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
诗歌鉴赏答题思维导图 PPT

塑造形象 突出特征 表达情感
标志:方位名词,时间 概念
1、辨析视角 2、明确方法 3、概括特征
表达 效果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抒情 方法
借古讽今 象征
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联想想象
借景 抒情
触景生情 融情于景
以景结情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哀情 乐景-哀情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哀情 乐景-哀情
情 感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 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 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 意在彼
①语言表达得含蓄、
幽默
作
②加深寓意,给人以
用
深刻印象
标志:形容词、 名词
1、事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理 感受、情感2、名词的语境意 义
情感
语句表面上的意思和说 话者的真正意思相反
①加强表达强烈的揭露、
批判、讽刺和嘲弄情绪,
对象特征
夸张
定义 分析
定义
对偶
分析
排比
定义
分析
运用想象在客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 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或在时 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早一步
标志:①数量词②变形
突出事物的特征, 加强作者的某种 感情,烘托气氛,
作 用
引起读者的联想
突出点
对象特征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 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 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 幽情。
塑造形象 丰富内容 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
标志:标题“怀 古”
1、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主要特点 2、明确作者叙述历史事件、人物的原 因 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表达 效果
高考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使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突出人和事物的某种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强感染力 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分明,语言简练;内容上语意集中含蓄 节奏分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 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表达情感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 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加语言容量,表达含蓄、巧妙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用
比化作用物借间特、具作甲乙动或体有征专体人 物 物 词 无 与 紧称代名代,化生本密。陈本代抽命体联述体泛象的之系静形栩发的事态毕如爱情形特文具物事现生憎感象点笔体移于,,分突鲜精生移于 动转情物栩抒明出明炼动情物静化、、、的
对象 特作征
用
对象 特征
夸 张
对 偶
定 义 分
析 定 义
运用想象有目的
情感
作 用
确思重标号明志知定,语: 故的 以 气问问意加
表回达环愤起激伏或,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对象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原因
激语昂言等优情美感 引人注意,启
,自问自 发思考
答标志:疑问 更引好人地注描意写人
句、选择问 物,的启思发想思活动
情 感
作 用 情
用 典
双 关
定
义 分
析 定
义 分
引用古籍 中的词句 引故论标用利多志、用事用义:注名 、 一 或引释人言词同 音,标志的使:特 词形点句
作 用
情感
把具有明显差异
定 、矛盾对立的双 方放在一起,进
对 义 行对照比较
比
分 标志:名 析 词、动词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3.1.直抒胸臆 3.2.缘景明情
3.3.用 典 4.咏史抒怀
3.2.1.正用景 3.2.2.反用景 3.3.1.正用典 3.3.2.反用典
4.1.背景 4.2.典故
4.1.1.时代变迁 4.1.2.个人身世 4.2.1.正用典 4.2.2.反用典
2.1.1.1.早、暮、夜 2.1.2.1.春、秋、冬
7.语言表达 6.情感分析 5.表现手法
诗歌鉴 赏方法
1.注意题目
2.注意意象 3.体会情感 4.注意注释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
1.1.季节
秋季
1.2.早晚
傍晚
2.1.羁旅途中
2.2.舟行途中
2.3.驿亭馆舍
3.1.丈夫
3.2.家人
3.3.朋友
4.1.与友送别
4.2.闲话隐逸
4.3.田园生活
7.1.1.含义 7.1.2.手法 7.1.3.意境 7.1.4.情感 7.2.1.画面 7.2.2.手法 7.2.3.情感
7.1.炼字 7.2.诗句
情感类型 表达方式
6.1.壮志难酬 6.2.物是人非 6.3.年华老去 6.4.思念故土 6.5.闺中怀人 6.6.爱国忧民 6.7.惜别送别 6.8.边关思乡 6.9.托物言志 6.10.借景抒情 6.11.咏史抒怀 6.12.以景结情 6.13.典 故 6.14.直抒胸臆
4.4.即兴抒怀
4.5.闺中怨情
4.6.别离愁苦
4.7.边塞征战
4.8.谈禅说理
4.9.悼亡游仙
2.1.时间意象 2.2.乘行方式 2.3.动物意象
2.4.植物意象
2.5.神话意象
2.1.1.晨夕意象 2.1.2.季节意象 2.2.1.舟行方式 2.2.2.马行方式 2.2.3.登高方式 2.3.1.鹧鸪意象 2.3.2.猿猱意象 2.3.3.雁行意象 2.3.4.杜鹃意象 2.3.5.燕子意象 2.3.6.鸣蝉意象 2.3.7.寒鸦意象 2.4.1.青草意象 2.4.2.杨柳意象 2.4.3.梧桐意象 2.4.4.芭蕉意象 2.4.5.菊花意象 2.4.6.梅花意象 2.4.7.黍离意象 2.5.1.青鸟意象 2.5.2.鲲鹏意象 2.5.3.王质烂柯 2.5.4.嫦娥奔月 2.5.5.巫山神女 2.5.6.杜鹃涕血
诗歌鉴赏答题思维导图课件

突出事物的特征, 作
加强作者的某种 感情,烘托气氛,
用
引起读者的联想
突出点
对象特征
定义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来表 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
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鲜 明,语言简练;内容上 表意集中含蓄
作 用
对偶
分析
标志:①名词②形 容词③数量词④副 词
1.意思相近互为补充 2.意思相反或相对指同一事 物的两个方面 3.事物的发展过程(因果、 假设、条件、承接、递进)
意
境
特
地点/区域
征
意象特征
描绘了①时令②地点③主要意象④意境特征的景象。 注意:问法不同,①②③④项内容也不同
学习交流PPT
4
意象
辨析
事物名词 地理名词
细节
意象
理解
文中含意 情感意义
抒情
融情于景 比喻象征
线索
结构
照应
学习交流PPT
5
景物 形象
作者塑造了①外在特征②内在特征的形象。
正面
内容
外在 特征
⑨雄奇: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精当、生动
⑩洗练:简约、简洁、精练、凝练、洗练
⑾沉郁:庄重沉郁顿挫
⑿幽默:诙谐风趣
学习交流PPT
1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鉴赏表达技巧
学习交流PPT
11
修辞 手法
13种修辞方法 描写方法
表达 技巧
表达 方式
抒情方法 卒章显志
构思 艺术
以景结情 铺垫照应
线索 承接、抑扬 总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对象 特征
排比
定义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 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诗歌鉴赏思想导图题材感情① 不肯媚俗、同流合,守操,保持清白②人生感悟,生活真理③ 才不遇、国无之① 朝代亡,事过境迁的感触②借古今,批评治者荒淫无度、民③追忆先人,自出身,才不遇、国无之慨①孤单、孤独之情②思人③ 才不遇、国无之慨①歌祖国塞的大好河山② 效祖国,立功立的激情壮志③ 境的劣,思家之情①恋恋不舍深情厚意②情真意切的勉、宽慰③一吐胸中或表示心志。
① 方恋人或丈夫的想念①歌祖国大好河山② 田园生活的和神往③ 弃官,不与同流合志梅、、竹、菊、、柳、松、柏、蝉、、雁⋯⋯金陵、台城、石城、衣巷、赤壁、江、⋯⋯月、霜、站、江、船、孤雁、沙、蟋蟀、蓬、日金鼓、旌旗、战火、胡、羌、楼、大漠、烽烟、黄沙、孤城、雪山金鼓、旌旗、战火、胡、羌、楼、大漠、烽烟、黄沙、窗台、屏、豆、中物件、亭夕阳、炊烟、草屋、、白云、、山川、松、竹咏物诗怀古诗羁旅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田园诗诗歌鉴赏思维导图大方向手法小方向意象意象境界物象形象人象格语言字句眼感情提方式1、首(某句)运用了什么的表手法?2、要析首(某句)1、首是怎样描绘(海棠、梅、月色、雪景⋯⋯)的?空、、色彩、静、虚、描绘比、修辞等。
手法2、剖析首描绘光景的特点?3、同写海棠,两首在描绘海棠上有何不一样1、?人是怎抒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成效?2、首在表达感情上有何特点?抒怀3 、同是思人,两首表达感情上有何不手法同?4、从情和景的关系剖析首1、描绘那些光景;找出歌中的意象。
2、剖析某个意象的作用或内涵。
1、首描绘了那些光景(意象)?造了怎的境界(氛)?2、首我展现了一幅怎的画面?造了怎的境界氛?1、首描了怎的(野菊、梅花⋯⋯)形象?1、首塑造了怎的人形象(人物形象)?1、从言格的角度首。
2、一般炎武靠近杜甫,指出炎武首的格特点。
1、一中最生神是哪个字(一句)?什么2、某字(某句)来人称道,你它幸亏哪里?1、首的眼是哪个字?2、某是全的关,什么?答模点出手法 +剖析手法 +手法成列意象(名)意象作用或内涵+人感情归纳画面内容+合句剖析+归纳境界特点+(人感情)归纳形象特点+合句剖析+人感情判断格 +合句剖析+翻 +点出手法 +剖析手法找出眼(一般是形容或) +。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维导图(共43张PPT)

()
描
细节描写
使形象鲜明可感,真实可信; 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写
方 法
白描 渲染烘托
标志: 动词 摹拟声音的词语
注意点: 辨清动态、静态、声 响 分析景物的特征
表 达 效
明确意境:画面+景物 果
视觉变换
正侧结合
对人物动作、外貌、
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
()
虚实结合
语言、神态、心理以
表现人物心理的细微活动
表
注意点:
达
用具体来表现抽
效
象
果
()
象征
四 联想
表 想象 现 对比 手 法 抑扬
用典
利用事物之间相近、相 通、相似或相反的关联 ,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 物或道理。
类比联想 对比联想 象征(由实而虚)联想 事理联想
语文资料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使作品内容丰富 使语言形象生动 使思维活跃
表
注意点:
()
二 借景抒情
抒 情 托物言志 方 法 借古讽今
()
二 借景抒情
抒 情 托物言志 方 法 借古讽今
触
乐景乐情
景
哀景哀情
生 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融 情
乐景乐情
于
景
哀景哀情
以
乐景乐情
景
哀景哀情
结 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渲染烘托 反衬对比 渲染烘托
渲染烘托 反衬对比
()
二 借景抒情
抒 情 托物言志 方 法 借古讽今
烘托、衬托、对比主体 使形象更加丰满 抒发感情更加充分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
描
高考二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②“透”,穿透,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寒风砭人肌骨 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 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③这两个字生动刻画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表达了
温故知新·炼句 赏析诗句妙处的“五大角度”: ①看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
②看意象(高频意象:流水、月亮、杜鹃、酒等)
③看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数量词等)
④看情感(思乡念远、寄情山水、怀才不遇等)
⑤看位置(不同位置,结构作用不一样)
温故知新·炼句 以白居易《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为例—— 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春蚕食叶的声音比作考 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③塑造了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栖身高枝 难以饱腹 悲鸣寄恨 无人同情
李商隐 为人清高 生活清贫 怀才不遇 无人提携
如何概括诗歌的情感
1. 看标题: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看作者:李清照-前期幸福美满;后期哀怨凄苦
②以动衬静,反衬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考生们奋笔疾书,下笔如有神助,说明他们
学识渊博,表达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温故知新·炼篇
以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 》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①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 民歌。
②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何处住”, “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用女 子自报家门的急切程度,
苏轼-渴望建功立业,怀才不遇,豁达乐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情感表达委婉 使内容丰富含蓄 使语言典雅简洁 使意蕴丰富深刻
表
以古比今
表 想象 现 对比 手 法 抑扬
用典
根据事物之间的关联, 种凭借经验或凭空进行 构想,将头脑已有的形 象进行重新组合、编排, 创造出新的形象,场景 等。
使视觉景象瑰丽、奇异 使语言文字生动、形象 使主旨表达含蓄、委婉 使情感表达深刻、动人
凭空、创造出新的 超现实,或类似现实
表
借助梦境、仙境、 达
幻境等反映现实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表达某种强烈情感
作 用 情感 作 用
情感
作用
情感
引用古籍中的词句
用 定义 引用名人故事、言论 典 分析 标志:引用、注释
利用一词多义或同
双 定义 音的特点,使词句 具有双重含义
关 分析 标志:形容词、名词
表达委婉含蓄、 言简意丰、语言典雅
明确原典内容含义 明确对象与历史的相似点 明确正用、反用(讽刺批判)
用典
比喻
比拟
()
借代
一 夸张 对偶
修 排比
辞
反复 设问
方 反问
法 用典 双关
对比
反语
运用想象和联想,用具体而熟悉的
比
定义 物象事例,来比方说明或形容描写 抽象事物。
喻 分析 标志:比喻词(如、仿佛、若、是、成为)
具体 生动 形象
相似点
作 用
对象特征
将人比作物,将物
增添特有情味、使物神
比 定义 比作人,化甲物化 作乙物。
强调突出点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
反 定义 确定的意思,以加 重语气
问 分析 标志:问号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表达愤激或激昂等情感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语气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对象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原因
设 定义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问
分析 标志:疑问句、选择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强烈地表达情感
2020高考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思维导图
修辞方式
表 表达方式 达 技
艺术构思
巧
表现手法
比喻(明、暗、借)、通感(特殊的比喻)、比拟、借代、设 问、反问、反语、反复、对偶、对比、排比、双关、夸张
描写方法
抒情方法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铺垫照应 线索 总领 承接抑扬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 衬托对比 联想想象
二
描 写 方 法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抽象述说与具体描 写相结合; 现实描写与回忆、 想象相结合
使结构更加紧凑 使形象更加鲜明 使内容更加丰富 使意境既开阔又深邃 使情感既明朗又含蓄
标志:
注意点:
使用逗字:念、想/ 实写之景的特征
遥想、忆、料得、
虚写之景(过去之景、 表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正面描写:对人或事物进 行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 围的人或事物进行描写
烘托、衬托、对比主体 使形象更加丰满 抒发感情更加充分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标志: 主体和主体之 外的其他人、 事、物
描写主体事物的形象 描写主体周围事物的形 象 常用正衬、反衬、烘托
表达 效果
()
用典
指欲扬先抑和欲 抑先扬。 即想褒扬,先行 贬斥,要想贬斥, 先作褒扬
标志: 事物的两个方面 情感的对立面
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 给人鲜明的印象 产生强烈的感受 表达强烈的情感
表
达
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
效
果
()
象征
四 联想
表 想象 现 对比 手 法 抑扬
用典
也叫用事,是一种 修辞手法。引用古 籍中的故事,或词 句,为用典。
达 效
与五官感觉有关的
果
视觉变换
词
()
二
描 写 方 法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追忆过去;设想未来;从对方角度;梦境、仙境、幻境
化动(静)为静(动),以动(静)写静(动); 以动(静)衬静(动),动静结合
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心理;揭示主题
注意点:
表
借景抒情
达
渲染气氛
效
烘托情感
果
正侧结合
()
二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从不同视角来描写: 视听嗅味触的变换 远近高低上下内外交 互
突出特征 塑造形象 表达情感
描
细节描写
时间上晨昏变化 时序上四季变化
写
色彩上明暗浓淡变化
方
白描
标志:
法
渲染烘托
时间名词 方位词语
注意点:
表
辨析何种视角 明确使用方法 概括景物特征
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心理;揭示主题
刻画人物,不写背景,突出主体 叙述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侧面描写,突出主体
五官通用(视听嗅味触); 视角变化(远、近、高、低、俯、仰、里、外) 时间变化;色彩变化;点面结合
()
二
描 写 方 法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效
生活
果
()
象征
四 联想
表 想象 现 对比 手 法 抑扬
用典
把具有明显差异、 矛盾对立的双方 放在一起,进行 对照比较
标志:名词、动词
突出好坏、善恶、美丑对立, 给人鲜明的印象 产生强烈的感受 表达强烈的情感
表
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
达
分析对立或相反事物
效
的特征
果
()
象征
四 联想
表 想象 现 对比 手 法 抑扬
标志: 动词 摹拟声音的词语
注意点:
表
辨清动态、静态、声 响 分析景物的特征
达 效
明确意境:画面+景物 果
()
二
描 写 方 法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对人物动作、外貌、 语言、神态、心理以 及自然景观、场面气 氛等细小环节或细微 之处进行描写
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心理的细微活动 烘托渲染环境气氛 表达真切情感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比
分析 标志:名词、动词
突出好坏、善恶、美丑对立,
给人鲜明的印象
作
产生强烈的感受
用
表达强烈的情感
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 分析对立或相反事物的特征
特征 情感
()
一
修 辞 方 法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反复 设问 反问 用典 双关 对比 反语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使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突出人和事物的某种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强感染力 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分明,语言简练;内容上语意集中含蓄 节奏分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 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表达情感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 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加语言容量,表达含蓄、巧妙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
二
动静结合
描
细节描写
写 方
白描
法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
二
描 写 方 法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追忆过去;设想未来;从对方角度;梦境、仙境、幻境
化动(静)为静(动),以动(静)写静(动); 以动(静)衬静(动),动静结合
描写人物外貌,使人如见其人 写景简洁生动,使人如见其景 抒情真切感人,使人感同身受
标志: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注意点:
不用精雕细刻层层渲染
不用任何修辞手法
表
不用曲笔或陪衬
语言简洁明快
达
笔触准确有力,
只写主体,不写背 效
语言明快简洁,
景
果
文字朴素平易,
干净利素地勾画事物的
形象、声响、光亮等
()
二
描 写 方 法
拟/也拟。
未来之景、梦景、仙
达
时间名词:今/而今、 景、幻景)的特征
效
昔、今宵
从对方角度描写
果
虚写的目的:
表达某种内容,渲染
情感、以景结情
()
二
描 写 方 法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 相结合 以动衬静,以动写静 塑造形象,营造意境
使动者更动,使静者更静, 一动一静,相应成趣; 使描定对象更显有声有色 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使形象鲜明可感,真实可信; 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动静 等进行是作多方面的 正面描写的描写,以 突出形象。 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 写,作为陪衬,使所 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 出。
标志: 渲染——正面描摹 烘托——侧面描写
使情感抒发更加强烈真挚 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使环境气氛更加生动形象
标志: 常使用比喻、夸张 常使用白描手法 常使用气氛渲染、
注意点: 描写细微之处 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表 达 效
对比衬托等手法
果
()
二
描 写 方 法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