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笔画解读(免费)

合集下载

魏碑七个基本笔画写法

魏碑七个基本笔画写法

魏碑七个基本笔画写法魏碑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字体,出自东汉末年的魏晋时期,因其形状端正、书写规范而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重要范本之一。

魏碑的七个基本笔画写法对于学习书法的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七个基本笔画的写法。

第一个基本笔画是横。

横是指从左向右的一条笔画,它的特点是平直、稳定。

横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一气呵成,如「一」字的横;另一种是分两段横,如「丁」字的横。

第二个基本笔画是竖。

竖是指从上向下的一条直线,它的特点是挺拔、纵向。

竖的写法有三种:一种是一气呵成,如「十」字的竖;另一种是分两段竖,如「力」字的竖;还有一种是分三段竖,如「虍」字的竖。

第三个基本笔画是撇。

撇是指从上向下、向右倾斜的一条笔画。

撇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下撇,如「川」字的撇;另一种是弯撇,如「㇀」。

第四个基本笔画是捺。

捺是指从上向下、向左倾斜的一条笔画。

捺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下捺,如「自」字的捺;另一种是弯捺,如「〢」。

第五个基本笔画是点。

点是指由笔尖在纸面上一点一点停留,形成的一个小点。

点的写法很简单,但却非常重要,它可以用来点缀其他笔画。

第六个基本笔画是横钩。

横钩是指在横的基础上向右斜起一点,形成的弯曲线条。

横钩的写法很多,如「元」字的钩、「寸」字的钩等,它们各有特点。

第七个基本笔画是提。

提是指由笔尖细细地提离纸面,形成一个小弯曲的起始点。

提的写法通常需要结合其他笔画,如「大」字的提、「小」字的提等。

以上就是魏碑七个基本笔画的写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笔画,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魏碑的书法之美,也可以在自己的书法练习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意思,并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在书法的世界里,这七个基本笔画是我们启蒙的起点,更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基石。

魏碑的核心技法

魏碑的核心技法

魏碑的核心技法一、线条技法语言■ 书写习惯和非书写习惯:书写习惯是以二王行草书、唐楷笔法为规范的书写技法,书写习惯的特征是追求“笔法性”,强调从前人的墨迹中总结和掌握其用笔规律,并在创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固定的用笔规则进行书写;非书写习惯是相对于书写习惯而言,非书写习惯强调其“无笔法性”,它是针对碑的原始状态随时调整用笔的技术动作,不同的线条或者线段的变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类型进行表现,是随线条特征变化而变化的非固定的书写技巧。

■ 斧凿之迹: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凿刻痕迹,它表现出来最原始的刀刻效果,这个效果决定魏碑的线条的石刻特征;二是天然痕迹,它表现石质肌理和因自然现象对魏碑线条的修饰和追加;三是人事痕迹,它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积累和沉淀。

斧凿之迹是魏碑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与帖学的取法的根本区别。

■ 无笔法性:魏碑书法的本质是以汉字的石刻效果作为学习的主体,斧凿之迹相对墨迹要显的自由而多变,用毛笔表现其线条,无法用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形成相对固定的笔法,而是以魏碑书法线条的线形、线质和线律来随时调整用笔动作,因此,魏碑没有固定的笔法,只有随形而生的动作。

■ 线条中段:线条中段变化是区别碑学与帖学的主要依据,这里的线条中段不是一个方位概念,而是一个形质概念,它是指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

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线形的内容变化,指在一个线形中的方与方、圆与圆、方与圆的微观线形在线段中的随机组合;二是线质的内容变化,指线条的形和势的随机组合和调整使线条质地发生改变;三是线律的内容变化,指书写的动作和速度的调整而导致线条产生节段效应和质感效应。

■ 线条构成要素:线形、线质和线律□ 线形:线条的形状,魏碑书法的线条形状的基本类型:方笔线条、圆笔线条。

□ 线质:线条的质感,魏碑书法的线条质感的基本类型:温润线条、刻露线条。

□ 线律:线条的节律,魏碑书法的线条节律的基本类型:变速线条、匀速线条。

魏碑《张猛龙碑》及典型用笔分析

魏碑《张猛龙碑》及典型用笔分析

魏碑《张猛龙碑》及典型⽤笔分析《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书写者姓名,碑阳⼆⼗四⾏,⾏四⼗六字,碑阴刻⽴碑官吏名计⼗列。

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字。

古⼈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誉为“魏碑第⼀”。

为正宗北碑书体。

碑⽯在⼭东曲⾩孔庙。

《张猛龙碑》碑⽂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响,如横、直划的⽅笔起笔,转折处的⽅棱及三⾓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

但也并⾮笔笔都⽅,⽽是变化多端,有⽅有圆,⽐《始平公》更精美细腻。

字体略长,结体已经是⽐较标准的楷书了,结体⾮常端丽,有的笔画结体中,甚⾄有⼀点⾏书的味道,尤其是碑阴。

魏碑《张猛龙碑》⾼清⼆⽞社版【⾼清放⼤版】北魏张猛龙碑明拓❷魏碑《张猛龙碑》明拓版⾼清⼤图加载较慢,请耐⼼等候❸《张猛龙碑》赏析《张猛龙碑》的笔法⼤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笔法主要基调是⽅圆兼备,以⽅笔为主;2.少数字近⽅少圆,点画较为⽅博;3.少数字近圆少⽅,点画以提为主,提中有顿;4.部分字有⾏书笔意。

《张猛龙碑》以⽅笔为主,⽅、折果敢迅疾,意趣横⽣,笔处棱⾓分明,笔画上表现了⼒的强度;⽓质上豪健泼辣,浑劲厚实。

亦⽤圆笔,圆笔凝重端稳,⽓势雄强,笔锋雄强敦厚,潇洒⾃然,创造了⼀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以下是对于《张猛龙碑》典型⽤笔的简要分析:⼀、点法魏碑中的点画,凡点必侧,不是向左倾,就是向右倾,《张猛龙碑》中的点画,虽以⽅笔为主,但在点画的运⽤上,亦合乎“侧锋峻落,回锋收笔”的书法美学原则。

⼆、横《张猛龙碑》的横画,以⽅横为主,亦有圆者。

横画沉着厚重,⽓势雄浑,符合当时北朝⼈粗旷的性格特点。

起笔有藏有露,变化多端,其基本写法为逆锋起笔向右折,竖下笔,截成⽅头,然后再往右⾏,⾏⾄末端稍提笔,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

《张猛龙碑》最富有特点的横画便是左低右⾼之势,横画起笔或圆或⽅,起笔⾓度多变;横画向右上⽅倾斜,呈俯仰之势;横画重叠,却各具姿态,⽆⼀雷同。

魏碑七个基本笔画写法

魏碑七个基本笔画写法

魏碑七个基本笔画写法
魏碑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钩、挑,以下是它们的写法:
1、横:由左向右,略呈斜势,落笔时或藏或露,收笔时或圆或方,与其他笔画相呼应。

2、竖:垂直挺拔,起笔藏锋,中锋下行,收笔或垂露或悬针,在末端向上回锋。

3、撇:由上向左下,起笔藏锋,向左下方逐渐加力,收笔时或出锋或回锋。

4、捺:由上向右下,起笔藏锋,向右下方逐渐加力,收笔时向右下方送笔,出锋收笔。

5、点:顾名思义,点在魏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起到平衡字形的作用,还为整个字增添了生动感和节奏感。

6、钩:钩在魏碑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笔画,包括竖钩、斜钩、卧钩、弯钩等。

在书写时,要注意钩的方向、角度和力度的变化。

7、挑:由下向上挑出,起笔藏锋,然后用力向上挑出,收笔回锋。

以上是魏碑七个基本笔画的写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碑笔画解读3

魏碑笔画解读3

魏碑笔画解读魏体书法浅谈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

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

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

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

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

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

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

“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

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

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

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魏碑的笔法和运笔技巧

魏碑的笔法和运笔技巧

魏碑的笔法和运笔技巧
1. 哎呀呀,魏碑的笔法那可真是独特又有趣呢!就说藏头护尾吧,写的时候就像给字穿上了一层保护衣。

比如写“一”字,起笔时要小心翼翼地把笔锋藏起来,再慢慢展开,这不就像我们保护一个珍贵的宝贝一样嘛!
2. 嘿,魏碑运笔中的转折可太重要啦!那就好比走路遇到拐弯一样。

像写“口”字,转折处要有力量但又不能生硬,这得多巧妙呀,你说是不是很神奇?
3. 哇哦,魏碑的中锋用笔简直是精髓啊!这就像是一把剑直直地刺出去。

写“竖”的时候,让笔锋稳稳地走在中间,那线条多有力道,就好像能立得住一样!
4. 哟呵,魏碑中的提按变化也很精彩呢!仿佛是音乐里的高低起伏。

比如写“之”字,那笔画的粗细变化,多有意思呀,就像在弹奏一首美妙的曲子!
5. 哎呀,侧锋用笔也不能小瞧呢!这就有点像给字增添了一些小个性。

写“撇”的时候稍稍用点侧锋,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呢,是不是很特别?
6. 嘿呀,运笔的速度在魏碑中也有讲究啊!有的要快如疾风,有的要慢如蜗牛。

像写一些复杂的结构时,速度的把握就得恰到好处,这是不是很有挑战性?
7. 哇,魏碑中还有好多笔法和运笔技巧等着我们去探索呢!简直像一个无尽的宝藏。

只要我们用心去钻研,肯定能发现更多的奇妙之处,大家一起加油呀!
我的观点结论:魏碑的笔法和运笔技巧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我们能写出更有韵味和个性的魏碑作品。

魏碑书法入门基本笔画

魏碑书法入门基本笔画

魏碑书法入门基本笔画魏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体系之一。

它以魏文帝魏征的书法为蓝本,在唐宋时期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书法体系,将之发扬光大。

至今,它还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元素之一,为许多书法师的书法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要想掌握魏碑书法,必须从魏碑的基本笔画开始学习。

据史料记载,魏碑的基本笔画有六大分类:竖笔,横笔,撇笔,捺笔,折笔和抹笔。

竖笔是魏碑基本笔画中最简单的,也是书写字体中最常用的笔画。

它的构成很简单,只需右下弯折,左上弯折,即可形成直上直下的竖笔。

横笔书写时,需注意力度的均匀,同时还要保持横笔的整洁,不可出现变形,字脚的位置要尽量居中。

撇笔是书写字体时所用的一种笔画,它的构成很简单:从一端斜向右上开始,按照下左的方向,斜向上移动笔尖,把张力斜向地放在纸上,把笔尖拉回,就可以形成撇笔。

捺笔是另一种常用的笔画,它的构成跟撇笔类似,但是捺笔的斜向方向是向左上的,即从左边开始,斜向右上,把笔尖拉回,就可以形成捺笔。

折笔书写时,必须注意把折笔的头部折弯,笔尖拉回,然后横向地书写,把张力带到最后一笔,使其呈现出带有折点的形状。

最后是抹笔,它书写时,只需要横向地把笔尖拉回,就可以完成抹笔的书写。

只有掌握了魏碑基本笔画,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掌握魏碑书法。

要熟练掌握魏碑基本笔画,除了细心的练习外,还要将这些笔画的构成、书写方法牢记于心,而且要从构图、字帖、行书等方面系统学习,不断精进自己的书写能力,精湛书写更加精致。

因此,要想掌握魏碑书法,必须从基本笔画入手,加强书写练习,不断精进自己的书写技巧和能力。

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笔画技巧,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掌握魏碑书法,学以致用,把它作为开展书法活动的重要参考。

魏碑的几种典型笔画的书写方法

魏碑的几种典型笔画的书写方法

魏碑的几种典型笔画的书写方法为了说明方笔魏碑的几种典型笔画的书写方法,便于看清笔锋在书写过程的走向,我用毛笔蘸水,两侧蘸墨,淡墨痕是笔锋运行的轨迹(请别误解为追求立体视觉效果)。

红色V形标记是提示起笔、收笔的位置和方向,带有箭头的圆形标记是提示转折处笔管欹斜和捻转的方向,相应欹斜捻管调整笔锋,锋尖始终走在点画的中线。

1、右三角点。

笔尖着纸于点的左上端,向右下行笔的同时均匀下按,至右侧转折处笔管向右欹斜,笔腹外侧着纸,随即顺时针捻管转向下行,相应均匀提笔,最后笔的尖锋收于点的下端(左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2、左三角点。

笔尖着纸于点的右上端,下按行笔至左侧转折处,笔管向左外侧倾斜,笔腹左侧着纸,随即逆时针捻笔调整笔锋向下行笔,逐渐提收到点的下端(左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其他形状的三角点运笔方法雷同,只要选定方便的起笔收笔位置,相应采取捻管及倾斜方向即可。

3、正、倒等腰三角形。

正等腰三角点从顶端起笔下按,偏右下行,在靠近底边时笔管向右侧欹斜,同时顺时针捻管向左水平方向行笔,渐行渐提至左侧底端收笔(左图)。

也可以从底边左角起笔斜向右上,笔管稍向左上欹斜,顺时针捻管调锋向右沿底边渐行渐提,收笔到右下角。

倒等腰三角点从左上角起笔斜向右下按,笔管稍向左下欹斜,逆时针捻管调锋沿上底向右渐行渐提,收笔到右上角(右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4、横画。

把横画当成联结两端三角点的笔画来处理,左上端起笔,笔管向左倾斜,逆时针捻管后沿横画中线调锋向右铺毫中锋行笔到接近右端,笔管向上倾斜,顺时针捻笔向下收至右下角。

(左图)或行笔到接近右端,笔管向下倾斜,逆时针捻管收至右上角(右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5、竖画。

笔尖从竖画左上角落纸,笔管稍向右上欹斜,随即顺时针捻管调锋向下铺毫中锋行笔,接近竖画下端时,笔管左倾逆时针捻管逐渐提笔收到右下角(左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6、双折。

起笔同横画,铺毫行笔至第一转折处笔管向右上微倾并顺时针捻管向右下斜行,至第二转折处笔管再次向右外倾斜同时捻管调锋左行,逐渐提笔收至尖端(右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7、方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碑笔画解读(免费)魏碑笔画解读魏体书法浅谈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

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

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

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

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

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

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

“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

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

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

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

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李松先生把“魏体”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

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魏碑的“点”,它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这一笔的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把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

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

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

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

因此,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

“切翻之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再看实际的书写: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

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在《孙伯翔谈艺录》中说:写方笔魏碑,除小楷和核桃字外,一般不要用过小的毛笔,长锋中楷或大楷最好用,书写前,要把毛笔全部泡开,站立书写,悬腕悬肘。

起笔:悬笔侧锋,外露棱角。

行笔:落笔成棱角,随即捻管外旋,主毫由侧转正,主毫居中,万毫齐发,主毫,副毫各司其事。

收笔:笔尽势收,提笔向右下,稳健回锋,勿耸肩。

起、行、止笔力中实,勿求其妍。

方笔主按,按中有提,掌握好提按的辩证关系始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

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先生的《谈艺录》中,对魏碑基本笔画的点是这样描述的:上侧点:1、落笔方侧;2、捻管内旋;3、向下;4、驻笔;5、回锋向上。

上左侧点:1、著力落笔;2、捻管内旋;3、左下出锋,力送笔尽。

左下侧点:1、著力落笔;2、提笔向右下;3、驻笔;4、回锋向上,力送笔尽。

在《始平公造像记》中,孙先生对方笔的"点"是这样描述的: 右侧点(见下图):也可以叫上侧点,也可用于三点水。

第(1)处落笔方切,第(2)处才捻管内旋,第(3)处向下著力,第(4)处回锋向上完成全点。

这种内旋外拓之笔,基效果一定是有方峻之感,二是有雄厚之实左侧点(见下图):第(1)处著力下笔,第(2)提笔含力向右下有内旋之势,第(3)处驻笔,第(4)处回锋向上,力送笔尽。

正竖点(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的竖一般是竖笔横擎,所以见其雄劲,线收缩在一起即成竖点。

第(1)处点起笔应是横擎起笔,第(2)处紧接着就是内旋,第(3)处著力向下有左旋之意,第(4)处驻笔,第(5)处收笔向上而意在逆回。

仰式点(见下图):。

仰式点与左侧点有同笔相通之处,只是趋向用处不同。

第(1)处露锋落笔有外拓之象,第(2)处内旋有横仰之姿,第(3)处略驻上行,第(4)稳健出锋。

如《始平公》的“答”、“来”、“光”等字皆用此点。

二、横方笔险峻,以骨力胜,重气势,重茂密。

康有为主张要四指争力,万毫齐发,方能达到魄力雄强,点画峻厚,颇有道理。

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说:“作方笔书,须顿笔下按,使群毫由聚而散,墨液亦随变迁外拓,势如以刀削木,其迹自成棱角。

故曰:方用顿笔。

又曰:方笔外拓。

……外拓者,墨精聚于点画之边界,如筒之有壁,其势外现,外现则雄峻而多血。

”魏碑的横和竖行笔重慢,起笔多露,笔过处要凝重,方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

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以“晋”字的横画为例: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

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

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

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

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

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

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中,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

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

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 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

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它的笔画了。

孙伯翔先生在《谈艺录》中对横画是这样描述的:魏碑的横起笔多露,行笔中实。

俯式横(见下图):第(1)处落笔以横笔竖下,以备沉雄之力,露锋竖切有侧势,第(2)处随即捻管处旋,笔毫由侧转中,不可死侧平拖,率(3)处过笔铺毫,外拓而有内力,墨迹中实方厚,铺而有绞意,么(4)处略驻、勿高耸肩,笔势下垂,如钢条挽,第(5)处力送右下,提顿相间,第(6)处驻笔,第(7)处加工锋力收。

《始平公》之“一”、:“下”、“丘”、“上”等字皆出此笔。

仰式横(见下图):横分俯仰,竖分向背,仰式横与俯式横同出一理,其象迥异,《始平公》的“于”、“功”、“石”、“陈”字皆此笔。

隶法横(见下图):在龙门方笔笔画中,有名的造像如《郑长猷》、《孙秋生》多有隶法,而《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等隶法几乎不多见,但有的字仍然有隶意。

如《始平公》的:“十”、“万”就用了隶法。

这类横画不用蚕头,仍是露锋,(见图第1处的起笔)。

第(2)处提笔捻管外旋,笔管由侧转中,第(3)处过笔铺毫外拓而有内力,墨迹中实方厚,第(4)处稍驻有顿,欲向前挑出,第(5)处挑角不要过大,笔势向上,笔尽力收,可以露锋起笔,露锋收笔。

三)、竖:(见下图)邓散木先生笔画图例:再看《张猛龙》的竖:实际书写范例:孙伯翔先生对竖画是这样叙述的:斜锐竖(见下图):《始平公》与《二十品》的笔画都属于方峻,它与其它书体都有有无垂不缩的笔法,但它和唐楷的垂露笔法又有所不同。

出于石刻效果的原因,线条多力而中实,收笔成为斜锐的锋利,起笔露锋横擎有力,见图第(1)处。

第(2)处转笔内旋,第(3)处过笔提顿相间,铺毫涩行成弩式,第(4)处驻笔,第(5)处顿笔转右下成斜锐之势,第(6)处衄笔收锋。

“下“、“形”、“有”等皆此法。

悬针竖(见下图):《始平公》的悬针竖与唐楷不太一样。

唐楷悬殊针竖秀润妍巧,而《始平公》的悬针竖如钢钎之重,有力锥顽石之感,起笔可藏可露。

第(1)处逆藏入笔,第(2)处转笔向上,第(3)处右下顿笔,第(4)处笔锋内旋,第(5)处易过涩笔下行,第(6)处出锋而意回。

“率”、“攀”、“平”、“神”均属此竖法。

钩:钩法有很多,它不能单独笔画,依附于的左右。

左挑的叫“左趯”,右挑叫:搭钩“。

依附于横向下挑的叫”宝盖钩“,向上挑的叫“龙尾钩”。

钩依附于竖弧线右挑出的叫“直戈”,横而上挑出的叫“横戈钩”。

《始平公》的方笔钩,要用翻折笔写出,所以叫“方折钩”。

竖左挑钩(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竖钩要写出方雄的气势来。

这气势似武士之躯,健将之足。

起笔横擎入画后涩笔用力下行,到第(1)处其竖线有左倾之向,如健将欲起脚先向后撤足,其力很大,第(2)处顿笔蓄力,第(3)处翻笔,指腕齐力挑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