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体性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谈起,指出创作是作者有了某种情感的冲动,才发而为文的。
所以作者的才、气、学、习等等,就都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关系。
认为作品的风格是:“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
他把各种风格大体上归纳为“典雅”、“远奥”等八种,并概括地总结了这八种风格的基本特点。
在这八种中,刘勰对“新奇”和“轻靡”两种比较不满。
不过他认为,一个人的风格不限于一种,而往往有参差错综或前后不同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以、、、等十多人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阐明作者性格与作品的风格,完全是“表里必符”的。
第三部分强调作家的成功固然和他的才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依靠长期刻苦地学习。
八种风格虽然变化无穷,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可融会贯通。
因此,他主张作者从小就应向雅正的夫情动而言形1,理发而文见2;盖沿隐以至显3,因内而符外者也4。
然才有庸俊5,气有刚柔6,学有浅深,习有雅郑7;并情性所铄8,陶染所凝9,是以笔区云谲10,文苑波诡者矣11。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12;风趣刚柔13,宁或改其气14;事义浅深15,未闻乖其学16;体式雅郑17,鲜有反其习18:各师成心19,其异如面。
若总其归涂20,则数穷八体21:一曰典雅22,二曰远奥23,三曰精约24,四曰显附25,五曰繁缛26,六曰壮丽27,七曰新奇28,八曰轻靡29。
典雅者,熔式经诰30,方轨儒门者也31。
远奥者,馥采典文32,经理玄宗者也33。
精约者,核字省句34,剖析毫厘者也。
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35。
繁缛者,博喻酿采36,炜烨枝派者也37。
壮丽者,高论宏裁38,卓烁异采者也39。
新奇者,摈古竟今40,危侧趣诡者也41。
轻靡者,浮文弱植42,缥缈附俗者也43。
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44,繁与约舛45,壮与轻乖46。
文辞根叶47,苑囿其中矣48。
〔注释〕1 情动而言形:《》:“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形:表达。
文心雕龙体性原文逐段注释翻译论证古代作家风格形成全彩word

文心雕龙·体性《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
刘勰以征圣、宗经的观点来强调或贬低某种风格,这给他的风格论带来一定局限。
但在理论上,他正确地总结了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风格和个性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这对古代风格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有益的。
夫情动而言形1,理发而文见2;盖沿隐以至显3,因内而符外者也4。
1情动而言形:《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形:表达。
2见:同现,显露,和上句“形”字意近。
3隐:指上文所说的“情”和“理”。
显:指上文所说的“言”和“文”。
4因内符外:《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
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符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人的感情如果激动了,就形成为语言,道理如果要表达,便体现为文章。
这是把隐藏在心中的情和理发表为明显的语言文字,表里应该是一致的。
然才有庸俊5,气有刚柔6,学有浅深,习有雅郑7并情性所铄8,陶染所凝9,是以笔区云谲10,文苑波诡者矣11。
5庸:平凡。
俊:杰出。
6气:指作者的气质。
刚柔:强弱。
7雅:雅乐。
郑:郑声。
这里是借“雅郑”指正与邪。
8情性:指先天的质性,包括才和气在内。
铄(shuò朔):原指金属的熔化,这里引申为影响的意思。
9陶染:指后天的影响,如学和习。
10笔区:和下句的“文苑”意义相近。
谲(jué决):变化。
11诡:反常。
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
”李善注引孟康曰:“言厦屋变巧,乃为云气水波相谲诡也。
”不过人的才华有平凡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弱之别,学识有浅薄及湛深之异,习惯有雅正跟邪僻之差。
这些都是由人的情性所决定,并受后天的熏陶而成;这就造成创作领域内千变万化,奇谲如天上流云,诡秘似海上波涛。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12;风趣刚柔13,宁或改其气14;事义浅深15,未闻乖其学16;体式雅郑17,鲜有反其习18:各师成心19,其异如面。
刘勰《文心雕龙》重点+翻译

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
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心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折衷是刘勰批评文学的原则和方法

“折衷”是刘勰《文心雕龙》批评理论的精髓赵旭东一部五十篇的《文心雕龙》,其理论体系的完整,写作结构的严密,占有材料的丰富,探索问题的广泛,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是前所未有的。
而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其文学观点的独到、新颖、全面、恰当,不但超过了前人,而且有些观点也为同时代人甚至后人所难企及。
《文心雕龙》之所以能够“体大虑周”、“笼罩群言”,根本原因在于刘勰自始至终贯彻了“折衷”的原则、方法和标准。
一、折衷”——刘勰坚持的文学批评原则在宋、齐片面追求形式的文风中,在浩繁的充满偏见和俗见文论中,如果想折衷群言,自开户牖,独成一家,不但必须具有超俗不凡的精神境界和敏锐见识,关键还要确立正确的理论原则批评方法和尺度。
对此,刘勰的思路是明确的。
他在《序志》中写道:“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者,理自不可同也。
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进行文学批评,特别是集大成的文论著作,既要对几个时代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评价,又要对各种文学主张和文学观点开展分析,“同乎旧谈”本来就难免且有雷同之嫌,而“异乎前论”本在情理之中也不免有“苟异”之疑。
在这里,刘勰把“同”和“异”的矛盾,用“势”和“理”作准绳,使两者统一起来:不论是同还是异,都以作品的本来面目“势”和内在的必然道理“理”为尺度,以“折衷”为原则和方法,从而达到判断准确、批评至当的目的。
这样的文学批评,不论是与旧谈相同,还是与前论有异,都是正确的,因为这不是以某一个的好恶来确定的,而是按势和理“折衷”的结果。
一部文学论著,凭什么赢得业界人士和广大读者呢?当然首先是正确的观点;而观点的正确又首先取决于批评者思想方法的正确。
“唯务折衷”就是刘勰文学批评原则、方法、标准的宣言和声明。
这个观点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
他曾经批评那些“竞于诋诃,吹毛求疵,次骨为戾,复似善骂”的批评“多失折衷”(《奏启》),他主张将“两韵辄易”和“百句不迁”的用韵形式“折之中和”(《章句》);有时他又用“中”(“能以厥中”《封禅》)、“繁略违中”《铭箴》)和“正”(“析理居正”《史传》)等概念来说明这一观点。
文心雕龙体性

文心雕龙·体性《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
在理论上,他正确地总结了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风格和个性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谈起,指出创作是作者有了某种情感的冲动,才发而为文的。
所以作者的才、气、学、习等等,就都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关系。
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
他把各种风格大体上归纳为“典雅”、“远奥”等八种,并概括地总结了这八种风格的基本特点。
在这八种中,刘勰对“新奇”和“轻靡”两种比较不满。
不过他认为,一个人的风格不限于一种,而往往有参差错综或前后不同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以贾谊、司马相如、王粲、陆机等十多人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阐明作者性格与作品的风格,完全是“表里必符”的。
第三部分强调作家的成功固然和他的才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依靠长期刻苦地学习。
八种风格虽然变化无穷,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可融会贯通。
因此,他主张作者从小就应向雅正的作品学习。
夫情动而言形1,理发而文见2;盖沿隐以至显3,因内而符外者也4。
然才有庸俊5,气有刚柔6,学有浅深,习有雅郑7;并情性所铄8,陶染所凝9,是以笔区云谲10,文苑波诡者矣11。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12;风趣刚柔13,宁或改其气14;事义浅深15,未闻乖其学16;体式雅郑17,鲜有反其习18:各师成心19,其异如面。
若总其归涂20,则数穷八体21:一曰典雅22,二曰远奥23,三曰精约24,四曰显附25,五曰繁缛26,六曰壮丽27,七曰新奇28,八曰轻靡29。
典雅者,熔式经诰30,方轨儒门者也31。
远奥者,馥采典文32,经理玄宗者也33。
精约者,核字省句34,剖析毫厘者也。
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35。
繁缛者,博喻酿采36,炜烨枝派者也37。
壮丽者,高论宏裁38,卓烁异采者也39。
文学概论自考题-2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文学概论自考题-2(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各种文学观念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的是______ A.表现说B.再现说C.实用说D.客观说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在2009年10月考季第2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要的文学观念。
A项是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C项是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D项认为文本诞生后具有完全客观的性质。
答案选B。
2.狭义文化概念的涵义是______A.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B.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C.人类的符号活动及其产品D.人所需要、制作和发明的一切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在2007年10月考季第5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概念。
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
3.黑格尔说“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他的意思是说______ A.文学形象不能融合抽象思维B.文学形象是具体可感的C.文学形象应该逼肖自然D.文学形象只为感官的愉悦而存在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在2009年10月考季第4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学形象的特征。
黑格尔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可见文学形象对于文学的重要,而文学形象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具体可感性。
4.在德国,最早提出“特征”概念的是______A.黑格尔B.希尔特C.歌德D.席勒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在2008年10月考季第6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原文注解与鉴赏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原文注解与鉴赏文心雕龙·体性刘勰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复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
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公幹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
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
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
沿根讨叶,思转自圆。
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
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
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赞曰:才性异区,文体繁诡。
辞为肌肤,志实骨髓。
雅丽黼黻,淫巧朱紫。
习亦凝真,功沿渐靡。
〔注释〕符:表现。
雅郑:此处指雅乐及*** 之音。
铄(shuò):熔铸。
凝:感染。
笔区:指文苑。
谲:变化。
诡:诡异。
鲜:少。
归涂:归途。
熔式:效法;经诰:经典。
文心雕龙神思

梁书·刘勰传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 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 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天监初,起 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 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 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 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初,勰撰文 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其序目,即序志篇兹不复录既 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 乃负其书候约出,千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 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 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 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暮而卒。文集行于世。
抽象思维:概念—解说概念—推理—判断 (直接阐说事理)
形象思维:描绘形象——感受形象 (隐含事理)
写作特色
形象思维表达笔法: 例1: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例2: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 神。 例3: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
刘勰艺术构思理论的基本内容
9、人的艺术禀赋有敏捷和迟缓的差异,这 对艺术构思和文学创作会产生影响,但都需 博练。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 应机立断。覃思主人,情饶岐路;鉴在疑后, 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疑虑故愈久 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刘勰艺术构思理论的基本内容
10、补救文学创作内容贫乏和文辞杂乱的药 方是积淀广博的学识和练就熟练的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山东大学
关键词:性情;八体;风格;分类
刘勰提出:辞理庸隽,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深浅,未闻乘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意思是说,文学创作活动是人的情性外化为文的体式过程,即内在隐秘的独特思想感情外显为语言文字的风格,内与外是相符的,个性与风格是对应的,各人的‘本心’和‘情性’决定了他们的作品风格。
如此深入地阐述文学家气质、才情、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这在我国古代学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一、体、性之题解
在《文心雕龙》中,体作为专门术语,有时指作品的体裁,有时指作品的风格。
如原夫论之为体(《论说篇》)是指体裁:宋初文咏,体有沿革(《明诗篇》)则是指风格。
具体到《体性》一篇,刘勰将文之体分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显然,典雅、远奥、精约等八体并不属于刘勰在文体论中所提出的诗、赞、铭、诔等34种文体。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之文异状。
因此我们断定,《体性》篇的体指的是文章的风格。
关于体性之性,刘勰认为可以分为四项:才、气、学、习。
才、气是先天的情性,学、习是后天的陶染。
就风格的形成而言,先天的才气是潜能,后天的学、习是释放潜能的条件。
这比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说法进了一大步。
二、体、性之关系
在风格与人格的对应问题上,刘腮提出了因内符外、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和表里必符的观点。
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文如其人说法的解释和发挥。
除了曹丕的文以气为主,陆机在《文赋》中亦提到:夸目者尚奢,惬意者富贵,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刘勰的《体性》篇继承和发挥了前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深化,吐纳英华,莫非性情,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
文中,他用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等12个例子来证明了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