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1 【教材简解】这局部主要教学内容是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

此外,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例题以两个小朋友购置玩具火车和汽车为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通过比拟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口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构造。

“想想做做”一个安排了7道题。

以到达稳固和拓展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目的,并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目的预设】1、使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理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重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口算方法的过程,并通过与别人的合作交流,选择合理的算法;重视学生的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才能。

【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游戏,唤醒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并在生活情境中,理解估算和精算的意义和作用。

然后学生在尝试探究过程中,进展知识迁移,通过浸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理解和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方法。

最后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自己读题分析^p ,让学生在考虑交流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通过创设问题,促进学生估算才能的进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唤醒旧知1、口算抢答。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4、《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一)复习准备1、口算.6+9 ?27+2 ?65+432+602、笔算(竖式计算)34+1223+143、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

出示图,学生观察,两个班一共多少个人?能合乘一辆车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用竖式怎样计算。

师:36和35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生:36是由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生:个位是?6个一加?5个一,得?11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1满十了吗?生: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1满十了。

师:11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2)边摆边算师:个位6加5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师:个位上还有1个一怎么办?生:留在个位上。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1。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生: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师:最后得71。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6加35,个位6加5得11,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1;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91—92例一,练习十九第一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

教材在91页呈现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做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

图中给出了二年级四个班各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提供了现实背景。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构建起适合自己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算法多样化,感受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为了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以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生机。

1、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探索的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的引入以鸟岛美丽的画面,配以声音吸引学生,接着创设了去鸟岛参观的情境,观看鸟的动态的形象。

在练习中,把枯燥的练习题变成了一分钟比赛的形式、鸟儿出题、购买鸟岛纪念品一系列有趣、有挑战性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好胜的心理,从而诱发他们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2、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学习呈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个性化学习,由于学生生活情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

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设计合理的“乘船方案”,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交流,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

这一环节,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不同的想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瓯海区郭溪一小姓名:周胜丹【教材分析】“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本课教材是以解决乘船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坐船出游”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和“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这两个问题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并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口算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探索两位数加法不同的口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已经不存在困难。

而口算速度的快慢,则直接影响着后面笔算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会影响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

因此,寻找一种简便的口算方式提高口算能力是这节课的重点。

同时,我们知道要提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速度,通常要“直接从高位算”起,这样比较符合算式的观察和数的书写顺序。

而学生却因为长期受笔算的影响,“直接从个位加起”的算法已经根深蒂固。

为了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特意采用了“听算”这样一种口算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听算的过程中,感悟“直接从高位算起”算法的优越性。

【设计理念】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学习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因此,本课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坐船出游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

在本课的设计中,让学生在“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中自主探究,体验算法多样化,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中感悟最佳的方法,实现方法优化。

教学设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设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设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完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92、93页“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例 1、例 2 及相对应的练习。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在万以内数的理解以及 100 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的根底上教学的,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稳固了数和计算的相关学问,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计算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表现了二年级同学预备去鸟岛的情境图。

图中给出了二年级四个班各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供应现实背景。

例 1 主要承载的思想是设计乘船方案,由方案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口算,探究不同的口算方法。

在处理这个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索口算方法,全班沟通不同的算法。

经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口算的方法也是多样的过程。

例 2 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其情境是例 1 的进展。

二(1)班、二(2)班全坐下后,船上还剩一些位置,由此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法,并表现了学生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鼓舞学生大胆探究。

“做一做”中的题目是脱离情境后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稳固练习。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估算,能结合问题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

学生不但能精确口算,还能表述口算过程。

在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时候,学生可能表达口算方法上会有困难,难把自己的思索过程说清晰;关于算法多样化,估量学生不肯定能想出很多种口算方法。

所以在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口算方法时,先让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在组织全班沟通,评价时注意学生的听说习惯训练,鼓舞学生精确表述,标准数学语言。

【教学目标】: :1 1 、学问与水平: :使学生经受和把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敏捷、娴熟地选择适当的方法实行计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整合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得数。

2.使学生在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教学预设:一、激活旧知1.口算:15+4= 8+19= 22+3=7+16=15+40= 80+19= 22+30=70+16=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引入新课。

谈话:刚才口算的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大家知道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几加在个位上;个位相加不满10是不进位加;个位相加满10是进位加,这时十位上要加1个十;两位加整十数,几十加在十位上。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1、出示情境图:玩具店有一些模型,小卡车2□元,小火车3□元。

2、两种玩具各买1个,可能要付多少元?3、学生回答。

追问可能是七十多吗?那什么时候和的十位上是五,什么时候是六呢?4、看来这种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个位不进位加和进位加。

5、能说个和的十位是五的算式吗?六的呢?(板书:如21+32、26+38)6、探究“如21+32”这是个位上不进位的加法,怎么口算呢?根据学生交流的算法板书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1)先算个位再算十位(2)先算十位再算个位(3)先加几十再加几小结:前两种方法都是数位对齐相加,后面的方法是拆数相加。

7、探究“如26+38”那如果是进位加你们又想怎么口算呢?请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指名到前面交流。

注意拆数法中不凑十的方法,分析出此种方法的错误。

8、探究“最多多少元”刚才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相信大家也都有了自己喜欢的方法。

两种玩具各买一个,可能要付多少元,我们只举了两个例子,还有其他各种不同的可能现在你也会口算了吧?有没有想过最少和最多呢?最少是?20+30,这我们已经学过了。

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数学教案设计

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数学教案设计

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數學教案設計标题:数学教案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独立完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概念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垂直相加法)3. 实例练习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小明今天买了5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20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式来解答。

步骤二:新知讲解1. 教师解释什么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并举例说明,如:15 + 27 = ?2. 教师教授垂直相加法,即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如果个位相加的结果超过10,则需要向十位进一位。

3. 教师边讲边示范,让学生跟着一起做。

步骤三:实践操作1. 学生自己尝试用垂直相加法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运算,教师在一旁指导。

2.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检查,互相学习。

步骤四:巩固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题目,让学生自行完成。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步骤五:总结回顾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2.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理解并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2. 通过作业和测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6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6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6篇)《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6篇)《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2、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并在与他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算法,还能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算法进行计算。

3、在应用知识的同时,活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实验小学二年二班的学生,很巧的是:老师在长春岭镇中心小学也教二年二班。

所以我有个想法,我们两个班一起去动物园参观好吗?刚才我和你们班主任研究了一下,把所有同学分成4个组:(1)43人(2)39人(3)46人(4)41人,这么多人怎么去呢?(从多种方式选择最实际的一种,即坐客车方便而且便宜。

)师:老师也同意坐客车去,而且把大客车都雇来了。

(教师边贴客车模型边说明)每辆车有85个座位,我雇来两辆车,怎样乘车比较合理?(学生说出两个组乘一辆车后教师马上追问)你想让哪两个组合乘一辆车?(讨论后设计以下三种方案)(一)43+39(二)43+46(三)43+4141+4639+4146+39要想知道哪种方案最合理,就必须算出每种情况下的乘车总人数,如果总人数接近或等于85人,才能既舒服又省钱地到达目的地。

二探索并优化算法43+39怎样计算?(1)独立思考2分钟,你想出几种方法?(2)和小组成员交流并统计你们组共有几种方法?(3)依次选择最好的方法汇报。

(4)自由评价、补充、改善任意一种算法。

(5)按照思考过程把多种算法分类。

可能出现的结论:1、相同数位相加的方法。

43+39=82(其中有的学生先算个位;有的学生先算十位)(40+30=703+9=1270+12=82)2、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方法。

(既把一个数拆为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和另一个数分别相加。

由于计算顺序不同,所以有以下4种算法。

)43+39=8243+39=8243+39=8243+39=82(43+30=73(43+9=52(39+40=79(39+3=4273+9=82)52+30=82)79+3=82)42+40=82)3、凑整十数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本课教材是以解决乘船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坐船出游”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和“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这两个问题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并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口算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探索两位数加法不同的口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已经不存在困难。

而口算速度的快慢,则直接影响着后面笔算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会影响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

因此,寻找一种简便的口算方式提高口算能力是这节课的重点。

同时,我们知道要提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速度,通常要“直接从高位算”起,这样比较符合算式的观察和数的书写顺序。

而学生却因为长期受笔算的影响,“直接从个位加起”的算法已经根深蒂固。

为了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特意采用了“听算”这样一种口算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听算的过程中,感悟“直接从高位算起”算法的优越性。

【设计理念】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学习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因此,本课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坐船出游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

在本课的设计中,让学生在“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中自主探究,体验算法多样化,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中感悟最佳的方法,实现方法优化。

3、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谈论,独立思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在讨论和交流中,让不同地见解、不同地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完善,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地全程对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进行口算;过程与方法:经历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运用“直接从十位算起”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难点】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及优化的感悟【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附后)、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师: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什么呢?课件出示“口算”,师:小朋友的口算能力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2、听算尝试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即对有快!30+40=70 50+10=60 23+20=43 70+15=85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初步感知“直接从十位算起”的计算方法3、揭示完整的课题: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把复习旧知的过程隐含与揭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自然感觉到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又让学生初步感知“直接从十位算起”的计算方法,为探索新知识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师: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小草变绿了,小树发芽了,外面的景色真美!瞧!小朋友们正准备坐船出游呢?2、出示主题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用贴近儿童实际的“坐船出游”的情境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三、收集信息,提出问题1、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师:从这幅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收集信息:生1:有4个班级,各自的人数是23人,31人,32人,39人生2:他们要去鸟岛玩…………2、筛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老师筛选信息并板书班级以及各自人数:1班 2班 3班 4班23人 31人 32人 39人师:根据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数学问题?(1)独立思考(2)汇报交流可能出现的问题有:A、船上一共可以坐多少人?B、这么多的同学一共需要几条船?C、四个班的人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师:如果2个班坐一条船,我们可以怎么安排?(3)讨论解决问题策略,老师进行及时归纳梳理:方案一: 1班,2班坐一条船;3班,4班坐一条船方案二: 1班,4班坐一条船;2班,3班坐一条船方案三: 1班,3班坐一条船;2班,4班坐一条船【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首要环节。

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轻松的交流氛围,并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帮助学生多策略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添加条件,确定研究主题:师:我们知道每种交通工具都有他最大的承受能力,这条船也不例外:每条船限乘68人(板书:限乘68人)。

(1)明确“限乘68人”所表示的含义,最多不能超过68人。

(2)确定研究主题师:以上3种方案是否都行呢?我们先来研究第一种方案。

课件通过动态移动,出示研究主题:1班,2班坐一条船;3班,4班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四、探究算法,学习新知(一)分组自主探究“1班、2班合坐一条船;3班、4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四组分工合作,列出算式第一大组,解决1班、2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第二大组,解决3班、4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2)静静地思考,写出得数,并把方法简单地写在表格里。

比一比,谁想得方法多?(3)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4)写好得小朋友,跟伙伴交流下方法,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也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2、读懂活动要求,列出各自的算式并让学生明确自主探究的方向是:研究“ 23+31=? 32+39=?”有多少种不同的计算方法?3、学生独立思考4、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5、分组汇报交流第一大组:23+31=?主要有以下几种算法:A、20+30=503+1=450+4=54B、23+30=5353+1=54C、笔算师:以上几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第二大组:32+39=?主要有以下几种算法:A、30+30=602+9=1150+11=71B、32+30=6262+9=71C、40+30=7070+1=71D、笔算师:当我们口算的时候,你觉得那种方法比较方便?(经讨论后,擦去笔算的竖式)6、算法的初步优化:这么多的方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之后发现,以上的方法都是从十位算起,进步感知“直接从十位算起”可以提高口算的速度。

【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张扬个性。

但是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更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吸取各种方法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听算练习:要求学生直接写出答案,若有困难可以写出算式后计算;并要求学生尝试从直接从十位算起。

23+36= 12+49=(若发现学生的口算效果不佳,以上两道题目当作适应练习)30+40=70 50+24=7423+32=55 36+53=8932+46=78 15+65=8037+54=91 22+39=612、拓展延伸:(1)解决“如果我们按班级来乘船,怎么安排比较合理?”方案一: 1班,2班坐一条船;3班,4班坐一条船23+31=54(人) 32+39=71(人)不行方案二: 1班,4班坐一条船;2班,3班坐一条船23+39=62(人) 31+32=63(人)可以方案三: 1班,3班坐一条船;2班,4班坐一条船32+23=55(人) 31+39=70(人)不行(2)解决“如果我们按人数乘船,两条船够吗?”39+32+31+23=125(人)讨论“你是怎么算的?”可能有A 、直接从十位算起: B 、两位数加两位数:30+30+30+20=110 如:39+31=709+2+1+3=15 32+23=55110+15=125 70+55=12568+68=136 同样讨论算法(3)这两种方案,你觉得哪种好?让学生从切身感受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案【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展开:听算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计算引发对“直接从十位算起”算法的优势的感悟;拓展延伸问题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及时进行优化,还有是为了对“直接从十位算起”算法进行拓展。

】六、回顾总结1、由老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了什么?2、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体会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好几句话,说一说。

)【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向学生渗透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数学学习思想,而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收获谈体会,更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教学反思】“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数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本节课的教学想通过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乘船问题口算方法解决方法 最好方法1、注重已有经验,体验“多样化”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重要途径。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方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解决“乘船问题”中,对“如果我们按班级来乘船,怎么安排比较合理?”“如果我们按人数乘船,两条船够吗?”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重视比较归纳,实现“优化”方法是多样的,但也有“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

在提倡和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吸取各种方法中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