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识字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州、涌、峰”等15个生字,会写“州、华、岛”等8个字。

正确读写“神州、中华”等11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感知“三字经”式的语言形式,感悟学习汉字的方法。

3.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字词的表达效果。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汉字的独特情感。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理解字词的含义。

2.感受祖国的伟大,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了解祖国的国情。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1)识字:本课15个会认字,可以分组认读后鼻音和前鼻音的字;对比拼读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字、鼻音和边音的字。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8个字,书写时可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规律,把握同一类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与不同点。

2.朗读教学课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因此可以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与体会,可以通过范读、师生对读、打节拍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明快的节奏。

3.理解运用教学时借助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并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说说从每一小节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在情感提升的基础上,回归文本。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字词的表达效果。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汉字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

2.复习词语。

课件出示:神州中华山川黄河长江长城台湾岛海峡民族情谊奋发(1)指名学生认读词语。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齐读或背诵课文。

板块二精读课文,领悟感知1.走进第1小节。

课件出示: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

二年级语文下《识字一》教学设计资料

二年级语文下《识字一》教学设计资料

二年级语文下《识字一》教学设计资料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认识1个偏旁。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春节等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拜、墓、端的字形。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内容:看图学习课文。

要求:1、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2、了解春节等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图片、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都喜欢过年吧!你能说出一年中多少个节日名称?哪些节日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二、看图读文,初知文意1、请同学们认真看图,想一想图上画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2、图文对照,初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四组词,介绍了四种节日。

三、借助拼音,自主合作识字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读音。

3、学习小组内互读互听,进行正音练习。

4、检查交流,读准字音。

四、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对四种节日的理解,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补充学生回答不到位之处。

(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节日场景,可让同学汇报课前预习时从课外读物或网上搜集到的资料。

)五、感情诵读,感受祖国悠久的民族文化。

六作业第二课时内容:学习生字要求: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重点:写字。

难点:拜、墓、端的字形。

课前准备:词卡、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复习字词1、读词语卡片。

2、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三、质疑解疑,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合作解疑;指名朗读,互评互议。

四、生字扩展练习,丰富词汇开火车,进行生字扩词游戏。

五、字形指导及书写学生自学生字字形,汇报交流记忆方法,教师抓重点,指导拜、墓、踏、端的结构和笔顺。

学生动笔之前,提前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然后临写。

【精选】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精选】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精选】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

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重点: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团结奋斗,开拓创新。

一艘满载着大船,正迎着新世纪的大潮,扬帆远航。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小朋友,我们都爱自已的祖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2、板书:识字1 神州谣,边板书边让同学书空。

二、自主探究,学习生字。

1、利用拼音,自由小声读出字词,不会读的找同学帮助。

2、去掉拼音读词语。

3、调动同学的生活积累识字。

比方,各地同学可以结合当地地名认识“州(广州、兰州、苏州)、峡(三峡、海峡)”。

再如,通过“人民路、人民公园、人民小学”等路名、公园、学校名,认识“民”字。

4、“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中有五个生字,可让同学在读这一句时集中认读和识记。

5、让同学通过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如,勇—涌、夹—峡、眠—民、旅—族。

6、字理识记,“州”是象形字,可以先与“川”进行字形比较,再展示“州”的字形演变过程,渗透汉字文化。

7、教师抽查同学自学情况:换偏旁:通涌减一减:眠民加一加:夹峡猜谜语: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

(岛)三、写字指导。

(1)观察发现。

相似的字:川、州。

难写的字:民、族。

(2)重点讲解。

州:第二笔是撇,中竖稍短,右竖要长,三个点的朝向有变化。

湾:右上两竖较短,两点呈八字分开;右下“弓”三笔写成。

峡:“山”靠左上,“夹”的两点呈内八字形,最后撇、捺写舒展。

民: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呈弓形,写舒展。

族:“方”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语境识字 神州大地,与天同美;黄河长江,奔涌不息;西藏珠峰,参天耸 立;大陆台湾,隔峡相望; 民族谊浓,奋发图强;齐唱歌谣,奔向繁荣。 词语解释 神州:战国时人驺(zōu)衍(yǎn)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见于《 史 记·孟子荀卿列传》),后来用“神州”作为中国的代称。例句 : 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 中华: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 来指中国。例句:友爱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的意思和用法又有所不同。“瞧”和“瞅”常用在口 语中。“看望”表示专程去探望。“盯着” 和“注视” 表示看的时候目光集中在一点上。“扫视”表 示目光迅速移动地看。)
(“谈”“讲”“告诉”“倾诉”“劝告”“商量”都包 含 “说”的意思,但意义和用法也有不同。“谈”和 “讲”使用范围广一些,“告诉”表示把事情、意见说 给别人听。“倾诉”表示把所有的话一股脑儿地都说出来 。 “劝告”表示说服,讲道理使别人听从。“商量”表示
去湖滨公园的路很近,大约需要走十分
钟。
去湖滨公园的路很近,前面路口向左一拐就
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明
到了。
白:横线上的词语,用不同的
●风真厉害,水面上涌起了波浪。 更具
说法把前面的意思说的
风真厉害,碗口粗的大树被它连根拔起。 体,更清楚。风
真厉害,逆风行走很费劲。
(2)讨论与交流这两组句子”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 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和节 奏,可以发展我们的语言,培养我们的语感。明朝赵南星称其“句 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我们在读“三字经”时要掌握好节奏 , 这样读起来才朗朗上口,便于背诵。“三字经”的节奏分为两 种。 第一种为×/××,如“齐奋发,共繁荣”,朗读的节奏为 “齐 /奋发,共/繁荣”。第二种为××/×,如“黄河奔,长江涌”, 朗读的节奏为“黄河/奔,长江/涌”。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识字1课 神州谣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识字1课  神州谣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单元内容概述】人文主题本单元是识字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4篇课文。

课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便于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文编排《神州谣》是一首短小却内涵丰富的三字经式歌谣,赞美了中华民族的壮美山川和灿烂文化,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殷切心情。

;《传统节日》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佳节,佳节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贝”的故事》用4幅图简洁明了地展示了“贝”字演变过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贝”字的形态变化;《中国美食》以图片配汉字的形式呈现,这些美食均为生活中常见的,帮助学生识记相关形声字,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识字写字,发现偏旁之间的关联”,鼓励学过的字加减偏旁和换偏旁的方法认识生字,通过前3册的学习,学生对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偏旁,知道了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发现“灬”与“火”、“心”与“忄”、“刀”与“刂”这些偏旁之间的关联,体现了不同册次之间之间识字教学的衔接和发展。

【单元核心目标】1.课堂上,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在读中识字,突破“音”和“形”的难点。

2.帮助学生建立生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汉字的奥秘,感受识字的乐趣。

【单元任务群目标】任务群类型任务群目标1.认识68个字,2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会写38个词语。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2.能利用韵语、形旁与字义的联系、借助图片识字。

3.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长、耸”的表达效果;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4.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

5.朗读《神州谣》,能背诵《传统节日》,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和文化的悠久。

1.能把自己长大后想干什么说清楚,简单说明理由。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教学设计教案目录1《神州谣》教学设计教案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案3《“贝”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案4《中国美食》教学设计教案1神州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孩子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对祖国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学文中认识本课生字,掌握“夕、与”等字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受汉字的鲜活生命,准确领悟字义,把复杂的字形形象化、简单化的记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教学方法:引导法谈话法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学习等课型、课时:新授课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让学生诵读《三字经》。

2、我们都知道,三字经是古代的一种蒙学读本,语言简练,有韵律感。

有个作家也采用三字经的形式,三个字三个字一块儿写成了一篇现代三字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神州谣。

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字师:瞧,这是什么?生:(中国地图)师:它像什么?生:(一只大公鸡)师:我们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祖国妈妈还有许多响亮的名字。

课件出示:(“神州”“华夏”)4、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名字的由来:神州、九州、华夏、中华华夏:早在公元前21世纪时,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逐渐形成华夏民族。

后来,人们就用“华夏”来作为中国的别称。

神州:大禹治水以后,曾把中国划为九州,并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又因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是个礼仪之邦,所以称为神州。

全班再次齐读俩词。

二、识字认字、探究方法。

1、自由的读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读清字音。

读通句子。

(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识字1神州谣 教案-2023-2024学年语文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识字1神州谣 教案-2023-2024学年语文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识字1神州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州、涌、峰”等15个生字,学写“州”字,并能正确理解“州”字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借助视频和图画,能在交流、感悟中初步感受“奔、涌、长、耸”等词语的意思与表达效果;并尝试模仿第二小节说说祖国的山川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州”“岛”“湾”“峡”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律感。

教学难点:根据图片和视频能想象出画面,在交流、感悟中感受“奔、涌、长、耸”的意思,能尝试模仿第二小节说说祖国山川。

一、激趣导入,了解“神州”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歌名就叫《大中国》,下面就让我们听听,歌中都唱了什么?2.好,好听的歌曲听完了,你都听到了什么?(生答)歌中唱到的都是我们祖国的壮美山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谣,叫《神州谣》,下面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

3.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用山川作边界把中国分成了九个区域,所以中国就被称作“九州”。

这片土地风光秀丽,人民生活幸福快乐,是大家向往的地方,所以后来又被称作“神州”。

4.其实我们祖国有很多响亮的名字,你还知道哪些?这么多响亮的名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认读:神州九州华夏中华、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读得又准又响,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走进歌谣,去感受祖国的壮美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9页,听视频朗读,注意听清楚字音。

2.小朋友读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捧起课本,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学们读的可真太投入了,值得表扬。

【出示:第一小节】谁能读好这句?(1)发现了吗?这句儿歌中有两个汉字宝宝长得可真像!它们是“州”和“川”。

你知道他们的意思吗?(2)“川”表示河流,再看看这个字,河水流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圈,三个圈会是什么呢?(大量堆积的泥沙,陆地)所以,“州”表示被水包围的陆地。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看图学词识字。

八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和现象,构成了一幅春景图,引人进入春天的美好境界。

八个词语排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材插图根据词语的意思,描绘出鲜花盛开、莺歌燕舞、小河淌水的画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天的图画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化无穷。

桃花盛开,柳树发芽,“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枝红杏出墙来”,只要留心,到处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春雨沙沙下,小溪丁冬响,蜜蜂嗡嗡叫,布谷报春忙,只要留心,到处都能发现动听的乐曲。

教材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学习伙伴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春天,感受春天,表现春天,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操。

二、学习目标。

1、会认“万、复”等13个生字。

会写“万、丁”等5个字。

2、能正确朗读8个有关春天的词语,感受春天的美景。

3、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丰富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学词及联系生活实际来识字。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小朋友,春天马上就要到了,大家喜欢春天吗?(喜欢)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入春天,一起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好吗?昨天咱们留了一个作业,请把你画眼睛里的春天画下来,并写上你喜欢的描写春天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首儿歌,都带来了吗?(抽几份学生的作业展示)4、同学们,我们知道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现在,我们刚刚进入其中最美的春天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放课件:春天的音乐和图片,最后一幅用课文的插图。

)(1)请同学们用“春天到了”作为开头,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

教师根据学生说话内容相机引出词语,读词语。

如:学生说到有关燕子的内容,就引出“莺歌燕舞”;说到花开,引出“百花齐放”;说到草绿,引出“春回大地”;教师出示“百鸟争鸣”让学生说说,读这个词语的时候,你好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教师指导轻轻地读“泉水丁冬”……(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鼓励学生从课外书上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编辑文本
语文学科 二年级下册 识字一
课题
识字一 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在题号前用 ,教学难点用标出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手字旁";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易错点
(音形义)
及解决策略 1、 学习读好轻声,如:饺子.、粽子.、月饼.,这三个词的第二个音节都读轻声。 2、区分好同音字:清明的“清”和踏青的“青”。
3、“拜”字的偏旁是手字旁,右边有四条横,容易出错;“端”右上的山很
矮,右下的“而”比较高;“墓”是上下结构,写的时候每一部分要写的
矮一点,这样写出来才漂亮。
4、理解“扫墓”的意思时,采用联系生活的方法,再加上图片。
了解内容

主线问题

中国有哪那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

朗读训练点及策略 1、词串连起来读像一首小儿歌,节奏感很强。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读出节日的感受。
.

可编辑文本
2、通过回忆平日过节的情况,观看相关图片,指导学生朗读好词串。

说话 或
写话的训

语言训练:
1、按课文内容填空:学习了识字一,我知道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有 、 、 、 。我最喜欢过的节日是 ,因为

2、除了课本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外,我还知道 、 、 等
传统节日。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预习要求:1、初读词串,读准字音;
2、圈画出本课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用?号标出本课你不明白的字词句。
一、揭题导入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1。板书课题:
识字1(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
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
可编辑文本
[设计意图]因为这课是词串,生字较少,放手让学生借助插图和拼音自学,
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后面地学习做好铺垫。

三、看图学习词串
预设一:春节的习俗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全家人围在一起在干什么?相机出示
词卡:饺子。全班同学齐读。

(2)过年时,除了包饺子,我们还有那些习俗呢?全班交流。
相机出示词卡:拜年。齐读词语。
(3)学习拜年的“拜”。
①学生观察,用什么办法能记住这个字?什么地方容易出错?教师板书范写,
学生跟着书空。口头组词。

②学生描红,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
预设二:清明节的习俗。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
可编辑文本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在这
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
是:扫墓。相机出示词卡,练习朗读。

(4)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相机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5)学习生字“墓”。
①教师板书范写,口头扩词。
②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6)练习朗读词串。
预设三:端午节的习俗。
3、看图学习第三行词串。
(1)图上的人在干什么?这是什么节日的活动?(端午节)
(2)你知道端午节还有那些习俗吗?全班同学交流。
(3)教师补充小儿歌: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儿歌中都提到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全班交流。
.
可编辑文本
(4)出示词串:端午、粽子、龙舟,学生反复朗读。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同学,对于端午节这样的节日了解的并不是很多。所以
在这里引入了一首小儿歌,学生既感兴趣,又一箭双雕地把端午节的习俗都了解
了。

预设四:中秋节的习俗。
4、看图联系日常生活,学习第四行词串。
(1)以小组为单位,看图学习词串,交流中秋节的习俗。
(2)检查学习情况。
(3)学习生字“团”、“圆”,教师板书范写,强调全包围结构的字笔顺。
口头扩词。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中秋节学生都比较熟悉,再加上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所以这一部
分的学习就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相信他们肯定会根据前面的学习
和平时过节时的经验,肯定能学好这一部分。

三、朗读词串,整体感悟。
1、出示所有词语,反复练习,整体感悟,指导朗读。
2、开火车检查。
.

可编辑文本
四、课外拓展
课后搜集: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习俗?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后搜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
的热爱,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了识字一,不知道这些词语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出示生词: 拜年 饺子 踏青 扫墓 端午 粽子 龙舟 中秋
团圆 月饼
指名读,全班读。
2、朗读韵文。
二、拓展延伸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一,你都知道了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传
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全班交流。
2、填空练习。
学习了识字一,我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 、 、 、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 ,因为 。
3、了解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
可编辑文本
上节课布置了同学们课后搜集我国其他传统节日的资料,你还知道我国
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习俗?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补充: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腊八节、二月二、重阳节,以及
二十四节气歌中所有的节气。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饺”、“扫”、“踏”、“端”“饼”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都是左窄
右宽的字。写得时候要注意。
“端”右上的山很矮,右下的“而”比较高。
“踏”虽然和“端”的结构差不多,但“踏”右边上下两部分是一样大
小的。
2、描红练习。
3、口头扩词。
4、学生练习书写。

板书
设计

识字一
春节 饺子 拜年
清明 扫墓 踏青
端午 粽子 龙舟
中秋 团员 月饼

练 习 ( )的海洋 ( )的脸
( )的小辫 ( )地跑
.
可编辑文本
题 ( )的一跤 ( )的踩
作业 设计(非书面作业) 1、继续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的有关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