常规测井 曲线进行岩性解释建立合理 的岩 电关系 ;②储层流体 解释复杂 ,油 、 、水的测井 响应特征与常规砂岩储层大有不 同,流 气 体解释受储层岩石骨架颗粒 、流体性质及流体含量的影 响。 ( ) 层预测难 。利用砂砾岩储 层综 合研究技术 ,进行砂砾岩 3 储 储层预测 ,是砂砾岩储层研究 的根本 目的。在微观方面 ,砂砾岩储层 具多重的储渗空 间,砾 ( )内孔 、 ( )间孔 、溶洞及裂缝构均 粒 砾 粒 可储集和产出油气 ,储层类型较难 判断 ;在宏观方面 ,砂砾岩储层受 发育沉积 作用 、成岩作 用 、构造作用等 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而储层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包裹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研究领域。测定流体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可以估计自生矿物包裹体的形 成时间, 进行油气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算; 对包裹 体烃类地球化学测试, 研究储层包裹体中烃类母质 特征及其成熟程度, 进而研究油气充注史和油源问 题。其中的许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如 何使注入史分析真正定量化, 是努力的方向。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别是近 %"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
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 对油气成藏过 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对油气成藏条件( 生、 储、 盖层等) 的研究, $) 无论从方法、 手段和理论上, 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 成藏过程, 成藏期次的研究, 从动态过程的 %) 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 结合构造演化 史、 沉降史、 热史及成岩史研究, 开展了包裹体分 析、 同位素分析、 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 对油气 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 成藏动力学, 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 结合 2) 地压场、 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 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油气系统分析, 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 3) 综合研究 方 法 , 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 生、 储、
・ ・ ,/
=>?#? 0>@ABC>D9
96E /&&, F*G(,H ?*(I
盖和上覆岩层) 和地质作用( 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 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 强 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 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 三场” 与油气的研究、 成藏史研 究、 含油气系统研究、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 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 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海上油田疏松砂岩适度出砂应用技术研究

我 国近 海油 田有 大量 疏松 砂 岩 油藏 , 采过 程 开 中极 易 出砂, 出砂 量 太 大会 造成 砂 埋井 眼 、磨蚀 管
式 中 :一 液 体 渗 流 速 度 ,m s 一 毛 管 半 径 ,m; c /; c △ 一 毛管 两 端 压 差 , a 一 液体 黏 度 , P ・; 一 p MP ; m a S, J
产 之 间寻 求 最优 的解 决 方 案 。 文 提 出在 海 上 疏 松 本
砂 岩 油藏 中进行 适 度 出砂 生 产 的 防砂 方 法 , 油 井 使
既能保证 长 期高 产 、 产 。 稳 又能 保证 防砂 效果 。
范 围内 , 靠 原 油 的携 砂能 力 , 近 井 眼地 带 中 , 依 从 排 走 油层 细粉砂 , 层孑 道得 到疏 通 . 善 近井 眼油层 地 L 改
21 适 度 出砂 适 用 的 油 藏 条 件 .
产 能 。实验 证 明 , 砂粒 越小 , 砂粒 间形 成 的孔隙越 其
小 , l : 隙视为毛孔 , 把f f ,L 毛管流动公式为 :
7A p
一
要在 疏 松 砂岩 稠 油 油藏 中实 施适 度 出砂 策 略 , 需要 对该 油藏 的 自身性 质 、 点等 进行 分析 , 且要 特 并
油层砂随地下原油运移 ,根据运移 的油层砂粒度大小 及分布 .有选择地阻止大于或者等于一定粒径 的油层
砂 随 原 油 运 移 .这 些 粒 径 的油 层 砂 的堆 积 形 成 滤 砂 屏
由于允许 地 层 出砂 , 可适 当放 大生 产压 差 . 则 提 高油井 产量 。 图 1 示 , 如 所 油井 的临界 产 量随地 层 强 度 的提 高 而增大 。在 安全 生产 的前 提下 进行适 度 出 砂 的产 量 上限 与地层 强度 也有 相似 的关 系 。在 图中 可 以明显地 看 出 , 油井 产量 Q 保持 在 临界 出砂 产 量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油藏工程学作为石油工业的核心学科,其发展对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进行探讨。
一、油藏工程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油藏工程学是石油工业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运移规律和开发技术等。
其研究对象是油气藏,涉及到地质、物理、化学、力学、流体力学、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油藏是指地下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层或岩石裂隙,是一种自然资源。
油藏工程学的任务是研究油藏的地质特征,了解油气在地下的运移规律,探明油藏的储量和分布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阶段(1859年-1920年)油藏工程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59年爱德华·德雷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蒂特斯维尔镇钻出第一口石油井。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石油储量、开采技术和储运设施等问题。
这个时期的油藏工程学主要是以经验为基础,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
2. 理论探索阶段(1920年-1950年)20世纪20年代,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石油勘探和生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油藏工程学开始探索油气在地下的运移规律和储量计算方法,建立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框架。
3. 经验总结阶段(1950年-1970年)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注重油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这个时期的油藏工程学主要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开采方法和技术。
4. 现代化阶段(1970年至今)20世纪70年代以后,油藏工程学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加精确地模拟油气在地下的运移过程,开发了一些高效的开采方法和工具。
三、油藏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油藏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是油藏工程学研究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3-11;改回日期:2005-04-19作者简介:汪周华(1979-),男,西南石油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读博士研究生,攻读方向为气田开发。
文章编号:1006-6535(2005)04-0005-06油气藏出砂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汪周华1,郭 平1,孙 雷1,孙凌云2,马力宁2(1 西南石油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 中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 敦煌 736200)摘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油气藏出砂地质特征、出砂机理以及防砂方面取得的成果,重点是对气藏出砂的研究;指出了目前在油气藏出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油气藏出砂研究的方向,对现场生产和相关研究人员有实际借鉴意义。
关键词:油气藏;地质特征;出砂;防砂中图分类号:TE358 文献标识码:A1 油气藏出砂地质特征目前全世界许多油气田存在严重的油气井出砂问题,这是油气开采过程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油气田产层出砂除与后天的钻井方式、开采方式、增产措施及管理方式有关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具有一定出砂潜能的地层。
我国出砂油气田的地质特征主要有:油气层埋藏浅,压实程度差,胶结疏松;胶结物含量高、泥质成分所占比重大;非均质性严重;对于气藏而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水窜。
柴达木盆地东部气田[1,2]为第四系气田,气藏埋藏较浅,井深一般在1200m 以内。
成岩性差,胶结疏松,胶结物以泥岩为主。
储层一般以泥质粉砂岩和细粉砂岩为主。
粒径在0 04~0 07m m 之间,最大粒径为0 12mm,小于0 01mm 占14%。
气藏投产以后一直受到出砂问题的困扰。
雅克拉凝析气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是一高压气田[3]。
该气田气井井深5300m 左右,地层原始压力平均为58MPa,储层岩性为砂岩,胶结类型为孔隙式胶结,岩石粒度分布广,包括细、中、粗3种级别,粒径为0 125~0 7mm 。
储层物性较好,但非均质性严重,如M1井进行系统测试时有出砂现象,试采过程中,M1井、M2井气流带出的固体颗粒刺坏油嘴,且油管内壁有冲蚀道纹。
土库曼斯坦最大的油田库图尔哲别油田[4]油藏埋深为1400~2600m,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渗透率为4010-3~400 10-3 m 2,地面原油粘度为1 0~1 8mPa s,密度为0 86~0 87g/c m 3,含蜡为8%~12%,泥质胶结。
由于地层胶结疏松导致主力油层许多油井停产。
2 油气藏出砂危害2 1 产层出砂增加渗流阻力,造成减产、停产由于产层出砂,当气量小到不足以将其带出地面时,将部分或全部堵塞产气层段,使产气量减小,甚至停产。
如四川纳溪气田10号井,裸眼完井,产层砂堵46 34m,有效井段84 67m(含夹层),气井出砂后产气量由5658m 3/d 降到1116m 3/d,日产水量由20 8m 3降到5 4m 3,生产异常,濒临停产。
2 2 井底沉砂破坏机抽设备对机抽排水采气井,井底压力较低抽汲速度慢,大量泥砂便会沉积井底堵塞井筒,卡死固定凡尔和游动凡尔;有砂的地层水会增大柱塞与泵筒间的摩擦力,损坏柱塞皮碗,降低泵效,缩短检泵周期,增加生产成本。
四川宋家场气田8号井阳三产层,岩性为碳酸岩盐,裸眼完井,从1990年10月上机抽,至1992年12月共2a 多时间,前后因砂卡凡尔、堵塞泵筒共进行4次检泵,作业时间累计104d,但检泵后正常生产时间仅45 15d,效果很不理想。
2 3 随气体采出砂粒将加快地面设备损坏随气体采出地面的砂粒和高速流动的气体一第12卷第4期2005年8月 特种油气藏Speci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 Vol 12No 4Aug 2005起,迅速冲刷地面流程中的设备、管件,使地面设备损坏加快,安全系数降低;同时使节流阀及其它阀件关闭、密封不严,给生产调节、地层测试、计量测试等带来危害。
如四川中梁山气田保2井,稳定试井时大排量生产,导致地层出砂,使二、三级节流阀的阀心出现不同程度的磨蚀,导致关闭不严、调节失控。
3 油气藏出砂机理3 1 地层出砂机理[2,5~10]因气藏与油藏无论是所含流体的性质还是驱动方式和储层的岩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流速、拖曳力、过流面积等。
因此,气层出砂与油层出砂在机理上既有一些相似性,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国外的小乔治苏曼以及我国的蒋官澄、鄢捷年、王富华、唐洪明、孟英峰等对疏松砂岩油藏或气藏的出砂机理作了相关研究,笔者对其主要的机理进行了总结。
3 1 1 !渗流砂∀的流动疏松砂岩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因地层本身胶结弱,储层中存在大量细小、弱胶结的微粒,这部分微粒的最大特点是易于启动,即使产量很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储层中产生运移,这种原始地层微粒称为!渗流砂∀。
唐洪明等通过实验研究了∀流砂∀的启动压差与流砂微粒粒径、含量间的关系。
实验发现颗粒启动压差比较低,即使在0 1MPa的启动压差条件下,这种!流砂∀也会渗流,也就是说这部分微粒的运移是不可避免的。
!渗流砂∀粒径分布范围比较广,微粒集中分布在10~35 m。
结合气藏储层的地质特征,估计实际气层中!渗流砂∀的含量为3%~4%,甚至更低。
不同岩石类型中!渗流砂∀颗粒的含量不同。
对于!渗流砂∀而言,建议在气藏开发过程中让其排出,且尽量逐渐排出,防止渗流砂过多和过快,造成架桥堵塞孔喉,降低产层渗透率。
同时通过改善完井方法和射孔方法,改变流场,减少渗流砂集中。
3 1 2 弱胶结附着的颗粒这部分颗粒绝大部分属于填隙物,包括杂基和胶结物,产状呈分散状和粒间充填;其次是弱胶结的骨架颗粒。
如涩北气田储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骨架颗粒粒径与填隙物粒径呈连续分布,这给气层的防砂和控砂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即填隙物颗粒出砂必然削弱骨架颗粒的稳定性,从而形成!蚯蚓∀洞。
此类颗粒对储层伤害的机理为速敏,通过控制气层的产量,可以防止其对储层的伤害和出砂。
但如果遇上与地层不配伍的工作液、碱液或酸液等,势必破坏填隙物的微结构,以及它们与骨架颗粒间的附着力,变为易于运移的砂粒。
所以也称为填隙物破坏型出砂。
预防弱固结颗粒出砂的办法是,通过对完井、射孔方法的改进,改变流场。
控制产层的产量,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可以采用的措施为:#利用屏蔽暂堵技术,在钻井过程中形成快、牢、致密、浅的薄污染层,阻止外来工作液进入储层,或使滤液作用范围尽可能减小;∃增强工作液配伍性,减少滤液对侵入带胶结物的破坏,不增加外来沉淀堵塞孔喉。
3 1 3 骨架破坏型出砂这部分颗粒受制于钻井、完井、射孔等工艺措施的合理性和参数的选择。
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外来压力所引起的应力、应变,造成地层变形、滑动,使岩石成为(或部分成为)散砂,引起地层严重出砂,甚至井壁不稳定。
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次应力场分布;∃起下钻波动压力;%高压水射流冲击;&机械扰动;∋钻井过程中的出砂;(射孔过程中的出砂。
3 14 砂穴崩落型出砂对于裸眼井,地层出砂后形成洞穴,其顶部由于失去支撑,且不能形成稳定砂拱,块状脱落造成流砂。
对于套管井,地层首先沿射孔孔眼出砂后,形成蚯蚓洞,然后形成小的崩落型洞穴。
预防这种类型出砂的办法是减轻弱胶结和骨架颗粒的出砂量,避免它们引起质的变化,形成崩落型出砂。
3 2 气井井筒携砂规律[11,12]油井携砂和气井携砂的规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油井出砂主要是粘滞拖曳力,气井出砂主要是气体与砂粒碰撞发生动量交换,携带砂粒运移出砂。
气井生产系统的防砂有3个主要途径:一是地层防砂,二是井筒防砂,三是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进入井筒的砂粒能够被气流携带出井筒。
砂粒在井筒中的运动状态可分为沉降与上升,两者的运动方向不同,但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其实质均为固6 特种油气藏 第12卷体颗粒在连续流体介质中的相对运动。
目前对携砂规律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对于气体携砂规律的研究。
石油大学的李明忠、王卫阳与李爱芬等人[5]分别对油井垂直井筒携砂规律与地层砂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
他们在McGraw hill及加拿大G W 戈威尔、K 阿齐兹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基本假设条件下,研究了砂粒的沉降末速,即砂粒沉降速度相对稳定时的速度,然后在井筒流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砂粒的沉降速度与井液平均速度的统计关系式,得出了一个基于实验结果的井液携带砂粒上升的临界速度。
他们建议在研究不同地区的井筒沉砂规律时,应当采用当地油层实际砂样进行沉砂实验,对相关统计经验计算式进行修正。
1948年,Pet tyjohn和Christiansen也对等粒径的非球形颗粒沉降末速提出了相关计算式。
但是,这些研究是对液-固流动提出的,对气-固或气-液-固的流动还有待于研究。
到目前,对气-固的混合流动研究甚少,1963年Dalla Valle 等对此略作过研究。
因此,有必要对气井井筒携砂规律进行研究,特别是有水出砂气井的携砂规律具有更重要的研究价值。
4 油气藏出砂预测方法油气田出砂预测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单项预测技术的准确性不高,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已开发油气田根据历史数据拟合预测出砂,新开发区只能利用测井资料,根据部分经验公式计算出砂。
国外在出砂预测方面研究运用较早,现已开发出大尺寸出砂实验模拟系统、多种出砂理论模型及软件向提高预测准确性方向发展。
笔者对目前几种预测方法作简要介绍。
4 1 经验公式及图表法[13]4 1 1 出砂指数出砂指数又称产砂指数或单向扬氏模量,该方法又称为组合模量法,定义为:B=k+4 /3=13400 /t p2(1)式中:B为出砂指数,10kg/m2;k为体积模量,104 kg/m2; 为切变模量,104kg/m2; 为岩石密度,kg/m3;t p为纵波时差, s/m。
根据德赛公司介绍,当采用英制单位时:B>3不出砂;B<2出砂;2)B)3少量出砂。
出砂指数法理论上未考虑射孔及产液对岩石颗粒拖曳力的影响,临界值是根据经验给出的,它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应该说,各地区、各个油田的临界值是不一样的。
B由岩石力学参数定义,但可由测井资料计算。
因此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应用。
4 1 2 斯伦贝谢比斯伦贝谢比R定义为:R=k = 2(V2c V2s-43V4s)(2)式中:V c、V s分别为纵波、横波速度,m/s;R为斯伦贝谢比,kg2/(m2s4)。
当R大时,表示岩石强度大,稳定性好,不易出砂;反之则易出砂。
F同B一样,均由岩石力学参数定义,可根据测井资料计算。
R比B能更好地估计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因为R大时,意味着K、 均大;而B大时,可能K、 中只有一个较大。
用斯伦贝谢比判断出砂虽然较出砂指数法准确,但公式计算中涉及到的横波运用相对麻烦,以前常采用此方法预测出砂,现在运用不多。
4 1 3 声波时差法近年来,常用声波时差在地层中的传播时间T 来预测出砂,当T>295 s/m时应采取防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