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
二战名将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
1、“闪电利剑”——曼施坦因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
二战期间曾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曼施坦因精通战略战术,聪明过人,反应机敏,有超人的军事想象力,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即使是臭名昭著的纳粹身份也掩盖不了他的军事才能。
他之所以在众多德国陆军将领乃至整个二战将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军事全才。
二战爆发后,他协助伦斯德元帅指挥德军迅速席卷波兰,攻陷华沙,将参谋长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是他提出的侵略法国的作战方案,即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德军就是按照这个大胆的计划(以坦克部队穿越阿登高地迅疾突击法国北部)把“闪电战”的威力发挥到极至——德军六周内击溃英法盟军,侵占荷兰、比利时,征服了号称“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
从此,曼施坦因成为欧洲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战略家之一,尽管他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
许多战略家只适合运筹帷幄,而曼施坦因在亲自率军作战上丝毫不比他的制定作战计划的水平差。
作为前线指挥官,他在侵略苏联的战争中连连得手,屡败苏军,尤其是克里米亚之战,使苏军遭受重创。
即使是德军在苏德战场连遭失利的情况下,他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反击取胜,这在军事史上是罕见的。
把曼施坦因比做是德国闪击战的一把利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2、“沙漠之狐”——隆美尔埃尔文·隆美尔(1891——1944)德国陆军元帅。
二战期间曾任第七装甲师师长,德国“非洲军”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
军事家曼施泰因的简介

军事家曼施泰因的简介曼施泰因是一名终身从军的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
他从未成为纳粹党的一员,他却被授予了陆军元帅的军衔。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军事家曼施泰因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军事家、战略家,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最终成为制订征服法国的“镰刀收割”(Sichelschnitt)计划的依据。
在苏德战争中,他先后指挥了位于克里米亚和列宁格勒的德意志国防军军队,并随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官。
在此岗位上,曼施坦因取得了现代战争史上最伟大的胜利,面对于人数和装备都占据优势的苏联,他成功地阻止了苏联红军自天王星行动和土星行动胜利之后的进攻势头,并成功地发动反击,夺取了哈尔科夫。
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他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正因为如此,加上他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军事家曼施泰因的生平简介曼施坦因出生于柏林,刚出生时,全名叫做弗里茨;埃里希;冯;莱文斯基。
是普鲁士贵族、炮兵、爱德华;冯;李文斯基(1829-1906),和海伦;冯;希普林(1847-1910)的第十个孩子。
赫德韦格;冯;希普林,埃里希的母亲海伦的小妹妹,和步兵乔治;冯;曼施坦因(1844-1913)结婚。
这对夫妇很不幸没有子嗣,所以孩子还没有出生前就决定过继给他的姨父。
埃里希刚出世,李文斯基就就给老曼施坦因发了电报:“你今天得到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母子平安。
恭喜。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不仅仅其父是普鲁士,他的两个爷爷也是普鲁士(其中一个在1870/71年的普法战争中率领一个军),他的舅舅也是;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兼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也是他的伯父。
他命中注定要以军人为职业。
曼施坦因

ERICH VON MANSTEIN
ERICH VON MANSTEIN
ERICH VON MANSTEIN
ERI2-塞瓦斯托波尔
主条目: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1942年希特勒为了消除苏联对罗马尼 亚油田的轰炸威胁,准备进攻苏军位于黑 海的克里米亚半岛最大的海军、空军基地, 于是他任曼施坦因为第11集团军司令。 曼施坦因率领第11集团军表现活跃,该军 团不仅攻占克里米亚半岛,在苏军享有海 空优势的情况下,击败3至4倍以上的苏军。 此时苏军穿越刻赤海峡向克里米亚半岛发 起逆袭,他立刻决定停止进攻著名的塞瓦 斯托波尔要塞,对苏军发起反击,成功阻 止了苏军的进攻,俘虏苏军17万人,最终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沦陷,这场光荣的战役 让曼施坦因得到了他的元帅权杖,他的成 就已经足以证明其将道的卓越至极。
ERICH VON MANSTEIN
铁钳夹击行动-1943-库尔斯克 主条目:铁钳夹击行动 在堡垒行动中,冯· 曼施坦因率领军队从南边实施夹击,尽管有所 损失,他仍成功地实现他最初的目标,对苏军造成更多的伤亡。率领 苏军防守库尔斯克的格奥尔基· 朱可夫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也称赞 冯· 曼施坦因。但由于京特· 冯· 克鲁格和瓦尔特· 莫德尔在北部地区领导 的夹击几乎彻底失败了,长期缺乏步兵的支援与预备队,以及盟军入 侵西西里的爱斯基摩人行动,希特勒下令取消进攻,同时抽调曼施坦 因的装甲兵部队和战斗资源撤出库尔斯克会战,冯· 曼施坦因因此提出 抗议,指出胜利几乎在望,因为他觉得他已经取得了局部优势,只要 再作出多一点努力,他可以在苏军出击预备队前攻破防线。当堡垒行 动失败后,苏军对精疲力竭的德军发起了大规模反攻。 德军的胜利,在意义上是要歼灭被合围的苏军,这既需要完成合围 (这是德军的北部和南部的坦克会师)又需要长期的封锁包围圈,以 消灭在包围圈内的苏军。即使第一步已经做到了,并不等于第二步就 会自动完成。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始终没能迫使苏军作出重大后撤,除 了像哈尔科夫的临时性逆转。德军在库尔斯克的进攻暂停后,苏军便 有足够的力量立即展开反攻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是德军为数不多的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过程的将领之一。 在战争中还相继得到一级铁十字勋章 和霍亨索伦王室勋章。
1919年初,曼施坦因志愿到东部边防部队服役,任驻布雷斯劳南方边防司令部参谋。同年夏,南方司令部 参谋长洛斯贝格被召回柏林,他把曼施坦因也一同带了去,任帝国国防军第2集群司令部参谋官,成为魏玛共和国 国防军......
私下里,曼施坦因对于进攻波兰并不是特别热心,他认为波兰作为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缓冲区更好,而且他也 担心进攻波兰将会导致盟国进攻,从而将德国拖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在德占区,南方集团军集群于1939年9月1日 顺利发起进攻。第10集团军的装甲兵部队追赶上了撤退的波兰人,使他们来不及建立防线,第8集团军在他们的 侧翼,防止分散的波兰军队在罗兹、拉多姆、波兹南地区集结,形成比较联贯的军队。按照原计划,南方集团军 应该首先向维斯瓦河直进然后转向华沙,鉴于战场形势的变化,曼施坦因和龙德施泰特决定在拉多姆地区对波兰 军队进行合围。包围取得了成功,清除了从南部到华沙的成规模的抵抗力量。
曼施坦因计划

曼施坦因计划曼施坦因计划(Manhattan Project)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为了研发原子弹而展开的一项重大科研计划。
这一计划的实施对于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对曼施坦因计划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影响进行介绍。
曼施坦因计划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发现了核裂变现象,这一发现引发了科学界对核能利用的广泛关注。
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的扩张,美国政府开始担心德国可能会利用核能研发出原子弹,因此决定启动曼施坦因计划,以确保美国在核武器领域的领先地位。
曼施坦因计划于1942年正式启动,由美国陆军指挥部负责管理。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研发出一种可以用于战争的原子弹,以确保美国在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曼施坦因计划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动员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建立了多个研究实验室和生产基地。
在实施过程中,曼施坦因计划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核能研究属于高度机密的领域,美国政府对该计划实行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以防止信息泄露给敌对国家。
同时,科学家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需要不断进行试验和探索。
然而,经过数年的努力,曼施坦因计划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1945年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并在同年8月投入使用,对日本广岛和长崎进行了原子弹袭击。
曼施坦因计划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世界战争格局,也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子弹的问世引发了冷战时期的核军备竞赛,成为了当代国际政治的主要议题之一。
与此同时,曼施坦因计划也推动了核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社会的能源革命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曼施坦因计划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对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曼施坦因计划的历史经验,反思核武器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努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曼施坦因晚年是什么样的 他还能打仗吗

曼施坦因晚年是什么样的他还能打仗吗本文导读:曼施坦因比古德里安的成就高很多,毕竟古德里安到最后也没有获得元帅军衔,大家对这位上将的印象更多的只是一名坦克专家;曼施坦因的结局比隆美尔也好很多,相比较另一名元帅隆美尔,最后以职业军人的身份没有被盟军处死,一直活到1973年,可以说得到了善终。
如果没有曼施坦因的天才计划,纳粹德国可能根本不可能掀起巨浪,可能早就倒在英法的夹击之下。
曼施坦因在二战全面爆发前5个月才刚刚晋升中将,希特勒手下制定了“黄色计划”,准备在法国北部和马奇诺防线同时对法国开战。
曼施坦因修改了这个计划,他提议德军主力装甲部队从阿登森林穿过,这在当时的军事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
曼施坦因通过偶然的机会,把这个方案提交给了希特勒。
这是一个冒险计划,如果马奇诺防线的法军突然从南部出发,对阿登森林发起拦截,德军将会彻底迷失。
同样一旦计划成功,给德国带来的利益是无穷的。
不过希特勒采用了曼施坦因的方案,而且二人在于法国人的心理博弈中取得了胜利,德军主力绕到了法军身后,法军几乎不战而降。
按照原本的“黄色计划”执行,法国军队在东北部和东部与德军同时开战,法军就算想要投降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只能与德军死磕,就算法军战斗力不及德军,德军也必然在这里耗尽心神,就如同当年拿破仑在西班牙的遭遇。
曼施坦因大军接着推到列宁格勒(德军元帅勒部此后带领大军围困列宁格勒900天),随后又转而进攻南部克里米亚,以10万大军俘虏43万苏军,曼施坦因在苏联的战斗几乎全都取得了胜利。
但是保卢斯元帅数十万德军精锐在斯大林格勒全军覆没,苏军整体上开始溃败。
即使如此,曼施坦因依然在乌克兰境内的哈尔科夫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在以少胜多的情况下,战胜了苏军。
这场战斗在军事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之战后几乎夺回了主动权。
曼施坦因首先丢掉了哈尔科夫的情况下,首先进攻了沃罗涅日,随后又回身夺回哈尔科夫,连希特勒都感到不可思议。
朱可夫等苏军军事指挥的智商几乎被按在地上摩擦,他们的军队曾经攻到了曼施坦因司令部门口,眼看能够活捉这位德军元帅,却在德军的夹击下,最终溃败。
曼施坦因:二战德军“头号战略专家”

1887年,曼施坦因出生于东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
作为第十个孩子,他从小就过继给了姨夫,并受到良好的教育。
陆军元帅兼德国总统兴登堡是他的伯父。
1914年,曼施坦因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
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比利时、东普鲁士、波兰作战,先后担任参谋长、骑兵师和步兵师作战科长。
一战结束后,曼施坦因参加了重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在访问欧洲国家的装甲兵部队过程中,曼施坦因得到了很多经验和信息。
1936年10月,曼施坦因晋升为少将,先后出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首席军需部长、首席副总参谋长,开始接触德国陆军的高层决策机构。
1939年夏,曼施泰因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中将参谋长,参与策划指挥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闪电般地灭亡了波兰。
随后,曼施坦因制定了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
几经周折,该计划受到希特勒的大加赏识,并且在1940年入侵法国的战争中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德军装甲兵部队出人意料地穿过阿登森林,向东进攻绕过马其诺防线,将法军切断在北部。
英法联军溃不成军,最终从敦克尔克撤退,法国很快沦陷。
曼施坦因因此得到骑士勋章。
1941年,希特勒向俄国发起巴巴罗萨行动,300万德军分成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团军群向俄国进攻。
曼施坦因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他率领的第56装甲军在开战后的4天内,冲入敌境达200公里。
1941—1942年,出任德国第11集团军司令期间,曼施坦因指挥了“克里木战役” ,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俘获苏军超过46万,随后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1942年12月,为救援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苏军重围的第6集团军,曼施泰因发动了“冬季风暴”的反攻。
至19日,他的部队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
由于希特勒拒绝第6集团军突围,救援行动最终告败。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整个南方集群被迫向西退却,苏军步步紧追,灭顶之灾即将来临。
曼施坦因利用苏军兵力分散,战线过长,后勤保障困难,于1943年2月开始了坚决的反击,为德军夺回了战略主动权,被誉为是“曼施坦因一生中最精彩的作战表演”。
战后的曼施坦因

战后的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被送上军事法庭,看昔⽇的对⼿做了什么?】1914年,曼施坦因从著名的柏林军事学院毕业,当时正值⼀战爆发,已经晋升为上尉的曼施坦因和下⼠希特勒共同经历了这场残酷战争。
巧合的是,希特勒被毒⽓致伤,⽽曼施坦因被炮弹炸伤,都因伤势较重被送回后⽅治疗。
⼆战爆发后,曼施坦因杰出的军事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虽然战功累累,但曼施坦因⼀直没加⼊纳粹党,这也许是他⽆法得到希特勒完全信任的⼀个原因。
1944年3⽉,曼施泰因被希特勒解除军权,从此退役。
1945年1⽉,苏联红军进攻东普鲁⼠,退休后⽣活在这⾥的曼施坦因太清楚苏联⼈如何复仇了,他将家⼈疏散到德国西部,⾃⼰则向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投降。
1946年,曼施坦因被送上纽伦堡军事法庭。
在那⾥,他意外地获得盟军的谅解,法庭判定他为职业军⼈⽽⾮纳粹。
期间,丘吉尔专门为他筹集了辩护基⾦,蒙哥马利也为他“说情”,英国国会议员佩吉特甚⾄亲⾃为他辩护,曼施坦因的许多属下也纷纷站出来为他说话。
最终,指控他的17项罪名有⼀半不成⽴,曼施坦因被判刑18年,后⼜减为12年。
战争结束时,朱可夫元帅已是苏联的国防部长,他统率的庞⼤苏联红军令西⽅屏住了呼吸。
对昔⽇这位对⼿,朱可夫评价曼施坦因是“可敬的敌⼈”,他说:“我唯⼀敬重的敌⼈就是曼施坦因元帅。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施坦因计划”
1939年,曼施坦因开始担任伦斯特将军指挥的德 军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准备入侵波兰。1939年 9月,德军突袭波兰。在曼施坦因的策划下,德军 南方集团军群连续围歼波军主力,很快包围波兰 首都华沙。9月28日,波军投降。 波兰战役后,曼施坦因制定了著名的“曼施坦因 计划”,准备入侵法国。该计划充分展示了闪电 战的思想和其创造力。按照他的想法,德军将集 中使用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迅速占领马斯河 的桥头堡,并向东进攻,绕过马其诺防线,将法 军切断在北部。希特勒采纳了这个计划。 1940年2月1日,曼施坦因出任德军第38军军长。 法国战役中德军装甲洪流滚滚席卷而下,英法联 军全线崩溃,英军从敦克尔克狼狈撤回英国,法 国很快沦陷。曼施坦因因此获得骑士勋章。
曼施泰因一生征战, 不仅亲自指挥了无数 次战役,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而且参与 了德国许多侵略计划的制定,显示出卓越 的战略家才能。 他最大特点就是大胆果断,思维缜密。 但他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有重大的失 误,例如发动库尔斯克会战就是他的败笔。
他一生为希特勒战争政策服务,最终得到 失败的结果。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后,整个南线部队向 西退却,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后来南方集 团军群全部放弃顿河弯曲部向西撤至亚速海至哈 尔科夫之线,苏军还在步步紧追,灭顶之灾即将 来临。恰恰正在这时,曼施泰因的“特异功能” 意识到反击的机遇已经来到。因为苏军名将瓦图 京发生了失误,错误地认为德军只有退逃而没有 阻击之力了,于是指挥方面军在宽大正面上展开 成一个梯队猛追,兵力分散,战线过长,后勤保 障困难。曼施坦因抓住这一良机,坚决顶住苏军, 同时缩短防线,抽出装甲兵力组成了两个装甲突 击群,于1943年2月19日开始了坚决的反击,为 德军夺回了战役主动权。此次反击被举世闻名的 历史学家利德尔· 哈特誉为“曼施泰因一生中最精 彩的作战表演,在全部的军事史中,也要算是一 流杰作”。
曼施泰因具有极高的战略天赋,擅长组织 计划周密的进攻战。 曼施泰因第一个提出建立突击炮兵种的设 想。这使得他高于德军其他战场指挥官, 事实上他在当时就被同僚认为是德军中的 “战略天才”,这在将星云集的德国军界 是极高的荣誉。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 哈特评论说他“对 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
曼施坦因于1942年12月12日指挥部队发动进攻, 到1942年12月24日,德军推进到距离斯大林格勒 仅50公里的地方,但由于苏军的顽强反击,曼施 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被挡住了,并被迫后撤200公 里。 1943年2月,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南方集团军群司 令,并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 别尔哥罗德,这也是德军在二战中最成功的一次 反击战。1943年3月14日,曼施坦因获得橡树叶 骑士勋章。 在1943年7月至8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爆发大规模 坦克战,德国党卫军第2装甲军损失严重。此后, 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被迫节节后退。1944年 2月中旬,曼施坦因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让第11军和 第42军从“切尔卡瑟口袋”突围。1944年3月, 曼施坦因被解职。
弗里茨· 埃里希· 曼施坦因,(1887-1973), 冯· “施坦因计划” 创造者,“战略天才”。 陆军元帅(1942),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
二战德国将领曼施坦因受过良好的军事教 育,参与制定进攻法国的完善作战方案。
他提出的曼施坦因计划,充分展示了“闪 电战”的独创性思路,完成了史上最诡异 的奇袭。 他还在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指挥实施了 二战德军最成功的一次反击战。 被西方军事专家公认为二战德军最优秀的 统帅。
最能体现他战略水平的是对法作战的“曼施坦因 计划”。二战中,整个法国战役都是按照这个计 划为蓝本执行的。“曼施泰因计划”简单明了, 击中要害。它针对盟军的战略部属,出其不意的 反主攻方向从北方的B集团军群转到A集团军群。 因为这就要求主攻装甲部队穿越密林覆盖的阿登 山地,而当时坦克部队从来没有尝试过在这种地 形前进。而且突破之后主攻部队的南侧翼完全暴 露,这里赌的就是法军主力已经在北方穷于应付, 南方则被钉死在马其诺防线,没有实力攻击a集团 军群暴露的南翼。这是典型的“有算计的冒险"。 但是曼施坦因本人并没有作为A集团军群参谋长参 与与法国战役的指挥,他在开战前从A集团军群参 谋长调任步兵第38军军长。后来的事实证明,曼 施坦因赢了。
战争回忆录
1945年5月,曼施坦因被英军逮捕,被送到战 俘营关押,后被转到纽伦堡。1946年秋,他被转 到英国的德国高级军官关押所,并于1948年回到 德国。1949年8月,曼施坦因被判入狱18年。 1952年因健康原因被释放。 1955年和1958年,他先后出版了战争回忆录—— 《失去的胜利》和《士兵的一生1887-1939》。 1956年,曼施坦因担任联邦德国一个组织的顾问, 对抗苏联。1973年6月11日,86岁的曼施坦因死 于西德巴伐利亚州。
哈尔科夫反击
1941年2月,曼施坦因出任第56装甲军军长,实现了他指 挥一支快速部队的愿望。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曼 施坦因指挥的第56军在5天里推进320公里,几乎冲进了 列宁格勒。9月,曼施坦因成为南线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 他的集团军成功进入克里米亚,俘虏43万苏军。1941年 底,曼施坦因顶住了苏军的冬季反击,并继续向南推进。 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 塞,同日,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德军战场元帅。随后,第11 集团军被转到北线,加入北方集团军群。8月,曼施坦因 负责指挥进攻列宁格勒。11月,曼施坦因出任新组建的顿 河集团军群(包括第4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 第3集团军),其中的第6集团军和部分第4装甲集团军被包 围在斯大林格勒。曼施坦因的任务就是援救这些被困部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曼施坦因在西线和俄国前线 参战,并负过伤,此后被送至集团军参谋部任参谋, 参加了德军对波兰北部的进攻。然后又回到西线,先 后担任骑兵作战科长和步兵师作战科长。1915年,曼 施坦因晋升上尉。 1918年战争结束后,曼施坦因参与重建军队,并曾担 任连指挥官。1927年,曼施坦因晋升少校。由于访问 过一些欧洲国家的装甲部队,曼施坦因得到了很多经 验和信息。1932年,曼施坦因晋升中校,次年晋升上 校。1935年,曼施坦因进入德国陆军总参谋部。 1936年10月,他被晋升为少将,出任德国陆军参谋 总部第1军需部长,随后升任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参 谋总长,开始接触德国陆军的高层决策机构。 由于他对希特勒大肆扩军多次提出警告,1938年4月, 曼施坦因被调离陆军参谋本部,担任李格尼兹的第18 步兵师的主官。1939年4月,曼施坦因晋升中将。
一路晋升
1887年11月24日,曼施坦因出生于德国柏 林,他的父亲是西普鲁士的一名贵族、炮 兵将军,曼施坦因是他第10个孩子。 曼施坦因于1906年开始其军事生涯,先是 担任近卫军步兵第3团见习军官,一年后, 晋升少尉。 1913年,曼施坦因被选送到柏林军事学院 学习。1914年,升为中尉。同年,曼施坦 因又回到近卫步兵第3团,不久后担任近卫 第2后备团的副官。
人物评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弗里茨· 埃里希· 曼 冯· 施坦因被认为是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 将领。 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 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惊惶 失措,胆战心惊。 他是那种能够将一代代的机动观念和传统 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 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
“贵族的出身,标志的五官, 不穿军装时,俨然是一位大 学教授”,这就是二次世界 大战中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 弗里茨· 埃里希· 曼斯泰因 冯· (Fritz Erich von Manstein), 一位被认为是德国国防军军 中“最优秀”的将领。曼施 坦因具有极高的战略天赋。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军事家,与 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 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 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 行。 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赢得了对手的 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