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原子的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案】原子的结构(化学九年级)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2.掌握原子的质量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了解原子的电荷平衡和稳定性原理。
4.能够应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各种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的理解2.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3.电子云模型和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学过的基本粒子知识,如质子、中子、电子等。
2.通过质子和电子的运动带电荷和质量进行分析,引出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的重要性。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a.原子的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b.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质量远小于原子核。
2.原子的基本性质a.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和质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个数)的概念。
b.原子序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量数决定同位素的存在。
3.电子的排布规律a.电子按能级(壳层)依次排布,能级越高,能量越大。
b.每个能级有一定数量的轨道(子能级)。
c.每个轨道能容纳的电子数目:2n^2(n为轨道数)。
d.前两个能级的轨道数及容纳电子的数量。
4.电子云的模型和波粒二象性a.电子不是固定轨道运动,而是呈现为电子云模型。
b.电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黄绿线实验,展示不同元素的光谱,让学生发现元素的不同特性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2.利用实验观察出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拓展应用(20分钟)1.进一步探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包括元素的化学性质、电化学性质等。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引导学生应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如火柴燃烧、溶解等。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引导学生归纳原子的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2023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人们通过对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已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知的重要成果。
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本课中,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
所以,本课在整个的化学知识体系中作用十分重要。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又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困难,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原子到底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等等。
在教学中可以自制或借鉴一些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课时2 离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3.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并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回顾】通过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回顾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和原子。
【过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哪些这些微粒有多小呢?【类比】1.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课堂讲解和课本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序数、原子量的计算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例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b.根据原子序数、原子量判断元素。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互评,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a.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含义。
b.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和绘制方法。
c.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c.教师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学生思路,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3.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a.以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b.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化学的趣味性。
4.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a.教会学生运用类比法,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降低学习难度。
b.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要求:分工合作,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报告格式规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原子中质子、中子、电子的数量关系和电性是如何影响原子的性质?
b.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是如何确定的?
c.如何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
a.判断题: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4.每位同学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含金属元素的物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并撰写一篇简短的科普文章,介绍该元素的特点及应用。
5.小组合作,制作关于原子结构的科普海报,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6.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结论。
1.利用图片展示常见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并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代表了什么?原子量是如何确定的?”
2.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分子知识,提出问题:“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
3.激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的结构,那么原子内部又是怎样的呢?”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
4.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学习心得。通过组内互助,提高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5.强化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6.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感。通过介绍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方面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4.学会使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并能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原子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化学计算问题,提高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教学内容:
(1)计算题:给出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
3.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2.教学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实践能力。
4.能够通过化学方程式,运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物质的质量计算。
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天平等实验仪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的构成。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化学学习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原子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的微观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充满好奇,但可能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原子序数与元素位置的关系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的特点、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关系等,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自我调整、自我提高。
3.组织课堂问答、讨论等环节,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品质、团队合作能力等。
4.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子课题,如原子核、电子排布等,进行深入研究。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鼓励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沟通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信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详细讲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排布规律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导入新课,如“消失的硬币”。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充满气体的透明玻璃瓶中,密封后,通过化学反应使气体消失,硬币也随之“消失”。引导学生思考硬币去哪了,从而引出原子结构的学习。
2.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部分,并简要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2.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种物质,分析其由哪些元素组成,并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但在微观层面的原子结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原子核、电子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之间的关系可能感到困惑。此外,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有待提高,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理解还不够充分。
教学活动: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环保意识。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结合环保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研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3.针对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原子序数、原子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掌握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理解和应用原子核化学反应原理;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原子核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由原子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提示,如空气、水、铅笔等。
2.温故知新:复习一些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
并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节:探究原子结构1.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否是最小的粒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做出回答。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间的反应,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存在。
例如:用锌粉和盐酸反应,制备氢气,解释原子之间的互相转化;用铁丝在火焰中加热,观察其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铁原子通过热能转化为离子。
3.引出结论:向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出结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第三节:原子的组成和性质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卢瑟福的金箔实验,引出原子核的概念。
通过展示引出放射性元素的概念,并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2.原子核的组成:通过PPT和图示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原子的性质:讲解原子的质量、电量、稳定性等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性质对于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四节:原子核化学反应1.引出核化学反应:通过讲解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等核反应,引出核反应的概念。
2.放射性元素的应用:通过展示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如医学诊断、食品杀菌等,让学生理解核反应的实际应用。
3.引导思考:第五节:拓展应用1.探讨原子核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原子核实验进行分析。
例如: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子速度分布定律实验。
2.知识回顾: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巩固所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投影]附表1
原子种类质
子
数
中
子
数
核外
电子
数
相对
原子
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8 8 8 16
钠11 12 11 23
氯17 18 17 35
铁26 30 26 56
你们有没有发现: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观察后找出规律: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中子数
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
分析,找出规律,拓展
思维,便于运用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原子
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认识了原
子内部的微观结构。
现在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
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
成;而且还知道,由于原子非常小,
它的质量也很小,书写、记忆、计
算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
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作业布置:P70 1、2、3、4
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