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盖资料

合集下载

冰啧物的基本特征

冰啧物的基本特征

冰啧物的基本特征冰川物的基本特征冰川是由积雪经过长期压实而形成的,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形态特征冰川主要分为两种形态:山地冰川和极地冰盖。

山地冰川是指在高山地区形成的冰川,其流域范围较小,流速较快;极地冰盖则是指覆盖在极地大陆上的广阔冰层,其流速较慢。

二、物理特征1. 密度高由于长时间受到重力作用和自身重量的压缩,冰川密度非常高,通常在0.8-0.9g/cm³之间。

2. 强度大由于密度高、晶体结构紧密等因素影响,冰川具有非常强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

3. 塑性变形能力强在外力作用下,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和晶体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了冰川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

三、化学特征1. 构成成分除了水分子外,还含有少量气体、微生物、尘埃等物质。

2. 溶解性冰川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在夏季高温时,冰川容易发生融化。

四、运动特征1. 冰川流速冰川的流速与其所处地形、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通常在几毫米到几米之间。

2. 冰川滑移由于冰川内部分子间作用力和晶体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了冰川具有一定的滑移能力。

3. 冰碛作用当冰川滑动时,会带动周围的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向下移动,形成冰碛。

这种作用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生态特征1. 生物多样性低由于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和缺少养分等原因,冰川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低。

2. 物种适应性强虽然生物多样性低,但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都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

例如:北极熊、海豹等。

总之,冰川作为地球上特殊的自然景观,其基本特征包括形态、物理、化学、运动和生态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冰川资源。

气候变暖影响下的北极地区

气候变暖影响下的北极地区

气候变暖影响下的北极地区2008年1月1号1.加速消融的北极冰盖北极冰面的消融全球变暖引发的温室效应对我们人类来说,目前感受到的多为“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为什么却让北极熊饥寒交迫、无家可归、濒临灭绝?为什么对全球变暖反应最强烈的地方偏偏是北极——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1)北极冰盖究竟融化了多少?北极冰盖有两大类,一类是覆盖在北冰洋上的海洋冰盖,一类是覆盖在陆地上的岛屿冰盖。

相对于在陆地上的格陵兰岛冰盖,北极冰盖长期浸泡在蕴藏大量热能的北冰洋上,融化速度更加迅速。

2005年9月北极冰原情况1979年9月北极冰原情况以上是两张不同年份同一时期的北极冰原分布图,表面看上去区别不大,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端倪。

在时隔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冰原西部和北部的海冰距离海岸的距离发生了明显改变。

1979年的时候,我们看到西部和北部的海冰还几乎与海岸连成一体,到了2005年,海冰和海岸之间已经有了相当远的距离。

北极冰原就像一块大蛋糕,被切走了一块。

海冰的融化还不仅仅表现在面积的缩小上。

据最新的科学观测表明,北冰洋上的北极冰盖厚度已经从原来的3米减少为1.5米,而且超过70%的冰层都是冬季刚刚结成的新冰。

在夏天的时候,海冰即便不全部消融,也已经是所剩无几。

2007年,法国科学家让•克洛德•加斯卡尔表示,北极海冰夏季融化速度已经达到了先前的2到3倍,大大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期。

2007年9月,北极冰盖面积为413万平方公里,而2005年这一数据为530万平方公里,两年间冰盖融化面积相当于两个法国。

2008年的情况更不容乐观。

前不久,《泰晤士报》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现在北极冰盖在冬季也像在夏季一样快速消融,变薄,这给北极附近冰层的灾难性融化增添了证据。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上。

通常,北极冰盖在夏季会缩小,经过3到4个月后,在冬季又恢复原样。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人造卫星,测量了2002年到2008年北极冬天的海冰厚度。

基于改进热力学模型的水库冰盖厚度增长的数值模拟

基于改进热力学模型的水库冰盖厚度增长的数值模拟

的分段函数的形式代替 以往一维热传导方程 中经验性 常数 的导温系数 , 采用 隐式 的差分格式进行离散 , 根据 2 0 年冬 季与 2 0 年冬季 黑龙江红旗泡 水库的气象数据 , 水库冰盖厚度增 长情况进行 了数值模拟 , 08 09 对 并将
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的冰厚数据进行 了对 比.
其 中系数 a b c d 、 、和 的选 取参 照公 式( ) 7. 在相平 面(, ( t 如图 1做 网格划分 , 间步长为 h 时 间步长为 , 表 i ) ) 空 , r 处 时刻 t n 的温度. T =
尸nh + 。
c 8
j h
+ 1h
j h
+1 1h
o 0 8 a d 2 0 ,wi t r s l o ta t d wi h aa o c h c n s a t r d fo f l t d . f2 0 n 0 9 t i e u t c n r se t t e d t f ie t ik e s c p u e r m i d su y h s s h e Ke r s y wo d :Thc n s f t e ie h r l d f sv t;Nu r a i lt n i k e s o h c ;T e ma i u ii f y me i l smu ai e o
第 2 卷 第 2 7 期
内蒙 古 民族 大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u n lo n e n oi nv ri o t n l is o ra fI n r Mo g l U iest fr Nai aie a y o t
Vo | 7 No. l2 2
2 1年 3 02 月
导 温 系 数 a 是 一 个定 值 . 也

极地冰盖消融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

极地冰盖消融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

极地冰盖消融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地冰盖消融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极地冰盖包括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的冰盖,以及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和冰。

这些冰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贮藏库之一,因此其消融会对全球海平面上升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的冰盖的消融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南极洲冰盖的消融速度正在急剧加快。

过去的十年里,南极洲每年的冰消融速度是过去几个世纪的几倍。

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带来的气温上升导致南极洲的冰盖开始融化。

同样,格陵兰岛上的冰盖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其消融速度也在加快。

这些消融会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威胁。

其次,冰盖消融还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影响,进一步加剧海平面上升。

冰盖的消融会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进而促进海洋热膨胀。

这种热膨胀会导致海水体积扩大,加速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此外,冰盖消融还会导致大量的淡水进入海洋,扰乱了海洋的盐度平衡。

这种变化会对全球海洋环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剧海平面上升。

考虑到以上因素,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对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受到威胁的是沿海城市和岛屿,例如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和荷兰。

这些地区将面临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洪水风险,土地会逐渐被淹没。

此外,沿海地区的淡水资源也面临被海水侵入的威胁,对当地的水资源供应和农业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全球海平面上升还会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海平面上升会改变海岸带的形态,并影响岸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些生态系统为沿海地区提供了重要的防护作用,对于缓解自然灾害的影响起到关键作用。

如果海平面上升导致这些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将减弱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进一步加剧沿海地区的灾害风险。

为了解决极地冰盖消融造成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国际社会需要采取行动。

首先,全球减排行动至关重要。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

此外,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寻找更有效的冰盖监测方法和应对措施。

论文 北极冰盖问题

论文 北极冰盖问题

在1961至2003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已以每年1.8[1.3至2.3]毫米的平均速率上升,从1993至2003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已以每年大约3.1[2.4至3.8]毫米的速率上升。

在1993至2003年期间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加快是否反映了年代际(十年)变率或更长时期的上升趋势,目前尚无清晰的结论。

自1993年以来,海洋热膨胀对海平面上升的预估贡献率占所预计的各贡献率之和的57%,而冰川和冰帽的贡献率则大约为28%,其余的贡献率则归因于极地冰盖。

在1993年至2003年期间,在不确定性区间内,上述气候贡献率之和与直接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总量一致。

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 其中南极冰盖占90% 格陵兰岛冰盖占9%在一系列SRES排放情景下,预估未来二十年将以每十年增加大约0.2°C的速率变暖。

即使所有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浓度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不变,预估也会以每十年大约0.1°C的速率进一步变暖。

之后的温度预估越来越取决于具体的排放情景。

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观测显示,气温平均升高1摄氏度,整个格陵兰就会有8厘米的冰川融化,相应地冰川的融化也会使气温升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只能考虑大部分的陆地型浮冰,海洋性浮冰忽略不计北极地区包括整个北冰洋以及格陵兰岛(丹麦领土)、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州、俄罗斯、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八个国家的部分地区。

我们首先定义一个概念,北极的冰帽是那些产生的影响在此之前,我们应该知道一个简单的物理知识0℃的冰在0℃的水上溶化后,水面既不升高,也不降低。

因为,冰浮在水面上时,冰的重力G=F浮=ρ水gv排。

冰溶化后,其质量不变,其重力仍为G,其溶化后的密度为ρ水,设其溶化后的体积为v,则ρ水gv=G。

可见,v=v排。

冰融化使整个海洋产生的温度变化导致的水面的上升远远小于陆地上的水直接流入海洋导致的后果,及时整个北极的海洋性浮冰都是如此。

所以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在某种范围上可以看做是陆地上的冰融化后,形成的水往海中流产生的。

黄河冰盖厚度演变数学模型

黄河冰盖厚度演变数学模型

文 章 编 号 :1 0 2 0( 0 2 0 — 2 3 0 0 00 4 2 0 ) 2 0 0 3
黄 河 冰 盖 厚 度 演 变 数 学 模 型
M a h m a ia o e f I e Co e i k s o u i n n t e Ye l w v r t e tc lM d lo c v r Th c ne s Ev l to i h lo Ri e
流 速 可 以通 过 流 量 水 位 求 得 ,即 :
口 一 ^o . +
6 一 ⅡH f
收 稿 日期 : 0 1 0 3 2 0 — l ;修 订 日期 :2 0 — 2 2 7 u 0 11 -0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肇 叠 重 点 项 目( 9 2 I0 资 助 5 7 9 ) 7
取 L l 2 … . 则 可 得 到 xJ) 2 ,x2 _ x! , — - , m, ,x 【 _ (. … ¨

中1 = K ( — L )一 K ( T
T )

x… .称 xⅢ 为 序 列 均 值 ,x 为 间 隔 为 2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值 生
式 中 : . 冰盖厚度( ; - 单位 面积热 量交 换率 ( ・ ^为 m) 为 W I ” ) 为 l 密度 (1 g-m_ ) . 结 冰 潜 热 (3 T ℃ ; l _ 眯 9 7k ” ;L 为 3 5J ・g 。;T 为 河 段 平 均 球 面 温 度 ( ) _) , ℃ ;L 指 空 气 温 度 ( ) ℃ ; L 为水 温 ( ) ℃ ; 为 冰 的 溶 解 温 度 ( ) K. 球 面 与 大气 ℃ ; 。 为
l 前 言
影 响 河 流 诛 情变 化 的 主 要 因 素 可 分 为 自然 因 素 和 ^ 为 因 素 . 中 .自然 因 素 包 括河 流 走 向与 河 道 形 态 、热 力 其

有关南极气候的威力的总结

有关南极气候的威力的总结

有关南极气候的威力的总结南极洲地处地球的最南端,南起南极洲,北至澳大利亚北部,西临大西洋,东经80度,属于一个特殊且奇特的地理单元,由于地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气候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南北极冰架的融化与海洋环流的改变,造就了南极气候的威力,其气候变化特征为北半球夏季盛行季风(EW),南向带状风;西风带风向东;盛行西风;南极夏季盛行西风带及其附近陆地;盛行风向南;极地和欧大陆及其边缘岛屿;受大陆极地影响带;影响极地地区气候的洋流;大气环流带;热带、温带和寒带;南冰洋及亚冰洋海域内分布着各种岛屿及岩礁等海岸山脉;海冰从南纬30°~60°间可达;最大水深达2200米以上;南极最大积雪深度一般在4000米以上;世界上最大内陆冰盖(约3万平方公里)位于南极洲。

***处冰川面积7300平方公里,其中直径约2500米。

'',(大陆)这也算是南极洲了吧!但这并不意味着南极洲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神秘和遥远,它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来自南极地区各国科学家根据所获取的资料,对南极气候进行了总结和评估。

*.*[1](P609)南极地区气候变化对海洋和大气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海洋环流和气候系统对地球表面天气系统有重要影响作用。

南极气候:最主要有海冰形成和扩张两种机制。

***。

*....(5)**[1]北极冰与海冰变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极地气候对人类来说是个巨大而又神秘的世界。

--**[1]******.[注:本文以极昼观测和观察为主要内容,没有说明具体原因)*******.******.=*********************一、从全球的气候变化趋势来看,南极地处北半球最高纬度,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其气候变化的幅度是最小的。

南极气候的特点是“极昼”。

北半球是夏季时间最长,夜极多的地方,夜长天短即白天长夜短;2.夏季气温高,气候温暖。

南极的冰盖下有什么

南极的冰盖下有什么

南极的冰盖下有什么在《南极大冒险》、《南极料理人》等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南极那冰雪覆盖的美妙景色,天地间一片雪白,蓝色冰片在阳光照耀下像是美丽的宝石,四处的岛屿、冰山、雪坝光彩夺目,很是迷人,偶尔还能看到活泼可爱的企鹅,像是穿着正装的绅士……看上去,整个南极像是全被冰雪覆盖。

南极地表大范围都是冰雪覆盖,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98%,看起来就像是庞大的冰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冰盖平均厚度达2450米。

据科学研究,这些冰盖在500万年前就已形成。

如此庞大的冰雪覆盖,俨然一座冰雪王国。

让人不经好奇,在这些冰雪覆盖下有什么呢?这些冰盖是否在掩盖某些秘密,比如在冰盖下有外星人生活,但他们不想被人类发现。

因此人类开始了南极探险之旅,屡屡有惊人的消息传来。

丰富的淡水资源。

南极冰盖总体积越有两千五万立方平米,淡水量占地球淡水资源的总量70%。

曾有人计算,冰盖所蕴藏的淡水资源能够供人类使用七千年之久。

而且这里由于远离大陆,没有污染,水质很好。

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据现已查明的资料来看,冰盖下矿产资源最丰富的为煤、铁、石油,且储量为世界第一。

二叠纪煤层就主要在冰盖下面,储量达5000亿吨。

查尔斯王子山脉下,有条带状的富磁铁矿岩层,具有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可供世界开采200年。

石油储量目前探测出来的在500亿到1000亿桶之间,储量很是可观。

天然气资源储量有3万亿立方米。

目前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20多种,有铅、铜、铝、金、银、石墨、锌、金刚石等,另外还有稀有矿藏铀、钍、钚。

其他矿产资源还在继续勘测,相信冰盖下还隐藏着很多尚未被人类发现的矿产资源。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南极海洋生物丰富的原因在:有充足的阳光照耀,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海水上升流使海水中的营养丰富。

基于这两个条件,南极虽寒冷多风,但仍有客观的生物资源。

如磷虾。

磷虾个头很小,整个冬天都生活在冰盖下,那里没有阳光照耀,几乎一片漆黑,靠吃冰层上的海藻为生。

为了减少对能量的需求,它们还会降身体收缩,恢复到幼年期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盖,是一块巨型的圆顶状冰,覆盖着广大地区的极厚的冰层,覆盖少于500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一般常见于高原地区),覆盖面积超过50000平方公里的叫做冰原。

一般指大陆冰川,南极和格陵兰为两个大冰盖。

冰盖是指长期覆盖在陆地上的面积大于5万平方千米的冰体。

又称大陆冰川,简称冰盖。

南极冰盖始于渐新世末。

至少在距今500万年前就达到目前规模。

冰盖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圈内,直径约4500千米,面积约1398万平方千米,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98%。

平均厚度为2000~2500米,最大厚度达4000多米。

冰盖的总体积约245 0万立方千米,占世界陆地冰量的90%,淡水总量的70%。

冰盖外围发育有面积约为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缘冰,主要有罗斯冰架、菲尔希纳冰架和埃默里冰架等。

在内陆冰盖的补给和推动下,冰架边缘不断崩坍出大量的平顶冰山。

格陵兰冰盖形成于第四纪,在距今约18000年时冰盖面积比今面积大7倍,并与当时北美冰盖相连接。

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全岛面积为21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岛屿。

格陵兰冰盖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约1500米,最大厚度达3200米,占世界冰量的7%~9%。

它由南北两个穹形冰盖连结而成,冰盖边缘一直覆盖到海边,有许多冰川的冰舌伸向海面,在若干峡湾中形成许多冰山。

西格陵兰的一些冰川,如雅各布港·伊斯伯依冰川,每年流动速度达7000米,是世界上流动最快的冰川。

冰盖中部西侧的冰层表面每年以0.1米的速率在增厚,而东侧则稍有变薄。

冰盖西海岸的消融区冰面每年变薄约0.2米。

世界冰川分布(从百度中复制自己产生)冰川在世界两极和两极至赤道带的高山均有分布,地球上陆地面积的1/10为冰川所覆盖,而4/5的淡水资源就储存于冰川(冰盖)之中[1]。

现代冰川在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纬度上都有分布。

地球上的冰川,大约有2900多万平方公里,覆盖着大陆11%的面积。

冰川冰储水量虽然占地球总水量的2%,储藏着全球淡水量的3/4左右,但可以直接利用的很少。

现代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两大冰盖所占有,特别是南极大陆冰盖面积达到1398万平方公里(包括冰架),最大冰厚度超过4000米,冰从冰盖中央向四周流动,最后流到海洋中崩解。

中国冰川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6省区。

其中西藏的冰川数量多达22468条,面积达28645平方公里。

中国冰川自北向南依次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等14条山脉。

这些山脉山体巨大,为冰川发育提供了广阔的积累空间和有利于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

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冰川面积中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冰川达33条,其中完全在中国境内最大的山谷冰川是音苏盖提冰川,面积为392.4平方公里,最大的冰原是普若岗日,面积达423平方公里,最大的冰帽是崇测冰川,面积达163平方公里[1]。

中国冰川分布图(从百度中复制自己产生)中国山岳冰川按成因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两大类。

总储量约51300亿立方米。

前者占冰川总面积的80%,后者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东段。

按山脉统计,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天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面积都超过7000平方千米,四条山脉的冰川面积共计40300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70%,其余30%的冰川面积分布与喀喇昆仑山、羌塘高原、帕米尔、唐古拉山、祁连山、冈底斯山、横段山及阿尔泰山。

大陆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则分布在中纬、低纬的一些高山上。

全世界冰川面积共有l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大陆冰盖就占去1 465万平方公里。

面积超过14,000,000平方公里的南极洲,差不多全部都被一个平均接近1,980米厚的冰川覆盖着,其东部冰层厚度可达4267米。

格陵兰冰盖覆盖的面积超过1,800,000平方公里,实测最大厚度约3,350米。

较小的大陆冰盖常被称作冰帽或冰原。

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

格陵兰约有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

因此,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相比,规模极为悬殊。

巨大的大陆冰盖上,漫无边际的冰流把高山、深谷都掩盖起来,只有极少数高峰在冰面上冒了一个尖,辽阔的南极冰盖,过去一直是个谜,深厚的冰层掩盖了南极大陆的真面目。

科学家们用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发冰川景象现,茫茫南极冰盖下面有许多小湖泊,而且这些湖泊里还有生命存在。

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

就是在第四纪冰川最盛的冰河时代,冰川规模大大扩大,也没有发育为大陆冰盖。

以前有很多专家认为,青藏高原在第四纪的时候曾经被一个大的冰盖所覆盖,即使现在国外有些专家仍持这种观点。

但是经过考察和论证,我国的冰川学者基本上否定了这种观点。

按照冰川的物理性质(如温度状况等)分为:①极地冰川,整个冰层全年温度均低于融点;②亚极地冰川,表面可以在夏季融化外,冰层大部分低于融点;③温冰川,除表层冬季冰结外,整个冰层处于压力融点。

极地冰川和亚极地冰川又合称冷冰川,多分布南极和格陵兰。

温冰川主要发育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阿拉斯加和新西兰等降水丰富的海洋性气候地区。

除了冰体内部的力学、热学相互作用外,冰川作用还表现在它对地表的塑造过程,即冰川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

Ice sheet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An ice sheet is a mass of glacier ice that covers surrounding terrain and is greater than 50,000 km²(20,000 mile²),[1]thus also known as continental glacier.[2] The only current ice sheets are in Antarctica and Greenlan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at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the Laurentide ice sheet covered much of Canada and North America, the Weichselian ice sheet covered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Patagonian Ice Sheet covered southern South America.Ice sheets are bigger than ice shelves or alpine glaciers. Masses of ice covering less than 50,000 km2 are termed an ice cap. An ice cap will typically feed a series of glaciers around its periphery.Although the surface is cold, the base of an ice sheet is generally warmer due to geothermal heat. In places, melting occurs and the melt-water lubricates the ice sheet so that it flows more rapidly. This process produces fast-flowing channels in the ice sheet —these are ice streams.The present-day polar ice sheets are relatively young in geological terms.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first formed as a small ice cap (maybe several) in the early Oligocene, but retreating and advancing many times until the Pliocene, when it came to occupy almost all of Antarctica.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did not develop at all until the late Pliocene, but apparently developed very rapidly with the first continental glaciation. This had the unusual effect of allowing fossils of plants that once grew on present-day Greenland to be much better preserved than with the slowly forming Antarctic ice sheet.Contents[hide]∙1Antarctic ice sheet∙2Greenland ice sheet∙3Ice sheet dynamics∙4Predicted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5References∙6External links[edit] Antarctic ice sheetMain article: Antarctic ice sheetA satellite composite image of AntarcticaThe Antarctic ice sheet is the largest single mass of ice on Earth. It covers an area of almost 14 million km2and contains 30 million km3of ice. Around 90% of the fresh water on the Earth's surface is held in the ice sheet, and, if melted, would cause sea levels to rise by 61.1 meters.[3] The continent-wide average surface temperature trend of Antarctica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at >0.05°C/decade since 1957.[4]The Antarctic ice sheet is divided by the Transantarctic Mountains into two unequal sections called the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 (EAIS) and the smaller West Antarctic Ice Sheet (WAIS). The EAIS rests on a major land mass but the bed of the WAIS is, in places, more than 2,500 meters below sea level. It would be seabed if the ice sheet were not there. The WAIS is classified as a marine-based ice sheet, meaning that its bed lies below sea level and its edges flow into floating ice shelves. The WAIS is bounded by the Ross Ice Shelf, the Ronne Ice Shelf, and outlet glaciers that drain into the Amundsen Sea.[edit] Greenland ice sheetMain article: Greenland ice sheetMap of Greenland[5]The Greenland ice sheet occupies about 82% of the surface of Greenland, and if melted would cause sea levels to rise by 7.2 metres.[3] Estimated changes in the mass of Greenland's ice sheet suggest it is melting at a rate of about 239 cubic kilometres (57.3 cubic miles) per year.[6] These measurements came from NASA's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satellite, launched in 2002, as reported by BBC News in August 2006.[7][edit] Ice sheet dynamicsMain article: Ice sheet dynamicsIce movement is dominated by the motion of glaciers, whose activity is determined by a number of processes.[8]Their motion is the result of cyclic surges interspersed with longer periods of inactivity, on both hourly and centennial time scales.[edit] Predicted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The Greenland, and probably the Antarctic, ice sheets have been losing mass recently, because losses by melting and outlet glaciers exceed accumulation of snowfall. According to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loss of Antarctic and Greenland ice sheet mass contributed, respectively, abou t 0.21 ± 0.35 and 0.21 ± 0.07 mm/year to sea level rise between 1993 and 2003.[9]The IPCC projects that ice mass loss from melting of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will continue to outpace accumulation of snowfall. Accumulation of snowfall on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is projected to outpace losses from melting. However, loss of mass on the Antarctic sheet may continue, if there is sufficient loss to outlet glaciers. In the words of the IPCC, "Dynamical processes related to ice flow not included in current models but suggested by recent observations could increase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ice sheets to warming, increasing future sea level ris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rocesses is limited and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their magnitude."More research work is therefore requir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predictions of ice-sheet response on global warm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