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新加坡的经验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新加坡是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新加坡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核心经验是对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真正实现以规划统领城市建设,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高效管理保障城市有序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1. 1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在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着三个非常显着的特征:一是科学性。
新加坡 1965 年建国后,通过联合国聘请世界一流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详细规划,并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保证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指导; 二是长远性。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新加坡不仅注重当前城市的发展,更加重视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例如,在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就预留了相应的地铁建设空间,同时对市政管线工程进行了统一规划,实行先规划后建设的方法,先进行地下建设,后进行地上建设,从而有效避免了市政管线敷设所带了的道路重复开挖问题。
同时,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建立了DISS( 深水道污水处理系统) ,从城市的长远需求出发,形成了及污水收集、处理与排放于一体的系统,号称“百年计划”。
项目规划总长 113千米,直径 6 米,埋设 20 - 50 米,从 2000 年开始实施。
一期遂道约 48公里于 2008 年完成。
二期遂道计划 2015 年完成。
其后计划最终于2045 年关闭所有现行污水处理厂,全部由 DTSS 解决污水收集、处理、水回收及排放; 三是权威性。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经过了法定程序的批准,则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更改。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新加坡,这座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城市国家,以其高效的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新加坡成功地打造出了一个既宜居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策略。
政府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因此采取了集中式的规划方式,将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划分。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休闲区都经过精心布局,以实现最大的效率和便利性。
在交通规划方面,新加坡可谓是典范。
其拥有一个高效且多样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巴士和轻轨等。
地铁网络覆盖广泛,能够快速连接城市的各个角落。
巴士线路则补充了地铁无法到达的区域,并且公交换乘十分便捷。
为了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新加坡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如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通过在高峰时段对进入特定区域的车辆收费,来减少道路拥堵。
此外,新加坡还大力推广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建设了完善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使得短距离出行更加环保和健康。
新加坡对于城市绿化的重视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到处都能看到郁郁葱葱的植被。
公园、花园和绿化带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起到了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噪音的作用。
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法规,要求在新的建筑项目中必须预留一定比例的绿化空间。
同时,还积极开展城市绿化运动,鼓励居民在自家阳台和社区种植花草树木。
在水资源管理上,新加坡同样展现出了其前瞻性和创新性。
由于自身淡水资源匮乏,新加坡致力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的研发。
通过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将处理后的水重新用于工业和非饮用用途,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新加坡还建设了大型的海水淡化厂,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
能源方面,新加坡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加大了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和研发力度,同时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在建筑领域,推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新加坡城市规划,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由本岛及63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718.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7万,人口密度约为7600人/平方公里。
新加坡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受天然条件限制,土地资源是新加坡发展的最大制约之一,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新加坡城市规划的重大课题。
新加坡给世界提供了城市治理模板新加坡以各项战略、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为保障,真正做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机衔接、协同发展,成功地树立城市品牌,给世界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城市治理模板。
(一)科学构建城市规划运作体系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由战略性的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三级构成。
(二)着力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1、机构设置。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下设城市重建局(URA)、建屋发展局(HDB)、公园暨康乐署等机构,分属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2、规划管理。
新加坡规划法规体系严谨完善,执行十分严格。
(三)运用先进理念引领城市发展1、科学前瞻,合理确定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
新加坡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但却没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建筑和交通拥挤的现象。
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采取了前瞻的极限规划理论,新加坡概念规划提出“环状城市和新镇建设”相叠加的空间结构模式,在南海岸中部建设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区,西部布局重型和化工工业,东部超前设置国际机场,沿快速交通走廊设置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镇,并据此建立起相应的交通结构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既实现区域功能分工,又能适度综合发展,避免各地之间对交通的过度需求。
2、便捷高效,科学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新加坡城市交通井然有序,得益于科学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及严格的交通管理。
一是结构科学,集约高效。
新加坡道路规划综合了放射状和方格路网的优点,路网骨架呈蜂窝状(环形放射)结构,道路用地约占国土面积本网注明“来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的12%-15%,路网密度位居世界第三。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堪称国际一流水准.新加坡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优秀表现创造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工商业发达、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热带花园城市。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新加坡在策略规划、详细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房地产开发等各方面,通过科学的行政管理、完善的法制体系和严谨务实的工作精神,来开展政府机构的工作,并形成了—整套独特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一、城市规划体系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对于新加坡社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是一个小岛国,土地资源有限;仅有626平方公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充分合理地规划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新加坡人民创造一个清洁;美丽、高效和舒适的城市环境:从新加坡建设成就来看,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完善的规划体系和制定高瞻远瞩、切实可行的规划.1.规划机构新加坡城市规划机构是市区重建局,它是新加坡政府的法定机构,全权负责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计和发展管理工作。
市区重建局现有各级公务员约12Q0人,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以及行政管理、系统分析.产业研究、会计、测量、法律等各方面专业技术人士,并且配备有辅助设计制图、客户柜台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中级技术人员。
工程师与技术员的比例为1:3~4。
市区重建局根据职能分工确定横向组织结构,设置城市规划署;保留与城市设计署、发展管制署、土地行政署、企业发展署。
市区重建局的垂直组织结构是以简单的等级层次和分权式的技术管理为特色;在完善的法规和管理规划条件下,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够适应规范化、高效的管理决策。
市区重建局的垂直组织结构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系统,每一环节都受到来目规章、程序和权力利益上的制蘅。
在市区重建局最上层是董事会,其成员大部分是与该局无利益关系的社会人士.董事会的作用是把握基本的目标和政策,并对局长以及全局的工作进行宏观监督,但是董事会并不干预具体的管理工作;局级领导层由局长(兼总规划师)和副局长(兼副总规划师)两人组成,局长负责全局的行政工作,主要精力在于策略性和长远性工作;确定全局工作的目标以及处理重大违例情况;副局长则由高资历的专业人士担任,是全局技术方面的总负责人。
新加坡城市规划给海岛城市发展的启示

建管并重就是三分建、七分管,管理是重心。必须注重健全法规体系、完善管理方式方法,结合城市个性形成有效的制度模式。一是在创建活动中探索城市管理机制。逐步实现由突击性到经常性、由分散性到社会性、由部门管理到全民参与管理的转变。二是在数字化推进过程中提升城市管理手段。确立向科技要管理的思路,把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列入城建重点工程,整合电子监控资源,提升城市管理技术水平。把数字化作为提高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实施交通系统信息化工程,通过移动电子警察、电子收费装置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监管水平。三是在加强社区管理中夯实管理基础。吸纳社区基层居民以城市管理者的身份民主参与管理,由强行执法向借助居民协调转变,提高执法效果、改善执法人员形象。加强社区宣传教育提升市民提升自身素质,立足“治本”,使城市环境由要我维护向我要维护转变。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规范执法手段和落实机制,使城市管理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
4.裕廊工业区规划与建设。裕廊工业区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10多公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泽和丘陵,但是该地区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1961年10月,新加坡政府为加快工业化过程,促进经济发展,创建了裕廊工业区。规划先行。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将裕廊定位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合理妥善规划,协调统一建设。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发展不同的工业,为吸引外资进入裕廊工业区,在裕廊码头内设立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工业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转口贸易的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先行。裕廊工业区从一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形成基础设施系统。在此过程中,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保留10%的土地用作建设公园和风景区。以园区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新加坡60年代初设立和发展裕廊工业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和促进全国的工业化进程,此后该国也一直是根据这一目标来规划和管理裕廊工业区。因此,把握好角度和目标,实质上就是为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和管理奠定基础,这是裕廊工业区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
新加坡城市规划

新加坡城市规划1. 引言新加坡是一个小而富裕的岛国,以其出色的城市规划而闻名于世。
自1965年获得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可持续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介绍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2. 城市规划原则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宜居、可持续和综合发展的城市。
以下是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主要原则:•高密度发展: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新加坡采取了高密度发展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
•混合用途发展:新加坡鼓励在城市内部实现住宅、商业和娱乐等不同用途的混合开发,以提高城市的活力和便利性。
•绿化和可持续发展:新加坡注重保护和提升城市的自然环境,大量投资于绿化项目和可持续能源发展。
3. 城市规划实践3.1. 内政部委员会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由内政部委员会负责。
该委员会负责制定政府的城市规划策略,并与其他政府机构合作实施具体的规划项目。
内政部委员会还负责规划和审查土地使用规划、建筑物设计和发展许可证等事务。
3.2. 综合规划新加坡政府通过综合规划来统一和指导城市发展。
综合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蓝图,包括空间布局、交通规划、住房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综合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政府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公正性。
3.3. 区域规划新加坡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规划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和规划目标。
这些规划区域包括中央区、东部区、西部区等等。
区域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城市各部分的均衡发展,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3.4. 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新加坡政府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支持城市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网、供水系统、绿化景观等。
新加坡以其卓越的交通系统而闻名,包括地铁、公交和出租车等,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
4. 城市规划的成就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点:•高层住宅:新加坡成功实现了高层住宅和大规模公寓的发展,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经验对深圳城市建设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and Experience of Singapore Urban Planning to Shenzhen UrbanConstruction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经验对深圳城市建设的启示摘要:新加坡国土面积不足700平方公里,却拥有500多万人口,同时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美丽整洁、绿色宜居,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数十年来卓越的城市规划、建设与设计。
深圳与之同为滨海城市,是逐渐由边陲渔村发展成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
探索与总结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经验对深圳的城市发展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The land area of Singapore is less than 700 square kilometers, but it has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5,000,000. Singapore is neat and beautiful, green and livable, so it is worthy of the name "garden city", all of which are owing to decades of remarkable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As the same as Singapore, Shenzhen has developed into the emerging international modern city from a border village step by step.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Shenzhen urban development to explore and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Singapore urban planning.关键词:新加坡;深圳;城市规划;城市设计Key words: Singapore; Shenzhen; Urban Planning; Urban Design—1——2—美国著名城市设计专家巴奈特曾说过:“一个城—3—市并不是根据一张二十年的远景蓝图设计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性的决策过程。
新加坡城市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新加坡城市现代化的经验启示作者:徐东海来源:《群众》2013年第02期新加坡是“小国中的大国”,也是享誉全球的世界花园城市国家。
其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在苏北工作的同志借鉴。
“三高”经验新加坡城市现代化建设核心经验是科学处理好规划、建设与管理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有机衔接、协同发展。
一、高视界的城市规划。
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认真严格执行,真正地把规划和执行作为“发展城市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
立国伊始,就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
从20世纪60年代起,该国充分吸收当时刚刚萌芽的生态经济理论,引入“花园城市”的理念,确立狭小国土的合理容量和终极布局模式,使得城市建设超越了单纯美观、美化的范畴,用一种发展的眼光谋划未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比如,在新加坡可以见到不少的街道是用很宽的绿化带隔开的,这是为以后建设高架桥预留的用地,有了这些超前的规划,就少了以后征地拆迁的麻烦。
新加坡的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每2年调整一次。
二、高品质的城市建设。
50多年来,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展开,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突出了不同的侧重点。
这在绿化上表现得最为充分。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在道路、空地上大力种植高大的乔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较高的覆盖率;70年代,加强了环境绿化中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的空间绿化;80年代,种植果树,引进更多色彩艳丽、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发展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
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坚持不懈,使建设“花园城市”由最初的先进理念一步步变成生动现实。
不光如此,新加坡也特别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将约15%的国土面积用来修路,构筑了由普通公路、城市快速路、地铁系统和轻轨系统组成的四级交通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乐
主 席: 园家公园局
2001 年 概 念 图 工 作 委 员 会
指导 委 员 会
国家发展部, 交通部, 财政部, 贸易与工业部, 公用事业局, 经济发展局, 建屋发展局, 国家公园局, 市区重建局
人口与 住户
交通
建屋发展局 环境发展部 社会发展部 国家发展部
财政部 劳工部 人口策划处 市区重建局
4。将输入的海沙加以 稳固。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5。种植树木和草。填土 的地将能在填土后的1 至5年内使。
60年代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重点:基本需求,建立经济
公共住屋计划 工业化 清除贫民区 重建市中心 制定长期概念图
70年代
重点:加强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金融中心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24
概念图简述
综合性,长期,策略性的构结图
长期和短期规划的策略轮廓 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指导 规划研究的根据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25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1967 - 1971
1971年概念图 1981年概念图
1991年概念图 2001年概念图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27
年份
1970 1980 1990 2000
陆路交通 管理局 交通部
国家发展部 建屋发展局 地铁管理局 车辆注册局 市区重建局
商业
国家发展部 经济发展局 建屋发展局 旅游促进局 市区重建局
市区中心 环境
工业
康乐
市区重建局 交通部
国家公园局 陆路交通
管理局 建屋发展局 旅游促进局
市区重建局 环境发展部 国家发展部 经济发展局 裕廊镇管理局 公用事业局 建屋发展局
80年代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重点:生活素质, 加强竞争力
改进交通(地铁) 和道路系统
高素质住屋和设施
清理河道 经济复苏措施
90年代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重点:注重住宅,分散商业
复审概念图 注重住宅的多样化 分散商业中心 发展商业园
高科技园)概念
2000年代
新的挑战
更多竞争者,更高生活素质
51
Draft Master Plan Exhibition 2008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总体规划图
• 新加坡第一张总体规划图在1958年完成
• 规划图经过八次的修订,最近的一次是在 2008年
• 总体规划图由两份文件组成 规划图 规划书面报告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53
总体规划图
规划图 • 总体规划图规定土地的用途及容积率 • 土地用途和发展更明确及透明化
经济发展局 环境发展部
劳工部 国家发展部 贸易与工业部 陆路交通
管理局 新加坡民航局
建屋发展局 裕廊镇管理局
国家电信局 市区重建局
国家公园局 环境发展部 社会发展部
交通部 国家发展部 经济发展局
国立大学 新加坡港务局 体育理事会 旅游促进局 市区重建局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2008年 总体规划图检讨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22.0
31,800
48.2 15,200
20.0
66,000 (660 Sq Km) 100 76,000 (760 Sq Km) 100 49
2008年总体规划图
草案展览(5月至6月2008)
55,000 参观者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50
总体规划图编制过程
1 调察和收集资料
- 了解规划地区
2 分析收集资料
前南大建校纪念碑
华裔馆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前南洋大学旧牌坊
43
西区-新的学院
区域工艺教育学院
国际学校
处级学院
LIVE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44
西区-裕廊区域中心
工作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45
西区-交通系统
• 新的轻轨道 • 道路扩充
LIVE
道路扩充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46
住宅地带
地铁站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47
2008年总体规划图
其他: 中央积水处/蓄水池 坟地/要清理或重建 - 供特别用途的地段
合计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2008
未来
460 万
550 万
占地(公00
11.0 14,440
19.0
12,700
19.2 14,440
19.0
6,900
10.4 15,200
20.0
7,400
11.2 16,720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新加坡的政府结构
内阁
国防部 律政部 环境部 国家发 外交部 教育部 财政部 展部
社会与 体育
发展部
贸易与 工业部
人力部
卫生部
内政部
新闻与 交通与 艺术部 资讯
科技部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新加坡的政府结构
内阁
交通与 资讯 科技部
电讯局
港务局
民航局 陆路 交通局
律政部
国家土 地局
国家发 展部
- 优特点和特性
3
拟定初步图
- 以概念图为指导 - 用地分布 - 发展密度
4 组织公众展览/对话
-征求意见和反馈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6 颁发新的总体规划图
- 通过宪报,检讨和复审
确定总体规划图
- 国家发展部长对公众 意见作出最后决策
展览规划图二周
- 公众有权反对 或提出意见
5 修订总体规划图
- 结合好的意见
RESIDENTIAL RESIDENTIAL WITH COMMERCIAL AT 1ST STOREY ONLY COMMERCIAL & RESIDENTIAL COMMERCIAL HOTEL WHITE BUSINESS 1 BUSINESS 1 - WHITE BUSINESS 2 BUSINESS 2 - WHITE BUSINESS PARK BUSINESS PARK - WHITE RESIDENTIAL / INSTITUTION HEALTH & MEDICAL CAR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PLACE OF WORSHIP CIVIC & COMMUNITY INSTITUTION OPEN SPACE PARK BEACH AREA SPORT & RECREATION WATERBODY ROAD TRANSPORT FACILITIES RAILWAY MASS RAPID TRANSIT LIGHT RAPID TRANSIT UTILITY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30
多机构整体合作方式 - 编制2001 年长期概念图
小组委员会
指导 委 员 会
主 席: 国家发展部
小组委员会
人口与户住
主 席: 建屋发展局
交通
主 席: 陆路交通管理局
商业
主 席: 国家发展部
市区中心
主 席: 市区重建局
环境 主 席: 市区重建局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工业
主 席: 经济发展局
9
704 km2
Population: 4.6 million Density: 6500/km2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填土前 填土后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填土前 填土后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填土过程
1。利用打桩机将海底 的海泥固定。
2。建一道沙墙围绕在将填 土的范围。过后,利用 运沙机将海沙聚在围墙 外。
3。过后,利用抽沙机将 海沙泵入围墙内。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48
土地利用分布表
年代
人口
土地利用 居住空间: 住宅
工作空间: 工作苍库 商业 海港 机场 农业/采石
社会用途: 空地和康乐 教育,医院,其他机构和体育设施(包括工作室, 图书馆,体育大厦,高尔夫球场,水上运动中心, 赛马场,公园,博物院,文化设施等
基础设施用途: 交通(地铁/公路) 公用事业电信
人口 (百万人)
2.07 2.41 2.82 4.02
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
586 618 633 683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28
2001年概念图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29
Yr Ultima未te来La土n地d 面Us积e 分Di配stribution
Lan土d地A面re积a : 760 sq km
O其the他rs
环境部 贸易与 其他部 工业部
市区重建局 建屋发展局
建设局 国家公园局
农兽局
国家 环境局
公用 事业局
(水供,排水,阴沟)
经济发展局
企发局 裕廊镇管理局 旅游促进局
.统.计局
公共部门 法定机构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20
市区重建局组织结构
董事部 主席 局长
(行政上向 局长负责)
内部 查帐
总规划师/副局长
副局长
MONUMENT
56
土地使用
z 居住 z 商业 z 工业 z 交通 z 休闲/绿地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57
发展管制
39
“保留地方特色计划”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园林与水域计划”
• 多1,200公顷的绿地 • 建设5个新的公园 • 扩建现有的公园 • 完成总长120公里的公园
道路
新的公园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公园道路网络
西区-绿地,自然保护区
武吉巴督 天然公园
武吉知马自 然保护区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42
西区- 建筑遗产及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