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资源法学导论

合集下载

环境资源法课件第1章

环境资源法课件第1章

第一节 环境资源
一、环境的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法律(如民法、商法、经济法)中一直有物和财产 的概念而没有环境的概念,实际上,环境资源法中的环境的内涵要大于传 统民商法中的财产,环境中的某些要素(如土地、森林)可以成为民商法 中的财产,除此之外,它还包括不一定属于私有财产的动植物,以及大气、 水、土地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作为自然状态的自然环境。从广义上讲,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财富的源泉或本身就是财富。另外,环境资源法中 的环境具有整体性、地理联系性和生态联系性等特点,某些环境要素(如 大气、海洋)以及作为整体性的环境具有公共性、不能独占性、消费不排 他性等特点,这使得保护环境的环境资源法机制与保护财产的其他法律机 制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明确环境资源法律上的环境与其他法律 (如民法、商法、经济法等法律)上的物或财产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掌握 环境资源法与其他法的联系与区别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环境资源问题
一、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 第二类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在其生产、生活活动中开展的与 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流活动不适当所引起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又 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投入性损害或污染性损害,简称环境污染。 如工业“三废” 如工业“三废”污染;二是取出性损害或开发性损害,简称生 态破坏或环境破坏,又称非污染性的损害,即由于人类不适当 地从环境中取出某种物质、能源所造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如滥伐森林等。 自然资源问题主要指资源的污染、破坏、浪费、枯竭和危机等现 象。本书所使用的“环境资源问题” 象。本书所使用的“环境资源问题”一词,是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资源危机等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简称。环境资源问题 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 量退化以及资源的浪费、枯竭和破坏。

法学《环境资源保护法》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法学《环境资源保护法》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2、人类环境:“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3、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7、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8、环境破坏: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9、环境污染: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象。

10、环境保护: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二、简答题1、简述人类环境的概念以及环境科学对环境的分类。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2、简述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范围及其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环境法的“环境”,是以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为依据,指的是围绕着人类而存在的由自然要素所构成的物质环境(物质条件和空间)。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指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直接、简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因素的各种物质、现象和过程及在人类历史中的社会、经济成分。

环境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社会和经济因素。

2.立法给环境下定义:一是用概括的方法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

二是采用列举方法对环境外延进行描述。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是采用概括加列举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和外延都作出规定。

3.我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环境”定义和含义: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4.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1987年《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概括性解释为: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以及区域性自然环境与资源等。

中国《宪法》第9条中所说的自然资源,指的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突然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环境要素。

5.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不仅包括生物群落,而且还包括环境条件,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共同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

6.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联系:环境、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在性质上属于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统一体。

区别:环境体现自然界的静态属性,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第一章 法学基础知识 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第一章 法学基础知识 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 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案例2
■ A系某山区偏远地方的农民,五十多年前就在房前屋后种 植了大量林木。1999年2月,A的居住地被政府划定为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A欲采伐部分自己种植数十年 的林木,但依照法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的林木禁止采伐。 A认为,自己种植树木在先,政府划定保护区在后,理应 可以采伐属于个人所有的林木。
■ 专门的评价:经法律专门授权的国家机关、组织及其成员对他人的行为所作的评价,如法院 及其法官、仲裁机构及其仲裁人员、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对人们行为所作的裁判或决定。其 特点是代表国家,具有国家强制力、产生法律约束力,因此又称为效力性的评价。
■ 一般的评价。普通主体以舆论的形式对他人行为所作的评价,其特点是没有国家强制力和约 束力,是人们自发的行为,因此又称为舆论性评价。
■ 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 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3.2法的本质
■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法的本质的论述,在阶 级社会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掌握 政权的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 制定为法律,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包括 政治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3.3法的基本特征
■ 法的产生要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 法是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 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法的产生要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 制定,就是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出具有 不同法律效力的文件——成文法
■ 认可,就是国家对社会上已有的某种规则或习惯 ,确认它具有法律效力——不成文法
3.5法的分类
■ 国内法和国际法 ■ 根本法和普通法 ■ 一般法和特别法 ■ 实体法和程序法 ■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概述(X47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概述(X47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概述(X47页)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环境:包含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等因素1、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指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既包含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和经济因素。

2、立法上一般将环境的范畴确定在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利用行为范围之内,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使用了“人类环境”的概念。

3、目前各国环境立法给环境下定义的方法包括三类:①概括式,例1991年保加利亚《环境保护法》、1987年葡萄牙《环境基本法》;②列举式,例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93年日本《环境基本法》③概括加列举式,例中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环境定义:【简答】我国环境保护法给环境下的定义及其理解: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该定义包含3方面含义:①环境的范畴限定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影响的自然因素范围内,不包括社会、经济等因素;②自然因素包括各种天然的环境要素与自然资源,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③历史遗迹与自然状态也属于环境范畴。

(二)自然资源:大多已包括在环境概念中1、1987年《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定义: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

例: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我国宪法和物权法对自然资源的规定:宪法9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宪法还对自然资源的权属做了规定,物权法做了细化。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一章
✓ 1979年,五届人大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试行)》, 表明我国进入第一次环境立法高潮。 ✓ 1989年,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标志着我国第一次环境立法高潮达到顶点。 ✓ 1993年,全国人大设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后更名为:环境与资源保护 委员会),旨在全面统筹和合理安排环境立法和执法监督工作。
有毒化学品污染 。。。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缘起
二、根本原因: 社会关系失范
环境资源问题并非仅仅限于人地关系,它还会经常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 关系,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国际关系。
“污染问题主要是由于“公地悲剧”导致的,本质上是一个制度问题,而非技术问题。技术手段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环境污染,但如果制度不健全,技术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一、根本原因:人地关系恶化
4. 二次世界大战迄今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下,地球环 境正在全方位地退化。
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淡水资源危机
资源、能源短缺
森林锐减
Hale Waihona Puke 土地荒漠化 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垃圾成灾
调侃雾霾: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人民广场 拉着你的手,却看不清你的脸。
第二节 现代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 五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1949 ~ 1972年) (二)初创阶段 (1973 ~ 1978年) (三)发展阶段 (1979 ~ 1988年) (四)调整阶段 (1989 ~ 1998年) (五)深化阶段 (1999 ~ 至今)
环境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网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文档范本1.章节一:导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2.章节二: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2.1 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2.1.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1.2《巴塞尔公约》2.2 国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章节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原则与机制 3.1 公益性原则3.2 预防原则3.3 合作原则3.4 责任原则3.5 环境与资源保护机制3.5.1 环境与资源监管机制3.5.2 环境与资源修复机制4.章节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具体内容4.1 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4.2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4.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4.3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4.3.1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4.3.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5.章节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执行与监督5.1 行政主导与执法5.2 责任主体与追责机制5.3 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评估与审批5.4 公众参与与舆论监督6.章节六: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面临的挑战与改进 6.1 执法难题与监管空白6.2 环境诉讼与赔偿机制不完善6.3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欠缺6.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7.章节七:结论与展望7.1 研究结论7.2 存在问题7.3 发展方向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文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注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原则、法律机制、法律内容和法律执行与监督等方面的学科。

●环境与资源监管机制:指和相关部门通过行政主导、执法、评估与审批等方式对环境与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管的制度和机制。

环境资源法(第一章)

环境资源法(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对相关领域
的环境资源保护进行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 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特定领 域的环境保护进行了规定。
VS
详细描述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 之一,它强调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 境保护的相互协调和平衡。这一原则要求 在制定和实施有关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 法律法规时,应当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原则
总结词
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在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应当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 权。

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 府规章。
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水资源保护条例》、《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防治条例》等。
各地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政府 规章,如《北京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上海市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
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03
环境资源法的法律体系
宪法规定
宪法规定了环境资源的国家所有 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基本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宪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和要求,强调国家保障自然资源 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宪法规定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 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法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法律,规定了环境 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措施和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3年日本水俣病事件(熊本、新泻)
地点:日本熊本县水俣市 时间:1953年- 当事人:日本氮肥公司(TISSO株式会社) ;渔民
成因
熊本大学研究人员,综合分析各种现象,初步 确定吃鱼中毒是受害的根源。1963年,熊本大 学“水俣病医学研究组”从氮肥公司排出的汞 渣和水俣湾的鱼、贝类中,分离并提取出氯化 甲基汞结晶,用此结晶和从水俣湾捕获的鱼、 贝作喂猫实验,结果400只实验猫均获得典型的 水俣病症状。1968年9月日本政府才确认水俣 病是人们长期食用受含有汞和甲基汞废水污染 的鱼、贝造成的。
家装污染
1.2 环境资源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 环境
资源
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1.2.1 世界环境问题 千禧年统计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初,比利时马斯河谷重工业区在短短的5天内,有几千人发病,患 者咳嗽、呼吸短促、胸痛、恶心、呕吐,最后有60多人死亡。事后调查显示,马 斯河谷工业区地处狭窄盆地中,加之气温逆转,大量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 层不断积累,据推测,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每立方米25到100毫克,甚至还 有氟化物。
1958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伦敦上空烟 雾弥漫,经久不散,在恶劣的气象条 件下,气温逆增,近地面层大气污染 物烟尘、二氧化硫积聚,形成刺激性 很强的酸雾。市民感到胸口窒闷,并 有咳嗽、喉病、呕吐等症状。根据当 时两周时间的统计,伦敦的死亡人数 比往年同期多4000多人,肺炎、肺癌、 流感以及其他呼吸疾病的死亡率也成 倍增长。甚至在毒雾事件之后的两个 月内,还陆续有8千人病死。
救济
1959年患者在氮肥公司前静坐示威,提出损害赔 偿请求,在熊本县知事斡旋下,获得每年10万元 的慰问金,但是签署“永不再提出新的赔偿要求” 的条款。
1964年新泻阿贺野河下游也流行水俣病,1967年 新泻患者起诉昭和电工鹿濑公司,1971年新泻地 方法院根据盖然性因果关系和推定过错判决患者 胜诉,每人获得最高1000万元赔偿,总计2亿 7024万元。
以及东京、京都、大阪、福冈等地患者也提起诉
讼,并就公害扩大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申请赔 偿。
1979 年,熊本地方法院刑事判决,确认氮肥公司活 动引起公害犯罪,追究该组织者和责任者的刑事责任, 这是日本史上第一个追究公害犯罪责任者的刑事责任 的判例。
1995 年,日本政府就水俣病问题提出和解方案:第 一,日本政府改变对水俣病受害者的无视政策;第二, 除原告外,包括未被认定的水俣病受害者11000 余名 将作为政府的救济对象;第三,为振兴灾区经济,国 家提供40亿日元的资金予以援助。
环境资源法学
Yan Hai 2006
辅助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蔡守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课程
环境资源法 (54课时)

导 论
基 本 原

基 本 制

污 染 防 治

自 然 资 源

态 保 护 建 设
法 律 责

国 际 环 境


ocesto@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2.1321.2.1302:05:5902:05:59Februar y 13, 2021
1.3.3意义
三大国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十分 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
三大战略(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 大开发)
三个代表 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
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 放型转变到集约型)
1.4环境法发展概况
国外的环境法发展概况: 三个阶段:古代环境法(第一次工业革命
网络资源
第一章导论
1.1 环境资源 1.2 环境资源问题 1.3 环境资源保护 1.4 环境法发展概况
1.1 环境资源
1.1.1 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环绕着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 生物中心主义的环境 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
中心
环 人生生事类态物物 境
人类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由各种环境因素或环境要素组成的统一 体。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四日市位于日本伊势西岸,临河近海,交通方便,又是京 滨工业区的门户,成为发展石油工业的好地方。当它成为 占日本石油工业1/4的“石油联合企业城”之时,也成为 公害严重城市:噪声震耳欲聋,臭水横流四溢,一片乌烟 瘴气。居民长年累月地吸入被二氧化流及各种金属粉尘污 染的空气,呼吸器官受到损害,很多人患有呼吸系统。 1961年,四日市哮喘大发作,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 25%,支气管哮喘占30%,哮喘支气管炎占40%,肺气肿 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占5%,部分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 杀。
案例分析
葛店化工区污染纠纷案 讨论下几种解决途径的优缺点,以及你认 为最合适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1.3 环境资源保护
1.3.1概念
环境资源保护是指,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障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实施的有关保护、 改善和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防治环境 资源的污染和破坏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 括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 及其管理的各种活动。
1967年9名哮喘病患者对联合企业 “昭 和四日市石油”等6家企业提出损害赔偿 的民事诉讼。
1972年津地方法院四日市分院,认定6家 企业是复合污染引起的共同不法行为, 应当共同向原告支付297万元至1475万 元不等的损害赔偿金。
日本富山通通病事件
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 流域出现怪病,患者中妇女比男士 多,患上此病,则全身骨骼疼痛, 不能行走,故取名“痛痛病”。经 调查,三井金属神冈矿业所的含镉 之废水未经适当处理而径行排水, 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 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 镉而中毒。就诊患者258人,其中死 亡者达207人。
1.2.2 中国环境问题
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全国酸雨 面积占国土资源30%; 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目前 二氧花硫的排放是世界第一; 土地沙漠化,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 森林面积减少,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 森林的速度,到2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 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 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 东流; 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 1%。
前的)——近代环境法(第一工业革命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环境法(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中国的环境法发展概况: 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环境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环境法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1.2.1321.2.13Satur day, February 13, 2021
1.3.2内容
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 国家政府和国际政府机构的环境保护管理活动 造成或可能组成环境问题的单位和个人的防治活
动。
1.3.3性质和特点
环境保护的根本特征和实质是利用各种手段 和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环 境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公益性、社会性 综合性、广泛性、跨部门和跨学科性 长期性、战略性和基础性 科学性、技术性 区域性、地区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02:05:5902:05:5902:052/13/2021 2:05:59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1.2.1302:05:5902:05Feb-2113- Feb-2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掌控人心方位上 。02:05:5902:05:5902:05Satur day, February 13, 2021
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 全镇居住着1万多人,多诺拉处于河谷 中,两岸布满工厂,公路上货车日夜不 停,由于河谷两岸的大山阻挡,工厂和 汽车排放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平时大气 污染就很严重。1948年10月26日至30 日,该地区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使得 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聚,浓雾烟幕仿 佛发生过炮战,硝烟弥漫,整个空气中 充满了一股硫黄味。事件发生期间,全 镇 43% 的人有眼、鼻、喉刺激症状, 并有胸痛、压迫感、咳嗽、呼吸困难、 剧烈头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死 亡 17 人。
2004年,日本最高法院就45位水俣病患者要求行政赔 偿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日本政府和熊本县政府对原 告患上水俣病负有责任,应向原告支付7150万元的赔 偿。
没有结束……
至今整整五十年,先后有2265人被确诊(其中 有1573人已病故),另外有11540人虽然未能获得 医学认定,但因其身体或精神遭受到水俣病的影 响,在日本政府的调解下,获得排污企业一次性 赔偿。目前,所造成的直接损害以及为消除损害 所支付的费用高达3000亿日元,而且这个数字每 天还在增加,还有3700多人法院起诉,要求政府 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和能量的总称。
1.1.3 环境资源的概念
环境概念强调整体性、生态联系性,人类环 境无国界; 资源概念强调使用价值、可开发利用性,资 源资源是财源; 国土(土地)概念强调区域性、主权性,国 土有国界。
“环境资源”是环境与资源的总称。
案例
生态环境问题: 书第四页 这个案例注意的就是注意的中心与环境内 容不同导致的结果以及法律上的概念与学 科上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想说 明的就是法律上的欠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