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设计1

合集下载

光学设计

光学设计

1、设计一个10倍的观察镜:全视场:2ω=5°;出瞳直径:d=4.5mm ;镜目距:p=19.5mm;分辨率:α=5.5”;渐晕系数:k=0.48;棱镜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距离:a=10mm;棱镜:施密特屋脊棱镜;材料:BAK7;目镜:2-28。

2、设计一个10倍的观察镜:全视场:2ω=5°;出瞳直径:d=4.5mm;镜目距:p=19.5mm;分辨率:α=5.5”;渐晕系数:k=0.62;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a=10mm;棱镜:DIJ- 60°;材料:K9;目镜:2-28。

3、设计一个10倍的观察镜:全视场:2ω=5°;出瞳直径:d=4.5mm;镜目距:p=19.5mm;分辨率:α=5.5”;渐晕系数:k=0.54;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a=10mm;棱镜:D IJ-45°;材料:BAK7;目镜:2-28。

4、设计一个8倍的观察镜:全视场:2ω=7°;出瞳直径:d=5mm;镜目距:p=20mm;分辨率:α=6”;渐晕系数:k=0.76;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a=10mm;棱镜:施(斯米)密特屋脊棱镜;材料:K9;目镜:2-28。

5、设计一个8倍的观察镜:全视场:2ω=7°;出瞳直径:d=5mm;镜目距:p=20mm;分辨率:α=6”;渐晕系数:k=0.61;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a=10mm;棱镜:列曼屋脊棱镜;材料:K9;目镜:2-28。

6、设计一个8倍的观察镜:全视场:2ω=7°;出瞳直径:d=5mm;镜目距:p=20mm ;分辨率:α=6”;渐晕系数:k=0.55;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a=10mm;棱镜:阿贝屋脊棱镜;材料:K9;目镜:2-28。

7、设计一个8倍的观察镜:全视场:2ω=6.5°;出瞳直径:d=5mm;镜目距:p=20mm ;分辨率:α=6”;渐晕系数:k=0.61;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a=15mm;棱镜:阿贝屋脊棱镜;材料:K9;目镜:2-28。

光学设计课程设计

光学设计课程设计

光学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光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光学系统的组成和设计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光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了解光学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学习光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光学原理分析光学系统。

•掌握光学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

•具备光学系统设计和优化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光学科技的兴趣和热情。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光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衍射等。

2.光学系统组成:透镜、镜片、光源、探测器等。

3.光学设计方法:几何光学、波动光学、数值光学等。

4.光学系统设计流程:需求分析、光学设计、光学仿真、优化等。

5.光学设计软件操作:Zemax、TracePro、LightTools等。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讲解光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以及光学系统设计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光学系统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光学设计的过程和技巧。

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光学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4.讨论法:分组讨论光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光学设计教材,如《光学设计》、《光学原理》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光学手册》、《光学工程》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学知识。

4.实验设备:配置光学实验器材,如透镜、光源、探测器等,供学生进行实验。

5.光学设计软件:提供正版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TracePro、LightTools等,供学生学习和使用。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际水平。

光学设计

光学设计

光学系统设计与工艺班级学号目录1、像质评价的基本方法 (02)1-1、基本像差 (02)1-2、zemax像差评估 (06)2、zemax的优化原理 (11)3、显微物镜的设计 (16)3-1、光学计算部分 (16)3-2、zemax优化方式 (17)4、望远物镜的设计 (23)4-1、光学计算部分 (23)4-2、zemax优化方式 (27)5、照相物镜的设计 (33)5-1、系统初始结构评价 (33)5-2、zemax优化方式 (35)6、双高斯目镜的设计 (42)6-1、光学计算部分和初始状态 (42)6-2、zemax优化方式 (43)7、望远镜组合设计 (44)7-1镜头组合后的整体系统要求 (44)7-2、系统的优化方式与优化的结果评估 (46)8、防电磁泄露的优化 (53)1、像质评价的基本方法1-1基本像差1球差:球差是由于镜头的透镜球面上各点的聚光能力不同而引起的。

从无穷远处来的平行光线在理论上应该会聚在焦点上。

但是由于近轴光线与远轴光线的会聚点并不一致,会聚光线并不是形成一个点,而是一个以光轴为中心对称的弥散圆,这种像差就称为球差。

球差的存在引起了成像的模糊,而从下图可以看出,这种模糊是与光圈的大小有关的。

小光圈时,由于光阑挡去了远轴光线,弥散圆的直径就小,图像就会清晰。

大光圈时弥散圆直径就大,图像就会比较模糊。

必须注意,这种由球差引起的图像模糊与景深中的模糊完全是两会事,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球差可以通过复合透镜或者非球面镜等办法在最大限度下消除的。

在照相镜头中,光圈数增加一档(光孔缩小一档),球差就缩小一半。

我们在拍摄时,只要光线条件允许,可以考虑使用较小的光圈来减小球差的影响。

2慧差:彗差是在轴外成像时产生的一种像差。

从光轴外的某一点向镜头发出一束平行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像平面上并不是成一个点的像,而是形成不对称的弥散光斑,这种弥散光斑的形状象彗星,从中心到边缘拖着一个由细到粗的尾巴,首端明亮、清晰,尾端宽大、暗淡、模糊。

光学设计课件

光学设计课件


横向及纵向尺寸
各组光瞳之间的衔接
三 成象质量
光学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的望远系统
结构和光束限制
望远镜光路图:
反射棱镜成像特性:在光路中相当于平行平板 轴向位移 △L’= d ( 1 - 1/n)

棱镜
简单棱镜 复合棱镜
屋脊棱镜
棱镜展开:沿反射面的次序依次展开
等效空气层的厚度
4D / n
h1 = ?棱镜 厚4h,半口 径8.5,假 设高8.5, 厚度d= 8.5х4=34 等效空气 平板厚d = d/n

系统等效光路图
Ⅰ Ⅱ



系统结构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两个渐晕

棱镜最后一面:挡上边25% 光束
目镜 :挡下边25%的光束
望远物镜选型:P410课本
物镜D/f1’=1/4, D=30 , f1’=120
双胶合物镜
双分离物镜
三片型物镜
摄远物镜

物镜可选双胶合 f’ = 120
D/f’ = 1/4 目镜型式 г = -tgω’ / tgω= -f1 ’ /f2 ’ 2ω’ Lz’ f2 ’
冉斯登目镜 2ω:30˚-40 ˚相对镜目距 Lz’ =1/4 凯涅尔目镜 2ω:40˚-50 ˚相对镜目距 Lz’
象差的现象、产生原因、如何消除各种象差
1. 明确象差概念
2. 掌握初级象差理论
象差分类
球差δL’ 彗差KT,KS 象散x’ts 场曲x’t x’s 畸变δyz’ 位置色差△lFC’ 倍率色差δyFC’

典型光学系统 1 显微镜,望远镜, 照相机,投影仪 成像原理 2 外形尺寸计算:轴向尺寸、垂轴 尺寸、通光口径、物高象高、光阑

光学设计全程实验报告(3篇)

光学设计全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的基本操作和应用;3. 通过实验,提高对光学系统性能的评估和优化能力;4. 深入理解光学系统中的各类元件及其作用;5. 培养团队协作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1. 光学设计软件(ZEMAX);2. 相关光学元件(透镜、棱镜、光阑等);3. 光具座、读数显微镜等辅助仪器;4. 设计说明书和镜头文件。

三、实验内容1. 光学系统设计思路(1)系统结构框图: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学系统,包括物镜、目镜、光阑等元件,使系统成正像。

(2)系统结构设计:根据系统结构框图,设计物镜、目镜、光阑等元件的几何参数,并确定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

2. 镜头设计(1)物镜设计: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物镜类型,确定物镜的焦距、孔径、放大率等参数。

(2)目镜设计: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目镜类型,确定目镜的焦距、放大率等参数。

3. 系统优化(1)优化物镜和目镜的几何参数,提高成像质量。

(2)优化系统整体性能,如分辨率、对比度等。

4. 仿真分析(1)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仿真,观察成像质量。

(2)分析仿真结果,对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

5. 实验报告撰写(1)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步骤1. 设计光学系统结构框图,确定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

2. 在ZEMAX软件中建立光学系统模型,设置物镜、目镜、光阑等元件的几何参数。

3. 优化物镜和目镜的几何参数,提高成像质量。

4. 优化系统整体性能,如分辨率、对比度等。

5. 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仿真,观察成像质量。

6. 分析仿真结果,对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

7.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物镜焦距:f1 = 100mm;(2)目镜焦距:f2 = 50mm;(3)放大率:M = 2;(4)分辨率:R = 0.1mm;(5)对比度:C = 0.8。

光学设计实验(一)望远镜系统设计实验

光学设计实验(一)望远镜系统设计实验

光学设计实验(一)望远镜系统设计实验1 实验目的(1)通过设计实验,加深对已学几何光学、像差理论及光学设计基本知识、一般手段的理解,并能初步运用;(2)介绍光学设计ZEMAX 的基本使用方法,设计实验通过ZEMAX 来实现 2 设计要求(1) 设计一个8倍开普勒望远镜的目镜,焦距f’=25mm ,出瞳直径D ’=4mm ,出瞳距>22mm ,视场角2ω’=25︒;考虑与物镜的像差补偿,目镜承担轴外像差的校正,物镜承担轴上像差的校正。

(总分:30分)(2)设计一个8倍开普勒望远镜的物镜,其焦距、相对孔径D/f ’、视场角、像差补偿要求根据设计(1)的要求来确定,要求给出计算过程。

(总分:30分)(3)将上述物镜与目镜组合成开普勒望远镜,要求望远镜的出射光束角像差小约3’左右。

如不符合要求,可结合ZEMAX 中paraxial 理想光学面,通过控制视觉放大倍率和组合焦距为无限大(如f ’>100000)等手段。

(总分:30分)(4)回答和分析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总分:10分)所有设计中采用可见光(F ,d ,C )波段。

问题1:望远光学系统和开普勒望远镜的特点问题2:目镜的光学特性和像差特点问题3:常用的目镜有哪些?常用的折射式望远物镜有哪些? 问题4:望远镜系统所需要校正的主要像差有那些?提示:目镜采用反向光路设计,目镜包括视场光阑,注意目镜孔径光阑的设置。

判定出射光束角像差小约3’左右的方法:在像面前插入一个paraxial 类型的面,若该面焦距(即与像面之间的距离)为1000mm ,则Spot diagram 的Geo Radius 则应小1mm 。

m 91512.5COS 343831000COS 3438322'μω=⨯⨯=⨯⨯≤f R 3 设计流程所谓光学系统设计就是根据使用要求,来决定满足使用要求的各种数据,即决定光学系统的性能参数、外形尺寸和各光组的结构等。

因此我们可以把光学设计过程分为4个阶段:外形尺寸计算、初始结构的计算和选择、象差校正和平衡以及象质评价。

光学设计与光学工艺

光学设计与光学工艺

光学设计与光学工艺光学设计与光学工艺光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光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军事、航天等领域。

光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离不开光学设计和光学工艺。

一、光学设计光学设计是指通过对光学器件结构、材料等参数的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指定的光学性能要求的技术。

光学设计的目的是在光学器件中实现特定的光学功能。

光学设计中的基本概念:1. 光线光线是指在介质中传播的光的路径。

光线可以用来描述光的传播方向、位置和强度等参数。

光线的传播符合几何光学的规律。

2. 物理光学物理光学是研究光的波动性质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

物理光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波动光学、色散、透镜、衍射、干涉等。

3. 几何光学几何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能量转移的学科。

几何光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光线、透镜、成像和光学仪器等。

光学设计中的基本步骤:1. 分析需求在光学设计之前,需要了解实际需求。

需求可分为几何和波动两个方面。

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光学系统和光学元件。

2. 设计参数光学设计参数包括:光学组件类型、透镜结构、材料、曲率等。

光学设计参数是光学设计的基础。

3. 模拟和布局根据光学设计参数模拟光的行为并进行光路布局。

光路布局确定光的传播路径和构建光学器件,同时也用于分析和优化光学系统的性能。

4. 优化设计设计优化是指在满足系统要求的前提下,调整光学系统设计参数以实现更好的光学性能。

设计优化方法包括改变透镜曲率、调整透镜间距、改变透镜厚度等。

5. 检验和调整光学设计完成后,需要对系统进行检验和调整以验证光学性能。

检验和调整包括透镜表面质量检查、系统调整和性能测试等。

二、光学工艺光学工艺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制造光学元件、搭建光学系统的生产和加工方法。

光学工艺中常用方法包括:光学加工、光学涂层和光学测试等。

1. 光学加工光学加工是指使用各种工具对光学元件进行加工和表面处理。

光学加工方法包括:研磨、抛光、切割和打磨等。

2. 光学涂层光学涂层是指在光学元件表面上制成一层镀膜,以改变光线通过元件的透射、反射和吸收等特性。

光学实验设计高中生物教案

光学实验设计高中生物教案

光学实验设计高中生物教案
年级:高中生物
目标:通过本实验设计,学生将能够理解光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材料:
1. 白底反射板
2. 照明设备(如手电筒)
3. 直尺
4. 墨水笔
5. 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
1. 将白底反射板平放在桌子上。

2. 将照明设备(手电筒)放在离反射板一定距离处,将其打开。

3. 使用直尺在反射板上标记出几个不同位置的点。

4. 选择一个标记点,将反射板倾斜一定角度,观察光线在反射板上的反射情况。

5. 用墨水笔在反射板上标记出光线的入射和反射方向。

6. 尝试调整光线的角度和位置,记录下不同情况下的反射情况。

7.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线的反射规律,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关系。

8. 结合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讨论实验结果。

拓展实验设计:
1. 尝试使用不同形状和质地的反射板,比较它们对光线的反射情况。

2. 探究不同光线入射角度和反射光线角度之间的关系。

3. 研究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评估方式: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 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分析思路。

3. 老师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的评价。

教学反思:
通过本实验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光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也会在实验中培养观察和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反向光路,目镜的成像要求是把无限远的物成像 在焦平面上,同时要求入瞳位在透镜前方的一定距 离上。上面第二种情况正好符合这些要求,又能使 目镜中要求校正的像散、彗差同时为零,因此平凸 形单透镜就是可能的最简单的目镜结构。
畸变由于不影响成像清晰,一般不作严格校正。通 常在目镜中都有较大的畸变,随目镜视场大小而不 同,大致数值如下列所示:
2
40° 60°~70° >70°
yz (%)
5%
10%
>10%
(3)目镜中场曲一般不校正
根据消场曲条件,光学系统要校正场曲必须在系统 中有相互远离的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两者的光焦 度符号相反,数值近似相等。如图:
对显微镜的目镜来说,它的焦距和视放 大率之间符合以下关系:
f目
250
显微镜目镜的视放大率Γ一般在10左右,显
微目镜的焦距也在25 mm左右。因此无论
是望远镜的目镜,还是显微镜的目镜,焦
距短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2)相对孔径比较小
由于目镜的出射光束直接进入人眼的瞳孔,人 眼瞳孔的直径一般在2~4mm左右变化,因此 军用望远系统的出瞳直径一般在4mm 左右。 显微镜的出瞳直径则为1~2mm左右。而目镜 的焦距约为15~30mm,所以目镜的相对孔径 一般小于1:5。
假定物体位在无限远,入瞳在目镜的前方,在它 的焦平面上计算像差。当物镜按正向光路计算像 差,目镜按反向光路计算像差时,它们之间像差 的组合关系为: 轴向像差 : L组 合 L’物(正向光路) L目 ’ (反向光路) 垂轴像差 : KT组合 KT物(正向光路) KT目(反向光路)
目镜按反向光路计算像差:
=f 1.2, 2 =30 °,代
f 2
入上式得:
hz2 1.27 f 2
正透镜组上主光线投射高,达到焦距的1.27倍,透镜的直径 大约等于焦距的2.5倍。轴外像差特别是高级像差将变得很大, 即使用若干透镜组合,轴外像差如彗差、像散、畸变、垂轴 色差也无法达到很好的校正。所以在目镜中一般不校正场曲, 在广角目镜中只是设法使场曲减小一些。
tg tg hz11 hz2 2
tg tg hz11 hz22
目镜的物方视场角一般很小,我们假定ω=0,
将 1 代入2 上式得: tg (hz1 hz2 )2
由于ω=0,因此hz1 y ,f代tg入 上式求解
hz得2 :
hz 2 f 2
tg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 f
2
公式中
f f
2> 1,我们取
轴向像差: L组 合 L’物(正向光路) L目 ’ (反向光路)
垂轴像差: KT组合 KT物(正向光路) KT目 (反向光路)
轴向像差同号叠加,异号相消; 垂轴像差则同号相消,异号叠加。
6.2 常用目镜的型式和像差分析
1.简单目镜——冉斯登、惠更斯目镜
目镜中主要校正的单色像差是像散和彗差。
单个透镜在两种情形能同时使彗差和像散等于零: 1.透镜两面曲率之比近似为2:1的弯月透镜,入瞳 位在透镜后方0.3f’处,如图(a)所示 2.透镜近似为平凸形,入瞳在透镜前方0.3f’处,如 图(b)所示
如图目镜只有四片透镜 、视场能达到60°:
对显微镜目镜来说,由于不同倍率的物镜和目 镜要求互换使用,因此难于考虑物镜和目镜的 像差补偿问题,一般都采取独立校正像差。
(5)由于目镜是目视光学仪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和物镜一样采用F光和C光消色差,对D光 或e光校正单色像差。
(6)在设计目镜时,通常按反向光路进行设计:
(3) 视场角大
根据望远系统的视放大率Γ和物镜视场角ω以及目
镜的视场角的关系式:
tg tg
无论是增大望远镜的视放大率Γ,还是增加视场角ω,都要求 增大目镜的视场角ω’。对显微镜来说,要增加物镜的线视
场必须增加目镜物方焦面的线视场,在目镜焦距一定的条件
下,也要增加目镜的视场角ω’。因此目镜的视场一般都比较 大,通常2ω’在40°左右,广角目镜的视场在60°左右。某
因此在目镜设计中,主要校正像散、垂轴色差和彗 差这三种像差。初级彗差和光束孔径的平方成比例, 由于目镜的出瞳直径较小,彗差不会太大,在这三 种像差中它居于次要地位。因此目镜设计中最重要 的是校正像散和垂轴色差这两种像差。
(4)在设计望远镜目镜时,需要考虑它和物镜之 间的像差补偿关系
望远镜物镜只能校正球差、彗差和轴向色差, 无法校正像散和垂轴色差。物镜残留的像散和 垂轴色差,要求由目镜补偿。而在目镜中这两 种像差是比较容易控制的。
(1)由于目镜的视场比较大,出瞳又远离透镜组, 轴外光束在透镜组上的投射高较大,在透镜表面 上的入射角自然很大,因此轴外的斜光束像差如 彗差、像散、场曲、畸变、垂轴色差都很大。为 了校正这些像差,目镜的结构一般比较复杂。
(2)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相对孔径又比较小,同时由 于校正轴外像差的需要,透镜数较多。因此球差和 轴向色差一般不大,不用特别校正就能满足要求。 目镜的像差校正以轴外像差为主,如彗差、像散、 垂轴色差最重要。
望远镜系统: 显微镜系统:
1.目镜光学特性的特点
(1)焦距短
望远镜物镜和目镜焦距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f物 f目
当目镜的焦距增加时,物镜焦距很快增加(因为Γ >>1),为减小仪器体积重量,须尽可能减小目镜的 焦距。
另外,仪器又要求一定的出瞳距离,这就限制了目 镜的焦距不能过小。一般望远镜目镜的焦距在15~ 30mm左右。
些特广角目镜甚至达100°。视场角大是目镜的一个最突出的 特点。
(4) 入瞳和出瞳远离透镜组
目镜的入瞳一般位于前方的物镜上,而出瞳则位于 后方的一定距离上
目镜的成像光束,必然随着视场角的增加而远离透 镜组的光轴,使目镜的透镜直径和它的焦距比较起 来相当大,给像差校正带来困难
2.目镜的像差和像差校正的特点
目镜的球差和轴向色差,一般也不能完全校正, 需要由物镜来补偿,因为在物镜中这两种像差 也是很容易控制的。
彗差则尽可能独立校正,有少量彗差无法完全 校正,也可以用物镜的彗差进行补偿。
这样虽然物镜和目镜都分别有一定的像差,但 整个系统像差得到很好校正,可以使系统的成 像质量得到提高。
以上所说,是在目镜和物镜尽可能独立校正像差 的前提下,进一步考虑它们之间的像差补偿问题,这 是对要求在物镜后焦面即目镜前焦面上安装分划镜的 望远系统来说的。如果系统中不要求安装分划镜,则 物镜和目镜的像差校正可以按整个系统综合考虑,使 系统结构尽可能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