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比1:1938年张鼓峰事件苏日两军拼刺刀交换率
从苏芬战争比较中国抗战-

苏芬战争与中国抗战比较第一篇.苏芬战争与中国抗战比较 (1)1、从敌人(苏联和日本)方面比较: (1)2、从已方的实力(芬兰和中国)比较: (3)3、结果比较: (4)4、我们的思考: (5)第二篇.苏芬战争几个问题的解释 (8)一、苏芬战争芬兰是否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8)二、苏芬战争谁是胜利者: (9)三、国军和国民政府的所谓"胜利者"的实际价值: (10)四、中国和芬兰抗战区别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 (11)第三篇.以弱胜强的苏芬战争 (11)第四篇.苏芬战争背景资料: (15)第一篇.苏芬战争与中国抗战比较抗战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代价空前昂贵的一场战争,光死亡人数就达到了2000万人以上,战争持续了八年,人民流离失所、财产丧失殆尽的不在少数。
我看过很多书籍,包括台湾拍的记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都把民族遭受到的这种惨痛损失归结为中日两国的实力悬殊,好象中国能打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了,我原来也深以为然,直到了解到苏芬战争的情况,了解到芬兰这个远比当时的中国要弱小的小国,面对比日本要强大得多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入侵,仍能够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独立的事实以后,才知道大谬不然。
我现在为大家列出苏芬战争和中国抗战的比较,请大家也思考一下,对比芬兰这个远比当时的中国要弱小的小国,中国的抗战是不是应该打得更好一些:1、从敌人(苏联和日本)方面比较(1)从军队的武器先进程度方面比较:苏联军队实力和国力远胜与日本,武器也要比日本先进得多,这从苏联和日本步兵师的编制就可以看出:按照苏军1939年的编制,一个步兵师战时编有16797人,除了3个步兵团外,还编有两个炮兵团为师提供火力支援,整个师共有大、中口径火炮78门(其中152毫米榴弹炮24门,122毫米榴弹炮24门,76或77毫米加农炮36门)、45毫米反坦克炮36门、76或47毫米高射炮12门、迫击炮30门,各类火炮的总数达到156门(注1),另外,苏军一般的步兵师每个师还配有一个坦克连,拥有坦克17辆,而摩托化步兵师配有一个坦克营,拥有坦克54辆。
日苏张鼓峰1938战斗回忆

张鼓峰又名刀山,按苏方地图,张鼓峰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沙草峰为Безименная高地。
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当然是固有名词,俄语称“扎奥泽尔纳亚”,意为“湖对岸的高地”之意,位于敬信镇防川村北1.5公里的中俄国界线上,海拔155.1米。
这里所说的湖,指位于两个高地东侧的哈桑湖(长池)。
苏联把张鼓峰事件叫做“哈桑湖附近的战斗”是起名于这个湖的。
而Безименная高地,意思是“没有名字的高地”,也就是无名高地。
山的东面和北面是俄罗斯的哈桑湖和波谢特草原,西北与沙草峰相连,西南与141.2高地相望,南面是防川村驻地,东南约2.5公里处是中、俄、朝三国的交界处。
沙草峰位于张鼓峰西北2公里处的我国境内,海拔77.1米,东隔沙草峰泡子到中俄边界线1.2公里。
“满洲国”认为张鼓峰和沙草峰是自己的领土,把它划入了珲春县界,主要根据如下:1、按照1886年《珲春界约》,边境线通过张鼓峰东侧山麓。
2、按照1909年游珲春边务处员同驻洋馆坪中国军队共同绘制的地图,边界线通过位于张鼓峰东侧的长池(哈桑湖)以东地区,走向是由南到北。
3、1911年由俄国参谋部调查并绘制的地图,缩尺八万四千分之一,边境线和上述“2”中的边境线相同。
4、再有1915——1920年东三省陆军测量局发行的地图中,边境线是通过比上述“1”中的边境线略为偏东的地方。
然而苏方却不提由俄国参谋部绘制的地图,而主张按珲春界约规定的边境线通过哈桑湖西侧,并认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张鼓峰)属于苏联领土。
最后,“满洲国”方面主张边境线在张鼓峰东侧,因此张鼓峰属于“满洲国”领土,而苏联方面则坚持主张边境线是通过张鼓峰山顶的。
所谓的“张鼓峰事件”,就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
其实,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俄国的野心久已有之,1904年与沙俄开战,仅仅是其“征服”俄国的第一步。
1907年,日本国会通过的《帝国之国防方针》中,就将俄国视为“敌国”,作为“第一进攻目标”。
台儿庄大捷简介 历史上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台儿庄大捷简介历史上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导语: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中国军队在山东省南部台儿庄地区,击败侵华日军进攻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
1938年3、4月间,侵华日军急欲打通津浦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中国军队在山东省南部台儿庄地区,击败侵华日军进攻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
1938年3、4月间,侵华日军急欲打通津浦线,夺取徐州,然后沿陇海线西进,取道郑州南下,进攻武汉。
台儿庄是山东峄县的一个镇,位于台枣(庄)公路及台潍(坊)公路的交会点,扼运河的咽喉,是进攻徐州的必经之道。
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决定在此会战。
1938年3月14日,津浦线北路日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南下猛攻滕县,同川军王铭章第一二二师血战三昼夜,17日滕县失守,师长王铭章殉国。
20日,日军第十师团占领峄县,旋即向台儿庄突进。
在津浦线右翼,日军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于1938年2月上旬自潍坊向临沂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急调张自忠第五十九军同庞炳勋第四十军协同作战,于3月12日取得了临沂大捷。
嗣后,张庞两军在临沂一带同日军多次激战,牵制第五师团达十余日,粉碎了日军第十、第五两个师团会攻台儿庄的作战计划。
3月23日,日军第十师团一部同台儿庄守城部队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池峰城第三十一师骑兵连在台儿庄以北康庄附近接战,台儿庄战役开始。
次日,日军两千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猛攻台儿庄,突破北墙,有两百人冲入庄内,被中国守军全歼。
25日,中日两军在台儿庄北的刘家湖血战。
27日晨,日军攻破台儿庄北门,开始了犬牙交错的拉锯战,持续多日。
28日夜晚,日军猛攻台儿庄西北角,西门告急,三十一师副师长康法如率队反击,同日军巷战。
30日,第二十七师派出敢死队生活常识分享。
二战日军拼刺刀技术真是无敌存在?是的,八路军5比1,苏军28比1

二战日军拼刺刀技术真是无敌存在?是的,八路军5比1,苏军28比1抗日战场上,中国军人和日军近战拼刺刀时,往往吃大亏,较差的交换比甚至达到了7:1。
日军白刃战为何那么厉害?我们为何又那么弱?这得从两国文化传统、日常训练、技术养成,乃至日常饮食等方面找原因了。
日军准备发动白刃战日本军人拼刺刀历史悠久,并自成一个成熟体系。
日军自古以来就崇尚剑道,因为他们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其中就包含着剑道,所以每个日本人从小都会接受或多或少的剑道教育。
而且日军攻打我国完完全全是有备而来的,他们在战争开始前事先进行了大量的军事训练,体力技巧方面都胜过我军战士,而我军,大都是自愿应征入伍的平民青年,大多没有接受过军事教育,就这样扛枪对敌了。
日式刺刀术,也叫做铳剑术——铳就是枪的意思。
铳剑术的起源,是明治维新后引入的西式刺杀术。
明治政府在1874年聘请了法国教官,在明治新军中教授西洋剑和西式拼刺术,这种武术自此在日本发端。
明治军与萨摩军武士的刺刀拼杀1877年2月,旧萨摩藩士族发动了针对明治政府的武装叛乱。
萨军武士挥舞着恐怖的萨摩刀,怪叫着狂砍明治新军,令他们血肉模糊、残肢乱飞时,日军就更加重视白刃战的训练和应用了。
1894年,由武道家津田教修通过改良创造了日式的铳剑术。
1915年开始铳剑术加入《陆军剑术教范》里面,作为军用格斗术项目定型。
日军刺刀训练《1915剑术教范》中的突刺训练铳剑术招数主要分为直突、脱突、下突、返突四大类。
直突为直接突刺敌人腰部以上位置,目标通常为喉、胸、肋。
脱突为刺刀相交时,占据中线压制对方刺刀后顺势刺入敌人上半身的技术。
下突为突刺对方下腹部、腹股沟及裆部的技术,返突为以强力拨开对方来袭刺刀,乘虚而入刺入对方身体的技术。
连续刺突为一系列虚实结合的连贯突刺动作。
这一套招数看似简单粗暴,没什么精妙之处,但却非常实用,攻击全部针对人体要害,招招致命,刺入点也经过精心设计,强调避开容易卡住刀刃的肋骨,直入人体致命位置,可谓是招式简洁、凶狠凌厉。
一二八事变简介

一二八事变简介一二八事变中,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促进了国内团结,坚定了抗战决心,但也使国民政府确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一二八事变简介,希望你喜欢。
一二八事变分析中文名称:一二八事变参战部队:国军、日军战争结果:签署停战协定,上海非军事化时间:1932年1月28日~3月3日地点:上海市与周边地区人物: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盐泽幸一一二八事变详情击退日军挑衅1932年1月28日夜11时30分,盐泽统率之日本海军陆战队在北四川路西侧突然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十九路军156旅第6团当即予敌猛烈还击。
此时,日军以二十余辆铁甲车为前导,分兵五路,从闸北各路口发动进攻。
第19路军总部在接到关于日军发动进攻的报告后,蒋光鼐、蔡廷锴、戴戟星夜步行赶至真如车站,设立临时指挥部,依照原定部署,命令后方部队迅速向上海推进。
29日天亮以后,日军在装甲车的掩护下,连续发起猛攻,日机也由航空母舰“能登吕”号起飞,对闸北、南市一带狂轰滥炸,战火迅速蔓延。
守军第156旅所部,顽强抗击日军的进攻,在炮火掩护下适时向敌实施反击,打退日军的连续进攻。
29日17时,第156旅主力加入战斗,进行反击,夺回北站及天通庵车站,并乘胜追击,一度攻占日军上海陆战队司令部,迫使日军退至北四川路以东、靶子路以南地区。
日军首次进攻以失败而告结束。
国军军事部署日军进攻受挫后,29日下午英、美国领事出面调停,中日两军达成了在29日夜20时停止战斗的协定。
十九路军明知其为缓兵待援之计,只因本军也需调整部署,同意停战。
同时十九路军也加强部署,急令驻镇江以东之第60师进驻南翔、真如一线,并将第61师调沪,驻沪之第78师全部投入前线,加强防御,严阵以待。
中日战斗持续2月1日,蒋介石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对日作战计划。
2月6日,蒋介石由洛阳来到南京浦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张治中前往迎接,表示愿率中央部队增援上海。
2月8日,日军在吴淞遭受重创的消息传到东京后,根据日本天皇批准的敕令,日军参谋总长载仁急令陆军第九师团火速增援上海。
128事变之我见

“一·二八”事变,1932年于中国上海发生,是日本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支援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而自导自演引发的冲突,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日本海军陆战队在1932年1月28日夜对上海当地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十九路军随即起而应战。
中国方面,1932年1月29日蒋介石复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同日蒋制定对日应对原则为:“一面预备交涉,一面积极抵抗”,这是国民政府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应对总方针。
1月30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洛阳宣言》,表示绝不屈服。
2月1日,蒋介石命令中国空军参战。
2月4日,军委会划分全国为4个防卫区,同时令川、湘、赣、黔、鄂、陕、豫各省出兵做总预备队。
2月8日,蒋介石批示何应钦调炮兵一个营增援十九路军。
2月14日,蒋介石命令将第88、87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编为第五军,任命张治中为军长调归十九路军指挥参战。
为补充十九路军伤亡减员,蒋介石还先后命令自上官云相、梁冠英、刘峙等处,运徒手兵2000名以补充十九路军,并为十九路军和第五军补充大批武器弹药。
此后蒋介石先后调动国军卫立煌第14军(辖第10师、第83师两师)、第1师、第9师、第47师及陈诚第18军(当时下辖第11师、第14师、第52师共三个师)、独立第36旅等部队支援上海十九路军(但因交通和赣州战役等原因,以上数个师大都未能在停战前抵达上海附近的指定地点参战)。
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并肩作战,取得了诸如庙行大捷等胜利,给予日军一定打击。
但3月1日,日军援军在我军防备薄弱的浏河一带登陆,形势逆转,我军被迫撤退到第二线防守。
3月3日,日军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宣布停战。
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吸取九一八事变期间不与日本直接交涉专依国联的教训,在“一面积极抵抗”之际,也“一面交涉”,与日本进行谈判。
国民政府认为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内乱不已、军令政令不统一、财政极端困难,无力与日本全面开战,希望在“不丧失国权”的情况下以最小代价达成停战。
抗战初期中国军人与日寇拼刺刀 为什么不占优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初期中国军人与日寇拼刺刀为什么不占优势?导语:抗战初期,在白刃战中,中国士兵要对付1个日本士兵,至少需要3:1。
晋察冀军区最精锐的冀西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总结教训时专门讲到抗战初期,在白刃战中,中国士兵要对付1个日本士兵,至少需要3:1。
晋察冀军区最精锐的冀西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总结教训时专门讲到“白刃战”,指出日军“体力好、技术好”,八路军“损失甚大”。
近距离白刃战,讲究“一寸长一寸强”。
加装刺刀后,中正式步枪长1.685米(枪身1.11米+刺刀0.575米),三八式步枪长1.801米(枪身1.276米+刺刀0.525米),相差超过10厘米。
这意味着如果你用的是中正式步枪,刀尖还没碰到对方,鬼子已经刺中你。
中国军人在拼刺家伙这个“硬件”上比鬼子差了10厘米,在刺杀技术上的差距也很大。
日军训练非常重视刺杀技术。
日军用活人进行刺杀训练时,刀刃能准确避开胸腔肋骨的阻挡,直入心脏。
中国军队呢?以国民党中央军为例,抗战前以德为师,而德军在近战中信奉“冲锋枪加手榴弹”,对白刃战不屑一顾。
中央军受此影响,对刺杀也不重视,训练不多,以致被日军将领讥讽:“始终摆着端枪的姿势,这在所谓刺杀术上似乎属于笨拙之列。
”与国民党军相比,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白刃战水平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红军时期缺乏弹药,刺杀练习得更多。
不过,与日军在白刃战中单挑,八路军和新四军往往也处于下风。
老八路王汝林回忆:“第一次我刺鬼子,鬼子一拨,我的虎口都给撕裂了,枪给挑飞了。
”他练过少林武术,面对日军尚且如此,其他战友就更易吃亏了。
日军不仅装备强、技术好,又吃得饱、臂力大,一脸菜色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自然不是对生活常识分享。
一战和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
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
这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
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
西线的交战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
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
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
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出动了北海舰队。
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严重损失。
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比1:1938年张鼓峰事件苏日两军拼刺刀交换率
2012年01月07日 09:57
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朱世巍
张鼓峰事件中的日军资料图
本文由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朱世巍供稿
1938年张鼓峰冲突,苏军战伤2752人,日军战伤914人。
战斗结束后,双方的卫勤部门详细统计了各自的负伤原因。
比对如下:
被枪弹杀伤,苏军869人,日军323人,交换率2.7:1;
被弹片杀伤,苏军1498人,日军572人,交换率2.6:1;
被冷兵器伤,苏军110人,日军4人,交换率28:1
就是说每刺伤1名日军就有28名苏军被刺伤。
难怪日军称苏军根本不懂拼刺。
日军为什么重视拼刺?
虽然日本军方吹嘘说白刃战是日军的一贯传统,但实际上日军早期信奉的却是“射击制胜论”。
但在日俄战争中,一方面日军弹药不足,进攻中往往陷于俄军的强大火力杀伤下,好不容易逼近阵地后,又总是被以刺刀迎战的俄军击退(这一点在日俄双方的战术教训中都得到证实)。
这给自诩精通古武术的日军以强烈刺激。
日俄战争后,日军根据作战经验,对未来战争所需要的弹药量进行估算,认为一次会战大约需要1608门野战炮和近100万发炮弹。
这个基数对当时的日本工业来说难以满足,加上屡屡被俄军以刺刀击败的屈辱感,促使日军在1909年作出战术修正,宣称:虽然大部分战斗过程仰赖于射击杀伤和火力压制,但在战斗尾声,依然会爆发激烈且决定最终胜负的白刃近战。
鉴于日本工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弹药用以火力压制,故而借助白刃近战赢得最后战斗胜利,就变成了日军特别强调的训练重点之一。
对此,日本军方以所谓“白刃战为日本古来所精通传统”的冠冕堂皇理由,内心却是抱着“火力战打不过对手,但至少冲上去拼刺刀不能再输给对手”的隐秘心态。
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再度遭遇老对手俄国人,获得了数量有限的几次拼刺刀机会。
据其战斗详报宣称效果极好,甚至夸耀说一个日军在拼刺中可以对付5个俄国人云云。
这些说法大概颇有些夸大,但从俄方统计看,日俄战争中,俄军损失仅有1.7%为白刃杀伤,到了诺门坎战役期间,比率反而上升为4%。
从这个统计数据看,日军的拚刺水准的确是大大提高了,但对战役胜负却没有决定性影响。
倒是日军的射击精度效果最为显著和突出。
综上所述,白刃战并非近代日军的固有传统,真要说他们一直重视而且真正有效的传统,其实是精确射击。
延伸阅读:1938年日苏张鼓峰冲突简介
所谓的“张鼓峰事件”,就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
徐州会战结束时,日军大本营就已经拟定了进攻武汉的作战计划。
把驻台湾的波田支队编入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作战序列,让该支队在海军配合下从镇江乘船溯长江往西进攻,第十一军主力5个师团向九江和黄梅集结,第二军4个师团和一个旅团在合肥、舒城一带集结。
命令要求各部于1938年6月底前集结完毕并发起对武汉外围中国军队的总攻,于8月占领武汉,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但是因为发生在另一个地方的一件事情推迟了这个计划的执行,这也就是中国军队统帅部一直没有判明日军进攻态势和意图的根本原因。
在朝鲜、苏联和中国交界处有一个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图们江从它身边经过,人称张鼓峰。
从朝鲜罗津至黑龙江珲春的铁路也从山下经过,山的东边有一个当地人称为长湖的小湖泊。
这里冬天长达8个月,就是说一年中有200多天都覆盖着冰
雪,但到了4月份以后,小湖就成了黑天鹅和丹顶鹤的家园。
这一带长满了婷婷玉立的东北美人松,而从小湖往东则是无边的草原。
这里原来是中国的领土,但是沙俄与清政府在1858年签署的《中俄瑗珲条约》把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强行从中国割了出去。
按条约中划定的国界张鼓峰是中国领土。
但是外国人为了争夺张鼓峰却又一次拚得个你死我活。
1938年6月底,苏军突然占领了张鼓峰,在山上构筑工事,布置铁丝网。
已经把东北划为“满洲国”、把朝鲜作为自己殖民地的日本人不干了。
日本人认为,苏军占据张鼓峰等于拥有了可以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略要地。
但是由于日军正准备进攻武汉,各路日军正作频繁调动,难以大规模地与苏军冲突。
大本营只好命令日本关东军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同时内阁指示日本驻苏大使重光癸与苏联进行调解。
苏联明确表态,不可能从张鼓峰撤军。
重光癸的外交斡旋陷入了僵局。
日军大本营痛下决心:夺回张鼓峰。
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而使战火引向东北,从而影响与中国军队决战的华中战局,大本营命令驻朝鲜日军完成此项任务。
驻朝日军以一个师团的兵力于7月份出击,在猛烈的炮火和部份装甲车、飞机的配合下,经3天的战斗就夺回了这个地方,并把苏军赶到了乌苏里斯克,日军大获全胜。
裕仁天皇还没有来得及为日军颁发勋章,8月1日,苏联远东军区两个甲种师2万余人在远东第一集团军苏可洛夫将军指挥下,配属近百门火炮、200多辆坦克、上百架新式“咔秋沙”飞机,开始对日军反击。
苏军敞开门户,把不可一世的日军放入到乌苏里斯克草原。
日军原来还有点担心苏军不容易对付,但是苏军在皇军面前同样节节败退。
这让日军兴奋无比,苏联人也只不过如此而已。
可是8月1日这一天凌晨,正在睡梦中的日军突然被天上由远而近的滚雷般的轰鸣声惊醒了。
还没有等惊慌失措的日军进入阵地,呼啸而至的机群倾吐下了雨点般密集的炸弹和机关枪子弹,远处怒吼着的炮口,喷出了一道道的火光,硝烟和烈火吞噬着日军阵地。
轰炸和炮击刚一过去,一幅让日军永远不会忘记的恐怖场面出现了: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百余辆苏军坦克轰鸣着,排成数百米宽的钢铁洪流,以决战姿势向日军阵地碾压过来。
坦克发动机喷出的浓烟如同天边卷来的乌云,履带卷过的草原跟着发动机的轰鸣在抖动。
坦克炮和机关枪把日军阵地打成一片火海,沉重的履带在日军工事上压来压去。
尽管大和武士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其中不乏有全身绑满了手榴弹和炸药包,与坦克同归于尽的勇士,但全都无济于事。
苏军以绝对的优势把日本人的狂妄抛进了图们江。
战斗仅仅持续了5天,一个师团的日军就如同一缕轻烟般烟消云散了。
坂垣陆相奏请裕仁天皇,防止苏联进一步进攻,往张鼓峰调派军队,却遭到了比他小近20岁的天皇的训斥。
天皇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华中的战局,他不愿意与苏联扩大争端而陷于被动。
毕竟欺软怕硬是日本人的本性。
日本政府被迫于8月11日与苏联签字,维持日军进攻前的边界状态。
8月12日,莫斯科塔斯社宣布了这样的消息:“苏联红军远东第一集团军歼灭入侵日军8000余人,击落飞机24架,击毁坦克47辆。
苏联红军决心捍卫苏维埃领土的完整……”
苏军占领张鼓峰的理由在于《中俄瑗珲条约》俄文本的边界在张鼓峰的南面,日方所持中文本中的边界则在张鼓峰的北边。
两本都是正本,这里面的差异是怎么发生的呢?没有人能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