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基础知识总结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目录一、中医理论基础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气血津液学说 (4)1.3 脏腑学说 (5)1.4 经络学说 (6)1.5 病因病机学说 (7)二、中医诊断学 (9)三、中医治疗学 (10)四、中医预防医学 (11)4.1 预防思想 (13)4.2 预防方法 (14)4.3 调养方法 (15)五、中医养生学 (16)5.1 养生理论 (18)5.2 养生方法 (19)5.3 常见养生保健方法 (20)六、中医临床各科 (22)七、中医名家与流派 (23)7.1 名家传记 (24)7.2 流派介绍 (25)八、中医现代研究 (26)8.1 现代研究成果 (28)8.2 中医现代化进程 (29)九、中医相关文献 (30)9.1 古代文献 (31)9.2 现代文献 (33)十、中医技能培训与考核 (35)10.1 中医技能培训 (36)10.2 中医技能考核 (37)一、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描述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本属性。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构成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
脏腑理论: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理论主要探讨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人体外部环境的联系。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对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描绘,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
经络学说描述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如何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病因与病理:中医的病理学说主要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风、寒、暑、湿等外邪入侵有关,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有关。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阶段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之一,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手段收集病人的信息,分析病因、病性、病位等,然后依据八纲辨证(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等)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药学相关知识点总结

药学相关知识点总结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 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剂、抑制剂等;- 按照化学结构:分为抗生素、激素等;- 按照用途:分为止痛药、抗生素等。
2. 药物的剂型剂型是指药物在给药时的物理形态和所采用的给药途径,常见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注射剂、口服液等。
3.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学科。
了解药代动力学有助于合理用药,预防不良反应。
4.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使用时,相互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导致药物效果增强或减弱。
5.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了与预期治疗效果无关的不良反应。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临床用药非常重要。
6. 药物的贮藏药物贮藏是指将药品妥善保存,以保证其质量。
常见的贮藏条件包括储存温度、湿度、光照等。
7. 药物的生产药物的生产包括原料药的生产和制剂的生产。
原料药是指用于制药的原料,制剂是指将原料药加工成片剂、胶囊等剂型的过程。
8. 药物的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代谢和排泄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以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9. 药物的质量控制药物的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原材料、中间体、制剂等各个环节的检验,保证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10. 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的临床应用是指将研发的新药或已上市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的过程。
11. 草药学草药学是研究植物药物的学科,它与药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了解植物药物的成分与药理作用,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
12.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国传统药物学的学科,它研究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与用法用量等。
总结:以上是一些药学相关的知识点,它们对于理解药物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药学的基础知识,并且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有所帮助。
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

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一)医药卫生专业是与人类的健康直接相关的领域,其基础知识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
本文将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学科。
它包括人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的形态学和结构学描述。
解剖学对医学的其他学科至关重要,它揭示了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学习解剖学有助于医生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机能的学科。
它研究人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过程,如细胞功能、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
生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起因、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病理学主要分为解剖病理学和临床病理学两个方向。
解剖病理学通过尸检等方式研究器官和组织的病理变化,而临床病理学则通过分析组织和细胞的标本,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和产生效应的学科。
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对生物体的影响。
药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医生了解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合理使用药物以治疗疾病。
此外,医药卫生专业还涉及其他基础知识,如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特性及其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免疫学研究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的免疫反应。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之,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系统学习以上知识,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二)继续上一篇文章,我们将继续介绍医药卫生专业的基础知识。
医学伦理和法律是医药卫生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学伦理研究医学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包括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医疗资源的分配等。
医药卫生类专业基础知识

医药卫生类专业基础知识医药卫生类专业基础知识是指与医学、药学及卫生学有关的知识体系。
这些知识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儿科学、内科学、外科学、精神病学等。
此外,还有护理学、内分泌学、放射学、公共卫生学等学科。
医药卫生类专业知识的基础学科包括: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及性质的变化的科学。
数学是研究各种抽象关系和引理律的科学,其方法是用数及符号运算表示和解决问题。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结构、机能、进化及利用的科学。
生物技术是在实验室中是利用细菌、变异、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术语,对生物、疾病进行改造和鉴定的技术。
信息技术则是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网络技术开发、以及与数据库的交互的科学以及技术研究。
此外,医药卫生类专业的主要理论和知识体系还包括:临床药理学、临床诊疗学、诊断学、医疗保健、检验技术、手术技术和药物治疗等。
临床药理学主要是研究药物作用、有效性、安全性和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一般原则等。
临床诊疗学是指应用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对病人的危及生命的疾病进行检查和检验,制定治疗计划并给予治疗的学科。
诊断学主要是研究症状的分类,病因的探明,以及病人的诊断。
医疗保健是研究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一般原则和实践的学科。
检验技术是指应用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理论和技术,进行病理检查或健康检查的学科。
手术技术是指应用手术技术与医疗设备,结合临床药理学、医学、护理学和外科学的原则和知识的学科。
药物治疗则是研究合理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原理及方法的学科。
医药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初中

医药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初中一、药物的分类1. 药物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试剂和生物制品。
2. 药物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化学药物、中药药物和生物药物。
3. 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可以分为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抗肿瘤类药物等。
二、药物的作用1. 药物的作用可分为治疗作用、预防作用和诊断作用。
2.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激动作用、抑制作用、代谢作用和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等。
三、药物的剂量1. 药物的剂量是指用药的数量和用法以及用药的时间。
2. 药物的剂量可以根据疾病的情况、患者的体重、年龄等进行调整。
四、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1.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除了治疗疾病以外的不良反应。
2. 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3. 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会受到药物本身的性质、用药剂量、患者体质以及用药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用药的原则1. 用药的原则包括合理用药、安全用药、适当用药和经济用药等。
2.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法。
3. 安全用药是指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毒性,避免因用药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4. 适当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特点、年龄、体重、性别等进行用药调整。
5. 经济用药是指在满足治疗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价格合理的药品。
六、药物的储存和使用1. 药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晒、防高温和防鼠虫等。
2. 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来进行,严格按照剂量和用法进行用药。
3. 药物使用完毕后,需要妥善处理药品包装,避免儿童误食,以及不合理的药品丢失和浪费。
七、药物的制备1. 化学药物的制备主要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来合成药物原料。
2. 中药药物的制备主要是采用中药材,然后经过炮制、炮制、浸泡、提取等工艺来制备成中药饮片。
3. 生物药物的制备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获取生物制剂。
八、用药的注意事项1.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在用药过程中需要谨慎,避免使用有害物质或者对胚胎、婴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绪论部分【基本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难点: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药学基础知识(上部)

药品不良反应:系指药品按正常用量及正常用法应用于 药品不良反应 人体所出现的使用目的以外的不利于病人的反应。不良 反应主要由于药物本身所引起,但也有质量、剂型、使 用方法等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服用时所发生的药 药物相互作用 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服用时所发生的药 效变化。即产生协同(增效)、相加(增加)、拮抗(减效)作用。 效变化。即产生协同(增效)、相加(增加)、拮抗(减效)作用。 )、相加 )、拮抗 合理的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疗效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的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疗效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反之可导 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还可能发生一些异常反应,干扰治疗, 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还可能发生一些异常反应,干扰治疗,加 重病情。 重病情。
药学基础知识
(抗生素、抗真菌、抗病毒类用药篇) 抗生素、抗真菌、抗病毒类用药篇)
上部
目录
1.基本概念 1-1 药物专用名词 1-2 药理学相关概念 2.邦健大药房卖场的药品分类 3.抗生素 3-1 概念 3-2 大致分类 4.用药禁忌 4-1孕妇用药禁忌 4-2小儿用药禁忌 4-3老年人用药禁忌 4-4老年人和幼儿用药剂量计算方法
副作用:也称副反应, 副作用:也称副反应,系指应用药物时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
理作用。一种药物常有多方面的作用,既有治疗目的的作用也并存有非治 理作用。一种药物常有多方面的作用, 疗目的的作用。如抗胆碱药阿托品,其作用涉及许多器官和系统, 疗目的的作用。如抗胆碱药阿托品,其作用涉及许多器官和系统,当应用 于解除消化道痉挛时,除了可缓解胃肠疼痛外,常可抑制腺体分泌, 于解除消化道痉挛时,除了可缓解胃肠疼痛外,常可抑制腺体分泌,出现 口干、视力模糊、心悸、尿潴留等反应。 口干、视力模糊、心悸、尿潴留等反应。后面这些作用是属于治疗目的以 外的,且可引起一定的不适或痛苦,因此称为副作用。 外的,且可引起一定的不适或痛苦,因此称为副作用。副作用和治疗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治疗目的的不同,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治疗目的的不同,也导致副作用的概念上的 转变。如在手术前为了抑制腺体分泌和排尿, 转变。如在手术前为了抑制腺体分泌和排尿,阿托品的上述副作用又转化 为治疗作用了。副作用常为一过性的,随治疗作用的消失而消失。 为治疗作用了。副作用常为一过性的,随治疗作用的消失而消失。但是有 时候也可引起后遗症。 时候也可引起后遗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学基础知识1、药物医药专家认为:凡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制,并规定有适应症和用法、用量的物质均属药物之列。
药品,一般则特指经厂家生产加工后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商品药物。
药物具有两面性,既有可以驱除瘟疫造福于人类的一面,又有使用不当危害人类的一面,也就是说药物与毒物间无明显的界限。
无数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滥用药物造成的危害,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为了珍惜您的健康与生命,用药必须科学合理,切勿滥用。
2、中药、西药的划分人类应用药物的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溯至亘古时代。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对药物进行开发研究和提高,尤其是化学药出现的近百年来;药物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药物已成为拥有数以万计的庞大家庭。
众多的药物如何分类呢?我国习惯上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而国际上通常以天然药物与合成药物分类。
天然药物是指那些取材于植物、动物、矿物;并经物理方法制成的药物。
我国的中药多属于这一类,通常包括原药材、饮片(经加工炮制的药材)、传统中成药(丸、散、膏、丹等),新中成药(冲剂、口服液、片剂等)等。
合成药物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制成的药物。
我们所说的西药基本上属于这一类。
主要包括合成药物、提取药物、生化制剂等。
中药是祖国医学中的魄宝,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只是在近百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人,西方合成药物传入了我国,这才有了中、西药之分。
中、西药物并不完全分别等同于天然药物与合成药物,因为现在一些药物中既含有西药也含有中药,如速效感冒胶囊、感冒清、三九感冒灵等。
而且现在许多中药新剂型是采用了现代的提取制备手段,很难确切说是中药还是西药。
3、药物体内过程通过各种给药途径使药物进入体内后,一般都要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几个过程发挥作用并排出体外。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称为药物的转运。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药物的转化或代谢。
转运与转化统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
这两种变化往往是结合进行的,即药物在进行转运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药物的体内过程直接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浓度维持的时间,因而与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有密切的关系。
(1)吸收也就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药物吸收不好,血中药物浓度就低,就难发挥疗效。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剂型、合并用药及机体生理功能、病理状态等等。
(2)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微血管壁而进入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过程叫分布。
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并不一致,多数药物均以其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生理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要注意少数药物因集中分布在某一器官,如汞、铅、锑在肝脏和肾中分布较多,可以引起蓄积现象,会导致许多器官的损害或危及生命。
(3)代谢多数药物进入人体后,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通过氧化、还原、分解、结合等方式进行代谢,使其药理作用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这种转化也称为解毒。
药物的解毒作用主要在肝脏进行,当肝功能不良时有些药物要减量或慎用、禁用,以减轻肝脏负担。
(4)排泄药物对人体来说是异物,最终要从机体排出。
肾脏是药物排出的主要途径,当肾功能不良、尿少或无尿时,肾脏排泄药物的能力大大减弱,药物吸收量大于排泄量,体内药物浓度就会逐渐蓄积增高。
某些药物蓄积会引起蓄积中毒,故有些药物为肾功能不良者慎用或禁用。
药物还可通过乳汁排泄,故乳母应注意,以免引起乳儿药物中毒。
4、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人群中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同一药物所产生的不同反应。
即使年龄和性别等条件相同,但体质、生理状态等不尽相同,仍可出现个体之间的差异。
这属于正常的生物学差异范畴。
由于存在这种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对药物吸收、排泄、代谢速率的差异,因此,造成了药物在个体之间的剂量相差甚大,有的相差可达几倍之多。
某药物在某个剂量下,不同的人使用,结果是有的人已经中毒,有的人尚未达到有效水平。
300例男性病人使用水杨酸钠,约有2/3的病人在6.5—13.0克时发生不良反应,但有少数病人在总量仅为3.25g时已出现不良反应,也有个别病人在总量达30.0克左右时才出现反应,相互的差异可达10倍。
个体差异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
(1)过敏性相比之下,某些人对药物敏感性高于一般人。
或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称之为特异体质。
或是免疫系统参与而形成差异,称之为变态反应。
如果药引起皮疹、哮喘等。
(2)高敏性是指有些人对于药物的作用特别敏感,应用很少剂量就能产生强大的药理作用或副作用,甚至是毒性反应。
如有人对青霉素仅做了皮试就导致了休克。
(3)耐受性这是个体差异的另一个极端,是指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可耐受大剂量而不产生药效或中毒症状。
了解个体差异,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用药过程中,对那些作用强烈、反映较大和安全范围小的药物应特别加以注意,最好从小剂量用起,然后逐步调整。
不同的病人应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确定用药计量,不能千篇一律。
必要时还应进行体液药物浓度测定,以确定给药方案。
5、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作用于病人,除了发挥治疗的功效外,有时还会由于种种原因产生某些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而对人体有损害的反应,这就是所谓的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一般可分为对病人无益的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四大类。
不良反应有大小和强弱的差异,它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使病情恶化、引发新的疾病,甚至置人于死地。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这是临床用药的主要目的。
即合理用药。
在实际生活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
据报道,美国因药疗事故而死亡的人占住院总人数的2.9%;英国医院中每年发生的药疗事故约在10万人以上。
有关专家统计,我国某大城市2000名经过药物治疗的住院病人中,因不合理用药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就占34%。
1986年,北京市临床药学研究所调查发现,在1039例聋哑患儿中,因用药不合理而致残的就占59%。
这些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严格讲,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但是,只要合理地使用,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这就要求人们在用药前全面地了解该药的药理性质,严格掌握它的适应症。
选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明了其配伍禁忌。
在用药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制度,重点对新药上市后以及严重的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交流并开展研究。
6、合理合并用药作为患者如何注意合并用药的合理性呢?(1)在保证治疗的前提下。
联合用药品种宜少不宜多。
曾有人作过统计,同时服用5种以下药物,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以下;6—10种为7.4%;11—15种为24.2%;如同时服用16-20种为40%;21种以上达45%。
(2)患者就医时,不要同时找几个医生,同时服用几个医生开的药,因为这其中难免有不宜同服的药。
(3)患者自己不可随意同时服多种药,以免意外,特别是老年人、体弱者、孕妇、婴儿用药应特别注意。
作用剧烈、毒性大及长期使用的药更应注意。
(4)患者在必须服用多种药物时,最好将有可能相互作用的药错开服用。
7、药物的相互作用一个药物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我们用药是用其某个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联合用药时,由于另一种药物的作用,可能使它的防治疾病作用增强。
但也可能出现对防治疾病不利的作用。
这种因联合用药而发生的毒副作用,属于药理性配伍禁忌。
药物的相互作用和理化配伍禁忌是不同的。
许多药物在理化性质上找不出不能合用的理由,然而合用后却使疗效降低,甚至消失,毒副作用增强。
药物的这种相互作用是在机体转运代谢过程中发生的。
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原理比较复杂,但绝大部分是由体内某些生化过程及药物代谢过程相互作用所致。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已经成为人们日益重视的问题。
十几年前,美国曾做过统计,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9%。
由此可见,合并用药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端。
因此合并用药时要科学,切勿滥用。
8、不宜合用的药物(1)磺胺类药不宜与酵母片、普鲁卡因合用。
磺胺是通过抑制细菌的叶酸合成而达到抗菌目的,而酵母片中则含有细菌代谢所需的对氨苯甲酸,普鲁卡因在体内可分解出对氨笨甲酸,这就等于为细菌合成叶酸提供了原料,从而使磺胺的疗效降低或消失。
(2)磺胺药用于尿路感染时不宜与维生素C合用。
因为维生素C及其它酸性药物能使尿液变酸,使磺胺在肾脏析出结晶,对肾脏造成危害。
(3)抗生素用于抗菌时不宜同时使用活菌制剂。
因活菌制剂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对多数抗生素敏感,易被同时杀灭,而双歧因子与抗生素共同使用无此问题。
(4)磺胺类不宜与丙磺舒同用,二者同用毒性增加。
(5)利福平不宜与对氨水杨酸钠同服,因后者可影响胃肠道对利福平的吸收。
(6)利福平、异烟肼不宜与安眠药同服,联用可引起药源性肝炎。
(7)苯妥英钠不宜与氯霉素、异烟肼同用,联用可引起苯妥英钠中毒。
(8)阿斯匹林不能与消炎痛同用,联用可增加胃出血和胃穿孔的可能。
(9)胃复安与胃疡平不能同服,联用可降低药效。
(10)降糖药与双氢克尿塞合用,可因后者的升高血糖作用,而拮抗了降糖药的降糖作用。
(11)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导眠能、利福平同为药酶诱导剂,它可使口服避孕药、皮质激素、双香豆素、强力霉素等药物代谢加快,从而降低了药效。
9、药物对粪便、尿液颜色的影响大小便有颜色常常是诊断的依据,故临床上常检查大、小便,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
但有一些药物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具有一定颜色,服用后会使大、小便改变颜色。
患者不必疑虑,一般情况下,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如服用维生素B2(核黄素)后,尿液呈黄色;服利福平后尿液呈红色;服铁剂后大便呈黑色。
使大小便改变颜色,但对身体无害的药物见表3有些药引起的大小便颜色的改变是一种毒性反应的结果,如服用保泰松、法华令及阿斯匹林等。
大便如呈红色或黑色,可能是药物刺激消化道引起出血所致。
长期服用消炎痛可使尿液呈绿色,这意味着药物引起了肝损害,引起肝绿素血症。
长期使用庆大霉素,可使小便呈红色,这是由于药物损伤肾脏引起血尿。
发生上述情况时,应立即停药,请医生诊治。
病人用药不仅要严格根据药物说明或医嘱分次按时服药,而且为了使药物达到最佳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用药时间上也有讲求。
(1)饭前这是指饭前10~30分钟服药,此时胃及十二指肠内基本无食物,药物吸收干扰小、浓度高、吸收充分、作用迅速。
胃肠道用药多为饭前服;如苦味健胃药复方龙胆酊,制酸药胃舒平,收敛药碱式碳酸铋,解痉药颠茄浸膏,止泻药次碳酸铋和鞣酸蛋白,肠溶糖衣片、丸、胶囊和人参等贵重滋补药。
(2)饭时饭前片刻服用,如助消化药稀盐酸、胃酸片、淀粉酶、胃蛋白酶合剂等,有利于与食物充分混合,发挥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