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态污染物控制

合集下载

气态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气态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气态污染物的控制方法首先,采用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是控制气态污染物的有效手段。

例如,对于工业排放源,可以采用烟气脱硫、脱氮和脱尘等技术来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使用气体净化设备,如活性炭吸附装置、气相催化反应器等,去除有害气体,如挥发性有机物、苯和甲醛等。

这些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能够大幅度减少气态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加强行业和企业的环保管理是控制气态污染物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采用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监控措施,企业可以监测和控制气态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进行处罚,以激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和改善排放行为。

行业和企业的自律和责任意识对于控制气态污染物排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也是控制气态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不会产生气态污染物。

因此,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帮助减少气态污染物的排放。

低碳技术,如能效改进、碳捕集和储存等,能够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气态污染物的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开放也是控制气态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监测和评估气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空气质量状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将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可以增加公众的了解和参与,促进社会各界对于气态污染物的关注和重视。

最后,教育和宣传意识的提高也是控制气态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于气态污染物危害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减少驾车出行、节约用水等,有助于减少气态污染物的排放。

综上所述,控制气态污染物的方法包括采用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加强行业和企业的环保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开放、提高教育和宣传意识等。

第5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pptx

第5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pptx
3. 氨法脱硫就是以氨水作为SO2的吸收剂,所产生的副 产品为亚硫酸氨
氨水做吸收剂 NH3 SO2 H2O (NH4 )2 SO3
(NH4 )2 SO3 SO2 H2O 2NH4HSO3
图 氨法烟气脱硫工艺流程
(五)干法脱硫技术
❖ 干法烟气脱硫 ❖ 所得到得脱硫产物是干态形式 ❖ 特点:
CaSO3(液)+1/2O2→CaSO4(液) CaSO3(液)→CaSO3(固) CaSO4(液)→CaSO4(固)
该工艺的主要优点
投资和占地面积相对较小
无废水排放
技术较为成熟
缺点
对吸收剂的质量要求较高
脱硫副产品大部分是CaSO3, 难于进行综合利用。
吸收塔的温度
要求足够地低,以满足脱硫化学反应的要求;
❖ 缺点:
(1)但是该工艺装置的基建投资大 (约占电厂投资的 11~18%)
(2)运行费用高(约占电厂总运行费用的8~18%)
一、主要烟气脱硫工艺
一、主要烟气脱硫工艺
(一)石灰石/石灰法洗涤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脱硫技术(20世纪30年代由英 国皇家化学工业公司提出)
(一)石灰石/石灰法洗涤
❖ 然后,生成的CaSO4与未反应的CaO以及飞灰一起, 随烟气进入锅炉后部的活化反应器。在活化器中, 通过喷水雾增湿,一部分尚未反应的CaO转变成具 有较高反应活性的Ca(OH)2继续与烟气中的SO2反 应,从而完成脱硫的全过程:
(五)干法脱硫技术
2.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
§4烟气脱硝技术
❖ 一.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1)石灰浆制备系统
将生石灰制成粒度为50mm 、具有较高活性的石灰乳浆
(2)脱硫系统 石灰乳浆在吸收塔内被雾化成<100mm 的雾粒,与 烟气接触混合,完成烟气脱硫的化学反应

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简介

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简介

净化效率高,对低浓度气体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吸附剂活性炭、分子筛等,吸附剂需进行再生,常用的再生方法有升温脱附、减压脱附、吹扫脱附等。
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是利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使废气中的有害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并转化为无害物或易于去除物质的一种方法。
活性组分
01
载体
02
助催化剂
03
是催化剂对某一反应是否具有加速作用的关键组分。
此为汽车环保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汽车的排气。该技术已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开始应用于汽车工业。
三元催化净化器的净化效率与排气中所含碳氢化合物、CO和NO,比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它要求内燃机工作时把空燃比精确控制在理论空燃比附近,以实现碳氢化合物、CO和NOx的同时高效净化;这种方法的另一不足之处是容易铅中毒以及对催化剂性能要求高。因此要求汽车必须安装电喷系统并且使用无铅汽油。
02
该项指标表示的是除尘装置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烟气量的大小,是表明装置处理能力大小的参数,烟气量一般用体积流量表示(Nm3/h,Nm3/s)。
1
除尘装置的效率是代表装置捕集粉尘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选择、评价装置的最主要的参数。
2
除尘装置的总效率(除尘效率)
3
除尘装置的总效率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由除尘装置除下的粉尘量与进入除尘装置的粉尘量的百分比,常用符号表示。总效率所反映的实际上是装置净化程度的平均值,它是评定装置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
由于固体表面上存在着未平衡和未饱和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因此当其与气体接触时,就能吸引气体分子,使浓集在固体表面并保持其上,这种现象称为吸附。吸附剂,吸附质。
吸附平衡,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物质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气体组分称为吸附质。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x * A A * A
K x x K c c
Al A



* A




11 / 52
大 气






吸收系数的不同形式




12 / 52
大 气






吸收系数——传质阻力的倒数

传质总阻力=气相传质阻力+液相传质阻力

例:
1 1 m K y k y kx
由于在连续操作中GB、LS、y1、x1都是恒定的,所 以用摩尔分率表示较方便
LS L1 x G B G1 y x y X Y 1 x 1 y
南 通 大 學
17 / 52
大 气






根据吸收质的物料平衡有
LS LS Y X Y X 1 1 GB G B
南 通 大
x p /E
*
y* m x

7 / 52
大 气






二、吸收速率存在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 传质阻力只 在膜内 气膜和液膜外湍流流动,无浓度梯度, 即无扩散阻力 气液界面上,气液达溶解平衡 即:CAi=HpAi 膜内无物质积累,即达稳态
kg
DAg Zg
气液两相传质过程示意图
南 通 大 學
10 / 52
大 气






液相分传质速率方程
N A k x x Ai x A N A kl c Ai c A

气态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气态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气态污染物的控制方法大气中的污染物会对人类产生不良的影响,治理大气污染已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之一。

对我国现阶段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基本治理方法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论述,包括减少大气污染物产生的措施、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加强监管与执法,气态污染物治理方法等内容。

下面列举了7种主要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技术详细介绍:一、气态污染物治理方法之一:粉尘控制技术:1、高压静电除尘技术:将50赫兹、220伏交流电变成100千瓦以上直流电加到电晕极(阴极)形成不均匀高压电场,使气体电离产生大量的负离子和电子,使进入电场的气体粉尘荷电,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荷电粉尘趋向相反的电极上,一般阳极为集尘极,依靠振打落入灰斗排出,完成净化除尘过程。

高压静电除尘器低阻可广泛用于建材、冶金、化工等行业粉尘污染场合。

它处理粉尘浓度高,对001微米微细或高比电阻粉尘,除尘效果更为明显,系列产品满足不同风量的烘干设备,匹配灵活,适合烘干机废气特性的粉尘治理。

2、旋风除尘技术:旋风除尘器工作原理是在风机的作用下,含尘气流由进口以较高的速度沿切线方向进入除尘器蜗壳内,自上而下作螺旋形旋转运动,尘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外壁,并沿壁面下旋,随着圆锥体的收缩而转向轴心,受下部阻力而返回,沿轴心由下而上螺形旋转经芯管排出。

外壁的尘粒在重力和向下运动的气流带动下,沿壁面落入灰斗,达到除尘的目的。

由于旋风除尘器是依靠尘粒惯性分离,除尘效率与粒径成正比,粒径大除尘效果好;粒径小,除尘效果差,一般处理20微米以上的粉尘,除尘效率在70%~90%。

3、袋除尘技术:袋式除尘器对颗粒0.1微米含尘气体,除尘效率可高达99%,烘干机废气除尘选用袋除尘器不用考虑排放浓度超标问题。

烘干机抗结露玻纤袋除尘器是目前理想的除尘净化设备。

该设备采用微机控制,分室反吹,定时清灰,并装有温度检测显示,超温报警装置,采用CW300—FcA抗结露玻纤滤袋,可有效防止滤袋结露,也不会烧坏滤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七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七章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从污染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硫等气态污染物的过程,是化工及有关行业中通用的单元操作过程。

这种单元操作的内容包括流体输送、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

其中质量传递过程主要采用气体吸收、吸附和催化操作。

第一节气体扩散气体的质量传递过程是借助于气体扩散过程来实现的。

扩散过程包括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两种方式。

一、气体在气相中的扩散气态污染物通过惰性气体组分B的运动,可用A在B中的扩散系数D AB给出。

D AB与气体B通过气体A的扩散系数D BA相等,可由修正的吉里兰方程给出。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特性常数之一,同一物质的扩散系数随介质的种类、温度、压强及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二、气体在液体中的扩散第二节气体吸收一、吸收机理气体吸收是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际间传质过程,对于吸收机理以双膜理论模型的应用较广。

把吸收过程简化为通过气液两层层流膜的分子扩散,通过此两层膜的分子扩散阻力就是吸收过程的总阻力。

吸收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界面而被吸收剂吸收的量称之为吸收速率。

根据双膜理论,在稳态吸收操作中,从气相主体传递到界面吸收质的通量等于从界面传递到液相主体吸收质的通量,在界面上无吸收质积累和亏损。

吸收传质速率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系数,或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阻力。

吸收系数和吸收阻力互为倒数。

吸收速率方程表达式有多种,有气相分传质速率方程,液相分传质速率方程及总传质速率方程。

二、气液平衡1.气液相平衡关系式(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2)亨利定律(3)亨利定律式参数的换算2.吸收系数3.界面浓度(1)作图法(2)解析式三、物理吸收1.吸收操作线方程在吸收操作中,一般采用逆流连续操作,通过对逆流操作吸收塔进行物料衡算,可得出吸收操作线。

2.吸收剂用量与液气比设计吸收塔时,所处理的气体流量、进出塔气体溶质浓度均由设计任务而定,吸收剂的种类和入塔浓度由设计者选定,而吸收剂用量和出塔溶液中吸收质浓度需通过计算确定。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吸收习题1、试求293K 下,混合气体中SO 2平衡分压为0.05atm 时,SO 2在水中的溶解度。

已知293K 下H SO2为1.63kmol/(atm.m 3),离解常数为32231m /kmol 107.1]SO []HSO ][H [K --+⨯==,并假设完全解离。

2、试计算以Na 2CO 3溶液吸收CO 2时的增强系数。

已知传质分系数 k L =0.4╳10-4,扩散系数D A =1.5╳10-9m 2/s ,反应速率常数r=1.6s -1(298K)。

3、用HNO 3吸收净化含NH 35%(体积)的废气,为了使吸收过程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必须使吸收过程不受在HNO 3液相扩散速率所限制。

试计算吸收时HNO 3的最低浓度为多少?已知:k A G =0.1kmol/(m 2.atm.h),k L =0.72m/h ,D 硝酸=D 氨=D 。

4、采用填料吸收塔净化废气,使尾气中有害组分从0.2%降低至0.02%(按体积计)。

用纯水吸收时,k G a=32kmol/(m 3.atm.h),k L a=0.1h -1,H A ’=0.125atm.m 3/kmol ,液气流量分别为L=700 kmol/m 2.h ,G=100 kmol/ m 2.h ,总压P=1atm,液体的总摩尔浓度为56kmol/ m 3,且假设不变。

今加入活性组分B ,进行极快化学吸收,化学反应式为A+B C 。

当B 的浓度为0.128 kmol/m 3时,比较填料塔高度与用水吸收时的变化。

设D A =D B =D 。

5. 某混合气体中含有2%(体积)CO 2,其余为空气。

混合气体的温度为30℃,总压为500kpa 。

从手册中查得30℃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 =1.88╳105kpa,试求溶解度系数H 及相平衡常数m ,并计算每100克与该气体相平衡的水中溶有多少克CO 2。

6.用乙醇胺(MEA )溶液吸收H 2S 气体,气体压力为20atm ,其中含0.1%H 2S (体积)。

生物质燃气化过程中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生物质燃气化过程中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生物质燃气化过程中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生物质燃气化技术因其低碳、低排放的特点而备受关注。

然而,生物质燃气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和气态污染物,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本文将从排放来源、排放控制技术、运行管理等多方面介绍生物质燃气化过程中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一、排放来源生物质燃气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粉尘和气态污染物有以下几种:1. 烟气中的颗粒物,其中包括飞灰、烟尘等。

2. 烟气中的气态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和二氧化硫(SO2)等。

3. 燃烧残渣中产生的灰渣、渣油等。

其中,飞灰和烟尘是由于生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固体粒子,在烟气传输过程中,粒子之间的碰撞和携带空气中的水分等因素会导致其增大,从而形成可见的灰尘和烟雾。

VOCs、NOx和SO2等则是由于生物质燃烧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态污染物。

二、排放控制技术为了减少生物质燃气化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采用以下排放控制技术:1. 循环流化床技术循环流化床技术可以有效控制飞灰和烟尘的排放,具有高效、低能耗、灰渣含碳低等优点。

循环流化床技术是将生物质原料通过气流送入反应器,在高温下进行氧化反应生成气体和灰渣。

2. 湿式电除尘技术湿式电除尘技术能够去除烟气中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

湿式电除尘技术是将烟气通过高压喷雾装置与水接触,使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被湿润和沉降,再通过高电场区域使其离子化并聚集,最终在电极上沉积下来。

3. SCR技术SCR技术主要用于NOx的控制。

SCR技术是通过向烟气中喷入一定量的氨水,使氨水与NOx反应生成氮和水蒸气。

三、运行管理在生物质燃气化过程中,为了保持机器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具体操作如下:1. 清理烟道和换热器生物质燃气化过程中,烟气通过烟道和换热器输送,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堵塞烟道和换热器,导致烟气流量减少或甚至停滞。

应每年对烟道和换热器进行清理,保证畅通。

2. 控制燃料的质量和含水率燃料的质量和含水率对生物质燃气化过程中的排放影响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吸附法 1、定义: 把气体混合物中的有害组分吸留在固体 表面,而达到净化作用,这样分离气体混合 物过程叫做“气体吸附”。 吸附剂: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 吸附质:被吸附的物质。
那吸收组分的气液相平衡就服从相平衡和化 学平衡,亨利定律不再适用。
a、“双膜理论” 气液两相间物质传递过程的理论,适 用于物理吸收和气液相反应。 气液两相接触时,存在一个相界面,在界面两侧分别 存在着层流流动的稳定膜层,溶质必须以分子扩散的 方式连续通过这两个膜层,在相界面上,气液两相互 成平衡,主体中无浓度梯度存在,浓度梯度全部集中 在两个膜层内,这样,整个吸收过程的传质就简化为 两个膜层的扩散。
接触冷凝
表面冷凝
膜分离法
使气体混合物在压力梯度作用下,透过特定薄膜,因不同气体具有 不同的透过速度,从而使气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达到分离的效果。
过程简单,控制方便,操作弹性大,能在常温下工作。 目前已用于石油化工、合成氨气中回收氢、天然气体净化、空气中 氧的富集、以及CO2的去除与回收等。
催化转化
使气态污染物通过催化剂床层,经历催化反应,转化为无害物质或 易于处理和回收利用的物质。
b.亨利定律: 物理吸收时,常用亨利定律来描述气液 相间的相平衡关系。
b.亨利定律: 物理吸收时,常用亨利定律来描述气液 相间的相平衡关系。 Pi*=Ei·xi 或 Pi*=Hi-1·Ci 或Ci=HiPi*
Pi ----组分分压 Pa Ei ----组分的亨利系数,Pa
xi----摩尔分数
Ci---平衡浓度
直接燃烧
热力燃烧
催化燃烧
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以废气中有机组分作为其生命活动的能源或养分的特性, 经代谢降解,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HO2和CO2)或细胞组成物质。
主要的处理方法:吸收法;过滤法。
电子束照射法
可用于脱除硫氧化物、氮氧化物。
▪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稀释法就是采用烟囱排放污染物,通过大气的输送和扩散作用降 低其“着地浓度”,使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到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Hi……i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系数,mol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3·Pa)
c、传质吸收过程的判断
相平衡过程是质量传递的动态平衡过程。 若气相中溶质组分浓度y高于气相平衡时的 气相组分平衡浓度,即y>yi*则传质过程为吸 收过程;反之,y<yi*则传质过程为解吸过程。
(2)化学吸收的气液相平衡 如果气体在吸收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
烟囱排放本身并不减少排入大气污染物的量,但它能使污染物从局 部地区转移到大得多的范围内扩散,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使地面污染 物浓度控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稀释法控制包括大气扩散和烟囱设计两方面的内容。
二、气体吸收法
1、定义:利用气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在吸收剂 中的溶解度不同,或吸收剂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不同 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单元操作。
气态污染物控制
一、气态污染物 有害的气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使大气
在成分、气味、颜色和性质等方面发生变 化,危害到生物的健康和动植物的生存。
▪ 气态污染物控制
气态污染物控制的方法和设备主要有两大类:
➢ 分离法:是利用污染物与废气中其它组分的物理性质的差异使 污染物从废气中分离出来,如:
吸收
吸附
冷凝
对于易溶气体 总阻力=气膜阻力-------气膜控制
对于难溶气体 总阻力=液膜阻力-------液膜控制
对于中性气体 总阻力要考虑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
4、吸收液 在吸收操作中,选择合适的吸收液非常重要。
a、吸收液的选择应从下类因素考虑: ①增大对有害组分的吸收,减少吸收液的用量; ②减少吸收液的损失,使其蒸汽压尽量降低; ③粘度小,比热不大,不起泡; ④尽可能无毒、难燃、化学稳定性好; ⑤来源充足,价格低廉,易再生可重复使用; ⑥有利于有害组分的回收利用; ⑦尽可能不采用腐蚀性介质,以延长设备寿命。
这种方法用于治理气态污染物,技术比较成熟, 操作经验丰富,适用性比较强。
2、分类:气体吸收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 吸收。
①物理吸收:溶解的气体不与溶剂中的 某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②化学吸收:溶解的气体与溶剂中的某 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气体平衡压降低。
3、吸收过程的相平衡 (1)气液相平衡
a.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广泛地用于气态污染物的处理,例如:SO2、H2S、HF、NOx等。 物理吸收;化学吸收。
吸附净化
使气体混合物与适当的多孔性固体接触,利用固体表面存在的未平 衡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把混合物中某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吸留在固 体表面上,达到气体混合物分离的目的。
效率高,能回收有用组分,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现自动控 制。
已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冶金、石油、食品、轻工及高纯气体的制备 等部门。
冷凝净化
冷凝法是利用气态污染物在不同温度及压力下具有不同的饱和蒸汽 压,在降低温度和加大压力下,某些污染物凝结出来,以达到净化或 回收的目的。
特别适用于处理废气度在10000ppm以上的有机溶剂蒸汽,常作 为吸附、燃烧等净化高浓度废气的前处理 。
b、常用的吸收剂: ①水 优点:价廉易得;缺点:溶解度随温
度变化; ②碱性吸收液 用于与碱起反应的有害气体; ③酸性吸收液 ④有机吸收液 洗油吸收苯和沥青烟等。
5、吸收设备: 作用: ①使气液两相充分接触,以便很好的传
递; ②提供大的接触面; ③最大限度的减少阻力和增大推动力。
结构与湿式除尘器基本相似。
膜分离
➢ 转化法:是使废气中污染物发生某些化学反应,把污染物转化 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如:
催化转化
燃烧法
生物处理法 电子束法
吸收净化
吸收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或者 与吸收剂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有害组分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 过程。
捕集效率高、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低。
如:可以用催化氧化法将SO2转化为SO3以回收硫酸; SO2和NOx 均可以用催化还原法净化。
净化效率较高,在净化过程中可直接将主气流中的有害物转化为无 害物,避免了二次污染;但催化剂价格高,操作要求高,难以回收有 用物质。
燃烧法
利用氧化燃烧或高温分解的原理把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方法。 该方法可回收燃烧后产物或燃烧过程中的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