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及治理专业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主要包括农田农化物质、农作物残留物、农业废水、农药、养殖废弃物等。
这些污染物会通过雨水、河流和地下水体进入水环境,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1.农田保护技术:农田保护技术是指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措施,减少农田的侵蚀和土壤质量退化,从而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产生。
这些技术包括合理的耕作措施、秸秆还田、绿色有机农业等。
合理的耕作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合理施肥措施和水浇水排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农药残留物的流失。
秸秆还田是将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到田间地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
绿色有机农业是指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2.水质改善技术:水质改善技术主要通过净化农业废水,降低农业废弃物对水环境的污染。
常见的技术包括沉淀池、植物滤池和人工湿地等。
沉淀池是将农业废水引入特定的池塘或渠道,通过自然沉淀的方式去除污染物。
植物滤池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吸收和降解。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植物和湿地土壤的滤污和吸附作用,对农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
3.农药使用管理技术:农药是农业活动中常用的防治病虫害的化学物质,但过量和不合理的使用容易导致农药残留物的产生和水环境污染。
因此,农药使用管理技术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这些技术包括合理农药选用、合理农药使用量和喷洒方式等。
合理农药选用是根据作物病虫情况选择适合的农药种类,减少不必要的农药使用。
合理农药使用量是按照农药的标准用量进行施用,避免过量使用。
合理的喷洒方式包括选择适宜的施药器具和喷雾技术,以减少农药漂移和流失。
4.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养殖废弃物是指养殖业中产生的动物粪便、尿液和饲料残渣等。
如果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与策略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与策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策略来进行治理,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和策略,并探讨其应用和效果。
一、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培训农民,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推广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政策手段,限制农药和化肥的销售和使用,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改进农田排水和灌溉系统农田排水和灌溉系统的不完善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农田排水和灌溉系统不完善会导致农田中的农药和化肥流失到水体中,造成水源污染。
因此,改进农田排水和灌溉系统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一种改进农田排水和灌溉系统的方法是建设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收集雨水,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同时,还可以收集雨水中的农药和化肥,避免其流失到水体中。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还可以提供农田灌溉的水源,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另一种改进农田排水和灌溉系统的方法是采用滴灌和喷灌技术。
滴灌和喷灌技术可以减少水的流失和蒸发,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与传统的洪灌和喷淋相比,滴灌和喷灌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三、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策略。
有机农业是一种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是在农田和农作物周围创造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可以通过保护土壤和水源,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侵蚀和水体污染。
农村环境整治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农村环境整治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农村环境整治一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尤为重要。
首先,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可以采取一些物理防治技术。
比如,在农田施肥时,可以采用分区施肥的方式,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量的不同来有针对性地施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施肥量,降低农田中化肥的残留量,从而减少土壤的污染。
其次,生物防治技术也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生态养殖中,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农药的使用。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化学防治技术也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
可以利用一些生态友好型的化学药剂来控制害虫、杂草的数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来减少农田中的农药残留量,保护土壤和水体的环境。
另外,农村环境整治中,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也是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科学地处理农田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可以减少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通过堆肥、沼气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此外,水土保持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农田种植时,应合理规划田块的起伏,开挖沟渠,设置防护林带,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农田和水体的污染,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也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监测农田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了解污染的来源和程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同时,建立环境评估体系,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有效性。
同时,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也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关键环节之一。
只有让农民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他们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危害,才能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要点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要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旨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稳定农业生产发展秩序,进一步创新治污机制,建立具有平原特色的农牧结合、生态高效、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种养新模式,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范围:水产养殖尾水、种植业农田退水和畜禽养殖污染。
一、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一)水体管理因地制宜推广稻渔混养模式,通过施用调水制剂、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等净水措施对养殖塘开展养殖尾水原位修复。
对水体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等指标严重超标的,应暂停养殖。
(二)汛期防溢制订水产养殖塘汛期防溢应急管理预案。
设立养殖塘常水位和应急水位警戒线,配备引水沟(管)、沉淀池、应急塘等设施,确保汛期尾水不外溢。
(三)尾水回用构建尾水处理和零直排管控系统。
根据养殖面积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尾水处理方案,通过建设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处理池、人工湿地等设施开展养殖尾水处理或经由稻田、林地生态消纳。
建立养殖场固定常流水处理回用系统,最大限度的减少养殖尾水外排。
- 1 -(四)水质水量监测黑鱼、甲鱼、鳗鱼等重点水产养殖场(户)应配备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
水质检测指标应至少包含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
二、种植业农田退水治理(一)避雨栽培推广避雨大棚、盆栽等技术,杜绝退水发生。
(二)汛期防溢配备引水沟(管)、截流沟、沉淀池、生物滞留池等设施,确保汛期退水不直排。
(三)退水治理配备灌溉设施、截流沟、生态沟渠、生态调蓄塘(生态圩区)等,通过农田“零直排”系统进行回用或消纳降解。
三、畜禽养殖污水治理(一)汛期防溢干湿分离,雨污分流。
建立或完善粪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系统,严格做到污水不外溢,雨污不窜管。
(二)资源化利用配备灌溉设施、生态沟渠、生态调蓄塘(生态圩区)等,通过农田“零直排”系统进行回用或消纳降解。
(三)截污纳管建设尾水预处理设施,铺设污水运送管网,使尾水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并按照相关规- 2 -范就近泵送至城乡污水管网接入点。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关键技术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合理利用和推广关键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以下将从十二个方面分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
首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第一个关键技术是科学施肥。
科学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合理施用有机肥、磷肥、钾肥等营养元素,可以减少化肥残留和土壤污染。
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准确施肥,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渗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
其次,循环农业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
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建立农田废物回收机制,通过生物处理、有机肥料生产等方式将农业废弃物重新利用,降低废弃物对水土环境造成的污染。
第三,节水灌溉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肥冲刷带来的土壤侵蚀和水体污染。
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降低农田径流水的污染程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农药合理使用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可忽视的环节。
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用,避免滥用和超量使用造成的土壤和水体污染。
培训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监管力度,减少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农田防治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
建立农田保护区,推广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加强农田围堤、沟渠等设施的维护,减少农田径流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第六,生物防治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
利用天敌、益生菌等生物防治剂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七,土壤修复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环节。
通过植物修复、土壤修复剂等方式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污染。
培育抗逆性好的作物品种,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措施有哪些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措施有哪些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迫在眉睫。
以下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一些重点措施:一、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需要推广科学施肥和施药技术。
在施肥方面,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作物的需求和肥料的特性,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优先选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仅能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的检测,精准确定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施用量,避免盲目施肥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采用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流失。
在施药方面,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做到适时、适量用药。
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使用先进的施药器械,如喷雾器、喷粉器等,提高施药的准确性和均匀性,避免过量施药。
二、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
对于规模化养殖场,要建设完善的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如沼气池、堆肥场、污水处理厂等,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沼气池可以将畜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取暖和发电;堆肥场可以将粪便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污水处理厂可以将污水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
对于分散养殖的农户,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畜禽沼果”、“畜禽沼菜”等,将畜禽养殖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养殖水平。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创新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创新农村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缺乏科学技术和规范管理等原因,农业生产中经常伴随着面源污染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一、面源污染的定义和影响面源污染是指由农田和农场等广泛散布的点源污染源导致的排放污染。
这种污染会导致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二、生态农田建设生态农田是指在农田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田类型。
通过合理布局、科学种植等方式,减少农田面源污染。
三、有机肥料的利用有机肥料是一种天然的、绿色的肥料来源,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质量,还可以减少化肥施用对土地造成的污染。
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可以减少面源污染。
四、农田生态工程建设农田生态工程是指通过构筑生态屏障、修建生态间作系统等方式,在农田中形成一种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系统。
这种工程可以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发生。
五、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敌、病原、寄生虫等生物因素对农业害虫、病害进行防治的技术。
这种技术能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六、土地整治和固碳技术通过对农田土地的整治,合理利用植被、调节土壤结构等方式,可以减少土地侵蚀和土壤固碳。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田面源污染的程度。
七、精准施肥技术的推广精准施肥技术通过对农田土壤、作物需求等情况进行科学测定和分析,确定合理施肥量和种类。
这种技术可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农田面源污染。
八、农田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合理利用农田水资源是减少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通过推广滴灌、喷灌等技术,可以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土壤流失和水资源污染。
九、农田防洪和排涝工程建设农田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田地势起伏不平,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污染。
通过建设农田防洪和排涝工程,可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十、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创新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持。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是指通过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而导致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物随着降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影响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工程治理技术、生物技术治理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方面。
一、生态工程治理技术生态工程是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植被带等生态工程设施,利用植物吸收和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使水体得到净化的过程。
生态工程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利用水稻田和芦苇等植物作为植被带,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养分,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二、生物技术治理技术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吸附、富集等处理的技术。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利用好生物技术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
例如,通过在农田中添加细菌剂,可以促进土壤中有益菌群的繁殖,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达到减少化肥冲刷入水体的目的。
三、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土壤改良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适当施用有机肥、石灰等土壤改良材料,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降低对水体的污染。
四、灌溉和水资源管理技术灌溉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可能会导致较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增加土壤流失和污染的可能性。
因此,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水资源管理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设置排水沟、沟渠等设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土壤流失的风险。
五、农田环境监测技术农田环境监测技术是指通过监测土壤、水体等环境参数,及时发现和评估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对农田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可以及时了解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显示,每年在全球消耗的逾600万t农药中,99%都扩散入环境中,而实际被有效利用的不到1%。据报道,向植物体上喷洒液体农药时,吸附到植物体上的不足20%,直接排入环境的比例达80%[2]。中国农药生产和使用量巨大,主要生产和使用杀虫剂,致使农药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水体,人饮用了受污染的水之后,虽不会立即有所反应,但会产生慢性危害,长期饮用含农药的水还会破坏人体免疫力,诱发其他疾病。
2.2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在我国农村当中首要的固体废弃物是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方式主要是先在农村收集,再经乡镇转运,最后由县或市集中处理。秸秆在过去以燃烧为主,但会产生大量烟尘,现如今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监督下,除将秸秆还田外,还可将其打捆收集制造建筑材料。畜禽粪便是农业面源污染不可避免且必须解决的问题,畜禽粪便可以通过农肥化进行资源化,固体部分经发酵后可生产优质有机(下转第245页)
宋秀杰等[9]研究表明,农药喷施一般有40%~60%会直接降落并残留在土壤中,5% ~ 30%会漂浮于大气中,但最终也会通过降水返回陆地并进入土壤。龚永新等[10]研究认为,大面积喷施的农药中真正对病虫害起作用的仅有0.1%,其余99.9%都滞留在环境中。刘长江等[11]研究也证明,施用农药的80%~90%最终将进入土壤环境中。
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及治理技术
———————————————————————————————— 作者:
———————————————————————————————— 日期:
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及治理技术
摘要分析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等多种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危害,并提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及未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
1.3畜禽养殖污染
据梁流涛等[12]的统计,畜禽养殖污染在1990―2006年间占农业面源污染的38.86%。由于治污设施简陋,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任由高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使水中氮、磷含量超标,造成水质变坏、水体富营养化。因高浓度畜禽养殖废水长期用于灌溉农田,致使农作物晚熟、不熟甚至减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在微生物发酵作用下不断产生二氧化硫、粪臭素等有毒有害气体直接排入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2.4农药减量化与残留控制技术最近几年,几家单位针对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问题,联合开展了化学农药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削减了水稻试验区30%的农药用量,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农药因其难降解而稳定存在于水和土壤中,伴随着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专家学者试图构建高效工程菌来降解农药,将高效降解农药酶的基因转移到载体上,经过培养获得高效降解农药的工程菌,然后用培养的菌种消化农药而使农药残留问题得以解决。
(上接第220页)
肥,再通过还田措施以实现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液体部分目前主要处理方式有厌氧发酵产沼气,或直接进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净化。
2.3化肥减量化技术与缓释肥料技术
适度降低肥料的某种成分比例,可节约成本并减少营养流失,如将太湖地区的稻田基肥施用量下调20%,可使当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幅度上升[15],而水稻产量却并未受到显著影响。缓释肥料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产业,它是通过改变肥料化学成分或将其表面涂上半透水或不透水性物质而缓慢释放其中营养使肥效增长的技术。缓释肥料在进入土壤以后被逐步分解,逐步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可维持数月甚至1年,这样可以减少肥料特别是肥料中的氮肥流失。
1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及其危害
1.1化肥污染
长期以来,农村滥施化肥,而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仅占30%~40%,剩余60%~70%被浪费[5],赵佐平等[6-7]在陕西果园和汉江上游主要农作物调查中发现,氮肥过量施用现象严重,特别是在陕西果园中,氮肥平均施用量高达927.2kg/hm2。肥料主要由盐组成,细胞渗透压随土壤盐分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盐分过高时,农作物根细胞便没有能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而细胞质中的水分却被倒吸入土壤溶液,农作物便被损害,因此,肥料残留对作物的危害极大,同时,施肥过量的作物最易发生倒伏,也易发生病虫害。水中残留的化肥对环境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化肥中大量的氮、磷致使水生植物生长过量而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Jing等[8]研究,当施氮量超过225kg/hm2后,作物产量将不会变化。过量施氮只会使作物奢侈吸收,造成作物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下降,而且还会滋生病虫害,作物容易发生倒伏。此外,当氮肥过量施用时,作物对氮的奢侈吸收导致氮肥生理利用率急剧下降。过量施氮肥不仅不增产,反而降低了氮肥利用率,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生态环境上都得不偿失。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类型;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0-0220-01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人们在从事农业耕作活动过程中,由于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农田水土流失而引起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的污染[1]。现如今,面源污染的程度日益增加,全球地表水及地下水的首要污染源就是面源污染。据报道,地表的30%~50%已被面源污染侵害[2]。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危害的深度和广度已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越来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已将面源污染推向全世界科学家研究的重点[3]。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对水污染的影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肩负的治理重担更是无法比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4]。
1.4农村生活污水污染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且居住不集中,污染得不到集中有效处理,污水任意排放,致使农村生活污染占生态环境污染的比例十分高[13]。生活污水除导致病原菌污染、需氧有机物污染、富营养化污染、有毒物质污染外,还会产生恶臭。
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2和工业研究组织研制的一种过滤、土地处理与暗管排水相结合的污水再利用系统,能较好地去除生活污水中氮、磷[13]。近些年在法国开展的蚯蚓生态滤池处理系统经过向土地接种蚯蚓,也能提高污水处理效率[14]。稳定塘利用水生生物处理系统使生活污水得到净化,因而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广稳定塘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