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汇总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范文篇1《万历十五年》,名头很大,总觉得自己之前读过,即使没读过,也考虑到曾经读了《明朝那些事》,或许没必要专门去读《万历十五年》。
也是这次读书会,促使自己真真正正坐下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包罗万象,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黄仁宇独特的写法,似乎能证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伴相生的。
黄先生虽然是研究历史的,但不得不说他写这本书的方式方法是典型的工科做法,或许这也是搞研究的科学方法吧。
首先他选择了一个科学研究最标准最典型的方法——排除干扰法,选择最平淡、无其他因素干扰的一年——开始研究大明王朝,或者说研究封建王朝,探询王朝兴亡的本质。
其次他选择了不同个体比较的方法,从七个不同的人物视角描述了巍然耸立的王朝内部细节。
最后是他选择客观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不掺杂个人主官意志。
尤其是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描写没有张居正的王朝运转日常,表现出黄先生很喜欢也很善于用侧面细节描写反衬主题主线。
总之,黄先生的写法让我感觉到,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最终两者终能殊途同归。
另一方面是申时行的生平,好像在说读书就能够读出个宰相来。
我们承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也承认每个读书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目标就是当宰相,但我们也要承认有很多人追求的是宋朝赵恒的《劝学诗》中写到的那样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因此,读了“首辅申时行”的章节,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读书就能做大官?申时行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是在张居正的提拔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只知道他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后来当了首辅。
他被人评价“老成”,是因为编撰整理了本朝的历史,其实可能就是眼界开阔些,经验丰富一些,但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得不说还差一些。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及其普通的年份。
但是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以该年前后的史事及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
黄仁宇先生在这本书中,分别讲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首相张居正、申时行,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以及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六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他们互相独立,同时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好多地方。
万历皇帝不同于明王朝之前的皇帝,他的职责和权限已与前代大有不同。
他的祖先一言一行都被臣下视为道德标准,而他却是在他的臣僚教育之下长大的。
他的责任范围乃是这群文臣们所安排的,他的情感更需做绝对的抑制。
他与他的祖先们虽然在他们臣僚的协助下,平常生活工作的形式相似,但在本质上却毫不含糊。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设立了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但此时的文官却早已成熟。
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弃他个人的意志。
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
此时的文官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情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其任务就是在他们争端无法解决时做出强制性的仲裁。
他们要求这位守成之主与日常的生活隔绝,在仲裁中不夹带个人的嗜好和偏爱以引起更多的纠纷。
简单的说,就是皇帝最好毫无主见,因此更足以代表天命。
这种关系,已经由万历的曾叔祖弘治做出了榜样。
弘治皇帝越是歉抑温和,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们就越是称颂他为有道明君。
这样一个皇帝,实际上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的象征。
他应该做到寓至善于无形。
如果他能够保持感情与个性的真空,经常演习各种礼仪,以增强抽象的伦理观念,他就和上述要求恰相符合。
到万历皇帝这一年,由于其特殊性,更是能通过各种事例体现这一点。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厚的书,作者没有写整个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只是截取了其中短短的一年,写了这一年中有深远影响的几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
万历:《万历十五年》里最少不了的就是这位万历皇帝,这是他的朝代,这是他当皇帝的第十五年。
他是被大多数人所鄙夷的荒唐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三十年不上朝,不承担应有的责任。
可是细究根源会发现,他之所以这样也有着他的无可奈何。
登位之初,他就得到了德高望重的张居正教导和辅佐,处处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成为一代明君,他也时时这么要求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心目中的这位完美人臣只是对他要求严苛,而对于自己却十分放纵,顿时,他的道德楷模坍塌了,对张居正的信任也一落千丈。
虽为天下之主,万历却发现自己无法对抗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大臣势力,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木偶,处处受限制,动不动就被大臣们搬出来的祖宗法制和先贤道德压制,而他自己又缺乏迂回斗争的技巧和耐心,也不懂得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他采取了一个最简单最无奈的方式——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他用这种负气的方式与他的大臣们做斗争,最后是两败俱伤,为王朝的颠覆埋下了隐患。
申时行:作为万历十五年的首辅,申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皇帝看来,他是群臣之首;在大臣看来,他是皇帝的心腹,这是一个两面都不讨好的角色,他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应对着。
他既要否定有恩于他的张居正的所做所为,又要想尽办法报答恩人的知遇之恩;他既要让皇帝相信他的忠诚,以此获得皇帝的信任,从而使政令得以实行,又要让大臣们相信他的耿直,敢于劝诫皇帝,为了祖制和道德敢于奋勇抗争,敢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精选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精选篇1)《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在这本书的末尾写到:“由明朝可以向后倒推到其它各朝,主要原因还是受亚洲大陆天候地理关系的影响。
”这就是作者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得出了的历史结论。
当历史的问题牵扯到地理环境时,似乎一切已经注定。
气候天决定,文化随之产生,历史的大环境也就矗立在那里了。
那么,在既定的环境中,历史人物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呢?在《万历十五年》中,作者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比如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
写到张居正这一章的时候,作者拟定的章标题是——世间已无张居正,也就是说书中阐述更多的是他的落寞和跌入谷底之后朝局的变化。
何以一代内阁首辅身前地位显赫风光无限,死后被鞭尸,被抄家?也许,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理解社么叫物极必反。
活着的张居正总是幻想凭借一己之力来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他的威严、权利和智慧不仅在小皇帝身上展现出来,也笼罩在整个朝野。
他想当皇帝吗?其实不见得,从他不遗余力的改革赋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来看,他也许真的希望这个国家能在他的努力之下蒸蒸日上。
只可惜他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忽视了一个事实,推动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
他自身就处于明朝这样一个文官体系当中,当他把所有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者贬黜的时候,就打破了整个体系的平衡。
在当时明朝的大环境中,张居正站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度,心中可能有这样的独白:“万人阻挡又怎样,权利会帮我达成所愿。
”他不顾整个历史环境的力量,不考虑文官系统里其它人的想法,一意孤行,希望通过明确而坚定的态度处理公务,最终的结果历史给出了答案。
当他孤独前行的时候少有人真心实意的成为他的同伴,当他死后大部分人对他群起而攻之,表达不满。
申时行同样作为明朝首辅,并不如张居正那样“有名”。
他深知自己处于怎样的一个环境中,没有锋芒,更谈不上毕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心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心得)篇1《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不过是个引子,黄仁宇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叙述的线索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
既然个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明王朝离开了世界的中心,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小部落的节奏,明王朝已经到了沉没的边缘,落日沉沉,败落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看起来黄仁宇只是选择了几个独立的人物作为章节来撰写,而实际上他选择的这些人颇具代表性,作者总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中来叙述,他们看起来是个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时代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付出自己的努力,他们都是作者认为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复古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个人的社会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
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
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第一章从小事切入万历的宫廷生活和处处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他最终清算了自己坚持原则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不过是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具备自主权。
而第二章里继任的首辅申时行则努力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共济,小心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但这种处世态度并不为文官集团接受。
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对抗,认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无法实现自己的个人意志,最终对百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义,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5篇

万历⼗五年读后感范⽂5篇 有⼈从万历⼗五年中悟出儒教误国,那其他⼈⼜悟出了什么呢?下⾯是⼩编精⼼为你整理万历⼗五年读后感,⼀起来看看。
万历⼗五年读后感1 万历⼗五年,在我国朝廷上发⽣了若⼲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看起来虽似末端细节,但实质上确是以前发⽣⼤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于是,作者黄仁宇便以独特的视⾓和鲜明的观点,对这段时期加以详实的叙述。
初读此书,并没太⼤兴趣,以为就是正史野史拼接起来的⽂字。
⽽其朴实却⼗分有⼒道的语⾔,以现代化⼝吻描述⼀段段古代帝王、君⾂以及百姓间的故事,着实深深的吸引着我。
皇帝,永远是被仰视的对象。
⽽万历优柔寡断,他甚⾄不敢对⾂⼦下绝对的命令,⽂官集团⽤⼀些道德观念就可以紧紧的束缚着他。
不过,毕竟他是万⼈之上,⼀⼈之下的帝王,说他软弱,谁会相信? 他所有的妃都顺着他说话,唯独郑妃敢于讥笑他。
不是⼤逆不道,⽽是因为郑妃确实⾛进了了万历的精神世界。
我从来不知道,⼈可以这样的平等,即使在封建时代,⼈性的光辉也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皇帝⼜怎样,平民⼜怎样,只要存在⼀种傲⾻的⽓节,不屈的个性,然后明智的发表⾃⼰的意见。
我似乎理解了伏尔泰的那句话:⼈⽣⽽平等! 郑妃并没有拥有绝⾊的容貌,她的智慧与机警,使得万历在她⾯前尽述衷肠,挥泪如⾬。
作者描述的景象让⼈为之动容,我们为什么不以真诚的态度待⼈呢?纵使他在你之上,纵使他⽣活在社会的最低层。
⼈与⼈之间不缺乏信赖。
作者⽤近乎司马迁所持有的公正态度,评价那⼀时期的⼈物。
包括⼀代名相张居正,⼀代名将戚继光,⼀代名⾂海瑞,⼀代名僧李贽。
作者⽤他的语⾔魅⼒拉近了读者与历史名⼈的距离。
他们有⾎有⾁,他们⾃相⽭盾,他们有和常⼈⼀样的内⼼。
每个⼈的⼀⽣都具有悲剧⾊彩,没有⼈能够⾄始⾄终都活的那么精彩,这就是⼈。
万物都在变化着,⼈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存⽅式。
清廉的海瑞固守着儒家思想的成规,他古怪的规矩不为时⼈所容纳,他青史留名,却仍有遗憾;抗倭英雄戚继光,他的将才也渐渐被埋没,他的军事思想也只能是纸上的字符,很多⽆法实现;多受后⼈崇拜的哲学家李贽,⼀⽣只在理想中漂泊,他的⾏为甚⾄和他的思想完全不同——即反对孔⼦的是⾮标准,追求⾃由,却依靠着达官贵⼈⽣存。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质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由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自1979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后广受好评。
近日,通过拜读此书,深受启发。
黄仁宇先生选取了1587年前后发生的几件小事,简单扼要的提出了“大历史观”。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全书共讲述了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
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提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万历年间,大明王朝歌舞升平,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然而,一切却显得十分无序,各种潜规则盛行。
张居正的改革被完全废止,本人在死后也遭受株连,整个文官集团出于自身考虑完全不顾国家、人民,绑架整个社会意志谋取集团利益,连戚继光这样的武将也为了自保而不得不接受潜规则。
可以说,大明帝国精英群体身处在这种固若金汤的传统和潜规则之中,或如履薄冰,或飞蛾扑火,或大声疾呼,但无一幸免,全都败下阵来。
其实,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何尝不是这样!清朝末期的中兴之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们,虽聪慧过人,纵横捭阖,却也逃脱不了一样的失败命运。
历史也向今天的我们发出了一样的拷问: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潜规则?如何让身处其中的人不疲于应付?如何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我的思考是,加强制度化建设,减少人为干预,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其实质就是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不仅能够破除各种潜规则,让政府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同时,也可以让政府在落实政策时,更有底气和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汇总导语:“读史可以知兴衰”,这句话出自于《旧唐书魏征传》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于是,我翻开了《万历十五年》。
以下是fla为您收集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阅读!1587年,可能是会被众多历史学家所忽视的一年,但黄仁宇先生却以其学贯中西的博识,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别样的年代,可以说这是个毫无意义的年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极富深意的时代。
从头再来看看这本《万历十五年》,全书分为了七个章节,分别从七个不同的视角来剖析整个明朝成熟的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各个阶层的特点及情况。
首先,1587年,乃是万历帝即位的第十五个年头,也是号称“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死后的第五个年头。
而万历帝在张居正严格的教化近十年中天天如同一个小学生一般,虽位居皇位,却如坐针毡,对张居正这位老师的敬仰也在这十年中消磨殆尽,也在自己的“青春期”发育后,叛逆之心也是此消彼长,从敬仰变为畏惧,由畏惧转为憎恨,以至张居正死后的几年,朝中的言官只要有关于弹劾或是打击张居正的奏章,万历帝一律准奏,并大兴其事,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曾风趣的评价过万历,“万历的皇帝生涯一直就在做两件事,加强集权,和搞臭张居正,也可以说这两件是同一件事。
”张居正死后,万历帝就如同一个被压抑多年的高考生一般,准确的说,也可以是一个复读生,一朝高考过后,变天大地大任鸟飞了。
可以说,这时的他真正掌握了朝中大权,可以一展自己曾经的抱负,可他没想到,张居正毕竟是张居正,整个朝廷,张居正可以扛下来,但张居正毕竟只有一个,而他万历,未必可以。
在封建礼教下具有严格制度体系的朝纲之下,万历的结局也只有是逃避和放纵。
要说在整个万历年间,最权倾朝野的首辅那得算是张居正,但最让万历中意的首辅还得是申时行。
作为曾经的科举状元,在申时行八年半的首辅生涯中,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平衡言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
申时行所任首辅时期的最大背景特点是言官猖狂,而且是极度猖狂,在成功搞倒搞臭张居正后,他们仿佛如同打了鸡血的疯狗一般,肆无忌惮的咬着朝中的任一位掌权者,从文渊阁大学生,到内阁首辅,实在无人可骂了也会去揭一揭皇帝老儿的短,替皇帝老人家管管人家的私生活什么的。
而申时行也是深知大明言官的这一特质,深知这些以骂人为生的人的“厉害”,吸取前任张居正的教训,在此,就再提一下黄仁宇先生对张居正对待言官的政策总结:把所有的言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是贬黜。
因此,严重威胁了言官们的安全感。
申时行就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小心翼翼的维系着整个朝廷的平衡,可以说,申时行是继嘉靖后期严嵩之后,及至王锡爵之间的众多首辅中,最得善终的一人。
而黄仁宇先生也是这样评价的申时行:“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老,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济折衷的原则。
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言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言官。
”可以说,从申时行继任首辅伊始,乃至到了万历执政的晚期,整个大明朝廷都是处在了一个后张居正的时代。
言官们力求废除张居正时代的一切政策法令,流放或是罢免张居正时期任用的所有官员,但申时行及部分朝臣又在努力维护着部分法令,以维持整个帝国的运转,而这个时候,我们的万历皇帝又在做些什么呢?“沉湎后宫,纸醉金迷”这八个字可以说是众多史学家对这位后张居正时代时的执政者的最大评价了。
无外乎黄仁宇先生惊呼道“世间已无张居正”啊! 在这样的一个后张居正时代中,黄仁宇先生一直对于万历皇帝有个较为客观和辩证的看法,从张居正首辅时期的那个对张居正敬仰有加的好学生,到张居正死后曾一度打算励精图治,为求雨而徒步十里的有志天子,再到中后期消极怠工,不理朝政,色令智昏的酒色皇帝,可以说在1587年这个时间点之后,万历皇帝真正成为了一个黄先生口中的那个活着的祖宗。
要说这万历皇帝成为这样的活着祖宗的话,我们不得不将其原因追究整个大时代的背景。
张居正的强势使得整个朝野甚至国家如同一艘破浪在加勒比海的黑珍珠号,他的强硬使得每个船桨都必须向同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则是张居正自己决定的,一旦有人出现质疑,则会被无情的被置于船底,或是被抛置大海之中,是张居正利用自己的强势保持了这艘大船的前行,牵引约束着所有的船桨。
而当这个强势的船长在未抵达终点就与世长辞之时,全船上下就一下子乱了手脚,船主,也就是年幼的少东家惯例般的为其办了巨大的葬礼,但悲伤的气氛没过多久,积压长久的怨气一下子就开始爆发了出来,先是受了许久压迫的大副,利用自己新任船长的身份组织起了那批曾经被打至船底的人们,开始了对自己上任船长的告状以及诋毁之旅,渐渐地,这种情绪也开始影响了年轻的少东家,对于前任船长的一切,大家都开始全力的抵触,慢慢的,大家剪断了各个船桨之间的牵引线,以满足自己的报复欲。
但在一切看起来很疯狂的报复之后,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船已经开始貌似不受控制了,而这时,这位新上任的船长也在一次意外中步了老船长的后尘。
少东家也开始慢慢的想要塑造自己核心的地位,而最新一任的船长,也就是曾经的二副也开始陪同着少东家一起来继续航行。
一切开起来都貌似着向好的方向前进着,但少东家似乎忘记了自己就算是个少东家,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船长,而在张老船长之后,貌似短期内也再出不了这样的一个强势船长,当然,也不会被允许出现了,毕竟少东家也长大了,也不想大家在他的名字前加个少字了。
而随着旅程的继续,年轻的少东家真的发现自己难以驾驭这样的一艘黑珍珠号了,由最初的踌躇满志到后来的壮志难酬,再到无意理政,以至于将所有的一切发泄到了已故的张老船长身上,当然发泄的还有那些曾在船底压抑过的老船员们。
而那位新船长则是这艘船上为数不多的明白人,他深知张老船长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明白目前整条大船的现状,更清楚自己的实力,相比之下,自己自认为没有张老船长那样的霸气和实力,只有不断的在那群船员和少东家之间来回奔波。
这位名为申时行的新船长不能不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位老手,在这样的一艘风雨飘摇的黑珍珠号,他能一直处在船长位置,且被少东家信任,实属不易。
不过他的过于委婉,使得我们的少东家真正的变成了一个色令智昏沉迷酒色的昏君。
而他将一切都归咎到了自己身上,努力的使这艘大船不会沉没。
可以说,在申时行时代,他的工作不是使明朝这艘大船向前航行,而是使这艘大船能不漏水。
我们的万历皇帝在自己的执政后期,也可以说是在张居正死后的后张居正时代,除了沉湎声色之外,他还在时刻做着和自己祖宗一样的事,就是加强集权的统治。
在万历时期,万历手上,他继续无限制的扩大着锦衣卫甚至的东厂的实力。
而可能是年幼时长期受到张大学士压抑的原因,万历皇帝的后期似乎对于自己的权威及威严看的过于敏感,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他觉得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这就使得他愈发的壮大着自己的东厂及锦衣卫这些个特务组织,为自己服务着。
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万历十五年》考究异常精细,其中体现了黄先生西方式的思维,无论是皇帝上朝或是经筵时的制度礼仪,甚至是衣着花式,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后的结果。
每章节之后,黄先生都作了大量的注释,所参考的文献超过了15部之多,可以说是真正的“锱铢必较”啊!1587年,可能会是大多数人都不会留意的年份,今天可能也会是这样,但细细品位,在我们的周围,又或是在世界的某个其他地方,又会怎知毫无意义呢?《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大历史观”的经典著作,最先出的英文版标题: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翻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要紧的一年。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谈不上风雨飘摇,更不能说是病入膏肓,这一年,实在是平淡无奇。
但作者从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等多个章节展开话题论述了万历年间的诸多方面,万历十五年虽看似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这一年之后好多小细节的变化却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
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巨大成就的造就,还在于事物肇起之初处于酝酿中的有机结合和变化。
下面,我从章节中的前三个人物来谈谈我的阅读感想:首先,万历皇帝。
他年幼即登上宝座、继承大统,自小聪慧过人、学习刻苦,立志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在首辅张居正的调教下,经过多年的精心求学,取得很大的长进。
一方面,张居正生前,万历皇帝对他充满尊敬之情,对他精心敬业的奉献精神大加赞扬,并且把一些名贵的珠宝和进贡上来的物产赏给他,以对这种大臣的扶持表示百般地感谢。
另一方面,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怨恨却远远盖过恩情,坚决地清算张居正各种过失,甚至恨不得鞭尸。
这样的反差不仅是于对张居正掌权过度的强烈反弹,更是心理崩溃的一种体现。
万历皇帝的职业生涯让我看清了身为九鼎至尊的皇帝也是有苦难言,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上层阶级的代理人,而不是我们印象中唯我独尊、号令天下谁敢不从的帝皇形象。
例如,在立储君这一问题上,大臣与皇帝之间争执多年,最终以万历皇帝的沉默和消极抵抗结束,使整个朝廷失去了励精图治的机缘。
其次,世间已无张居正。
从黄仁宇先生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张居正宏伟的政治理想抱负。
他精心调教、呕心沥血辅佐万历皇帝,在施政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死气沉沉的明王朝开始渐渐焕发生机。
但是他的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在行为作风道德操守方面又严重违背了当时的道德规范,对别人的苛刻要求与对自己的奢侈铺张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在道德层面完全地站不住脚。
上到官僚阶级,下到黎民百姓,想要攻讦对立者,就要首先占领道德的高地。
或许这就是集权体制下的游戏规则。
虽然张有功有过,但从对当时国家的治理而言,我仍感慨可惜了张居正的改革,倘若他的改革能够进行下去,明王朝必定迎来又一繁华盛世。
最后,首辅申时行。
作为张居正的继任者,申时行并没有继续张的大刀阔斧式的改革,而是实行较为和缓地施政方针政策。
他认为:“作为首辅,宁可被视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剂折衷的原则。
”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
而奇怪的是,以张居正的精明练达,竟忽视了这样基本而简单的事实。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申时行有成功之处,他的和缓政策为其营造了平和的政治环境。
张居正把所有的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贬黜,因此严重地威胁了他们的安全感。
相比之下,申时行对参劾过自己的官员概不追究,甚至还建议其中的几位官员晋级。
因此,申时行得以善终,而且退隐归乡后,大寿时仍受到万历皇帝的恩赐。
以德治国,道德终会成为一些人争权夺利、玩弄权术的工具。
一个国家要有科学合理的政府机构,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才能保持政府的工作效率,国家这部机器才能更有序高效地运转、快速地发展,变得更加富强、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