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国标造林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76-1995(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人工造林(含迹地人工更新)、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技术的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全国国有造林、集体造林、个体造林和各种形式的合作造林。
2 引用标准GB 2772林木种子检验方法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 7905油桐丰产林GB 7906油茶丰产林GB 7907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GB 7908林木种子GB 9982板栗丰产林GB 10016林木种子贮藏GB/T 15162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GB/T l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LY 1000容器育苗技术LY 1058 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LY 1059 毛竹林丰产技术ZB B64 001杉木速生丰产林ZB B64 002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速生丰产林ZB B64 003红松速生丰产林zB B64 004柠檬按速生丰产林ZB B64 006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ZB B64 007马尾松速生丰产林ZB B64 008枣树丰产林ZB B64 010水杉速生丰产用材林ZB B64 011湿地松速生丰产用材林3 总则3.1为规范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效,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充分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制定本规程。
3.2建立和健全技术责任制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和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提高造林成效。
3.3造林要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相结合,提倡多林种、多树种造林。
4 林种确定4.1防护林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防护林。
4.1.1水源涵养林在江河源头、山地丘陵、湖泊和水库周围应营造水源涵养林。
4.1.2水土保持林在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带,为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防治滑坡和泥石流,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营造水土保持林。
4.1.3防风固沙林在流动、半固定沙地,受风沙危害的城镇、村庄、农田、牧场、工矿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周围,应营造防风固沙林。
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团体标准

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团体标准
一、林业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林业工程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适用于林业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
二、林业工程设计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林业工程设计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要求设计单位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林业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三、林业工程施工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林业工程施工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
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
四、林业工程验收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林业工程验收的程序、方法和标准。
要求验收单位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对林业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五、林业工程安全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林业工程安全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确保工程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六、林业工程环保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林业工程环保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环保管理,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七、林业工程经济评价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林业工程经济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要求对林业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八、林业工程管理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林业工程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
同时,要求加强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园林树木养护技术规程规范

园林树木养护技术规程规范第一章总则1.0.1为了保证园林树木绿化施工成果,使园林树木养护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规化的科学轨道,保证园林树木健壮生长发育,巩固首都绿化成果,特定此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本市城镇地区园林树木的养护工作。
1.0.3本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82年12月颁布的《城市绿化条例》以及对园林树木养护工作经验和技术总结制定的。
第二章术语2.0.1整形修剪:用剪、锯、捆绑、扎等手段,使树木形成一定形状。
2.0.2灌溉:也叫浇水,给土壤补充水分,满足树木生长需要的措施。
2.0.3灌冻水:土地封冻前对土壤充足灌溉,以利树木安全越冬。
2.0.4古树名木:树龄达百年以上或名人与树木轶闻,具有某种纪念意义的树木。
2.0.5树冠:树木观赏的主要部分由大量枝、叶、花果等组成。
2.0.6行道树:道路两旁行列式栽植的树木。
第三章树木养护质量标准第一节一级标准3.1.1生长势好:生长量超过该树种该规格的平均生长量。
3.1.2叶片健壮:a)、叶片正常落叶树叶大而肥厚,针叶树针叶健壮,在正常条件下,不黄叶不焦叶、不卷叶、不落叶、叶上无虫粪、虫网。
b)、被虫咬的叶片最严重的每株在5%以下(含5%下同)。
3.1.3枝干健壮:a)、无明显枯枝死叉,枝条粗壮,过冬枝条已木质化。
b)、无蛀干害虫的活卵、活虫。
c)、介壳虫最严重处,主干主枝上平均每100cm有一头活虫以下(含1头,下同)较细枝条平均每33cm长,在5头活虫以下,株数都在2%以下。
d)、无明显的人为损坏,绿地内无堆物、堆料,圈栏等。
e)、树冠完整美观,分枝点合适,主侧枝分布均称、数量适宜,内膛不乱,通风透光,绿篱、整型植株等应枝叶茂密,光满无缺,花灌木开花后必须进行修剪。
3.1.4缺株在2%以下(包括2%下同)。
第二节二级标准3.2.1生长势正常。
生长量达到该树种,该规格的平均生长量。
3.2.2叶片正常。
a)、叶色、大小、薄厚正常b)、较严重的黄叶焦叶、卷叶、带虫叶、虫网、蒙灰尘叶的株数在2%以下。
林业行业标准

林业行业标准林业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规范林业生产和管理,保护森林资源,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林业行业标准。
这些标准涵盖了从森林资源保护到木材加工的各个环节,对于推动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林业行业标准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其中包括了对于林木种植、抚育、保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规范。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资源的保护水平,保证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林业行业标准还规定了对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林业行业标准对于木材加工和产品质量的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木材的采伐、运输到加工和产品质量检测,都有相应的标准作为依据。
这些标准的实施,提高了木材加工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促进了木材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林业行业标准还规定了林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和安全生产标准。
对于从事林业生产和管理的人员,有相应的技术要求和培训标准,保证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同时,安全生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降低了林业生产过程中的事故率,保障了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总的来说,林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规范林业生产和管理,保护森林资源,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些标准,适应林业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推动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通过对林业行业标准的严格执行,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林业产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广大从业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努力,为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林业管理规程

林业管理规程林业是指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经营和利用的一门学科,它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林业管理工作,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程和标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林业管理的规范。
一、森林资源规划与调查森林资源规划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调查和评估,发现其潜力和现状,从而为森林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资源调查应包括森林类型、物种组成、森林健康状况、土壤质量、水文状况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森林保护与防治森林保护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森林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病虫害等破坏因素,应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三、森林经营与利用森林经营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经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型和资源特点,制定相应的经营规划,包括种植、砍伐、更新、采药等方面的管理。
四、林业生态建设与恢复林业生态建设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措施,恢复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的过程。
在森林生态恢复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利用物种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治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
五、公众参与与社会责任在林业管理中,应充分尊重公众利益,使公众在森林资源的管理中能够充分发表意见,并参与决策过程。
同时,林业经营者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六、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为了实现林业管理的规范化,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林业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在林业规程中,应重点涵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疾病防治、经营许可、土地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方面,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
各国在经验交流、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面对全球性的林业问题,推动林业管理向着更加科学、规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1-26 阅读:1183次[关闭]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3)林木种子贮藏(GB/T10016—1988);(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GB/T 14175—1993);(8)林木采种技术(GB/T 16619—1996);(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6620—1996);(10)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621—1996);(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Y/T 1343—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T8822.2—1988);(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GB/T8822.6—1988)。
(二)苗木(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0—1999);(2)育苗技术规程(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LY/T 1185—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LY/T 1882—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DB45/T 628.1—2009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628.2—2009)(9)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规则(GB/T 23231—2009);(10)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GB/T 23233—2009);(11)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GB/T 23235—2009);(1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评价技术规程(LY/T 1818—2009);(13)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LY/T 1844—2009);(14)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606—2003);(15)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2005);(16)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LY/T 1872—2010);(17)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LY/T 1873—2010);(18)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T/Y 1687—2007);(19)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 ─2008);(2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07)。
林业育苗技术标准规程样本

林业育苗技术标准规程林业育苗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全省植树造林培育苗木中,对圃地的选择、区划、整地、土壤管理、施肥和播种、扦插、嫁接、移植等育苗方法以及苗期管理、苗圃灾害防治、苗木调查、苗木出圃、苗圃自身管理等内容,本标准用于露地育苗、容器育苗以及绿化大苗的种植和培育。
2 要求按照标准正文、表和提示的附录(A-S)所规定的技术指标、试验方法等进行测定、试验。
本标准适用于国营林场、苗圃和乡村骨干苗圃的育苗以及公路、铁路、园林、部队、厂矿等部门的林木育苗。
3 苗圃选地及区划苗圃选地条件一般原则苗圃地应选择近居民点的造林地区中心,有方便的交通和水源、电力供应条件。
地势平坦,坡度不超过5度,附近无空气和水源污染,土层厚一般不少于50cm,,,土质肥沃,病虫害少的沙壤土、壤土、轻壤土。
农田育苗圃地选择a)平原水网地区,要避免选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板结粘重的地方。
b)山区要避免选择冷水田,烂糊田作圃地。
c)前作为蔬菜、薯类,土壤中病、虫感染严重以及杂草丛生的农田,也应避免选作圃地。
山地育苗圃地选择应选在山坡中下部,农用坡地或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开辟为圃地,应修建成水平梯地。
对需空气湿度大,耐荫的杉木、柳杉等苗木,应选择荫坡、半荫坡。
喜光的松类,宜选向阳的东南坡、西南坡。
寒流汇集的洼地、风害严重的山口、干燥瘠薄的山顶、阳光不足的山谷均不宜作为圃地。
海涂地苗圃选择对适合海涂种植的木麻黄、刺槐、紫穗槐、乌桕等树种,可就地选用地下水位低,%以下的轻盐熟地育苗。
苗圃地利用区划对选定固定苗圃地首先要测绘出平面图,然后根据育苗任务,各类苗木的育苗特点,树种特性和圃地的自然条件,作出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的合理区划,划定各个生产作业区,分期分批搞好圃地基本建设及必要的生活设施。
4 苗圃整地和土壤管理苗圃整地要求整地做到及时耕耙,深耕细整,地平土碎,混拌肥料,清除石块、草根。
不同苗圃类型的整地a)老圃起地苗后,要及时耕作,冬季深翻应达25-30cm。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种子与苗木一)种子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2772 —1999 );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 —1999 );3)林木种子贮藏( GB/T10016 —1988);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14071 —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GB/T 14072 —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 GB/T 14073 —1993);7)林木引种( GB/T 14175 —1993);8)林木采种技术( GB/T 16619 —1996 );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GB/T 16620 —1996);10)母树林营建技术( GB/T 16621 —1996 );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LY/T 1304 —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LY/T 1343 —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 LY/T 1344 —1999 );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 LY/T 1345 —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 GB/T8822.2 —1988);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 GB/T8822.6 —1988)。
二)苗木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6000 —1999 );2)育苗技术规程( GB/T 6001 —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LY J128 —1992 );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 LY/T 1185 —1996 );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 1882 —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 DB45/T 628.1 —2009代替DB/450000B6101 —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 DB45/T 628.2 —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DB45/T 625 —2009);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 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 DB45/T 624—2009);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2001 年);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2004)、森林培育技术一)生态公益林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1)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 GB/T 18337.1 —2001 );2)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 GB/T 18337.2 —2001 );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18337.3 —2001);4)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程( GB/T 18337.4 —2008 );5)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GB/T 21141 —2007);6)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GB/T 24255 —2009);7)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LY/T 1840 —2009 );8)石漠化治理造林技术规程( DB45/T 626 —2009);9)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规则( GB/T 23231 —2009);10)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 GB/T 23233 —2009);11)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 GB/T 23235 —2009);13)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 LY/T 1844 —2009);14)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06 —2003);(15)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 LY/T 1626 —2005 );(16)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 LY/T 1872 —2010 );(17)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 LY/T 1873 —2010);(18)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T/Y 1687 —2007);(19)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LY/T 1721 —2008);( 2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1690-2007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 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2772—1999);( 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1999);( 3)林木种子贮藏( GB/T10016—1988);( 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 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 GB/T 14175—1993);( 8)林木采种技术( GB/T 16619—1996);( 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GB/T 16620—1996);( 10)母树林营建技术( GB/T 16621—1996);( 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 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LY/T 1343 —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 LY/T 1344 —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 LY/T 1345 —1999);( 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 GB/—1988);( 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 GB/—1988)。
(二)苗木( 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6000—1999);( 2)育苗技术规程( 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 LY/T 1000 —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 LY/T 1185 —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 1882 —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 DB45/T —2009 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DB45/T 625—2009);( 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 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 DB45/T 624—2009);(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 (国家林业局2001 年);(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国家林业局2004 )。
二、森林培育技术(一)生态公益林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 GB/T —2001);( 2)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 GB/T —2001);(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2001);( 4)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程( GB/T —2008);( 5)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GB/T 21141—2007);( 6)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GB/T 24255—2009);(7)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LY/T 1840 —2009);( 8)石漠化治理造林技术规程( DB45/T 626—2009); ( 9)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规则( GB/T 23231—2009);( 10)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 GB/T 23233—2009);(11)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 GB/T 23235—2009);(1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评价技术规程( LY/T 1818 —2009);(13)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 LY/T 1844 —2009);(14)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06 —2003);(15)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 LY/T 1626 —2005);(16)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 LY/T 1872 —2010);(17)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 LY/T 1873 —2010);(18)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T/Y 1687 —2007);(19)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 —2008);(2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1690-2007)。
(二)造林经营( 1 )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162-2005 替代GB/T 15162—1994);( 2)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163-2004 替代GB/T 15163 —1994);( 3)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2006 替代GB/T 15776—1995); (4)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09 替代GB/T 15781—1995);(5)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07 —2003);(6)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15783—1995);(7)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 1646 —2005);(8)南方集体林区采伐更新调查设计规范(LY/T 1526 —1999);(9)公益林与商品林分类技术指标(LY/T 1556 —2000);(10)国有林区营造林检查验收规则(LY/T 1571 —2000);(11)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LY/T 1646 —2005);(12)中国热带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LY/T 1875 —2010);(13)中国西南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LY/T 1877 —2010);(14)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试行)(LY 5141 —1999);(15)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LY/T 1714 —2007);(16)中国森林认证(LY/T 1715 —2007);(17)森林经营认证审核导则(LY/T 1878 —2010);(18)工业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规程(LY/T 1836 —2009)。
(三)用材林(1)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GB/T 15782—2009 替代GB/T 15782—1995 集约经营用材林基地造林总体设计规程);(2)速生丰产用材林检验方法(LY/T 1078 —1992);(3)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导则(LY/T 1647 —2005 );(4)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技术规程(LY/T 1706 —2007)(5)杉木速生丰产林(LY/T 1384 —1999);(6)马尾松速生丰产林(LY/T 1496 —2009);(7)湿地松速生丰产用材林(LY/T 1528 —1999);(8)桉树速生丰产林生产技术规程(LY/T 1775 —2008);(9)桉树纸浆原料林造林技术规程(LY/T 1731 —2008);(10)毛竹林丰产技术(LY/T 1059 —1992);(11)纸浆用竹林生产技术规程(LY/T 1791 —2008);(12)火炬松速生丰产林(LY/T 1824 —2009);(13)南洋楹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技术规程(LY/T 1864 —2009);(14)低产用材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 1560 —1999);( 15)短轮伐期和速生丰产用材林采伐作业规程( LY/T 1724 —2008 );(16)杉木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规程(DB45/T xxxx — xxxx 代替桂Q/LY 7 —1990)( 17)毛竹丰产林栽培技术规程( DB 45/T xxxx—xxxx)(18)红锥丰产林栽培技术规程( DB45/T 6 1 9 —2009)(19)任豆栽培技术规程( DB45/T 620—2009)( 20)吊丝竹栽培技术规程( DB45/T 622—2009)(四)经济林与生物质能源林( 1)柿树优质丰产技术( LY/T 1081 —1993 );(2)山楂丰产技术( LY/T 1122—1993 );(3)油桐栽培技术规程 (LY/T 1 327—2006替代LY/T 1 327— 1 999 );(4)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LY/T 1328-2006 替代LY/T 1 328— 1 999 );(5)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 LY/T 1329—1999);(6)板栗丰产林( LY/T 1 337 — 1 999 );(7)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LY/T 1 557 —2000 );(8)杜仲丰产技术( LY/T 1561 —1999 );(9)八角栽培技术规程( LY/T 1776 —2008) ;(9)光皮树培育技术规程( LY/T 1 837 —2009) ;(10)光皮树果实制油技术规程( LY/T 1 838 —2009) ;( 11)地理标志产品广西八角( DBxx /T xxxx—xxxx) ; ( 12)地理标志产品广西肉桂( DBxx /T xxxx—xxxx) ;( 13)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 D B45/T 472—2007代替桂Q/LY1 1- 1 988) ; ( 14)肉桂栽培技术规程( DB45/Txxxx—xxxx) ;(15)三年桐丰产技术规程( DB45/T 621 —2009) 。
三、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 GB/T 20399—2006)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 GB/T 20416—2006);(3)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 LY/T 1 685-2007 ) ;(4)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类型划分( LY/T 1 725 —2008) ;(5)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 LY/T 1726 —2008);(6)湿地分类( GB/T 24708—2009);(7)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707 —2007);(8)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 LY/T1708-2007 );(9)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LY/T 1754 —2008);(10)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LY/T 1755 —2008);(11)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LY/T 1764 —2008);(12)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LY/T 1813 —2009);(13)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LY/T 1814 —2009);(14)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技术规程( LY/T 1819 —2009);(15)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LY/T 1820 —2009);(1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 LY/T 1863 —2009)。
四、森林保护( 1)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规程( GB/T 23476—2009); ( 2)松材线虫普查监测技术规程( GB/T 23478—2009); (3)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 LY/T 1123 —1993);(4)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GB/T 23617—2009 );(5)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报告、公布和解除程序( GB/T 23618—2009);(6)进出境植物和植物产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工作指南 (GB/T21658-2008);(7)林业植物产地检疫技术规程( LY/T 1829 —2009);(8)红脂大小蠹检疫技术规程( LY/T 1830 —2009);(9)黄脊竹蝗防治技术规程( LY/T 1628 —2005);(10)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 LY/T 1063 —2008);(11)森林火灾扑救技术规程( LY/T 1679 —2006);(12)中国森林火灾代码( LY/T 1679 —2006);(13)森林火灾成因和森林资源损失调查方法( LY/T 1846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