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白头翁汤临床应用
中医名方【白头翁汤】新用

中医名方【白头翁汤】新用▼白头翁汤一共四味苦寒药,两味归肝经,两味不归肝经,两味治血分,两味治气分。
白头翁、秦皮两味苦寒药归肝经,凉血热,止肝热血痢。
黄连、黄柏也是苦寒药,清热燥湿止痢,是治气分的,这两味药不入血分。
白头翁汤从它的主药、方名就能得知这是一张主治厥阴病的方子,这是毫无疑义的。
围绕着白头翁汤证的下利,厥阴病篇又列了10多段条文讲了类似证: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主治的是寒利;小承气汤主治的是热结旁流等等。
但是真正属于厥阴病的下利就是白头翁汤证。
白头翁汤很好用,但因为受思维的局限,恐怕在坐的很多医生还没用过白头翁汤。
其实只要明白了白头翁汤治疗的是厥阴病,是凉血热,解血分热毒的一张方,临床上你就会用白头翁汤了。
【案例追踪】患者是一名中年妇女,西医诊断附件炎。
第一个症状是少腹局部有条索状物,按之压痛。
第二个症状是黄带比较多,而且异味很大。
前面有两个大夫分别开过方,第一个医生用了三妙散加减,用三妙散没错,因为黄带多且味大,当然考虑为湿热下注,因此第一个大夫想到三妙散这个辨证思维基本上是对的,但是疗效不好。
第二个大夫用了《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在《金匮要略》中是治疗妊娠癥病的,是活血化瘀利水的一张方子,这个大夫用桂枝茯苓丸应该说比第一个大夫用三妙散更接近于正确,第一个大夫只想到了湿热下注,忽视了癥瘕积聚,少腹部有条索状物,正是中医所讲的癥瘕积聚,有瘀血,因此这个方子比第一个大夫开得要好,但是也没效。
我是第三个大夫,我看前两个大夫开的方子基本上是合理的,病人的症状、体征、脉象没有很特殊的地方,所以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才把辨证的着眼点放在了舌质。
病人舌质深红,据此判断其热毒郁滞在厥阴血分。
附件炎是少腹的病变,厥阴肝经走少腹环绕阴器,少腹是厥阴肝经所主的部位,所以我诊断这是厥阴病,热毒郁结在厥阴,故用【白头翁汤加减】,但白头翁汤中缺少活血化瘀散结的药物,于是在此方基础上加了五灵脂、元胡,共6味药。
(一)白头翁汤——风热眼病,赤眼,结膜炎,心悸,痢疾

(一)白头翁汤——风热眼病,赤眼,结膜炎,心悸,痢疾1风热眼病——何斯恂医案陈某,男,11岁。
其父代诉:患儿眼睑肿胀,目睛赤痛,眵泪多已十多天,近日逐渐肿大。
西医诊为“急性结膜炎”,服西药、打针、滴眼药,并服祛风清热之中药多剂未效。
现症:眼睑高度红肿,形如荔枝。
球结膜亦极度充血。
视物模糊。
大便不畅,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系肝肺(应是胆)之火俱盛。
乃予白头翁汤:白头翁30克黄连4.5克黄柏6克秦皮9克服药三剂,肿痛随即消除而愈。
何斯恂:白头翁汤治疗风热眼病,新中医4123,1973《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按:本方治疗眼疾,文献曾有记载。
如《类聚方广义》谓“治眼目郁热,赤肿阵痛,风泪不止,又为洗蒸剂亦效。
”系取白头翁清热凉血,黄连泻心火,疗目痛,黄柏泻肝火,清湿热,秦皮能治目赤肿痛,合之共奏清热凉血解毒之效。
《经方应用》论:目赤而脉弦数者,此为相火之旺,而生内热也。
《金匮》卷五,疟病一,弦数者多热。
弦为肝木之郁陷,数为相火之上逆,风火合邪,则为积热内盛。
火逆刑金,而肺失敛,热邪上蒸,则生目赤肿痛。
小便短赤者,此为淋症,厥阴与膀胱,脏腑湿热之象。
本条目赤者,就作热邪上冲,如喉痹之理。
厥阴十二: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咽痛者,是热气上蒸皮毛,而冲咽喉,其喉当痹塞也。
2天行赤眼——王荷营医案李某,男,33岁,1989年7月11日就诊。
两天来双侧眼睑结膜赤肿,涩痛羞明,眵多并伴大量水样分泌物,脉弦实,舌红苔黄腻。
治予白头翁汤加木贼,服1剂,睑结膜红肿消退,仅有少量分泌物和昏涩感,又守方1剂而搓。
[国医论坛1991,(2):43]按语:本案病在目窍,又见脉弦实,苔黄腻,据此可断为肝经湿热为病。
肝经湿热,上攻目窍,至双眼赤肿,够多羞明,白头翁汤能清肝经湿热,理肝经气机,故用于本病有良效。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论:弦为肝木郁陷,实为积热内盛也。
舌红黄腻者,此为火气升炎,胃气不降也。
白头翁汤,治疗尿频、尿急、尿痛

白头翁汤,治疗尿频、尿急、尿痛原创胡晓灵等悦读中医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异常疼痛……说不定是得了膀胱炎,一定不可忽视。
膀胱炎分为急性膀胱炎和慢性膀胱炎,慢性膀胱炎一般由急性膀胱炎发展而来,反复发作,让患者饱受痛苦。
本病女性多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提高。
治疗慢性膀胱炎,有一个经方很好用——李某,女,55岁,汉族。
就诊时间:2005年8月12日。
病史摘要: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2个月。
曾在我院及外院门诊检查尿常规示红细胞(++),膀胱、输尿管B超显示正常,给予抗生素及中药滋阴泻火之剂,症状改善不明显。
现为求中医药治疗,来我院住院治疗。
血常规:WBC3.1×109/L。
尿常规:潜血(+),镜下RBC0~1。
尿培养:无菌生长。
膀胱镜检查:慢性膀胱炎。
舌质暗红,苔薄腻微黄,脉滑。
给予清热利湿之剂后症状改善不显,现疼痛连及小腹,心烦易怒,时有胸闷、心悸,腰困,心烦不安。
舌质暗,苔薄腻,脉滑。
请胡师查房后,分析证属湿热下注、气化失司,多因急性期未彻底治愈,邪气深藏伏匿于内,遇劳累或感于外邪,情志所伤而复发。
西医诊断:慢性膀胱炎急性发作。
中医诊断:淋证。
中医证型:湿热下注。
治则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用药:白头翁汤加减。
白头翁15g,黄连6g,炒黄柏10g,秦皮15g,苦参15g,蛇床子10g,败酱草12g,忍冬藤13g,赤小豆10g,连翘13g,当归10g,7剂,水煎服,每日2次。
另嘱:①服药时间:饭后0.5~1小时。
②生活规律,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心情平和舒畅。
③注意局部清洗。
用白头翁30g,生大黄30g,蛇床子15g,黄柏15g,明矾15g,秦皮15g,水煎1000mL,坐浴熏洗,每日2次。
二诊:服用上方及熏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外感后小便烧灼样疼痛反复,尿频。
舌尖红,苔薄,脉小弦。
治疗有效,8月12日方加苦参至30g,蛇床子至30g,败酱草至30g,加生地黄15g,白茅根30g,仙鹤草15g,薏苡仁30g,乌药6g,佛手10g,炒枳壳6g,加强清热解毒、利水凉血、理气之力。
白头翁汤的功能主治及药理作用

白头翁汤的功能主治及药理作用白头翁汤的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白头翁汤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抗菌,抗阿米巴原虫,抗炎,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1.抗菌:白头翁汤对志贺氏、施氏、福氏、宋内氏等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中对志贺氏菌、施氏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福氏菌、宋内氏菌作用较弱。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卡他球菌也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对羊毛状小孢子菌、红色毛藓菌等皮肤真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白头翁汤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以黄连、秦皮作用最强,黄柏次之,白头翁最弱。
2.抗阿米巴原虫:白头翁汤具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煎剂及其所含皂甙作用更为明显,浓度较高时可完全抑制其生长。
3.抗炎:白头翁汤对大鼠多种实验性脚爪浮肿及肉芽肿有消炎作用,局部用药能减轻肉芽肿的发展,效果近似保泰松。
4. 增强免疫功能:白头翁汤能增强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于细菌毒素还有明显的解毒效应,这无疑可促进机体机能,增强抗病能力。
白头翁汤的临床应用心血管系统疾病陈氏报道治疗两例经心电图诊断为短暂阵发性宾至如归性心动过速、频发多源或多形性室性早搏患者,其中一例伴下利后重,经西药治疗无效,而用本方或加味治疗,服2—4剂而收效。
造血系统疾病广东省梅县地区卫生院介绍,用白头翁合剂白头翁、车前草、凤尾草,制成煎剂及注射剂,经内服或注射,部分患者配合输血、输液,治疗蚕豆病84例,全部治愈出院。
妇科疾病杨氏以本方为主治疗急性盆腔炎107例,处方:白头翁30g,黄连10g,黄柏12g,秦皮15g。
产后恶露不净者加贯众炭30g,益母草30g;气虚多汗加炙黄芪30g,党参24g;体温在39℃以上者加银花50g,公英30g;少腹痛者加香附30g,橘核仁30g;盆腔包块者加山甲12g,赤芍24g;盆爱积液加生薏仁30g,瞿麦30g;食欲不振者加陈皮12g,茯苓15g,砂仁10g;大便干结加大黄10g。
白头翁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头翁汤的功效与作用大家都知道中药是很神奇的,每种药材都有自己特定的属性,当它们中的几种融合在一起又会发生什么呢?接下来就为大家推荐白头翁汤这种中药方剂,为我们来揭晓答案。
【处方】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来源】本方证是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
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而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退毒解,则痢止而后重自除。
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治痢,共为臣药。
秦皮苦涩而寒,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
【备注】(1)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
【摘录】《伤寒论》【处方】白头翁厚朴阿胶黄连秦皮附子黄柏茯苓芍药各6克干姜当归赤石脂甘草龙骨各9克大枣30枚粳米12克上十六味,叹咀。
【功能主治】清热止痢。
治赤痢下血,里急后重,连月不愈。
【用法用量】以水1.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纳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下【处方】白头翁30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克。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本方证是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
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而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退毒解,则痢止而后重自除。
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治痢,共为臣药。
秦皮苦涩而寒,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1方剂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2基本信息方名:白头翁汤。
来源:出自《伤寒论》。
剂型:清热剂-清脏腑热。
【方组趣味记忆】白头翁练百琴。
解:白头翁(白头翁),练(黄连),百(黄柏),琴(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论】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为君;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臣。
四味合用,可以加强清热止痢之功。
【注意事项】素体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3方解本方与芍药汤同为治痢之方。
但本方主治热毒血痢,乃热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芍药汤治下痢赤白,属湿热痢,而兼气血失调证,故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两方主要区别在于:白头翁汤是清热解毒兼凉血燥湿止痢,芍药汤是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
[1]【化裁】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
白头翁汤的功能主治

白头翁汤的功能主治白头翁汤简介白头翁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苍术、白头翁、制半夏、黄连等多味中药组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功效。
以下是白头翁汤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白头翁汤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热毒引起的症状如口干、咽痛、发热、头痛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白头翁汤中的黄连,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2.利湿化痰–白头翁汤中的制半夏,具有利湿化痰的功效,对于湿痰阻滞引起的咳嗽、气促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白头翁汤中的苍术,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可以促进湿气的排出,减轻体内的湿痰症状。
3.止痛镇痛–白头翁汤对于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用于缓解头痛、牙痛等不适感。
–白头翁汤中的苍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症状。
4.调理脾胃–白头翁汤中的苍术,具有健脾作用,可以促进胃肠的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胃肠不适症状。
–白头翁汤中的黄连,具有清热利胆的作用,可以帮助胆固醇的排出,减轻胆囊炎等症状。
使用方法•白头翁汤通常以水煎服用,具体使用方法如下:1.取一包白头翁汤剂,放入锅中。
2.加入适量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15-20分钟。
3.煎煮完成后,滤出药渣,将药液分成几次服用。
•建议在饭后半小时内服用白头翁汤,一般每日3次,每次1剂。
注意事项•白头翁汤为中药方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宜自行调配和使用。
•白头翁汤不适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使用。
•在使用白头翁汤期间,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诊治。
•请勿超量使用白头翁汤,遵循医生的指导剂量。
以上是白头翁汤的功能主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使用任何中药前,请咨询中医师或医生的建议,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白头翁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伤寒方,黄连黄柏秦皮匡;
清热解毒又凉血,热毒血痢服之良。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
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湿热疫毒所致的急性菌痢、阿米巴痢疾、结肠炎、泌尿系统感染及妇女带下、急性结膜炎等属热毒内盛者。
有报道以本方合用青蒿、白薇为主治疗中毒性菌痢;以本方辨证加减治疗细菌性痢疾;以本方合葛根芩连汤或去黄连合地榆、苦参等治疗阿米巴痢疾;合青黛散灌肠治疗湿热壅滞性溃结;以蒲灰散合本方治疗淋菌性尿道炎及泌尿道感染等均取得良效。
提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抑菌、抗炎、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有一定的止泻、镇静、镇痛和抑制肠运动等作用。
既能消灭引起湿热下痢的病原微生物,又可减轻或缓解肠道感染引起的面部炎症病变及不适,还能促进抗感染免疫功能,从多方面影响感染过程,从而取得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白头翁汤临床应用消化系统疾病1.1痢疾韩氏等以白头翁汤灌肠治疗急性菌痢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8例原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易本法治疗。
基本方:白头翁15g,黄柏、秦皮各12g,黄连6g。
兼恶寒发热表邪未解、里热炽盛者,加葛根、银花;腹痛里急明显者,加木香、槟榔;腹痛拒按、苔厚腻挟食滞者,加枳实、山楂;壮热口渴、烦躁舌绛者加生地、丹皮。
用法:水煎30分钟,取汁250ml,保留灌肠,日12次,待痢止后继用12天后停药。
结果:治疗最短1次见效,2次症状控制,治疗时间最长5天,在症状控制方面,腹痛、里急后重之症状消失平均时间为1天,大便正常平均3天。
34例中痊愈30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
陈氏以白头翁汤等三方治疗急性菌痢144例,其中白头翁汤加减组70例,香连丸组70例,白头翁汤原方组4例。
加减方组成:白头翁15g,黄柏、秦皮各10g,甘草6g。
每日一剂,五日一疗程。
香连丸组:黄连、木香各100g,吴茱萸50g。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
成人每日1218g,早晚分服。
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黄柏、秦皮各10g,黄连6g。
水煎服,成人每日一剂。
经治疗加减方组治愈46例,好转23例,无效1例;香连丸组治愈34例,好转27例,无效9例;白头翁汤组治愈3例,无效1例。
周氏小于3大于用本方治疗痢疾病人216例,临床治愈177例,好转26例,无效13例。
主证经13天治疗,70%得到缓解,7天后90%以上病例症状消失。
细菌培养3末后全部转阴。
方氏小于4大于用本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白头翁、黄芩、黄连、鸦胆子、原子朴、藿香)治疗阿米巴痢疾116例,结果:痊愈114例,占98.28%,无效2例。
平均住院10.25天。
作者认为方中白头翁、鸦胆子为治疗本病的主药,配藿香能减轻鸦胆子的副作用。
并列举加减法:恶寒高热者,加葛根、银花;下痢赤多者,加生地榆;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腹痛甚者,加白芍。
蔡氏以本方保留灌肠为主治疗阿米巴肠病136例。
全部病例经大便培养阿米巴滋养体均为阳性。
处方:白头翁30g,秦皮12g,黄柏12g,黄连10g,银花30g,紫花地丁30g,大黄6g。
首剂加水400ml,煎煮取汁300ml,二剂加水100ml,煎煮取汁100ml,两煎混合待凉后,取药汁200ml保留灌肠。
大便常规以脓球为主,则加重三黄用量,同时加用地锦草30g,丹皮10g;大便以红血球为主者,则方中加用地榆炭10g,大黄改用熟大黄。
急性发作者,每日保留灌肠2次,3日后改为日1次,5天为一疗程,慢性患者一般需2个疗程,病程1年以上者,需加用一个疗程以巩固。
治疗过程中视患者病情而同时配合抗炎、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3次,阿米巴滋养体均为阴性,随访1年未复发)128例,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培养阿米巴滋养体为阴性,停药后仍有腹部隐痛、便溏)6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8%。
戴氏报道用本方合阿胶甘草汤再加苦参内服或用白头翁、连翘、黄柏、栀子水煎作保留灌肠,治愈2例患慢性阿米痢疾反复发作15年之患者。
1.2溃疡性结肠炎丁氏以本方合桃花汤加味治疗 6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处方:白头翁30g,赤石脂20g,姜炭、粳米各15g,秦皮9g,黄连、黄柏、乳香、没药各6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三次,去渣,混匀,分早晚二次温服,30天为一疗程。
服用中药期间停服其它一切药物。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随症加减。
结果67例中,基本治愈58例,好转7例,无效2例。
疗程最短30天,最长121天,平均75.5天。
经治疗后对距医院较近的24例进行2年以上随访,仅1例因出差,饮食不节而复发。
徐氏等以本方加减浓煎成200ml,灭滴灵0.6g研粉加入汤剂内每晚保留灌肠一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并嘱病人转动身体,使药物充分接触所有病变粘膜,一个疗程14天,休息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体弱者给予支持疗法。
治疗期间观察记录腹泻次数,烘便性状及体征的变化,疗程结束后休息数天再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结果:保留灌肠最少14天,最多46天,平均32.62天,腹痛消失天数242天,平均11.10天。
临床腹泻症状改善527天,平均10.5天。
大便常规脓细胞消失315天,平均10.98天。
住院天数31164天,一般住院2个月以内,平均56.46天。
临床痊愈11例,好转4例。
唐氏以治疗本病以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苦参各30g,黄连、黄柏、秦皮、地肤子各20g,当归20g。
有血便或大便潜血阳性者加地榆15g。
水煎取汁100ml150ml,保留灌肠,每晚临睡前1次。
药液以40℃左右为宜,灌肠部位的深浅视乙状结肠镜检的病灶部位而定,灌肠后嘱患者翻转身体,保留12小时,7天为一疗程,一疗程未愈者,休息3天,进行下一疗程。
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2个疗程后结肠镜检正常者)22例,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结肠镜检部分改善)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
治疗时间多为12个疗程。
卢氏治愈2例证属湿热内蕴,大肠传导失司者。
认为本主可清化血热,燥湿止痢,灌肠有灭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溃疡修复之功效。
乔氏用中药治疗1165例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达94.76%,其中属于湿热壅滞者以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收到良效。
宋氏小于12大于用白头翁汤加减内服,兼用青黛散作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17例,总有效率为96.7%,认为此疗效较好,不仅症状消失,肠道溃疡亦完全恢复。
1.3慢性结肠炎张氏等以本方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120例,方药组成:白头翁30g,黄柏15g,黄连15g,秦皮20g。
出血者加云南白药1/2支,溃疡者加锡类散1/2支。
中药煎至150ml,使用前加入中成药保留灌肠,日1次,药液38℃42℃。
16天为一疗程,未愈者隔1周再行第2疗程治疗。
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3个月后结肠镜检正常)82例,有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均改善)36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8.3%。
治疗时间最长3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平均1.8个疗程。
韩氏等以本方治疗慢性结肠炎35例。
急性期处方:白头翁、黄芪各30g,秦皮、炮姜炭、黄连、木香、黄柏各6g,丹皮、大黄炭、当归、生薏仁各10g,虎杖、山楂炭、银花炭各15g。
日1剂;对照组口服偶氮磺胺吡啶1g,日4次,吡呱酸片0.5g,灭滴灵片0.4g,强的松10mg,日3次。
10天为一疗程。
缓解期:治疗组以健脾、理气、活血之法为治;对照组给予偶氮磺胺吡啶片0.5g,日2次。
30天停药。
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2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6.1903,p小于0.05)。
认为湿热内阻是本方的重要病因之一。
运用加味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导滞化瘀,可以有效地祛除湿热,改善气血运行,促进炎症吸收及溃疡愈合,并认为在大队清热药中恰当地伍用温中散寒药,一方面可防止苦寒药再度损伤脾胃,另一方面有助于湿热的蠲除。
韩氏等以加味白头翁汤水煎日1剂灌肠(大黄炭30g,败酱草60g,五倍子20g,煎取150ml,加云南白药6粒摇匀,每晚灌肠1次,缓解期用自拟肠胃康水丸,日2次,每次6g。
结果总有效率为93.8%。
郑氏报道张伯臾认为本方的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腹鸣、甚则粪便会有粘液,脓血及不消化的食物等,他按中医辨证施治52例,其中湿热蕴结型均用白头翁汤加味,热重于湿加金银花、赤芍、红藤、败酱草、蚂蚁草等;湿重于热加苍术、厚朴、苡仁、车前子等;夹食滞者加槟榔、枳实、山楂、神曲等。
黄氏小于17大于用中药为主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37例,其中湿热内蕴者18例,证见发热、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大便挟血、粘液、苔黄腻,脉濡数。
方用白头翁汤加车前子、枳壳、木香、瓦楞子,共进5剂后1年未发。
1.4鼠伤寒肠炎王氏小于18大于等治疗沙门氏菌肠炎32例,约65%为院内感染,发病以68月份多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全身中毒症状等,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增高,多在1020乘以109/L,大便细菌培养伤寒沙门氏菌阳性。
治疗以中药为主,对有脱水、酸中毒者先予以纠正体克和电解质紊乱,在此项上均采用中药白头翁汤加减内服,对呕吐频繁不能内服者,采用灌肠治疗。
中药组成:白头翁510g,黄柏36g,黄连13g,秦皮510g,茯苓610g。
如发热重加银花515g,连翘510g;恶心、呕吐重加陈皮36g,竹茹36g;大便频加白术510g,大便下血多加贯众炭510g,槐花510g;腹痛重加芍药610g,甘草3g。
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
结果:治愈(体温正常,吐泻止,大便常规正常)28例;好转(体温正常,精神、食欲改善,大便次数减少50%)3例,无效1例。
张氏等以本方加味(白头翁9g,秦皮、黄连、黄柏各4g,木香1g,二花10g,地榆5g。
此为体重10kg患儿量,应用时按体重比例适当增减药量。
水煎至4050ml,分2次以细导尿管入肛门1015cm,每日1剂,应用37天。
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连翘、黄连各6g,甘草3g,白头翁9g,丹皮、赤芍各5g,二花15g。
用法同上。
治疗结果:76例患者中,发烧者62例0.56天退烧,平均3.2天,泻止或脓血便消失2.59天,平均4.2天;总住院时间514天,平均6.1天。
病愈或好转出院75例,死于败血症多器官衰竭者1例。
1.5其他王氏报道了上海中医医院沈丕安主任医师治疗肝脓疡经验,其中1例以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30g,秦皮15g,黄柏9g,川连3g,苦参30g,生大黄(后下)5g,柴胡6g,川朴5g,枳壳6g,郁金12g,白芍12g,木香6g,甘草3g,大枣5枚。
治疗半月胁痛消失,体温血象正常。
B超脓疡影减小,给予清热化湿,疏肝活血之法,仍以白头翁汤加减,20剂症大减,后带药出院治疗月余停药半年复查B超,肝脏正常。
另1例亦以本方加减治疗:白头翁9g,秦皮、黄柏各9g,茵陈、苦参各9g,柴胡、郁金各9g,丹参、功劳叶各15g,乌梅9g。
上方出入治疗三月余,诸症减,后加丹皮、知母、莪术各9g,治疗一年后B超示肝脏正常。
作者认为肝脓疡属肝前痈范畴,与湿热、瘀血、虫毒有关,白头翁汤加味正可达到清热解毒、化湿杀虫之目的。
汤氏治疗1例浅表性胃炎,用白头翁汤原方去黄柏、秦皮加白芍、枳壳、木香、瓦楞子,共进5剂后1年未发。
泌尿系统疾病周氏等经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1545g,黄连612g,黄柏1218g,秦皮1020g,滑石1030g,土茯苓3060g,车前子(布包)1530g,生甘草610g。
)治疗急性肾盂肾炎42例。
剂理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增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法:小腹胀痛者加川楝子、小茴香行气止痛;热重者加公英、银花以增台清热解毒之力;尿血者加大黄、蒲黄、琥珀末(冲)止血,生地凉血止血;恶寒发热者加柴胡、黄芩和解退热,疏利三焦;膀胱刺激明显者加木通、白芍、王不留行、瞿麦利尿通淋止痛;腰酸因痛者,加川断、杜仲、桑寄生滋肾壮腰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