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谷彻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与对中国园林之启示
日系现代景观对中国园林之启示

日系现代景观对中国园林之启示作者:石磊汪远伟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8年第08期摘要:日本和中国是千百年来的邻邦,中国传统文化曾对日本有过深刻影响,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曾经是日本临摹的范本。
日本从明治后,吸取了大量西方有益,使得日本新文化有了长足发展。
今天的日本园林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并深受国际赞扬,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
关键词:日本;园林景观;尊重自然1 引言日本现代园林的发展步伐其实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列。
且不去谈论这个国家的是非功过,也不去谈论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就单单从园林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两个民族有太多的渊源与太多同样令西方世界惊叹的辉煌。
但是当两个民族在同样的十字路口彷徨的时候,我们还在迷茫中徘徊时,他们已经引领起了世界的园林航向,2 日本园林的背景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地理特征形成了它独特的自然景观,较为单纯和凝练。
岛国的自然资源有限,在对有限景观的理解表达上,透过重重表象,挖掘和提炼了自然精髓。
对景物深刻感悟,加上文化情节,造成了日本景观设计的独特风格。
日本与中国毗邻,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广泛的交流。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之后的宋、明两代也都有间接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份才逐渐形成自身文化。
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去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的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3 日本园林的溯源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四个阶段。
古代园林是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日本建筑文化的生态理念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

日本建筑文化的生态理念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
第一,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日本的传统建筑,如寺庙、庭院等,都在设计中完美
地融合了自然元素,尤其是木结构建筑的使用,使得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更为完美,建筑带
来的破坏性也更小。
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也有着相似的传统,但现代建筑却
大量地使用混凝土、玻璃等材质,忽略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也更大。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对自然进行更加尊重的设计思路。
第二,注重利用环境进行节能。
在日本,建筑采用了大量的自然通风、日光采光等方式,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减小了对环境的侵蚀。
中国的现代建筑大多在建筑中加入了空调、保温材质等设施,不但花费巨大,影响建筑的协调性,还比较耗能、环境不够友好。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利用环境进行节能的技术,使得建筑的节能效果更加明
显。
第三,强调适合性的设计。
日本建筑文化重视适合性的设计,将建筑的功能、空间、
设计与生活方式进行融合,尽量减少浪费,达到最大的经济与环保效益。
而在中国,大多
数的建筑项目更注重设计的美学感,在建筑空间中大量添加物品,导致环境的压力增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适合性的设计,考虑建筑的功能与环保的效益。
最后,日本建筑文化的生态理念对中国的建筑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而应该更加注重对环境和人的保护与使用,创造
一个美丽、舒适、高效、环保的建筑环境,为人类创造更好的居住条件,推动中国的建筑
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比较分析

Vo 1 . 3 0No . 2
F e b . 2 0 1 4
中国园林 与 日本 园林 的比较分析 .
张松 颖
( 河北 大 学 工 商 学院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0 )
摘 要 : 中国园林与 日本 园林 由于 受到各 自地 理条 件 和历 史文 化 的影 响 , 形 成 了各 自不 同的风格 , 在
者一个在联想和想象 中充分翱翔 的空间. 苏州的耦 园中的“ 耦” 字, 就表达 了夫妻一 同归隐 田间, 一同
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 无不充满着诗情画意 , 人性与
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 , 力图将人们引领进一种 回归 自 然的享受之中, 可以说 ,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
耕作 的意思 , 但是 “ 耦园” 的意境却不是“ 归 田” , 而
结 构布局 、 山水设 置 和思 想 意境 方 面都各 不 相 同, 对 中 日园林 的异 同进行 比较 分析 , 对 于我 国 园林 的设计
理 念 和 技 术 方 面 给 了一 些 启 示 .
关键 词 :中国 园林 ; 日本 园林 ; 比较 分析
中图分类 号 : T U 9 8 6
文献标 识码 : A
其 中也 包括 园林 文 化 . 可 以说 中国 园林 和 1 3本 园林
得景随机” 而来. 1 . 2 设计要素——依 山傍水、 犹如画卷
中国园林可谓是“ 全要素” 的完美表达 , 所有 的 园林将 山石 、 水体和绿植等通通摆置于 园中. 中国
园林中的山石和水体可以说是全园的骨骼元素 , 往 往极其讲究堆山与叠石的方法 , 有散有 聚 、 或疏或 密、 预断又连、 高低 曲折 、 主次分明 , 随着 山石配 比 的水体相映成趣 , 正所谓“ 胸 中有 山方能画水 , 意中 有水方许作山” . 这也说 出了, 中国园林 的造园讲究 : 山贵有脉 , 水贵有源 , 脉源才是贯通整个园林的主干.
浅析日式园林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启示

日本 是 一 个极 度 崇 拜 自然 的 国 家 . 对 日本 而 言 . 人 与 自然
林 和墙 外喧 闹的 东京 都 市 宛若 两 重 天 . 一 边 是 高楼 大厦 林 立 .
是和谐共生的, 所 以 日本 的 美 学 评 判 标 准 是 顺 应 自然 、 尊崇 自
然的 , 置 自己 于 自然 之 中 , 与 自然 同生 存 、 共 呼 吸 。日本 园林 更
综合论述
L 0 W C A R B o N W o R L D 2 0 1 7 / 2
浅析 日式 园林 对现代 园林 建设 的启 示
颜美玲 , 罗
【 摘
光, 张 瑞( 中 机国际 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 任公司, 湖南长沙 4 1 0 0 0 0 )
要】 日本园林 能使人 有入静入定、 超凡脱俗 的心灵感 受, 它是静态的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抽象 的, 日本 园林 的抽 象美, 意境美 , 空间美都是源于 自然 , 匠心
六 义 园 是 一 个 典 型 的 日 式 庭 园 .是 一 座 回 游 式 的 山 水 庭
斧 凿的 痕 迹 , 创造 一种简朴 、 清 宁 的 致 美境 界 , 令人 无 限 的遐
想和神往。
园, 也 是 最 有 人 文 气 质 的 庭 园。 全 园 以水 池 为 中心 , 它 拥 有 小 巧 高 耸 的假 山和 宽 阔的 水 池 , 一 池 三 山 以 象征神 仙 岛 。园 内以 回 游 式 筑 山 山 水庭 园 为 中 心 , 而 六 义 之 名 因《 诗经》 分 诗 六类 : 赋、 比、 兴、 风、 雅、 颂 为 典 。造 园 中八 十 八 景 , 象枕 流 亭 、 渡月
1 京都龙安寺
龙安寺 , 以 石 庭 闻名 , 一进 入 山门, 即 可 看 见 一 佃 蓄 水 充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与发展对中国景观现代化的启示

射 到 目林 这 艺术形式上 ,并突出地表现在两
园 游览上不 同 中国游居型的静悟型 林 于
从历史纵 向看 日本相继 出 了寝殿造园 现 林 、净土园林 荣庭 露地、枯 山 、书院造目 水 林 等具有鲜明特 色的园社类型 这是 日本在对 中国古典园林全面 吸收后根据本 国 化发展与 文 创新日 重要方面 。尤其是枯山水 , 称日本园 勺 堪 林发 展与创新的巅峰 。 2 4日本目林对 中国古典 园林借鉴 的主要
从陈从周老先生 “ 国 园林是从人工 中见自然 中
和 日 园林是从自然中见^工 的著名 论述, 本 到刘 风先生 《 口 典园林比较》 书 中 庭 中 古 对 国 日本这 同宗同源 的两大园林体 系的 尽 和 详
的,在比较研 究中发现日本园林 所有的特征都 没有超出这 范 畴,这是 日 本目林 属于东方园 林 体系最根本 的 讧.也是 口 目 E别T西 本 林
日本 园林对 中国古 典 园林 的借鉴 与发 展对 中 国 景 观现 代 化 的 启示
Chi L ds na an cape 0dem ia十 ’ Is r i M z i s n pi on ofGar 0n at den Dev opm ent el
i apan nJ
特 征 析
键 词:日丰目 , # 中目目林, 园林 [ u #
代 , 自
个阶段 : 公 6 - 8世纪, 中目园林模式被带到 日本 ,0元 I 到 1 世纪 ,日 本与中 目交流 2 7
三谷彻作品:品川中央公园

三谷徹作品:品川中央公园手法简单而意境深远———作为著名的日本当代景观设计师,三谷彻将日本传统园林中的创作元素与西方现代设计手段相融合,在城市和自然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
品川中央公园位于东京都港区,公园周围布满高层建筑,中间形成一个狭长的人行空间,面积1.8万平方米。
1989年项目的设计概念成型,到最终完成历时14年。
这个看上去是一个统一体的场地,实际上由两个公园和7个项目规划所提供的空地与建筑墙体后退空地组合而成。
南北走向、45米×400米的长条形状与贯穿城市的地下交通网轨迹相辅相成,这些都为后期的项目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整个设计非常执着于场地微地形打造,试图通过地形特点塑造公园特性。
受周边地理环境的制约,地形整体下凹。
为了照顾到使用轮椅的人群,设计形成了供轮椅使用的5°以下和排水、植栽使用的1°以下的合成斜坡。
缓慢且不易被发觉的斜坡设计,自然地将人们从一楼引导至地下一层。
各个高度和层面与周边空间巧妙融合,观赏到的绿地效果也不同。
公园上方,两座天桥将两侧建筑连接,于是,公园与周边建筑形成一个“巨大的统一体”。
为了凸显长为400米的场地进深,公园在纵线方向等距离栽植了5株一组的连香树。
冬天,连香树落叶以后,搭配其间的小叶青冈就凸显出来。
连香树的植栽区域呈楔形,整体被设计成高于地面40厘米的台座,对公园的空间划分作用重大。
场地还被划分为13个28米×28米的正方形小广场。
正方形、楔形和天桥等线条按各种排布相结合,为狭长的公园带来很强的节奏感。
在步行空间,设置了知名设计师设计的7个景观小品,分别代表了品川海岸—水、高轮的大城门—石、二十六夜待—光、海滨的风—风、品川台场—土、黑目川河道—草和御殿山的樱—树木等具备历史价值的事物,希望以此让人们了解并回顾品川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与风俗。
日本枯山水的“美意识”对衡阳城镇化景观设计的启发

日本枯山水的“美意识”对衡阳城镇化景观设计的启发日本的枯山水是一种独特的园林景观设计,它充分展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枯山水以其简约而富有内涵的设计风格,对世界各地的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枯山水的美意识对城镇化景观设计产生了启发。
本文将探讨日本枯山水的美意识对中国衡阳城镇化景观设计的启发。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枯山水。
枯山水是一种极具日本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它以枯石、白砂和青苔等元素来表现自然山水的姿态,强调山水间的空间与形式关系,并融合了人的审美情趣和心灵寄托。
枯山水不仅仅是一种园林景观,更是一种哲学思考和审美追求的表现。
它将自然的美和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美学意识。
衡阳作为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并传承优秀的园林艺术,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日本枯山水的美意识对衡阳城镇化景观设计的启发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审美情趣的追求上,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它对城市空间营造和文化传承的启示中。
枯山水的美意识体现在其对自然的敬畏和审美情趣的追求上。
在枯山水的设计中,石、砂、苔等元素被巧妙地运用,将自然的山水景观化繁为简,表现出一种清雅、静谧的美感。
这种审美情趣是对自然造物与人文意境的完美融合,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敬与敬畏,也启发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在衡阳城镇化景观设计中,可以借鉴枯山水的审美情趣,通过保留和弘扬自然风光和山水文化,打造出具有浓厚地方文化气息的城市风貌。
枯山水的美意识在于其对城市空间营造和文化传承的启示。
枯山水不仅是一种园林景观设计,更是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体现。
它将自然山水的形式与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使得园林不仅成为一种观赏、游憩的场所,更成为一种对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表达。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也可以从枯山水中汲取启示,通过将城市空间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城市景观。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及作品分析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及作品分析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作为世界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及作品的影响因素、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明治时期、太平洋战争时期、冷战时期和21世纪初。
在这四个阶段中,日本现代景观设计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到形成自身独特风格的演变过程。
其中,明治时期的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主要受到欧美的影响;太平洋战争时期则出现了“超级景观”的思潮;冷战时期,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开始空间和功能的规划;21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界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强调创新和个性。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及作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文化:日本传统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设计师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风格。
例如,东京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设计便将日本传统园林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展现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使得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例如,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使得设计师们在景观设计中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户外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及作品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设计师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创造了众多富有日本特色的优秀景观作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设计师们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需求,为世界园林设计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建议方面,我们应当鼓励设计师们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法,同时保持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现代风景概念中,庭园也具有其新的内涵。在相互交流的社会发展过程 中,怎样去挖掘其中的特殊点,以往的大多数名庭能够告诉我们很多。但是 我们需要描述的主题并不是回避现时代的都市生活,而是此时此刻存在的自 然风景整体的再现。不是各自独立的庭,而是努力创造更适合社会生活形式 的新庭园。这也是作为园林设计模式的庭园创造,也可以认为是我们现时代 庭园的根源……"
品川セントラルガーデ
東京都港区 都市公園 2003年3月 18,180 m²
品川区
品川中央公园位于东京都港区,公园周围不 满高层建筑,中间形成一个狭长的人行空间, 面积1.8万平方米。1989年项目的设计概念 成型,到最终完成历时14年。这个看上去 是一个统一体的场地,实际上由两个公园和 7个项目规划所提供的空地与建筑墙体后退 空地组合而成的。南北走向、45*400米的 长条形状与贯穿城市地下交通网轨迹相辅相 成。
——三谷彻
景观设计师的课题是把庭园作为现在可以读解的“庭”,创造出我们时代的 庭园,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把事务所取名为Studio on Site。
——三谷彻 长谷川浩己
❖ 全景
❖ 总平面
❖ 立面——「场所理论」的体现
❖谦逊的建筑形态 ❖坡顶与地形的相互呼应
❖建筑的思想性——「往来于生与死的世界」
顺应细长地形设计的步行空间
与城市、文化联系的叙事小品
枯山水等传统元素的运用
「场所理论」 文化属性
❖风之丘墓园 Kaze-no-Oka and Crematorium
❖桢文彦/三谷彻
❖ 基本概况
❖风水与选址
风之丘墓园 八面山
荐神社
正南方是八面山,正东方则是最古老的神社荐 神社,是块风水宝地。
❖「场所理论」、「庭」与景观的民族性Leabharlann ❖ 1 「水」——品川海岸
水池、枯山水、壁泉 把潮汐作为作品的设计出发点,意味着潮水的涨 落是当涨潮时水因为满而溢出,落潮时水会退去。
❖ 2 「石」——高轮的大城门
高轮大城门是江户的门户,夹东海道两旁有石墙 竖立。以“石”为主题的画面内部的岩石,让人 感受到台阶式地形的气息。
❖ 3 「光」——二十六夜待
手法简单而意境深远——作为著名的日本当代景观 设计师,三谷彻将日本传统园林中的创作元素与西 方现代设计手段相融合,在城市和自然景观中灵活 运用,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品川中央公园 Central Garden Shinagawa
❖松田平田设计/三谷彻/团塚荣喜
[名称] ン [所在地] [主用途] [竣工] [面積]
❖「有声处见无声」——生命之「寂」
❖建筑与景观的联系
❖建筑与景观的联系
❖ 在空间的组织和室内外的关系处理上,除了桢文彦一贯对庭院惯用的手法外 ,明显留有东方思想影响的痕迹。在风之丘火葬场里,有一个满栽植物的前 院,一个水庭,加上休息厅外半开敞的庭院,一共是三个院落。
❖建筑与景观的联系
❖ 桢文彦非常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和对话,即使连最封闭的葬礼厅,也有两 片墙不落地,通过水面的反射取得室外的景观。这自然缘于深受日本传统庭 院空间的影响。传统日本庭院的审美观建立在禅宗哲学基础上,追求一种“空” 、“虚”、“无”的境界,内涵丰富,品质清雅,往往构成建筑空间的核心部分。
昏暗的灵堂 (葬礼厅)
宁静的休息厅
死
内向
冷
暗淡
生
外向
暖
明亮
❖「有声处见无声」——生命之「寂」
水庭的运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水不是死水,有一个引水管不断有流水潺潺流出,达 到“于有声处见无声”的效果。火葬厅也不是完全封闭的,有两面是玻璃墙,面向 水庭。平静的水面加上微微的涟漪正好与火葬厅的幽暗和寂静形成反差,一线之差, 两种感受。本是矛盾的两方在这里很协调的得到互补,皆因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一 样的——寂灭、虚空、超脱。
罗聪祎 20100240110
三谷彻: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与对中国园林之启示
Central Garden Shinagawa & Kaze-no-Oka and Crematorium
品川中央公园 & 风之丘墓园
❖ 三谷 徹 Toru Mitani
东京大学 建筑学学士(1983)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 建筑学硕士(1983)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景观建筑学硕士 (1987)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 建筑学博士(1992) 千葉大学大学院園芸学研究科,環境園芸学 専攻,環境造園学領域教授。
❖ 5 「土」——品川台场
在幕府时代末期,为了防御欧美入侵船而建造炮 台:在品川的海中, 削平了白金的台地和御殿山的 台地, 筑建了品川台场。
土层覆盖物
❖ 6 「草」——黑目川河道
在清澈的河川(黑目川)中, 到了春天,鲤鱼、鲥鱼、 鲢鱼等成群结队,岸边更 是花草繁盛。夏季孩子们 在河中尽兴地游泳。 鸟巢、昆虫洞穴、儿童、隐喻
❖ 空中天桥网络
❖ 分区
「汐の公園」
中央の公共空地
「杜の公園」
❖ 空间划分
「みち(道)空間」
「もり(杜)空間」
❖ 景观叙事手法——景观小品
城市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部分自然景物的淡化或消失, 以及一些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 的改变。在大城市里生活,那些自然的光、水体、风、山冈、土坡、草殛林术森林渐渐离 ^们远去。在品川中心花园 长达400多m的步行者太空间中,设计师有意识地安排了7个 景观小品,用讲故事的叙事手法,让城市的后来者、游客了解并回顾品川周边的历史及原 先的生活风俗。
❖ 7 「木」——御殿山的樱
“此地(御殿山)临海为丘山.有可走数千步的草坪。殊更宽文(年号)时期,人 们种植了和州吉野山的樱花苗,到了春天,花儿开得非常烂漫。”江户时代 ,御殿山作为春天的游憩地,是个十分热闹的地方。
❖景观小品的叙事性与隐喻
❖品川中央公园中体现的设计思想
顺应场地坡度的船型设计
290棵树木形成“在城市中创造自 然”
镜面、月光的观赏台、漂浮感 二十六夜待是等待着月亮的升空进行膜拜的祭典活动(阴 历正月和七月二十六日)。在活动中(在过去).从高轮海 岸到品川,处处都是人潮.呈现出祭典的热闹。
❖ 4 「风」——海滨的风
抬高、“感受风的观景台” 品川面对大海,海淀的风很强.公园里 的枫树等 因受风的影响,叶片变红每年 比其他地方要早些,觊色也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