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教学中道德的缺失现象及自我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教学中道德的缺失现象及自我诊断对学生而言,道德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幸福。道德课堂上教师应以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变会学、愿学到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案例一:

一学生因数学课上“交头接耳”而遭任课教师体罚。课堂上,许多教师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师生互动仅限于齐声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而更多的时间传来的只有一种声音一一教师的声音,教师口若悬河,一讲到底,学生保持极度的沉默,“虚心” 听讲。

反思:教师一一霸权和控制;学生一一极度压抑的个性。

在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授受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扮演着执行教学任务、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角色。某种程度上视学生为没有个性特征的毫无生机的容器,教师则是任劳任怨地把应试知识灌入“容器”;他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制造一种思维模型‘加工场'一一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个标准把原本生动活泼富于想象的孩子加工成‘标准件';他们通过命令、威胁、责罚表现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行为提出硬性的要求(如案例中的体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成为绝对的课堂权威和课堂学习的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往往只是对霸权与控制的服从。

而多数学生也习惯了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不懂得更懒于反思和创新,经过“填鸭子一一考鸭子”最后成了名符其实的“板鸭子”,失去了自然常态下应有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这种只盯“物”忽略“人” 的教育结果必然是: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求知欲的激发,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湮灭。长此以往,教师成了“僵师”,学生成了“僵生”。角色的错位,打破了课堂的共生性和动态平衡性,使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了失落的“花朵”。

案例二:

目前,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抢占学生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加班加点补课,学生几乎成了“锁”在鸟笼里的小鸟;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也局限于高考、中考的考试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

反思:危险的“花盆效应”。

生态学认为,花盆是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一段时期内,作物和花卉可长得很好。但是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雨考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如在花盆环境中进行。案例中提到的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进行闭锁式的小循环,以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来统摄生活世界,造成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全面关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科学主义唯我独尊,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成了课堂教学被遗忘的角落,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充斥着单调、枯燥和

乏味,学生缺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道德生活、审美生活乃至整个精神生活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总之,花盆效应,学生的探索和体验、个性的发挥、实践精神和创造性研究能力的培养被抹杀和泯灭,也从根本上漠视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案例三:

教师布置作业整齐划一,统一要求学生必须全部完成。

反思:作业布置的统一性,完全违背了因材施教的规律,不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了解学生个体学习的度,这种作业的完成,不仅不能起到巩固提高之效果,反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枷锁”,学生不敢放手,束缚了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

二、构建道德课堂

课堂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要求我们从道德角度重新审视并建构,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学生反对的事坚决不干。不偏袒学生,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的学生。要向魏书生教师学习,学习他与学生商量的精神,商量就是民主、就是尊重,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民主则象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二)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

1. 师生互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困惑和失败的根源就在

于,教师忘了上课是师生的共同劳动。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

发展的过程。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来引领学生,教学相长,抱成一团,滚动发展。教师通过平等对话、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充足的活动时间,敞开心扉,自由地做思维体操,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辩的语言,将教学过程变为师生积极主动交往,潜移默化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并学习教师的兴趣、爱好、情感、理念等人格魅力。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2. 生生互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即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细胞--- 学生,应该让他们动起来。教师应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与学生互动影响着价值观和能力态度,影响学生人格和健康心理成长,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获得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弥补课堂上教师无法满足多层次学生需要的缺憾,拓

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实现同伴间的有效合作。

三). 构建彰显个性的课堂

案例中的“满堂灌”教学和统一的作业布置,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相同的教学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的教学只使少数学生得到发展,却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观念,要承认并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不同的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如: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等,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