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血战:二战中最大规模的白刃战

合集下载

血色刺刀:还原抗日战场之白刃战

血色刺刀:还原抗日战场之白刃战

血色刺刀:还原抗日战场之白刃战作者:许述来源:《领导文萃》2016年第06期随着自动武器的广泛出现和战场火力的不断增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多数战场上,刺刀已经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

但中国战场是一个例外。

在抗战白刃战中,面对日军的无耻侵略,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军人硬是发出了“必须有刺刀30米内见红的能力”的呐喊。

在这句口号的激励下,他们无所畏惧向前冲去,用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压倒日军嚣张的武士道气焰。

“二战”中国战场上的白刃战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完胜而告终。

中国军人留下的那一帧帧惨烈画面和一段段动人传奇,至今仍值得我们铭记。

日军特色有谁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制造出的冲锋枪和刺刀数量?答案分别是2万多支和680万把!侵华日军为何弃冲锋枪而就刺刀?难道脑子进水了?侵华日军有两大作战信条:其一,精准射击。

日军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兴奋莫名,总结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要胜于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的经验,当宝一样供着,并以之指导枪支设计,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研制出射击精度极高的步枪,这就是中国人熟悉的“三八大盖”(因枪机上设计了防尘罩,故称)。

日军使用该枪的历史长达40年(1905-1945),可见其钟爱程度。

其二,近身肉搏。

侵华日军视白刃战为最能表现血性的作战方式。

因此,在中国战场上,刺刀往往在打完子弹后才派上用场,扮演终结者的角色。

侵华日军在冲锋枪上甚至重达20斤的机枪上也加装了刺刀,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可见其对白刃战的喜好到了何种程度。

侵华日军不爱冲锋枪却垂青刺刀,还有一个重要考虑——省钱。

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做什么事都崇尚节俭,连子弹也是。

《东史郎日记》里就说,在日军眼里,“子弹像金币般值钱”。

冲锋枪的适用对象是一群敌人而非单个敌人,基本乱打一气,难免浪费不少子弹,这是追求精准和提倡节约的日军难以接受的。

初不如寇必须承认,抗战初期,白刃战中单挑,中国军人一般不是日军士兵的对手。

不论是战史记录还是老兵回忆,侵华日军在白刃战中面对中国军人,优势明显,常常是一个顶几个。

抗战中的白刃战

抗战中的白刃战

象。 西安事变后,陕北的中国工
农红军整编为八路军(国民政府领 导 的 国 民 革 命 军 第 八 路 军 ),于 1937年秋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抗战 初期八路军的武器大多数已经不堪 使用,步枪仍以老式的“汉阳造” 和其他的杂式步枪为主。八路军第 120 师参谋长周士第在日记中曾记 载,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只 配有 117 把可用的刺刀。这个数据 乍看确实让人难以置信。刺刀虽然 属于冷兵器,但其批量制造需要较 高水平的机械加工工艺,刺刀驻笋 及卡环需要与枪身紧密接合,因此 指望刺刀能像大刀长矛那样在铁匠 铺中打造是不切实际的。在很多情 况下,八路军战士在白刃战中仍然 使用厚重的大砍刀。
仙台师团。另外一支擅长白刃战 的国军部队则是隶属西北军序列 的第 29 军。早在 1930 年中原大战 时 29 军“大刀队”即已名声大噪, 他们的“破锋八刀”流传至今。刀 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 使拦腰。顺风势展扫秋叶,横扫千 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 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 步换型突刺刀。”
红缨枪的威力 在 1938 年 3 月的神头岭伏击 战中,八路军第 386 旅新建部队由 于步枪数量严重不足,很多连队完
全是用红缨枪装备起来的。红缨枪 长度一般在 2 米左右,枪身由白蜡 树杆制成,韧性很好;铁制枪头末 端的红缨可以阻止血顺杆流下,以 防枪杆湿滑难以握持。据记载,遭 到伏击的日军在这狭窄的地形上基 本排不成战斗队形,既没有地形地 物可利用,也无法发扬火力,386 旅很快就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这时第二个鬼子又冲上来。 有了刚才的第一次,李仕亮信心 倍增,两个回合下来便刺死对 方。又过了几分钟,在与第三个 鬼子格斗时,他对于如何应用拼 刺战术已经了然于胸了。双方都 是先在防守上下功夫,并寻找对 方的破绽。一来二去,双方的刺 刀架在了一起。李仕亮用力往下 压。鬼子拼命往上抬,试图避开 刀锋。双方相持 10 多秒钟,都在 心里盘算着下一招儿。这个当 口,李仕亮抢先出招儿,反手用 枪托砸在鬼子的左脸颊上。鬼子 喉咙里咕噜一声,倒在地上。战 斗 砸断,已经死亡。

二战日军拼刺刀技术真是无敌存在?是的,八路军5比1,苏军28比1

二战日军拼刺刀技术真是无敌存在?是的,八路军5比1,苏军28比1

二战日军拼刺刀技术真是无敌存在?是的,八路军5比1,苏军28比1抗日战场上,中国军人和日军近战拼刺刀时,往往吃大亏,较差的交换比甚至达到了7:1。

日军白刃战为何那么厉害?我们为何又那么弱?这得从两国文化传统、日常训练、技术养成,乃至日常饮食等方面找原因了。

日军准备发动白刃战日本军人拼刺刀历史悠久,并自成一个成熟体系。

日军自古以来就崇尚剑道,因为他们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其中就包含着剑道,所以每个日本人从小都会接受或多或少的剑道教育。

而且日军攻打我国完完全全是有备而来的,他们在战争开始前事先进行了大量的军事训练,体力技巧方面都胜过我军战士,而我军,大都是自愿应征入伍的平民青年,大多没有接受过军事教育,就这样扛枪对敌了。

日式刺刀术,也叫做铳剑术——铳就是枪的意思。

铳剑术的起源,是明治维新后引入的西式刺杀术。

明治政府在1874年聘请了法国教官,在明治新军中教授西洋剑和西式拼刺术,这种武术自此在日本发端。

明治军与萨摩军武士的刺刀拼杀1877年2月,旧萨摩藩士族发动了针对明治政府的武装叛乱。

萨军武士挥舞着恐怖的萨摩刀,怪叫着狂砍明治新军,令他们血肉模糊、残肢乱飞时,日军就更加重视白刃战的训练和应用了。

1894年,由武道家津田教修通过改良创造了日式的铳剑术。

1915年开始铳剑术加入《陆军剑术教范》里面,作为军用格斗术项目定型。

日军刺刀训练《1915剑术教范》中的突刺训练铳剑术招数主要分为直突、脱突、下突、返突四大类。

直突为直接突刺敌人腰部以上位置,目标通常为喉、胸、肋。

脱突为刺刀相交时,占据中线压制对方刺刀后顺势刺入敌人上半身的技术。

下突为突刺对方下腹部、腹股沟及裆部的技术,返突为以强力拨开对方来袭刺刀,乘虚而入刺入对方身体的技术。

连续刺突为一系列虚实结合的连贯突刺动作。

这一套招数看似简单粗暴,没什么精妙之处,但却非常实用,攻击全部针对人体要害,招招致命,刺入点也经过精心设计,强调避开容易卡住刀刃的肋骨,直入人体致命位置,可谓是招式简洁、凶狠凌厉。

国军与八路军不如日军-- 抗日战争中的白刃战

国军与八路军不如日军-- 抗日战争中的白刃战

国军与八路军不如日军-- 抗日战争中的白刃战随着自动武器的广泛出现及战场火力的不断增强,在二战中的大多数战场,刺刀已经没有什么发言权了;但是中国战场却是一个例外,这是由交战双方的装备水平、战术思想和军队传统等决定的。

到“七七事变”爆发前,尽管日本陆军常备军只有17个师团共45万人,但他们大多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精兵,在拼刺技术和士气方面占据优势。

拼刺训练是日军新兵的基本训练之一,通常每个中队都会配备拼刺训练教官,而陆军部队的联队长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白刃战训练计划。

据说在抗战爆发初期,在白刃战中我方需要三到五名战士才能对付一名日军士兵,日军拼刺技术之强可见一斑。

说到日军拼刺技术的渊源,尽管有中古时期开始发展的被称为“剑道”的独具特色的器械搏击术,但它与刺枪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与中国不同的是,战国时期“足轻”们所使用的竹枪是被武士阶级所不齿的,因此枪术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实际上,对于日本而言,大规模的刺刀技战术训练仍然始于19世纪末期。

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陆军中,受法国陆军重视白刃战传统的影响(1873年颁布的第一版《步兵操典》就是译自法文),刺刀训练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特别是在1877年的西南战争期间,精于近战格斗、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西乡军在白刃战中曾给予政府军以重大杀伤,战后,日本陆军开始进一步加强对普通士兵的白刃战训练,同时,针对日军士兵特点的“銃剑术”技战术动作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04年在上海,日本军事剑术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刺枪团的对抗性表演中,日本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无懈可击的单兵刺枪术曾给予在场的各国观察员以深刻的印象。

与西方列强相比,日军将所谓的“精神力”和意志的作用被提高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强调进攻精神,把精神力作为战斗力的主体;认为以刺刀突击才能取得最后的决胜,因此“以肉搏战制胜”的观点在当时的日军高层中大行其道。

这固然是因为日本与当时的西方列强相比,工业和经济实力仍然相对落后;但军部高层对陆军火力的进步对作战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日“最惨烈”白刃战,无路可退的中国人,3小时击毙日军25000人

中日“最惨烈”白刃战,无路可退的中国人,3小时击毙日军25000人

中日“最惨烈”白刃战,无路可退的中国人,3小时击毙日军25000人原作者从历史看人生一九四三年,这是抗战史上最为关键的时刻,中日双方的战斗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南京彻底沦陷,日本集结十万大军,发动鄂西会战,发誓要一举拿下长江天险,剑锋直指老蒋所在的重庆。

对于中日双方来讲,这场战役都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因此,战斗过程就变得异常艰难,甚至在三峡的石牌古镇上,还爆发了二战规模最大的白刃战,上万人在血与刀的交织中嘶吼着,惨烈程度更是被西方军事学家认为是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那么,中日双方为何会选择在石牌地区进行白刃战?在那个已经盛行热武器的战场上,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白刃战?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战最大规模的白刃战,石牌保卫战的血泪史,对小编视频感兴趣的朋友,也请大家长按点赞加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一九四三年,此时距离全面抗日的开始已经过去了六年,日本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我军与日方的对战依旧是败多胜少,但我方也并未没有半点优势,广阔的国土面积将日军大部分兵力分散开来,尽管日军取得了大部分的胜利,但他也发现中国人民无论如何都不会屈服的,当时国军在淞沪会战的失利,使得武汉和南京彻底沦陷,只好将重庆作为新的首都,这样一来,长江三峡就成了虞城地区的屏障,日军也明白,只有拿下重庆,战争才算结束。

一九四三年,日军集结海陆空共十万士兵,发动了声势浩荡的鄂西会战,想要打通长江上游的航线,占领洞庭湖谷仓,进而威胁到国民政府的首都重庆,他们一鼓作气,占领了上海到宜昌地区,随着宜昌的沦陷,重庆岌岌可危,毕竟两地之间的距离仅有六百多公里,再加上此时日军垂涎中国已久,将大部分兵力放在了中国,导致太平洋战场上的形势愈加低迷,本来他们的国土面积就不大,各类物资极度匮乏,若是失去原材料,根本撑不了多久,为了扭转在国际战场上的败局,日军计划在中国境内来一场巨大的胜利,之后用最快的速度将在华境内的主力部队,转移到国际战场上。

三峡的隐喻性书写及史诗品格追求

三峡的隐喻性书写及史诗品格追求

长江文艺评论·2016.11推向高潮的高家岭白刃战和石牌大决战。

发生在石牌外围的高家岭白刃战,是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白刃战,在空旷的阵地上本场以俯拍、特写、高速摄影、平均分布画面空间等方式将两军对垒的气势,我军战士为国牺牲的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石牌大决战,海陆空三军将士共同作战,重点展现了中美空军联合作战对日军部队的打击。

可贵的是,《宜昌保卫战》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再现历史场景的目的不是为了盲目追求战争奇观,而是为了凸显反战意识与以史为鉴,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本剧将对战争的反思融合到了逼真、残酷的战争叙事与影像中,这种反思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为什么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政府和军队的腐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国难当头,以蔡继伦为代表的高官仍在中饱私囊,大肆贪污享乐,置国家安危、战士性命于不顾,可偏偏有高层官员为其充当保护伞。

中正耿直的何基沣师长因痛骂国民党政府“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而获罪,军统朱若愚被捕叛变的原因之一也是肇源于对政府腐败失望后的信仰放弃。

其次是国力衰败落后,近代中国工业和日本差距过大,造成了积贫积弱的中国被动挨打。

第三,剧作从普通日军的视角来剖析这场战争侵略的本质以及给两国百姓造成的伤害。

在对地域文化的表达上,剧作主要对土家人、土家文化、土家风情给予了描绘,展现了土家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多次出现了土家歌曲喝茶歌、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土家人的吊脚楼、土家菜、土家服饰等民族文化符号。

除此之外,在人物设置上有意识塑造了生活在峡江边的土家划夫队,以成老伯、成四妹、木尔为代表的土家人用他们的牺牲展现了该民族人民的淳朴、善良和耿直的性格。

总的来看,电视剧《宜昌保卫战》填补了中国抗战题材电视剧中宜昌抗战历史的空白,是一部既有历史大格局又有人文情怀的优秀作品。

林丽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三峡的隐喻性书写及史诗品格追求◎朱华阳《宜昌保卫战》以一个隐喻性的镜头开场:在阴云密布的长江三峡江面上,一群纤夫赤足袒肩奋力拉着一艘轮船匍匐前行,日军战机呼啸而至,狂轰滥炸之下江面顿时一片狼藉。

“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七十年前的“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2013年05月16日01:431943年春夏之交,国民政府部队在宜昌石牌顽强阻击,与敌人生死相搏,最终有效遏制了日军的进攻态势。

石牌保卫战的意义极其重大,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被军事史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日军进犯1940年,宜昌城被日军侵占后,西部的石牌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门户。

1943年鄂西会战打响第17天,日军第三十九师团及其配属部队1万余人,由北岸古老背向江南我江防军正面强渡,分别向我第八十六军第十三师茶店子、红花套及沙套子海军第一直属炮台阵地发起攻击,石牌保卫战由此开始。

日军采取大兵团迂回与正面强攻相结合的战术,企图强行登陆抢占滩头阵地,我十三师及炮台海军官兵以猛烈炮火还击,沿江数十里一片火海。

翌晨,已登陆之敌在其空军掩护下,向我方阵地猛攻,守军奋勇抵抗,但由于宜都江防已被日军突破,十三师被迫转移。

同时,西进至宜都茶园寺之日军第三师团梁濑部队攻陷我宜都王家畈后,以3000人转兵北向,与进至枝江之敌分两路向我军阵地突击。

在与敌军激战3小时后,我军主力转向长阳磨市。

5月22日,日军中畑部队与我军激战至下午7时,磨市被敌突破。

5月23日,日军梁濑部队继向花桥、罗家坪、沙帽山我军阵地进犯,遭我六十七师阻击,由于该师已伤亡过半,与敌军几经交战,逐次向西转移至都镇湾北渡清江。

5月23日子夜,日军北渡清江向长阳猛攻,我第八十六军右翼被敌突破,24日下午,鉴于敌攻占长阳县城,我军转守长阳西北之清江北岸。

惨烈阻击与此同时,日军在攻陷渔洋关后,又于5月24日攻占了都镇湾。

当敌第三十九师团向我江防军正面强渡,遭到我第十三师抵抗受阻后,5月24日,该师团之吉武部队与窜抵西流溪的日军滨田部队会同,夹击我十三师。

我十三师已连日苦战,伤亡甚重,5月25日乃向偏岩溃退。

至此,日军云集长阳地区,自然形成由东南转向西北包围我石牌要塞之态势。

25日晚,日军各路部队逐渐向石牌外围我军阵地步步逼近。

石牌保卫战过程简介 石牌保卫战的意义是什么

石牌保卫战过程简介 石牌保卫战的意义是什么

石牌保卫战过程简介石牌保卫战的意义是什么本文导读:为坚决保卫石牌要塞,5月27日江防军调整部署,决定以攻守长阳、宜昌两县间之稻草坪、高家堰、余家坝、曹家畈、石牌之线为决战线。

至此,鄂西会战进入决战阶段。

为保障决战胜利,陈诚命第十集团军第九十四军主力转移到长阳资丘附近,掩护江防军右翼。

同时调动空军战机协同地面陆军作战,并对日军后方实施轰炸,切断敌之增援和补给。

在此关键时刻,从重庆传来蒋介石5月26日颁行的手令。

蒋氏指出,石牌乃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是关系陪都安危之要地。

并严令江防军胡琏等诸将领,英勇杀敌,坚守石牌要塞,勿失聚歼敌军之良机。

我三军将士斗志倍增。

死守石牌要塞的第十一师师长胡琏当即立下遗嘱,决心与石牌共存亡,并把师指挥所推进到离火线很近的虫客蚂包,亲临指挥。

胡琏是一位善于山地作战的将军。

他重视利用石牌周围山峦叠嶂、壁立千仞、千沟万壑、古木参天的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工事,并在山隘要道层层设置鹿砦,凭险据守。

5月28日,日军第三、第三十九师团开始向石牌推进。

日军第三师团从长阳高家堰进入宜昌县境,向我第十一师第一道防线南林坡阵地发起攻击。

同时,右邻之十八师阵地也受到日军的袭击。

至此,一场争夺石牌之战在西陵峡展开。

战斗之激烈,为八年抗战中鄂西战事所绝有。

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了每一寸神圣的国土,我十八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就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

南林坡阵地是日军主攻目标。

我守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三营官兵奋勇抵抗,战至黄昏时分,敌军接连发起5次冲锋。

右翼九连阵地首先被敌攻占,左翼八连阵地继而也被敌突破,连长阵亡。

然而,配有重机枪排和迫击炮排的第七连阵地始终坚守,并以猛烈的炮火向敌射击,予敌重创,阵前陈尸数百。

七连官兵伤亡也重。

第二天黎明,日军又向七连左、中、右三方进行夹攻,也被我军击退。

日军对我南林坡正面阵地屡攻不下,遂于上午9时出动飞机5架,同时搬来直射钢炮数门,对我七连阵地进行狂轰滥炸。

周围树木被扫光,山堡被炸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牌血战:二战中最大规模的白刃战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33期
据曾经参战的老兵回忆,在大小高家岭上曾有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双方停战,而是敌我展开肉搏战。

“日本人一群一群地冲上来,中国人迎头扑上去,搅在一起,用刺刀拼。

”那三个小时的拼刺,是日本陆军在二战中所遭遇的最大规模白刃战。

鄂西会战中最惨烈一战
石牌位置在宜昌县(今宜昌市夷陵区)境内,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水。

1937年,中国军队淞沪抗战失败,12月南京失守。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中央被迫迁都重庆,险峻的长江三峡成为陪都的天然屏障。

石牌下距宜昌城仅30余里,自日军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六十多年前的中国,从湖北到四川还没有一条可以走车的路,少有的羊肠小道也是险峻万分,高山大岭终于阻止了日本陆军西进的势头,而攻不到重庆则就断断不能停止中国绝死的抵抗。

进攻重庆必须打通长江,而打通长江必须占领石牌。

就这样,石牌这个当时不足百户的小村,成为了广阔的中国战区最关键的要塞。

为防止日军由长江三峡西侵和拱卫陪都,中国海军于1938年冬就在石牌设置了第一炮台,其左右有第一、第二分台,安装大炮共10尊,为长江三峡要塞炮台群的最前线。

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川江漂雷队、烟幕队等。

驻守石牌的海军官兵共有100多人。

由于石牌与宜昌几乎处于一条线上,要塞炮台的炮火可以封锁南津关以上的长江江面,极具威慑力,令敌望而生畏。

为保卫石牌要塞,军委会派重兵防守。

日军对石牌要塞早有觊觎之心。

1941年3月上旬,日军以重兵从宜昌对岸进攻过石牌正面的平善坝,并以另一路进攻石牌侧翼之曹家畈。

两路日军当时都遭到我守军的严重打击,惨败而归。

因此,日军这次不敢贸然从正面夺取石牌要塞,而是采取大兵团迂回石牌背后企图攻而取之。

石牌要塞保卫战是这次會战的关键。

石牌为我军全线扇形阵地的旋转轴,正如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

坚守旋转轴,顶住敌军的正面进攻,伺机侧击敌军。

因此,蒋介石对石牌要塞的安危极为关注,他不止一次地给六战区陈诚、江防军吴奇伟拍来电报,强调确保石牌要塞。

5月22日,蒋介石又发来电令:“石牌要塞应指定一师死守。

”如此重任即落在十八军第十一师身上。

1943年,再攻石牌时日军已不敢贸然从正面进攻,驻守武汉三镇的日军第11军10万人从石牌背后迂回进攻。

整个鄂西会战从1943年5月4日持续到6月14日,而石牌保卫战则从5月28日打响、31日结束,只进行了4天,但却是整个鄂西会战最惨烈、伤亡人数最大的一战。

守軍师长战前连写五封遗书
石牌保卫战属于陈诚第六战区。

其要塞保卫是该保卫战的关键。

保卫石牌要塞核心阵地的是被称作蒋介石第一王牌的第十八军十一师。

该师是陈诚起家资本。

因土字拆开为“十一”、木字拆开为“十八”,故称“土木系”。

十一师师长胡琏,黄埔四期,与林彪、刘志丹、李弥、张灵甫等是同学。

胡琏在后来的国共内战任国民党十八军军长。

贫寒农家子弟的胡琏在国军有“苍鹰”之称。

遍览台湾军史著述,不光贬低刘伯承、陈毅、粟裕等中共将领,而且将邱清泉、黄维等许多国民党将领也说得粪土一般,唯对胡琏赞不绝口。

《毛泽东军事文集》中竟有七篇专门针对十八军及胡琏的电文。

台湾史籍广泛传引毛泽东给前线部队的一封亲笔函称:“十八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

宜趋避之,保存实力,待机取胜。


石牌要塞保卫战最关键的核心战斗在5月25日爆发。

在这以前,是外围阻击战。

5月26日,蒋介石发来电令:“石牌乃中国之斯大林格勒,离此一步,便无死所。

”陈诚即打电话询问胡琏:“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只回了一句:“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恶战在即,胡琏令部下都留遗书。

他自己连夜修书五封,与家人作诀别。

5月27日正午,胡琏率万名官兵剃光头,饮烈酒,慷慨激昂地高声宣誓:“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钦,决心至坚,誓死不渝。

生为军人,死为军魂。

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
5月28日,日军第3师团从长阳高家堰进入宜昌县境,向守军第11师第一道防线南林坡阵地发起攻击。

同时,右邻18师阵地也受到日军的袭击。

一场争夺石牌之战在西陵峡展开。

一度与日军拼刺刀持续3小时
南林坡阵地是日军对第一道防线的主攻目标。

守军第11师31团3营官兵奋勇抵抗,战至黄昏时分,日军接连发起5次冲锋。

右翼九连阵地首先被攻占,左翼八连阵地继而也被敌突破,连长阵亡。

然而,配有重机枪排和迫击炮排的七连阵地始终坚守,并以猛烈炮火向敌射击。

5月29日,胡琏对团长们发令:“从明天起,我们将与敌人短兵相接……战至最后一个,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

”自日军进入我石牌外围主阵地后,由于这一带丛山峻岭,其步兵仅能携山炮配合作战,抵挡不住我军之打击。

于是便用飞机轰炸以代替炮击,每天保持9架飞机低飞助战。

到了5月30日,越来越多的日军突破外围防御,开始强攻石牌要塞。

敌人在空军掩护下,分成若干小股向我阵地猛攻,只要有一点空隙,日军即以密集队伍冲锋,作锥形深入。

几个小时之内,国家的命运就要被决定,而胜利的天平似乎又在向日本方向倾斜。

5月30日,日军在多处进攻点孤注一掷狂攻。

曹家畈位于石牌外围的第三道防线上,战斗最激烈时,附近的大小高家岭阵地曾3小时听不到枪声,并非因双方停战,而是双方在进行最原始、最血腥的冷兵器搏杀——拼刺刀。

攻击三角岩、四方湾的千余日军再度使出惯用伎俩——施放毒气。

守军无防化设备,用血肉之躯与敌相拼,竟奇迹般将日军歼灭。

而八斗方作为石牌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的战斗最为激烈。

敌人每一寸土地之进展,必付出同等血肉之代价。

两军反复冲杀,最后日军抛下近2000具尸体退去。

由于守军意志坚决,日军久攻不下,士气完全丧失。

5月31日晚,日军掉头东逃,守军则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这场历时4天的石牌保卫战,打死打伤日军达7000人,缴获器械无数。

《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描写在这场白刃战中战死的少年:“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

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

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

可他们为了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

”在那个残酷的午后,无数壮士的鲜血浸透了长江南岸的土地。

三个小时没有枪声的拼杀后,白刃战落下了帐幕,1500名中国士兵静静地躺在中国最美的江山中。

在石牌外围拼搏战中,日军一度钻隙绕过石牌,冲到距三斗坪仅60里的伏牛山。

胡琏立即命其属下将国旗插到最高峰上,并严令守军不得后退一步。

他用电话告诫将士:“打仗要打硬仗,这一次一定要使日军领教中国军队的作战精神!”在石牌保卫战的日日夜夜,中国军人就是凭这股精神与敌搏杀。

石牌保卫战的胜利,挫败了日军入三峡西进的美梦,粉碎了日军攻打重庆的部署,遏制了日军的侵略铁蹄,是抗日战争重大的军事转折点,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深圳晚报》2015.9.4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