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精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草原》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草原》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草原》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访问记。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等几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
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将草原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
文中描写蒙族同胞迎接远客的部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生动地展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描写景物的文章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但是对于草原文化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可能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会写“毯、陈”等8个字,正确读写“草原、线条”等19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草原景色和人物活动的语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2. 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民族团结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感受草原风光美、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 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写的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难点1.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原》人教部编版

在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方面,教师可挑选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分析,如“羊群在草原上像一朵朵白云”,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用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针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每个段落的主题,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在文化背景的理解方面,教师可介绍草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至于语言表达的提升,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草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辽阔的草原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草原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文章结构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结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段落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展现的民族风情缺乏了解,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语言表达的提升: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并组织实践活动。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草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它描绘了老舍先生眼中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作,也是我们了解和欣赏自然美的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描述。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理解作者如何生动地描绘出草原的美丽。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大家在探讨草原文化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说明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增加对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能拓宽文化视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重点:1、领略草原的魅力;2、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3、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及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吉祥三宝》)草原上不仅有“吉祥三宝”,还有“草原三剑客”:作家鲍尔吉原野,歌手腾格尔和画家朝戈三人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哲理性散文《静默草原》,感受大草原的无穷魅力。
二、领略草原独特的魅力。
1、检测预习效果。
2、点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3、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交流描写草原的语句有哪些。
思考体会这些语句体现了草原的哪些特点4、从上面来看,本文的重点不在于对景物的描绘,那么本文重点写的是什么呢明确:重点不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是对草原的感受。
三、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1、学生分组讨论,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的感受⑴、辽远而苍茫。
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⑵、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⑶、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
⑷、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⑸、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⑹、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2、重点探究以下句子:⑴“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⑵“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如何理解⑶“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如何理解⑷本文题目是“静默草原”,“静默”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草原是“静默”的四、品味作者独特的情感。
1、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草原怎样的情感3、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展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节《草原的美丽》。
详细内容为:描述草原的辽阔、美丽,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草原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情景,激发他们对草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字、词语。
b.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作者描绘草原的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草原2. 板书生字、词语: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3. 板书文章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语。
b. 根据课文内容,用一段话描述你对草原的印象。
2. 答案:a. 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b. 示例:草原辽阔无垠,一碧千里,让人心旷神怡。
那里的天空湛蓝,白云飘荡,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世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关于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精品教案【最新】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
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22个字,会写36个词语。
语言积累◎能积累并抄写优美的词句,背诵相关段落。
◎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过故人庄》四首古诗词。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阅读理解◎能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
◎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书面表达◎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了解分号的用法。
◎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1 草原【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背诵第1自然段。
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草原》教案最新12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草原》教案最新12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
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
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
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1.整体感知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2.自主研读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想象点拨,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分享经验,指导朗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借助经验,唤起想象)●“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以读代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描绘的草原风貌及作者的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描绘事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的壮丽风光,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描绘的草原风貌。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感悟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如“碧绿”、“辽阔”等。
学生再次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草原的哪些特点?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草原的哪些情感?4.课文解析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草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注重了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4.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草原》作者:老舍原文略。
2.生字词表碧绿、辽阔、美丽、赞美、向往、丰收、牧歌、骏马、牛羊、毡房等。
3.教学课件制作关于草原的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辅助教学。
4.家长签字表家长签字确认表,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文中的生字词,正确读写“渲染、勾勒、迂回、襟飘带舞”等词语。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文中描写草原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感受语言的优美。
-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2.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体会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展示草原的图片。
问学生:“同学们,听着这悠扬的歌曲,看着这美丽的画面,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回答出草原。
2. 提问学生对草原的了解,比如有没有去过草原,在电视或者书上看到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等,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
(二)作者介绍老舍(1899 - 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他的作品多以市民生活为题材,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出示生字词:- 生字:毯、陈、裳、虹、蹄、腐、稍、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所选的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读、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1 草原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
重点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出自己的感受。
难点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
1.字词教学本课共有8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
如“蹄、腐、裳、虹”都是形声字,就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毯”字则用猜字谜来记:一堆毛,两团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陈、虹、蹄、稍”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注意“稍”右边“月”的撇变竖;“毯、腐”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中,强调“毯”的最后一笔为点。
2.阅读理解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喜迎远客的热闹场景,敬酒联欢的开心场面。
学生在想象中披文入情,既习得了阅读方法,又品味了语言,深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表达运用学生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领略草原的秀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感受,例: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上面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先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进行迁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预习提纲(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习惯等。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4)再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配视频,内容为草原风光,时长约1分钟。
思考: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
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叫蒙古包,他们喜欢喝奶茶,吃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擅长套马、摔跤。
描写草原的民歌有《敕勒川》等。
)3.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草原》。
(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因此,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草原的资料,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对草原充满了无限向往,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基调。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1.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洒脱衣裳彩虹马蹄热乎乎礼貌拘束举杯感人会心微笑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学生齐读。
(2)这里还有一组词语,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好客同行似乎蒙古包学生回答:这些词语都含有多音字。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ɡ”;“似乎”中的“似”读作“sì”;“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ɡ”。
(点击课件,“好”“行”“似”“蒙”变红色)2.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长句: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B.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师: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生1:我觉得草原的景色很美,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牛羊成群,骏马在尽情驰骋。
生2: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为欢迎客人,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唱歌、跳舞,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只有读好生字词和长句,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检查预习情况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教师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课文时你能想到哪些画面?【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如果我们抓住了课文的思路,也就抓住了组织阅读教学的准绳、筋骨和架子。
初读重在整体感知,我通过边读边思考“你能想到哪些画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把握课文的大体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四、品读共赏,感悟美景1.自主研读,勾画批注。
(哪几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几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做批注。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可以给出评价如“这个同学圈出了词语,并写上了自己的感受”“那个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重点语句,还做了批注”。
2.朗读课文,想象美景。
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1)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读句子,哪一句直接写了草原景色?根据读的内容你想象到了什么?哪一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前一句写的是草原景色,(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到的美景用语言表达出来);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②去掉后一句,对比朗读,体会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作者的感受是作者看到美景后自然的真情流露,情真意切,情景交融。
去掉后表达效果没有原文好。
③教师归纳学法:我们都要像这样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生交流。
示例一:课件出示: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的体会。
生1: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的样子,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生2: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②品“绣”字之妙。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为巧妙?(点击课件,“绣”字变红色)生:“绣”字用得妙,羊群本来在吃草而随意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并且图案在不断变化,真是美极了!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生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2:这种景象还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着朵朵白莲花。
④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绿色与白色的搭配,这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⑤指导书写“毯”字。
师范写“毯”字,谈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反馈评价。
生自主练习半包围结构的生字“腐、羞”,再交流写法,练习书写。
示例二: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渲染”“勾勒”。
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渲染”和“勾勒”。
(点击课件,“渲染”变绿色,“勾勒”变黑色。
)②课件出示分别用“渲染”“勾勒”两种画法的中国画,学生进行对比,想想课文中“渲染”这个词好在哪儿?③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翠色欲流,点击课件,“翠色欲流”变翠绿色)“翠”比“绿”好在哪儿?生1:“翠”字让人感觉特别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生2:感觉“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
④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1:草原绿油油的,绿得发亮,看起来就像要流出来似的。
草原还很辽阔,就像与云天相接,仿佛绿色都渲染到了云层里。
生2:草原的颜色非常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并且草原一望无际,就像与天空交接在一起,把那种绿色渲染到云朵里。
⑤请学生带着想象读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读、齐读)⑥教师归纳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品味“清鲜”“绣”“翠”等字词的巧妙之处,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归纳出读书的方法——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3.仿写句式,训练表达。
(1)引出描写感受的句子。
课件出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配图:草原风光图,图上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洁白的羊群,四面有小丘)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赋予了草原生命的活力。
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全班齐读)(2)想一想,如果老舍先生坐下低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内容呢?(3)仿写感受。
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完成句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