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综述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提取、酶工程技术、动态连续逆流提取及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半仿生提取、新型吸附剂电泳、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RRLC)和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亲和色谱、分子烙印亲和色谱、免疫亲和色谱、生物色谱、分子生物色谱、细胞膜色谱、多维组合色谱、萃取与色谱技术联机耦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膜分离、分子蒸馏技术及双水相萃取等新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进展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提取其有效成分并进一步加以分离、纯化,得到有效单体是中药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天然产物中分离有效成分,并发展新药和寻找先导化合物是药物开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显示极大的应用前景,使中医药工业更加生机盎然。
以下笔者将这些新技术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1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取药材中的药效成分,避免药效成分的分解流失和无效成分的溶出。
随着现代化工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现代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中药生产中来,大大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使中药制药工业技术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SFE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成分进行萃取的新技术。
以CO2为流体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超临界状态下的CO2的极性与正己烷相似,所以最适合用于溶解亲脂性、低沸点的物质,如挥发油、烃、酯、内酯、醚及环氧化合物等,是目前解决中药制药工业中挥发性或脂溶性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有效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
发展中药制剂的新技术、新设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效能,需要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
以下是几个发展中药制剂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例子:
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利用超临界流体(常见的是二氧化碳)作为提取介质,能够高效地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高选择性、无残留溶剂等优点。
2. 纳米粒子技术:通过纳米技术将中药有效成分转化为纳米颗粒,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并改善药物释放速度和效果。
3. 电化学技术:通过电化学方法调控中药制剂的成分和结构,实现药效的增强、毒副作用的降低,例如电化学纳米处理、电化学合成等。
4. 3D打印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控制中药制剂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实现个性化定制和释放控制,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适应性。
5. 远红外干燥技术:利用远红外辐射进行中药烘干,可以快速、均匀地脱水,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和氧化反应。
6.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HPLC技术能够精确分离和定量中药
制剂中的成分,有助于质量控制和指导配方设计。
7. 自动化生产设备: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如自动包装机、自动灌装机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操作风险,确保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入将有助于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安全性和效能,并推动中药现代化。
在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时,需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可行性以及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的影响,并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以确保中药制剂的合规性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研发和技术交流,促进中药制剂领域的创新和协作。
与传统煎煮法相比,现代中药提取技术具有哪些优势?

与传统煎煮法相比,现代中药提取技术具有哪些优势?中药成份十分复杂,需要靠提取其有效成分并进一步加以分离、纯化,才能得到有效单体。
中药提取就是利用一些技术提取其中有效成份,使得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使中药的效果得以发挥。
业内表示,中药的提取是中药生产过程重要的单元操作,其工艺方法、工艺流程的选择和设备配置都将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和临床效果,因此必须加以重视中药提取环节。
传统的离心法、板框过滤法、澄清剂法、醇沉法、树脂吸附法等工艺无法对中药提取液进行有效的澄清和提纯精制,同时还存在如过滤困难堵塞快、树脂堵孔、醇沉溶剂消耗大、高温浓缩时能耗高、生产提取废水量大、造成环保负担等问题。
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包括水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改良明胶法、回流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升华法等。
其中水煎煮法是较常用的方法。
据了解,煎煮法是我国较早使用的传统浸出方法,所用容器一般为陶器、砂罐或铜制、搪瓷器皿,不宜用铁锅,以免药液变色。
直火加热时可时常搅拌,以免局部药材受热太高,容易焦糊。
煎煮法较为简便,药中大部分成分可被不同程度地提出,但含挥发性成分及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的中药不宜用该方法。
另外,对含有多糖类的中药,煎煮后,药液比较粘稠,过滤比较困难。
业内如是表示。
近年来,随着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应用于中药提取分离中的高新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中药絮凝分离技术、半仿生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分子蒸馏法等。
与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相比,现代的提取方法具有提取物纯度高、操作简单、节能、生产周期短、无溶剂残留、产品质量高,易发现天然植物中新的活性成分,减少损失易挥发组分或破坏生理活性物质等优势。
同时,中药提取设备也在不断升级。
例如,有的中药提取机利用超声产生的空化效应,加速了溶剂进入细胞,并使用细胞内的化学成分快速地转入溶剂,使细胞内外出现浓度差,促使化学成分从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中扩散,再通过分离,达到提取中成药成分的目的。
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及应用

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及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化学的提取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些提取方法不仅提高了中药的利用率,更使得中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化学提取方法及其应用。
一、煎煮法煎煮法是最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适用于大部分中药材。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温水浸泡药材,使其中的有效成分溶出。
煎煮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大量药材的提取,但对某些挥发性成分或热敏性成分的提取效果不佳。
二、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的振动能量,加速药材中有效成分的释放和溶出。
该方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时间短、对热敏性成分影响小等优点,但也存在设备成本高、对药材质量要求高等局限性。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为萃取剂的提取方法。
超临界流体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和渗透能力,能有效地萃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该方法适用于挥发性成分和热敏性成分的提取,但对设备要求较高,且萃取剂的成本也较高。
四、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一种利用半透膜进行物质分离的技术。
在中药提取中,膜分离法可以用于物质的分离、浓缩和纯化。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分离效果好等优点,但膜的成本较高,且对物质纯度要求较高。
五、分子蒸馏法分子蒸馏法是一种以分子为单位进行蒸馏的分离技术。
该方法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物质的分离,能有效地去除杂质,提高产品的纯度。
但分子蒸馏法的操作温度较高,对某些热敏性成分的影响较大。
六、应用实例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药材和所需提取成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挥发性成分较多的药材,可选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对于热敏性成分较多的药材,可选用超声波提取法或膜分离法;对于需要高纯度产品的提取,可选用分子蒸馏法或膜分离法。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化学的提取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药材的特点和所需提取成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以提高中药的利用率和应用范围。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 不断优化提高中药成效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不断优化提高中药成效中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往往存在于微量,提取这些有效成分是充分发挥中药疗效的关键。
为了优化和提高中药的成效,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改进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
I. 中药有效成分的重要性中药的疗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并且能够在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
然而,中药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杂质和非活性成分,如果不能对有效成分进行有效提取,中药的治疗效果将受到限制。
II. 传统提取技术的局限性传统的中药提取技术主要包括水提、醇提和溶剂提取等方法。
尽管这些技术能够提取出一定量的有效成分,但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首先,传统提取方法效率低,往往无法完全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其次,传统提取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不仅有害环境,而且对中药成分具有破坏性。
III. 现代提取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为了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和纯度,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是一些现代中药提取技术的改进与创新:A. 超声波提取技术超声波作为一种物理作用,能够在中药材中产生剧烈的机械振动,从而促进有效成分的释放和提取。
相比传统提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不需要大量有机溶剂,并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提取过程,大大提高了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B. 蒸馏提取技术蒸馏提取技术将中药材制成蒸馏液,然后通过蒸馏过程将有效成分分离出来。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去除非活性成分和杂质,使得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纯度更高。
同时,蒸馏提取技术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C. 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是指在高压和高温条件下,将液体或气体调节到临界状态,利用其流体特性进行提取。
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其提取效率高、纯度高,对中药成分具有较小的破坏性。
IV.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改进和创新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药提取智能化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要探讨中药提取智能化绿色制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药提取的背景和意义。
中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且在民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药提取智能化绿色制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意味着我们在传承中药文化的也要推动其现代化、产业化,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提高中药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探讨中药提取技术的发展趋势时,我们需要从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开始,如水煎、酒精提取等,逐步过渡到现代的智能化绿色制造技术。
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存在着提取效率低、工艺复杂、环境污染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我们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中药提取工艺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在中药提取智能化绿色制造中,关键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化工艺控制、绿色溶剂替代、高效分离技术、智能化设备等。
智能化工艺控制可以通过传感器、控制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提取过程的精准控制,提高了提取效率和产品质量。
绿色溶剂替代则是指使用无毒、无害、可降解的替代溶剂,在保证提取效率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高效分离技术是指在提取后对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的技术,以保证中药提取的纯度和质量。
智能化设备则是指应用先进的工业设备和自动化技术,实现中药提取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在探讨中药提取技术的发展趋势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中药提取智能化绿色制造的产业化进程。
在我国,中药产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与现代化的智能化绿色制造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推动中药提取智能化绿色制造的产业化,不仅可以提升中药产业的整体水平,还可以促进中药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可以加大对中药提取智能化绿色制造技术的研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力度。
还可以加强对中药产业链的监督和管理,保障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文章的总结部分,我们不仅回顾了中药提取智能化绿色制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历程,还梳理了中药提取技术的核心要点。
酶工程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酶工程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实践案例
酶解法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酶解法能够选择性降解植物细胞壁,提 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酶转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酶转化技术能够通过酶促反应将 无效或低效成分转化为有效成分,提高提取物的药效。
酶固定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酶固定化技术能够将酶固定在载 体上,实现连续化提取,提高提取效率。
酶工程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研究方向:深入 研究酶的特性和 作用机制,发现 新的酶品种和用 途。
发展趋势:开发 高效、环保的酶 提取和纯化技术, 提高中药提取的 效率和纯度。
技术创新:探索 酶工程技术与其 他生物技术的结 合,如基因工程、 蛋白质工程等, 以实现更广泛的 应用。
产业应用:加强 酶工程技术在中 药提取和制药领 域的应用研究, 推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和升级。
促进中药现代化:酶工程技术的引入可以推动中药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升级,提高中药产业的科技 含量和竞争力,促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酶工程技术对中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单击添加标题
提高中药提取效率:酶工 程技术能够通过酶的催化 作用,加速中药有效成分 的提取过程,提高提取效
率,降低生产成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击添加标题
优化中药品质:酶工程技 术可以通过定向修饰和改 造酶,提高酶的稳定性和 活性,从而提高中药有效 成分的提取率和纯度,优
酶工程技术对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提高中药提取效率:酶工程技术能够高效地分解和转化植物细胞壁,释放出更多的有效成分,从 而提高中药提取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酶工程技术可以降低中药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物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 济效益。
优化中药品质:酶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控制酶的活性和浓度等参数,实现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定向提 取和纯化,从而提高中药品质。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提取与分离方案

制药行业中药现代化提取与分离方案第1章引言 (4)1.1 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4)1.2 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4)第2章中药原料的选择与预处理 (5)2.1 原料的选择标准 (5)2.1.1 品种与来源 (5)2.1.2 质量要求 (5)2.1.3 采收季节与时间 (5)2.2 原料的预处理方法 (5)2.2.1 清洗 (5)2.2.2 粉碎 (5)2.2.3 干燥 (5)2.2.4 筛分 (6)2.3 原料质量评价 (6)2.3.1 外观质量 (6)2.3.2 理化性质 (6)2.3.3 有效成分含量 (6)2.3.4 污染物检测 (6)第3章中药提取技术 (6)3.1 溶剂提取法 (6)3.2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6)3.3 蒸馏法 (6)3.4 离子液体提取法 (7)第4章中药分离技术 (7)4.1 沉淀法 (7)4.2 萃取法 (7)4.3 膜分离技术 (7)4.4 大孔树脂吸附法 (7)第5章中药有效成分的精制与纯化 (7)5.1 结晶技术 (7)5.1.1 冷却结晶 (8)5.1.2 蒸发结晶 (8)5.1.3 盐析结晶 (8)5.2 吸附技术 (8)5.2.1 活性炭吸附 (8)5.2.2 硅胶吸附 (8)5.2.3 聚酰胺吸附 (8)5.3 凝胶渗透色谱法 (8)5.3.1 凝胶渗透色谱原理 (8)5.3.2 凝胶渗透色谱仪器与操作 (8)5.3.3 GPC在中药有效成分精制中的应用 (8)5.4.1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原理 (8)5.4.2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器与操作 (8)5.4.3 PreHPLC在中药有效成分精制中的应用及优化 (8)第6章中药组合成分分析 (9)6.1 指纹图谱技术 (9)6.1.1 指纹图谱的建立 (9)6.1.2 指纹图谱的解析 (9)6.1.3 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9)6.2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9)6.2.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 (9)6.2.2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 (9)6.2.3 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联用技术 (9)6.3 核磁共振技术 (10)6.3.1 一维核磁共振(1D NMR)技术 (10)6.3.2 二维核磁共振(2D NMR)技术 (10)6.3.3 核磁共振技术在中药组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10)第7章中药提取与分离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0)7.1 质量控制指标 (10)7.1.1 有效成分含量:以药效学为基础,确定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范围,作为评价提取与分离过程效果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是 中华 民族 几千年 灿烂文 化 的瑰 宝 , 中华 民族 的繁 衍 昌盛做 出了不 可磨 灭 的贡献 。 当今 科 学 技 为 术 的高速进 步给 中药 的发展 带来 了 良好 的机 遇 , 应用现 代科 学技 术 手段研 究 中药是 其 发 展途径 。提高 中药 的质 量 , 统而神 秘 的中药工业更 加生机盎 然 , 使传 进入 国 际市场 , 中 中药有 效成 分 的 提取 分离 过 程是 其 关 其
Ma. 0 0 y2 1
21 0 0年 5月
文章编号 :64 36 (0 0 0 40 4 3 17 422 2 1 ) 2 8 4 3 3
现 代 中药 提取 分 离 新技 术
肖淑 娟 于 守武 ,
(.河北理工大学 轻工学院, 1 河北 鹰L 6 0 92 河j 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 , l0 3 0 ;. t J 河北 唐山 0 30 ) 6 09
较低的缺点。劳燕霞等 比较麻黄挥发油的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 C : O 流体萃取 两种方法时发现 , 这两种提 取方法对提取的挥发油无论在成分还是其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 , 超临界 C O 流体萃取挥发性成分得率 为 21 , .% 这个结果 比20 00年版《 中国药典》 附录中水蒸汽蒸馏法的 0 1 . %高近 2 0倍 。C nQ a 等 在用 a un 超 临界 萃取 技术 去 除人 参 中六氯 苯 ( H 等 九种 有机 氯杀 虫剂 ( C s 成分 时发 现 , B C) O P) 使用 该方 法 进行人 参 中
化现 象 , 态变化 , 无相 低温操 作破坏 有效成 分的可 能性 小 , 能耗 低等 。 上海 原子核所 用 截 留分 子量为 1 的超滤 膜提取 银杏 叶 中的黄 酮甙 , 2 万 得到 淡黄 色的结 晶体 , 替代 了原 来用 的醇沉 工 艺。他 们还用 截 留分 子量 为 7万 的超滤 膜对炒 积 壳 中药液 进 行超 滤 除 杂质 的试 验 , 液含 固 药
有机氯 杀 虫剂 的检测 和分离 具有 快速 、 有效 、 捷 的优 点 。 便
3 大 孔 吸 附树 脂 分 离技 术
大 孔 吸附树脂 是 7 0年代 末发 展起 来 的一类 有机 高 聚物 吸附剂 , 年来该 技术 逐 步应 用 到 中药有效 成分 近 的提取分 离 过程 中 J 。大 孔 吸 附树 脂 是 一 种 不 含 交 换 基 因 、 有 大 孔 径 结 构 的有 机 高 分 子 聚合 物 的 吸 附 具 剂 , 过吸 附性 和分子筛 原 理 , 通 有机 化 合物 根据 吸 附力 的不 同及 分 子量 的大小 , 大孔 吸附 树脂 上 经 一定 的 在 溶 剂洗脱 而 达到 分离 的 目的。魏英 勤 等 ¨ 考察 了利 用 D 2 1型 大孔 树 脂 分 离 纯 化 黄 连 季 铵碱 , 连提 取 A0 黄
合物 以及蛋 白质、 淀粉、 多糖 、 纤维素等 , 其分子量从几十到几百万。一般来讲高分子量的物质主要是胶体和 纤维 素等非 药效成分 或药效 较低 的成 分 , 物有效 成分 的分子 量一般较 小 , 药 仅有几 百 到几千 。超滤 膜分离 技
术正 是根据 分子质量 大小来 实现分 离提纯 目的的。其 特点 是 : 效 膜面 积大 、 速快 , 有 滤 不易 形成 表 面浓 度 极
第3 2卷
第 2期
河 北理 工大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 fH b i oyeh i ies y( a rl c n eE io ) o r a o e e P lt ncUnv ri N t a S i c dtn c t u e i
V 13 N . o 2 o2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ue ri l l d x atnS E 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 目 Spr i aFu tco ,F ) ct iE r i c 标组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流体( 溶剂 ) 在临界点附近某 区域( 超临界 区) 内与待分 离混合物中的溶质具有异常相平衡行为和传递性能 , 且对溶质的溶解能力 随压力 和温度的改变在相当宽 的 范 围内变动来 实现分 离 的。 目前可作 为超 临界流体 的物质有二 氧化碳 、 、 水 乙烷 、 二氧化 氮 等 , 中二氧 化碳 其
影响。结果表明 , 与其它方法相 比, 其萃取速度快 、 效率高。沈平婊 等使用微波萃取技术对刺五加 、 ¨ 葛根、
五 味子 等 中药 选择 不 同药用部位 , 用化 学分 析 指标 跟踪 、 采 药效 学 平 行试 验 的评 价 方 法 , 开 了 比较 系统 的 展
工艺技术研究。得出: 经微波辐射后能较好地富集药材 中的有效成分 , 且萃取时间短 、 溶剂用量少 、 有效物质 易溶出 , 具有操作简便 、 提取过程中环境清洁 、 易于实现 自 动化生产控制等优点。
液在 D 2 1大孔树 脂上 能完 全吸 附 ,0 乙醇 即可洗 脱 , A0 2% 可用 作 黄连 季 铵 碱 的分离 纯 化 。谢 扬 等 …1 用大 利
孔 吸附树 脂 富集 虎杖甙 , 眼于虎杖 甙 提取分 离 的工 业 化生 产要 求 , 着 以水 和 乙醇 为 溶媒 , 功地 将 虎 杖 甙从 成 虎杖 中提 取分 离 出来 , 品纯 度在 9 % 以上 , 产 8 产率 亦在 18 以上 。江 涛涛 等 ¨ 用 S8大孔 吸 附树脂 提取 .% 利 - 纯 化何首 乌 中二苯 乙烯 苷 , 5 % 乙醇 洗脱 , 用 0 洗脱 率 达 到 9 % , 品纯 度 可达 7 % , 树 脂 再 生 能力 较 强 , 0 产 0 且
用。
4 分 子 印 迹 分 离 技 术
、
分子 印迹 分离 技术 就 是 以待 分 离 的化合 物为 印迹 分 子 ( 也称 模 板 、 物 ) 制 备对 该 类 分 子 有选 择 性 底 , 识别 功能 的高 分子 聚合物 一分 子印迹 聚合 物 , 然后 以这 种分 子印迹 聚 合 物 ( Is 为 固定 相 来进 行 分 离 的技 MP) 术 。利用 MIs 以分离 富集 中草药 活性 成分 , 以伪 昧 黄碱 和降 麻 黄碱 为模 板 的分 子 印迹 聚合 物 ; P可 如 以苦参 碱 、 酮类 、 类 等为模 板制备 的分 子 印迹 聚合 物 都 可 用 于相应 药 物 的提取 与分 离 。何 锡 文 u 黄 萜烯 副等 以 中药 黄栌 的主要 成分 菲瑟 酮为 印迹分 子 , 功 的分离 了菲瑟 酮及其 相似 物质 槲皮 素 。周 春 山 刮等将 分 子 印迹技 成 术用 于 中药虎杖 提取 物 中自藜 芦醇 的分 离 , 得 到 了 良好 的效 果 。G ogo T edr i 1 等利 用 槲 皮 素 和 取 eri hooi s7 s d 【] 芦丁 为模板 分 子对茶 叶 、 汁 中相 似结 构 的类 黄酮 物质 进行 了富集 , 后用 高效 液 相 色 谱 进行 检 测 , 得 了 桔 然 取 理想 的效果 , 明 了分子 印迹 技术 能够 有效 的 分离 自然 界 中的黄酮 类物 质 。 说
收 稿 日期 :0 9 7 8 20 4 4 33
第 2期
肖淑娟 , : 等 现代 中药 提取 分离新 技术
8 5
品质量 好 、 收率 高 , 免 了传 统 工艺需 多次 萃 取浓 缩 , 避 能耗 大 、 间长 、 质 ( 状 物 ) 量 高 、 时 杂 蜡 含 有效 成 分 含 量
l 超 滤膜 分 离技 术
超滤膜 分离技术 … 是一种 以多 孔性 半 透 膜 作 为分 离介 质 的膜 分离 方 法 , 有 分 离 大 范 围分 子 量 的特 具
点 。 中药 的化学成分 非常复 杂 , 常含有无 机盐 、 通 生物 碱 、 氨基 酸和 有机 酸 、 酚类 、 类 、 甙 、 酮 皂 甾族 和萜 类 混
量可 下降 3 %-0 , 到 了预期 的效果 。叶 勇等 利用 超滤 膜技 术对 复 方 中药丹 参 芍药 水煎 液 进行 分离 , 0 6% 达 考察 其有效 部位分离 的最适 条件参 数 , 结果 以 10 0 a的超滤膜 分离 时获得 的产 品纯度 高 、 失小 。 00 D 损
2 超 临 界流 体 萃பைடு நூலகம் 技 术
微波萃取技术用来提取 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应用 日 趋活跃 , 此项技术用于中药成分的提取已涉及黄酮 、 葱 醒、 昔、 皂 多糖 和苷 , 和挥发 油 、 物碱 、 机 酸等 多娄化 学成 分 。 萜 生 有
剂、 粒径 、 品湿 度 、 波 功 率 及 照 射 时 间 等参 数 。所 得 提 取 物 与 传 统 方 法 相 当 , 只 用 了 3 。刘 成 梅 样 微 但 0s 等 。用微 波辅 助萃取 技术从 生姜 中提 取姜 辣素 , 讨 了不 同微 波 功率 、 间 、 液 比、 探 时 固 颗粒 度 等对 提 取率 的
无毒 无腐蚀性 , 临界 条件适 中 , 故应 用最为普 遍 。超临界 C 取技 术 与传 统 的分离 技 术相 比 , O萃 具有 适 用范 围广 , 对原料 成分无 破坏 、 产 品和环境 无污染 、 取效 率高 和操作 方便 等优 点 J 对 提 。钱 国平 等 采 用 了超临 界C, O 萃取 ~硅胶柱层 析法对 黄花蒿 中抗疟 活性 成 分 的青 蒿 索 的研究 发 现 , 该法 得 到 的青 蒿 素 纯 度 高 、 产
5 微 波 萃 取 技 术
微 波萃 取 ( ir aeE t co , Mco v xr tn ME) 叫微 波辅 助 萃取 ( c w v w ai 又 Mio ae—As t xatn MA , 一种 r ss dE reo , E) 是 ie i
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萃取技术¨ 即用微波能加热 与样品相接触的溶剂 , , 将所需化合物从样 品基体 中分离 出来并进入溶剂 , 是在传统萃取工艺 的基础上强化传热 、 传质的一个过程 。通过微波强化 , 其萃取速度 、 萃取 效率及萃取质量均比常规工艺好得多。Ba e A 1从可可叶中提取可卡因和苯甲酰芽子碱 , r ht ] c 9 考察 了提取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