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肤 的 分 类 与 特 征
皮肤护理学

皮肤的附属器官
皮肤的附属器官之二
3、皮脂腺:位于真皮内,靠近毛囊。除掌、跖外,分布全 身,以头皮、面部、胸部、肩胛间等处较多。唇部、乳头 等处的皮脂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其余开口于毛囊上 1/3处。皮脂腺可以分泌皮脂,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皮 肤干燥,青春期以后分泌旺盛。 (1)皮脂腺:除掌部外几乎遍及全身,所以到冬季,手部皮肤 会特别干燥,需要护手霜的特别护理。皮脂腺在眼周分布 也很少,所以眼部也需要特别颐养,更何况,眼部周围的 皮肤极薄,很容易产生细纹。 (2)酸性皮脂膜的形成: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会在皮肤上形成 一层膜,这层膜呈弱酸性,对皮肤来说是天然的面霜,具 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为什么油性肤质的人较干性肤质的人 不容易衰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敏感性皮肤
表现特征: 表现特征:皮肤较敏感,皮脂膜薄,皮肤自身保护能力较弱, 皮肤易出现红、肿、刺、痒、痛和脱皮、脱水现象。 保养重点:经常对皮肤进行保养;洗脸时水不可以过热过冷, 保养重点 要使用温和的洗面奶洗脸。早晨,可选用防晒霜,以避免日 光伤害皮肤;晚上,可用营养型化装水增加皮肤的水份。在 饮食方面要注意易引起过敏的食物。皮肤出现过敏后,要立 即停止使用任何化妆品,对皮肤进行观察和保养护理。 护肤品选择:应先进行适应性试验,在无反应的情况下方可使 护肤品选择: 用。切忌使用劣质化妆品或同时使用多重化妆品,并注意不 要频繁更换化妆品含香料过多及过酸过碱的护肤品不能用, 而应选择适用于敏感性皮肤的化妆品。
表 皮 之一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 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由外向内 可分为5层。 1、角质层:由数层角化细胞组成,含有角蛋 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 侵。角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 角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 以维持皮肤的柔润,如低于此值,皮肤则干燥, 出现鳞屑或皲裂。由于部位不同,其厚度差异甚 出现鳞屑或皲裂。 大,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窝等部位较 薄,掌、跖部位最厚。角质层的细胞无细胞核, 若有核残存,称为角化不全。 2、透明层 :由2~3层核已消失的扁平透明 细胞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电解质 能防止水 和化学物质的透过,故又称屏障带。此层于掌、 和化学物质的透过,故又称屏障带。 跖部位最明显。
15种同形反应性皮肤病(附图)千万不要抓

15种同形反应性皮肤病(附图),千万不要抓!提到同形反应,皮肤科医生都不陌生。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银屑病,还有白癜风、扁平疣也比较常见,门诊上经常能碰到。
有时候病人会直接告诉你,医生:我这个病怎么抓到哪里哪里起啊?或者是在一次不小心的外伤后,伤口处会出现同样的皮疹。
那么,什么是同形反应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还有哪些皮肤病会出现同形反应呢?何为同形反应?同形反应也称Koebner现象,德国著名皮肤科医生海因里希Koebner(1838-1904)在1887年首次报道了银屑病患者无病变处皮肤经各种类型的创伤后会产生银屑病的病变,此后这一现象被命名为Koebner现象。
是指正常皮肤在受到非特异性损伤(如创伤、抓伤、手术切口、日晒、接种、炎症等)后,可诱发与已存在的某一皮肤病相同的皮肤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形反应的发生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可能与免疫因素血管因素、抑制因子、生长因子等有关。
由于外伤及炎症刺激引起表皮和真皮的某种破坏而产生了自身抗原,使得体内发生了一些列免疫学反应,从而产生了皮肤的病理变化。
同形反应性皮肤病有哪些呢?下面是一组同形反应性皮肤病:1)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病程慢性,愈后易复发。
临床分四种类型: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红皮病型。
寻常型最常见,根根据病期分为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进行期在针刺、搔抓、手术等损伤刺激下受损部位可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同形反应)。
2)白癜风:是一种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发病原因不完全明了。
主要表现为皮肤白斑,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在病情进展期,白斑可向正常皮肤移行,此时机械刺激如压力、摩擦、烧伤、外伤后可继发白癜风(同形反应)。
3)扁平疣: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多发于颜面、手背。
皮疹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扁平隆起性丘疹。
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即自体接种反应(同形反应)。
4)传染性软疣:有传染性软疣病毒(MCV)感染所致。
简述上皮组织的分布特点

简述上皮组织的分布特点上皮组织是多细胞生物体内最常见的一种组织类型,主要由上皮细胞组成。
上皮组织在人体中广泛分布,具有多样的形态和功能,可以覆盖身体的内外表面,形成各种腔和管道,并参与多种生理过程。
本文将从上皮组织的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上皮组织的分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覆盖性:上皮组织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内外表面,例如皮肤、黏膜等。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组织构成,起到保护身体免受外界刺激和病原体侵袭的作用。
黏膜则覆盖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内脏器官的表面,起到防止物质的扩散和细菌的侵入的作用。
2. 一层或多层:根据细胞层数的不同,上皮组织可以分为单层上皮和多层上皮。
单层上皮主要分布在某些器官的内腔表面,如肺泡上皮、血管内皮等。
多层上皮主要分布在受力较大的部位,如皮肤上皮、食道上皮等。
3. 细胞形态多样:上皮细胞形态各异,可呈立方形、柱状形、扁平形等。
立方形上皮细胞主要分布在肾小管、卵巢表面等部位;柱状形上皮细胞主要分布在胃肠道、支气管等部位;扁平形上皮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肤、血管内皮等部位。
4. 细胞间连接: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细胞间连接物质(如紧密连接、黏附连接和通透连接)相互连接,形成细胞层。
紧密连接可防止物质的扩散和细菌的侵入;黏附连接可增加细胞层的稳定性;通透连接可实现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
5. 有无腺体:上皮组织中还存在着许多腺体,根据腺体的位置和分泌方式,可将其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外分泌腺如汗腺、胃腺等将分泌物排出体外;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将分泌物释放入血液中,通过循环系统传达到全身各个器官。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层、基底膜和表面特征等:1. 细胞层:上皮细胞紧密排列,形成一层或多层细胞。
单层上皮细胞如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层较薄;多层上皮细胞如皮肤上皮细胞、食道上皮细胞等,细胞层较厚。
2. 基底膜:上皮细胞下方有一层基底膜,由胶原纤维和黏多糖等物质组成,起到支持上皮细胞、维持细胞形态和细胞功能的作用。
创面的定义及分类

创面的定义及分类创面是指人体皮肤或黏膜表层的损伤或破裂部位,通常是由于外界物体的碰撞、切割、撕裂、烧伤等原因引起的。
创面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特性进行分析和识别,这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物资,以确保伤口的快速愈合和预防并发症。
1.根据创面大小和深度划分创面按大小和深度可分为浅层创面和深度创面。
浅层创面深度在皮肤表面,通常只影响到上皮组织,如轻微擦伤、擦烂、水泡等。
深度创面则表层穿透,对下面的组织造成了损伤,如刀伤、烧伤、炸伤等。
创面可以根据形状和特征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切割伤:是由于利器划过皮肤表面,形成较为光滑的、明显的切口,如刀伤、切口、割伤等。
(2)擦伤:是表皮层被摩擦磨损或削薄而产生的伤口,通常为浅层伤口。
如皮肤擦破、摩擦烫伤等。
(3)挤压伤:是由于身体受到外部物品挤压而导致的损伤,通常是皮肤淤血或挫伤,如踩压伤、碾压伤等。
(4)穿透伤:是由于外部物品(如钉子、玻璃碴)刺入皮肤内部而导致的伤口,主要表现为深度创面和穿透伤,如破伤风、针扎、弹片伤等。
3.根据创面感染情况划分创面的感染情况通常是伤口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将创面分为清创与感染创。
感染创与清创不同,感染创在伤口周围会有红肿、渗出物、疼痛等感染症状。
需要及时清洗伤口,去除感染,以免并发症的产生。
创面的位置通常是判断创伤产生的原因之一,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头面部创面、胸部创面、腹部创面、四肢创面等。
总之,创面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的特点来划分的,这些划分有助于人们更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和了解创面,在治疗和预防上做好准备和措施,以促进创面的愈合和康复。
皮肤专业基础知识

皮肤专业基础知识一。
认识皮肤①: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最活跃的器官之一,覆盖于人体的表面。
成人的皮肤面积为⒈5—2平方米,总重量占人体体重的16% 。
②:眼部的皮肤是最薄的,而以手掌及脚掌的皮肤为最厚。
③:皮肤具有弹性及保护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新陈代谢促使皮肤不断重现生机。
皮肤的基本构造①:胶原纤维,②:网状纤维③:弹力纤维④:基质⑤:细胞二。
皮肤的分层,皮肤由外向内可分三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 .另外皮肤还有一些附属器官(皮脂腺,汗腺,毛发,指甲)先说表皮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覆盖全身,有保护的作用,表皮的平均厚度为0.07到2毫米表皮没有血管,但有很多细小的神经末梢,能感知外界的刺激,产生触觉,痛觉,冷觉,热觉,压力觉等感觉.现在说真皮,真皮位于表皮深层,向下于皮肤组织相连,于后者无明显界限,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其内分布着各种结缔组织细胞和大量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使皮肤既有弹性,又有韧性。
结缔组织细胞以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较多。
真皮的厚度不同,手掌、足底的真皮较厚,约3mm以上,眼睑等处最薄,约0.6mm。
一般厚度在1—2mm之间。
真皮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皮比表皮厚,主要有结缔组织构成。
真皮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组织之间,主要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和无定型基质等结缔组织构成,其中还有神经和神经末梢,血管,淋巴管,肌肉以及皮肤的附属器现在说皮下组织,皮下组织属于间叶组织,主要组成成分为脂肪细胞、纤维间隔和血管。
此外,皮下组织内尚分布有淋巴管、神经、汗腺体以及毛囊(乳头部)。
脂肪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约为94微米,打折可达120微米。
胞质内充满脂质、少数线粒体和较多游离核糖体,胞核挤向边缘切变扁平。
脂肪细胞聚集,想成大小不一的脂肪小叶,其间以纤维间隔为界(脂肪小叶间隔)。
皮下组织内富有血管,由小叶间隔小动脉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伸入脂肪小叶并围绕着每个脂肪细胞。
皮肤结构的层次及组织特点

皮肤结构的层次及组织特点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承担着保护身体、调节体温、感知外界刺激等功能。
为了更好地了解皮肤的结构和组织特点,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层次结构。
皮肤的层次结构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1. 表皮: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它由多层上皮细胞排列而成。
表皮的最外层是角质层,由死亡的角质细胞构成,起到防止水分流失和外界物质侵入的作用。
在角质层下面是颗粒层和透明层,这些层含有不同程度的角质蛋白,帮助维持皮肤的稳定性。
最内层是基底层,这里存在着表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也是皮肤的细胞更新区域。
2. 真皮:真皮是皮肤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弹性纤维、胶原蛋白和血管等结构。
真皮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上层的网状层和下层的网状层。
纤维母细胞存在于网状层,在这里合成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使皮肤具有弹性和柔韧性。
真皮还含有血管,为皮肤提供养分和氧气,并帮助调节体温。
真皮中的汗腺、脂腺和毛囊等结构也与皮肤的功能息息相关。
3. 皮下组织: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主要由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
脂肪组织能储存能量、保持体温和提供缓冲效果,同时也起到保护内脏的作用。
结缔组织则在皮肤与肌肉之间提供支撑和连接功能。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部分,皮肤还包括其他的组织特点。
1. 毛发:毛发是一种由特化的角质细胞构成的结构,生长在皮肤的毛囊中。
毛发能够保护皮肤不受外界刺激,还能帮助调节体温。
2. 汗腺:汗腺是皮肤中的一种特殊分泌腺,分为两种类型:大汗腺和小汗腺。
它们帮助调节体温,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3. 血管:皮肤中的血管网络丰富,通过调节血液的流量和温度,帮助维持皮肤的血液供应和散热。
4. 神经末梢:皮肤中存在大量的神经末梢,使我们能够感知到触摸、温度、痛觉等外界刺激。
综上所述,皮肤的层次结构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组织特点和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皮肤系统。
了解皮肤的结构与组织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皮肤,促进皮肤的健康与美丽。
皮肤科疾病临床评分表

皮肤科疾病临床评分表目录皮肤科疾病临床评分表 (1)特应性皮炎 (2)SCORAD评分 (2)EASI评分 (4)现有患者自我评价的EASI评分标准:SA-EASI (6)银屑病 (7)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 (7)自我评价PASI(SA-PASI) (8)银屑病静态临床医生整体评估 (9)痤疮 (10)Pillsbury的4级分级法 (10)Cunliffe的12级分级法 (10)Leeds 痤疮评分标准 (11)黄褐斑 (12)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ASI) (12)干性皮肤 (13)干性皮肤评分 (13)天疱疮 (14)天疱疮面积及活动程度评分(PAAS) (14)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15)SCORTEN (15)白癜风 (16)白癜风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VASI) (16)白癜风活动程度评分(VIDA) (16)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 (18)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 (19)其他疾病评价标准列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特应性皮炎SCORAD评分1、评价面积(9法则),最大评分100,注意2岁以下婴儿和成人的区别;2、评价六个临床特征:红斑/颜色加深;水肿/丘疹;渗出/结痂;剥蚀;苔藓化/痒疹;干燥前5个评价单个平均的有代表性的部位,干燥评价未受累部位。
评分尺度:0-3,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最大分值18分3、两个视觉模拟标尺:患者评价过去3天(晚)前的瘙痒和睡眠丧失平局程度前两项为客观SCORAD,可以独立使用,最大分值83分,加上第3项最大分值103分特点:快速,简单,但不同观察者对面积和严重程度的评价之间有差异。
SCORAD (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 Index)症状/体征0分1分2分3分评分无轻度中度重度瘙痒无瘙痒/搔抓偶尔、轻微瘙痒/搔抓持续或间断瘙痒/搔抓,不影响睡眠烦人的瘙痒/搔抓,影响睡眠红斑此体征经仔细观察,不能确认仔细观察后此体征确认此体征明显,立即确认此体征很明显丘疹/水肿此体征经仔细观察,不能确认仔细观察后此体征确认此体征明显,立即确认此体征很明显渗出/结痂此体征经仔细观察,不能确认仔细观察后此体征确认此体征明显,立即确认此体征很明显抓痕此体征经仔细观仔细观察后此体征此体征明显,立即此体征很明显EASI评分评价面积和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
(完整版)重点皮肤病皮损特征

从‘皮损’看皮肤病-----皮肤性病学复习大方向考试在即,就结合大纲要求掌握部分,对几个重点皮肤病的皮损特点来做个小结。
所谓皮损,也就是客观存在,可看到或触摸到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的改变,亦即皮肤损害。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就考试而言,8个原发性皮损和10个继发性皮损本来就是名词解释的常考点,更重要的是其是皮肤病变临床表现的基石。
以下罗列原发性皮损斑疹:皮肤黏膜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小于1cm,超过1cm者为斑片。
丘疹:为一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斑块:由丘疹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
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皮损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周围常有红晕,一般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
皮损发生快,消退也快,消退后一般不留痕迹,常伴有剧痒。
结节: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或不隆起,触之有一定硬度和浸润感。
水疱和大疱: 水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
直径小于1cm的为水疱,直径大于1cm的是大疱。
脓疱: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可由细菌或非感染性炎症引起。
皮损周围常有红晕。
囊肿:含有液体或粘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
一般位于真皮中层或更深,外观圆形或椭圆形,触之有囊性感。
继发性皮损糜烂:局限性表皮或黏膜上皮缺损形成的红色湿润创面,常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所致,因损害较表浅,故愈后不留瘢痕。
溃疡:局限性皮肤或黏膜缺损形成的创面,可深达真皮或更深位置,可由感染、损伤、肿瘤、血管炎等引起。
因损害常破坏了基底层细胞,故愈合较慢且愈后可留有瘢痕。
鳞屑: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
浸渍: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摩擦后表皮易脱落而露出糜烂面,容易继发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的分类与特征
干性皮肤的特征:皮肤白皙,毛孔细小而不明显,皮脂分泌量少,皮肤
较干燥,易生细小皱纹。
毛细血管表浅,易破裂对外界
刺激敏感,易起红斑。
油性皮肤的特征:油性皮肤肤色较深,毛孔粗大,皮脂分泌量多,皮肤
油腻光亮,不易起皱纹,对外界刺激不敏感。
但易生粉刺,
暗疮。
中性皮肤的特征:中性皮肤是健康理想的皮肤,多见于青春发育期前的少女。
皮脂分泌量适中,皮肤既不干也不油,皮肤红润细腻,富有
弹性,毛孔较小,对外界刺激不敏感。
混合性皮肤特征:混合性皮肤兼有油性皮肤和干性皮肤两种特征,表现为T型
区(前额,鼻部,口周,下颏)皮肤呈油性,眼周,面颊
呈干性。
敏感性皮肤特征:皮肤薄而细腻,但也有特殊的敏感皮肤呈现粗糙状,有时
可见到红斑,脱屑,红肿,痒等现象。
皮肤对季节、气候
的变化适应性差,遇冷热的变化、刮风、日晒等情况,会
出现皮肤的发痒,起皮疹。
容易对食物、药物、化妆品过敏。
色斑性皮肤特征:由于黑色素颗粒分布不均匀,导致局部出现较正常肤色加深
的斑点,斑片。
雀斑:产生与遗传有关系。
皮损处黑色素细胞经日晒后,能产生黑色素颗粒,沉积于局部,形成雀斑。
一般为圆形或者卵圆形,
针头大到芝麻大棕褐色或黑色小斑点,不痛不痒,不高出皮肤,表面
光滑,可发于儿童期,在青春期明显加重,
不影响健康,但容貌受到一定影响。
黄褐斑:黄褐斑为淡褐色或淡黑褐色形状不规则的斑片,不高出皮肤
发生于面部,对称分布,以颧骨、鼻部、口周、颈额部皮肤多见,病程多见,无自觉状。
暗疮性皮肤特征:
轻度暗疮(即粉刺)。
毛孔内出现的黑黄色硬物体,顶端突出皮肤,
用手能触到的是黑头和白头粉刺。
黑头粉刺:又称开放型粉刺,由于皮脂腺分泌皮脂过多,不能排出,积
存于毛囊内,毛囊口处,皮脂与灰尘,死细胞,混合凝成
小脂栓。
顶端成黑色或褐色粒体,挤压时有黑色的黄白脂
酸排出。
重度暗疮:此间出现脓肿,破口后会形成凹洞或者斑痕,使表面
凹凸不平,影响美容,此种暗疮须交医生处理。
衰老性皮特征:皮肤松驰发皱,老年斑出现,毛发渐渐发白,稀少,细胞的
再生活力下降,皮肤干燥,首先在前额,外眼角出现皱纹。
表皮与真皮表现为交界平坦,含水量降低,变粗糙,苍白
贫血血流量减少,红晕消失,皮肤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