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示例

合集下载

《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篇一」微格教学教案(10分钟)设计者:郭倩教学对象:高一学生科目:地理课题:地球自转与公转主要的教学技能:演示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灯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够利用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一切物质处于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特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篇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具器材地图导学过程批注(一)新课引入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

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人教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整理5篇)

人教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整理5篇)

人教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整理5篇)篇1: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第二课时板块运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海陆变迁 》教案

《海陆变迁 》教案

【精】《海陆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知道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并观察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领土完整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海陆变迁的概念。

2.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2. 运用地图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并观察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地图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的海陆分布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原因。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展示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如黄河改道、南海争议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领土完整。

5. 实践活动:学生利用地图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并观察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影响,强调关注国家领土完整。

7. 课后作业:学生绘制一幅我国海陆变迁的思维导图,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对海陆变迁影响的认识。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思维导图等。

3. 评价内容:a. 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

b. 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

c. 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关注和认识。

七、教学拓展:1. 拓展内容:介绍全球其他国家的海陆变迁实例,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孟加拉国的海岸线变化等。

2. 拓展目的: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是全球性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3. 拓展方式:网络搜索、文献阅读、小组分享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9篇海陆的变迁 1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呢?从而引出海陆变迁的话题。

2. 讲授新课海陆变迁的原因讲述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如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荷兰的围海造陆等,让学生加深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

大陆漂移学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讲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地球上的陆地在远古时代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逐渐分离漂移。

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出一些证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如大陆轮廓的吻合性等。

板块构造学说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展示六大板块分布图,介绍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分析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并举例说明它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等。

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展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讲解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世界著名山系多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2.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3.能够初步认识海陆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教学生认识海陆资源分布与利用;•能够初步表述相关海洋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1 什么是海陆比例?1.2 海陆比例的历史变迁第二课时2.1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与过程2.2 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四、教学策略1.项目式教学教师主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行课堂展示,并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并解决问题。

2.情境式教学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海洋进行想象,能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海洋科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3.案例式教学通过海洋活动痕迹和历史文化案例,增加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深入了解海洋知识。

五、教学手段和教具1.多媒体教学法,导入视频、图片等情境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2.本课教学将用到地球仪、碟式图、海陆比例图等教具。

六、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发言,活跃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学习知识,并通过互动评估学生学习的效果;2.班级小组活动,课上分为小组讨论展示,教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学习掌握知识,从而进行小组内部评估。

七、教学反思本次地理课教学基于七年级学生的基本需求,通过项目、情境和案例教学法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任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实例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学生通过地图和实地观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利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观察地图,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实例资料。

2. 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准备好教学PPT,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实例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引出本课主题——海陆的变迁。

2. 讲授新课:1. 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2. 分析地图,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 结合实例,讲解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对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4.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5.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

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
起的。

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

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

(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师:看图2.I7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该接在一起的。

所以有相们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

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

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
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

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

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么?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得很好。

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学说是在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