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如何锤炼词语

合集下载

作文提升—词语的锤炼

作文提升—词语的锤炼

•对于考试作文,怎样才能取胜,可以说众说纷纭。

•可是,万变不离其宗,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高深的立意,都是取胜的必备要素,但这一切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

•语言虽然是形式上的东西,在中考作文中不是第一位的要素,但是语言是一种物质外壳,形式上的“美”可以很顺利地“抢”评卷教师的眼。

•如果我们的语言苍白,上述一切都会黯然失色。

•因此,语言的锤炼和创新,实在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中考中更是如此。

那么怎样锤炼语言呢?•我们不妨从具体的实例入手,看看这些句段如果变得精彩。

•考卷发下来,我的语文超过了90分,我非常高兴。

可有几个同学以为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不少的讽刺话。

这些话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发奋学习的信心。

•这段话叙述非常空泛。

同学们怎么讽刺的?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我心态怎样?毫不具体,怎么改,我们不妨加些语言和心理描写以及环境的点染。

•成绩公布了。

哈,92分,万岁!我想唱想叫,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

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迎接他们的祝贺。

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的分也值得炫耀!”“嘻嘻……”“哈哈哈……”轰!我头皮一炸,眼前暖烘烘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

我想哭,痛痛快快地哭!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9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一定要变成凤凰!•在日常的作文中,不少同学的文章往往是记流水帐,全篇只有空洞的叙述,缺乏具体的场面和细节描写。

写人总是千人一面,读来味同嚼蜡,令评阅者大败味口。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锤炼作文语言的第一步便是——尽量写实,变空泛为具体。

•我是男子汉,一定要说话算数!早晨,我也跟寝室里的同学一样,一听铃声就起床。

铺床、刷牙、洗脸等等,像惊弓之鸟。

晚自习,我也读呀写呀,可怎么也不对味。

词汇、语法,还有修辞,我都感到生疏。

政治中的一些什么“经济”我越背越乱,还有物理问题,还有很多数学课……我想,还是打桌球有趣,还有游戏厅、录相厅才精彩!•这段文字基本通顺,但读起来总觉得繁杂乏味,感受不到语言美。

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锤炼现在学生作文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词汇贫乏,即“语言贫血症”。

一个人如果患了贫血症,就会面目苍白,无精打采;一篇文章如果患了“语言贫血症”,则显得苍白无力,枯燥无味。

词汇丰富的文章,如同一个气血充满、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的人一样,富丽多姿,文采飞扬。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词汇的积累,并能将学过的词语运用到文章中去。

读名家的美文,那些精彩的段落,大都是好词密度大。

词语的训练,要着重进行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关联词的训练。

下面提供几种我们常用的训练方法。

(1)限字联词成句法。

例一: 运用提供的词语,各写一段话。

(不超过80字)《夏夜》皎洁清辉倩影袅娜静谧甜美一轮皎洁的明月,在静静的河面上洒下柔和的清辉,河岸上杨柳的倩影随着夏夜的清风袅娜地舞动,不远处的树林里一片静谧,花草也早已带着甜美的微笑沉沉地睡去了。

(华师一附中高一雷晓璐)例二:写一段话描写春景,文段中必须运用不少于6个形容不同颜色的词语。

(不超过200字)春晨,蓝湛湛的天空出现了绯红的云霞,山谷被映照得碧里透红,秀丽如画。

我站在叠翠含烟的山上,放眼望去,只见西面山坡上的桃林染着片片粉红的云,山脚下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夹岸长满了杨柳,那袅娜的枝条已开始吐绿喷翠了。

那呢喃的紫燕,在树从里忙忙碌碌地穿巡,向大地传递着春天的信息;快乐的黄莺,抖动着金灿灿的翅膀,欢唱着美妙的《春之歌》。

哟!好美的春色,好浓的春意啊!句子的锤炼句子的锤炼包括:整句与散句的锤炼;四字短语的锤炼;各种修辞格的运用。

训练方法很多:如文句仿写、文句改写、句式变换、按修辞要求写句子等等。

训练题示例:(1)比喻格仿写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2)按照给出的尾句各补写一段话。

不超过60字。

①……啊!多么美妙的音乐。

(要有两个通感句)②……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要有4个四字短语和2个比喻句)③……这里的变化真大,我简直不相信我的眼睛。

高考考场作文锤炼语言的方法技巧

高考考场作文锤炼语言的方法技巧

高考考场作文锤炼语言的方法技巧一、巧用字词1.推敲字词推敲字词,就是对词语进行比较、选择、推敲、锤炼,以达到简洁精练,形象鲜明,声音优美,富于情趣。

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优化语言时,这一点就应该加以强调。

例如,四通公司先后在《文汇报》上刊登四通打字机的广告。

1988年的广告词是“输入千言万语打出一片深情”,而1993年则改为“输入千言万语奏出一片深情”。

该公司之所以更改广告词,是因为动词“打”虽然紧扣“打字”的“打”,但不足之处是容易造成误解,似乎操作这种打字机必须十分用力,而用“奏乐曲”的“奏”代替“打”,则给操作者以轻松、优雅的感觉,从而使该公司的产品更加畅销。

又如下面这一段话:“有人憧憬白云,有人迷恋大海,有人喜欢高山,有人喜欢沙漠……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角落,都有一个很别致的风景。

”都是表达“喜欢”的感情,却用了各种不同的词语,可见笔者在语言的推敲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2.叠字反复法叠字反复如同一首曲子中旋律变化的音符,巧妙地运用,可以给人以回环缠绵的感觉。

如,一学生描写“旭日东升”的一段话:“慢慢地,红光扩展到半空中,树梢上冒出了一段红艳艳的圆边儿,它向四周漫延着,逐渐变成了镰刀形,接着又一纵一纵地向上爬着,不一会儿,露出半个通红通红的圆脑袋,就像被什么东西缀着一般。

它喘了口气,费力地一点一点地向上挣扎着,升腾着,终于挣脱束缚,‘腾’地跳了出来,射出耀眼的光芒,刹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圆溜溜的大皮球,不十分亮,但红得可爱,红得均匀。

那鲜红的颜色似乎要滴下来似的,恐怕香山的红叶见了也会黯然失色呢。

”这些叠词的使用,会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一种舒徐委婉的音律美,清新自然,如临其境,给人以美的感染。

3、多用成语或四字短语在写作过程中,合理地使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会使文章语言形成匀称和谐之美。

例如,某考生在《刺秦》中写道:“驶进燕国的边境,驶过满是荒烟蔓草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紧,我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作文语言锤炼技巧大揭秘

作文语言锤炼技巧大揭秘

作文语言锤炼技巧大揭秘在当今社会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我们都需要用到语言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而拥有一定的语言锤炼技巧,则能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让沟通更加高效。

本文将揭秘一些作文语言锤炼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精确表达语言的目的是传达信息,因此,就语言锤炼技巧而言,精确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做到精确表达,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选择恰当的词汇在写作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词汇可以让句子更加准确、生动。

例如,如果要描述一个人的忙碌,可以选用“忙碌”、“繁忙”、“忙于”等词汇,而不是简单地说“忙”。

因此,我们需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并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2.避免使用模糊词汇模糊词汇会使句子的含义变得不明确,给读者带来困惑。

例如,“有些人喜欢”一词,可以用“部分人喜欢”来替代。

在写作时,尽量避免使用模糊词汇,使句子更加明确,表达更加准确。

3.运用具体的例子在作文中,使用具体的例子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如果要描述一个人勇敢地面对困难,可以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来支持这一观点。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观察生活,积累并运用具体的例子。

二、简洁明了除了精确表达外,作文的语言锤炼技巧还需要注重简洁明了。

简洁明了的语言可以使句子更加清晰、易于理解。

以下是一些实现简洁明了的技巧。

1.避免冗长的句子冗长的句子会让读者感到困惑,降低整体阅读体验。

因此,在写作时,应尽量避免冗长的句子。

可以通过拆分句子、使用并列句等方式来进行改写,使句子更加清晰明了。

2.删减无关信息在写作时,经常会有一些无关信息冗余在文中。

这些无关信息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使句子显得啰嗦。

因此,在进行文稿修改时,要有意识地删减无关信息,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三、注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以提升作文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其更加引人入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和拟人比喻和拟人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作文中如何锤炼词语

作文中如何锤炼词语

作文中如何锤炼词语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

它是我国传统的修辞艺术。

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以便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

锤炼词语是作文最基础的功夫,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一环。

而优美生动的语言又都是由一连串儿准确生动的词语组织起来的。

即用词准确、生动了,语言才准确、生动。

可见,锤炼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敲词语。

怎样才能使作文中的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呢?一、用词要准确、生动用词准确、生动,不仅能把作者想要写的人、事、景、物逼真地描述下来,而且还可以把细微的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

词不达意则言不达意,言不达意则不能准确地表达中心思想。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曾说:“从事写作,第一个条件当然是要善于用字(词)。

思想、情绪、形象,都要靠确当(准确而恰当)的字(词)来表达和描写,用错了字(词),便会‘辞不达意’,乃至与本意相反。

”写作是这样,习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写文章,怎样才算用词准确、生动呢?对此,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描写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看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这段话是说:要描写一个事物、一个动作或一个事物的性质,就只能用这个词而不能用别的词;如果还能够用别的词来替代的话,那就说明所用的这个词还不够准确、贴切。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得更明确:“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是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

”要找到“唯一需要的”,不可替代的词,并将这个词放到“唯一需要的位置”。

这样,所选用的词就算是准确、生动的了。

一旦找到了这样的词,事物的特点自然也就被凸现出来了。

讲到这儿,同学们一定会从中悟出:动笔作文(或写后修改)时,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就要把功夫花在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比较、推敲→寻找、选择”上。

这个过程,就是锤炼词语的过程。

既然是“锤炼”,就不是一次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一个反复多次地推敲、选择的过程。

要学会连续想到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然后通过反复地推敲、比较,最后从中选择出一个最符合事实(不失实、不失误),最能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特点,最能贴切地表达自己心里感受,最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词语。

如何锤炼字词

如何锤炼字词

如何锤炼字词如何锤炼字词1、锤炼动词、形容词、名词,多用近义词和反义词动词是最具生命力的词,无论是严谨有力的论证还是生动细致的描写,都依赖于活跃的动词。

形容词往往赋予人物或景物具体丰富的情状、形态,恰到好处的运用形容词能使语言更加生动。

名词可以表示抽象概念,也可以表示形象事物。

近义词越多,语言的表现力就越强,就可以把意思表达的更准确、严密,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活泼,避免了词语的单调、重复;恰当的使用反义词可以给人对比鲜明的印象,把事物特点表现的更加充分。

[典例] 心声灼烫,敢诉天下华夏长卷逶迤五千年,日月浩瀚,俯仰河山。

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曾经翻腾出龙飞于天的鼎盛,也曾回旋出积弱闭塞的尴尬,然后激荡出柳暗花明的改革开放,接着奔腾至我们的脚下。

她热情地欢腾着,喷薄出一枚烈烈的火炬,照亮我们新的征程。

我们,是的,我们也必须承其血脉,将时代的心声诉于天下,最终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典例] 神州大地,高唱圆梦欢歌如今,我们已经成年,中国的新时代也在和我们一同成长。

当下的我们,正以“涉险滩、闯深水”的勇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勇敢探索、大胆创新、高歌猛进。

我们正以青春的手、年轻的心、丰富的灵魂为国家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我们将交出一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典例] 华夏之风,中华之美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在那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国度,她的名字叫做中国。

惊艳的国粹京剧,使中华展现出独特曼妙的身姿;雄伟的万里长城,使中华拥有了一身傲骨;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华勇敢迈出坚实的步伐,与世界人民团结合作,共享和平繁荣。

2.锤炼虚词,尤其是关联词关联词的恰当使用,不仅能体现句与句的逻辑关系,也可以使论证更加严密。

缺少必要的关联词,则会使表达含糊,结构松散。

[典例] 源头活水之美天地存大美而不言,对于我们来说,即使手捧厚重的史书抑或品读优美的文字,与自然、与生活仍然存在着隔膜。

使用正确方法锤炼作文语言的要点

使用正确方法锤炼作文语言的要点

使用正确方法锤炼作文语言的要点一、引言良好的作文语言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意思,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欣赏作品。

为了提高作文语言的质量,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正确的方法和要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锤炼作文语言的正确方法和要点。

二、正确选择词语和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正确选择词语和表达方式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准确、简明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词语,以免给读者造成困惑。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使用具体的、形象的语言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此外,我们还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例如,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来丰富作文语言的表达效果。

但是,应该注意适度使用,避免过度修辞和炫技。

三、追求简洁明了的句子结构句子结构的简洁明了是保持作文流畅性的重要要点之一。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过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这样容易给读者造成困扰。

相反,我们应该采用简洁明了的句子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为了做到简洁明了的句子结构,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简单句、并列句、短句等。

此外,注意使用适当的连接词和过渡词来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流畅。

四、注重语法和标点的正确运用语法和标点的正确运用是保证作文语言准确性和流畅性的关键。

我们应该注意正确使用各种语法规则,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此外,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明确和准确。

在运用语法和标点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一些常见的错误。

例如,主谓一致、时态一致、动词时态和语态的正确使用等。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过多的标点符号和不恰当的使用,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五、精心组织和安排作文结构作文结构的组织和安排也是锤炼作文语言的重要要点之一。

我们应该从整体上考虑作文的结构,并合理地安排各个部分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通过精心组织和安排作文结构,可以使作文更加连贯、有条理,并且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在组织和安排作文结构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中心思想,并围绕中心思想进行作文的展开。

公文写作中词语的锤炼

公文写作中词语的锤炼
(三)寓单调于多彩。所谓寓单调于多彩就是在不损害准确表达的前提下,注意同义词的换用,以使公文生动活泼,避免呆板、重复。例如,“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是毛泽东同志《反对党八股》中的一段话。“废止”、“少唱”、“休息”在这里是三个近义动词的换用。同时,在这种消极修辞手法中还附有积极修辞的手法:比喻(洋八股),拟物(……调头少唱),拟人(……教条主义……休息)。如果三句的表述中都用“必须废止”,意思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效果却差多了,不仅会产生一种音调重复的感觉,而且也缺少了消极修辞的手法所带来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八)寓节奏于音韵。所谓寓节奏于音韵就是注意词语的音韵美,通过对音韵的调理,以产生和谐、有节奏感的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除了诗歌外,在公文写作中也常有使用。例如“周恩来同志的一生,高瞻远瞩,深明大义,处处以大局为重,事事从大局出发。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功盖中华,誉满天下,从不居功。他光明磊落,忍辱负重,严以责己,宽以待人。他为了团结同志,稳定大局,宁肯自己受委屈,受责难,从无半句怨言。”这里一系列的词语,气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形成了和谐的音节,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读起琅琅上口,听来和谐悦耳,不禁产生一种波澜起伏的气势和抑扬顿挫的表达效果,确实达到了热情歌颂周总理崇高品质的目的。
(四)寓时境于新语。所谓寓时境于新语就是要注意使用新概念新词语以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和时代气息。这一点对公文写作来说甚为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词语不断涌入到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中,例如,“和谐管理”、“人力资本”等。只有积极而恰当地使用这些新词语,才能准确地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发展变化,提高公文的表达效果。而且,由于这些词语本身是社会发展新时期的产物,勿需多费周折便可充分地反映出时代的特色。不过,在使用新词语时应特别注意,不可哗众取宠,不可随意捏造,损害公文本身的表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中如何锤炼词语
发表时间:2011-01-26T17:05:43.623Z 来源:《时代学习报》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蒋栋梁
[导读] 一旦找到了这样的词,事物的特点自然也就被凸现出来了。

蒋栋梁
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

它是我国传统的修辞艺术。

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以便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

锤炼词语是作文最基础的功夫,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一环。

而优美生动的语言又都是由一连串儿准确生动的词语组织起来的。

即用词准确、生动了,语言才准确、生动。

可见,锤炼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敲词语。

怎样才能使作文中的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呢?
一、用词要准确、生动
用词准确、生动,不仅能把作者想要写的人、事、景、物逼真地描述下来,而且还可以把细微的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

词不达意则言不达意,言不达意则不能准确地表达中心思想。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曾说:“从事写作,第一个条件当然是要善于用字(词)。

思想、情绪、形象,都要靠确当(准确而恰当)的字(词)来表达和描写,用错了字(词),便会‘辞不达意’,乃至与本意相反。

”写作是这样,习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写文章,怎样才算用词准确、生动呢?对此,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描写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看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这段话是说:要描写一个事物、一个动作或一个事物的性质,就只能用这个词而不能用别的词;如果还能够用别的词来替代的话,那就说明所用的这个词还不够准确、贴切。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得更明确:“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是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

”要找到“唯一需要的”,不可替代的词,并将这个词放到“唯一需要的位置”。

这样,所选用的词就算是准确、生动的了。

一旦找到了这样的词,事物的特点自然也就被凸现出来了。

讲到这儿,同学们一定会从中悟出:动笔作文(或写后修改)时,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就要把功夫花在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比较、推敲→寻找、选择”上。

这个过程,就是锤炼词语的过程。

既然是“锤炼”,就不是一次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一个反复多次地推敲、选择的过程。

要学会连续想到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然后通过反复地推敲、比较,最后从中选择出一个最符合事实(不失实、不失误),最能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特点,最能贴切地表达自己心里感受,最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词语。

这样,就把语言写得既准确、又生动了。

如: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孔乙己》)
一个“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历经岁月沧桑已经临近生活的末路,深刻地显示出他生活的变化。

“摸出四文大钱”,贴切深刻地写出孔乙己的穷困和他买酒时的窘态。

如果衣袋中钱多,一抓一把,何必下手去摸?即使钱少,倘若孔乙己的手灵便,一掏就出,也就不必手插衣袋中来回摸索了。

可见孔乙己此时已身废心残,极度拮据。

这一个“摸”字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人物的情态,深刻地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这也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这类没落知识分子的细致观察,深刻了解。

如果没有对人物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深入到位的掌握,也就不可能表达得如此有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两段话,体会一下哪些词语运用得准确、生动:
一夜山雨,把小小的彝家村寨洗得清爽爽的。

山,一片绿;芭蕉林,一片绿,一片绿——就边那林荫里的一座座新瓦屋,都映得绿茵茵的。

太阳出山了。

小溪边的那座竹楼,窗子打开了。

绿茵茵的窗口,闪出一点红,火苗似的。

噢,是个小女孩,红领巾在晨风里,微微地飘。

这里,作者用绿色的景和红色的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图画。

作者着意渲染“红”“绿”两种颜色,色彩鲜明,把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自然景象,集中而概括地绘于纸上,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的境界中。

所以,要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就必须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思想上一定要重视。

锤炼词语这种基本功不是一两天就能练好的。

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思想上重视,有练好的决心,再掌握一些锤炼词语的方法和技巧,就一定会形成这种能力。

第二,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

一个人生活知识丰富,语言才会丰富。

见闻狭隘的人,哪有可能掌握大量词汇呢?脑子里对某种事物毫无所知,又怎能对它进行准确、生动地描绘呢?
中国当代作家秦牧曾举例说:作品中常见有人写“我听到几只不知道名字的鸟儿在歌唱”或者“院子里尽是没有名字的杂草”这些句子,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要是你能够知道那鸟儿是百灵、画眉,还是黄莺、绣眼儿,不是比你这样写法要具体得多吗?那些草儿总不会没有名字吧!它们也许是蟋蟀草、狗尾草、鬼针草、蒲公英,要是你能举出几样,不是可以给人以较多的形象感受吗?
是啊,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有丰富的词汇、语言。

对动物、植物描绘是这样,对任何事物的描绘,道理也是完全一样的。

二、用词要多样化
锤炼词语时,除了考虑用词准确、生动之外,还要考虑用词尽量避免重复,做到多样化。

用词重复,语言就显得平淡、单调乏味,读起来就觉得缺少韵律和起伏,听起来就觉得枯燥、啰嗦;用词避免了重复,做到了多样化,语言才会显得活泼而新鲜。

如有个同学在《开学的第一天》里,有这样一句话: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学校就开了一个隆重的开学典礼。


由于句子中连续重复运用了三个“开”字,使得句子如同绕口令,既拗口又平淡呆板。

如果将句中前两个“开”字调换一下,把原句改成“新学期的第一天,我们学校就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开学典礼。

”这样,语言就活泼多了。

又如,一个同学在《祭扫烈士墓》中写道:
“清明时节,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看到了高大的纪念碑,又去看了烈士的坟墓,还看了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这段话,由于用词重复——连用了三个“看”字,使语言显得很枯燥、啰嗦。

如果将段中的三个“看”字依次改为“瞻仰”、“祭扫”、“参观”这三个词,不但避免了用词重复的现象,也照顾到了庄重的语言环境,使语意更准确,同时很好地表达出了对烈士怀念和崇敬的感情。

从以上两例中,我们不难悟出避免用词重复的方法:
第一,平时重视广积词汇,特别是近义词。

对于积累的近义词,还要注意区别它们在感情色彩(谁褒谁贬)、适用范围(谁大谁
小)、语意轻重(谁轻谁重)、搭配习惯、使用场合等方面的差异。

脑中积累词汇丰富,又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各类近义词的差异,这就为避免重复、做到用词多样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行文时,时刻想着根据需要做到用词多样化。

要考虑语言环境,要从当时当事的实际需要和表达的目的出发,选词、用词。

当然,要防止不求甚解地盲目追求词语多样化的现象,也要克服死搬硬套、胡乱使用的不良做法。

第三,写完文章后,要反复诵读、吟咏。

一旦发现用词重复现象,就要一而再、再而三进行修改,不怕麻烦。

第四,用词提倡多样化,但不能自己“造”词。

自己“造”词虽然不犯法,却使读者模糊,这不好。

三、思考练习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哪些地方用词重复了,改一改。

①我在暑假里看了一部好电影,其中的一位好人,他做了很多好事。

②我们小队在夏令营活动中,走过小桥,走过桑园,走过田野,走过小溪,来到了小山下树林里,采集各种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