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题西林壁)

合集下载

《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翻译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注释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

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天气清朗。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

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

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

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

“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

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

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

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

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望庐山①瀑布水二首唐代诗人:李白【其一】西登香炉峰②,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③,喷壑数十里。

欻④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⑤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⑥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⑦照还空。

空中乱潈⑧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⑨石。

而我乐⑩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⑪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⑫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日照香炉⑬生紫烟,遥看⑭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⑮下三千尺,疑⑯是银河落九天。

其一的解释:⑴庐山:又名匡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多蝇岩、峭壁、清泉、飞瀑,为著名游览胜地。

⑵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

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

南见:一作“南望”。

⑶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壑(hè):坑谷。

“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⑷歘(xū):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

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

隐若:一作“宛若”。

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⑸河汉:银河,又称天河。

一作“银河”。

“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⑹造化:大自然。

⑺江月:一作“山月”。

“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赏析

143◆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丁聪睿《题西林壁》赏析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宋神宗即位不久,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

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朝廷中遭受排挤,无奈申请外任,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史称“乌台诗案”。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经历过政治上的打击之后,苏轼诗词的主题逐渐由仕宦人生的豪情壮志转向了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在情感上从少年人的豪放超逸转向了中年的无奈和旷达,仿佛铅华洗尽,归于自然。

《题西林壁》虽然创作于这样一个政治较为动荡、诗人个人经历起伏巨大的时期,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苏轼的创作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据南宋施宿的《东坡先生年谱》记载,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的途中与友人游庐山后,为庐山的秀丽景色所吸引,创作了若干首记游庐山的诗。

《题西林壁》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庐山东临鄱阳湖,南靠滕王阁,北接长江,从古至今都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不但有绝妙的自然风景,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林”即现今庐山西林寺。

西林寺修于晋太元二年(377),唐开元十九年(731)由唐玄宗敕令重修。

苏轼这首《题西林壁》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

如今西林寺旧墙已不复存在,但这首诗却流传了下来。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作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所看到的景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岭”意为相连的山脉,横看庐山,是连绵不绝、逶迤不断,温柔而绵长地延伸向远方。

“峰”则是高而尖的山头,侧看庐山,又变成了峰峦叠嶂、锋利而险峻的模样。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题西林壁》是宋代⽂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诗中有画的写景诗,⼜是⼀⾸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景⾊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不同的形态变化。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题西林壁》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题西林壁》原⽂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只缘⾝在此⼭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

⑵横看:从正⾯看。

庐⼭总是南北⾛向,横看就是从东⾯西⾯看。

侧:侧⾯。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指庐⼭真实的景⾊、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这座⼭,指庐⼭。

译⽂: 从正⾯、侧⾯看庐⼭⼭岭连绵起伏、⼭峰耸⽴,从远处、近处、⾼处、低处看庐⼭,庐⼭呈现各种不同的样⼦。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真正的⾯⽬,是因为我⾃⾝处在庐⼭之中。

 【篇⼆】⼩学三年级语⽂《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标: 1、认识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境。

2、引导学⽣把握好朗读的。

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导⼊ 师:我们的祖国⼭清⽔秀、风景优美。

由古⾄今,许多⽂⼈墨客都留下了⼤量的赞颂祖国⼤好河⼭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的古诗呢? 师:的北宋诗⼈苏轼在观赏了庐⼭后,写下⾄今仍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古诗(板书诗题) ⼆、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勾出来。

指名读。

正⾳ 再来读⼀遍,注意停顿。

《望庐山瀑布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望庐山瀑布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望庐山瀑布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望庐山瀑布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望庐山瀑布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望庐山瀑布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李白描写庐山的诗句是

李白描写庐山的诗句是

李白描写庐山的诗句是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李白描写庐山的诗句是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李白描写庐山的诗句是《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郁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仆人。

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似晴欲雨费疑猜,谁把天公奇妙开。

峰影都沉潭影底,庐山之水日边来。

二.李白写过一首赞美庐山的诗,叫什么.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什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详细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宏伟秀丽,气象万千,犹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其中其次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丽;后两句用夸张的比方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概,可谓字字珠玑。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庐山瀑布》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庐山瀑布》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望庐山瀑布体裁:诗题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翻译: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原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赏析二:思想内容本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赏析三:艺术特色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尤其是末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七绝里,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赏析四:语言赏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新建县三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1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案 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新建县三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1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案 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学目标: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和朗读相结合.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感悟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题西林壁》的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诗,引入新诗1.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

同样写庐山,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却另有一番意境,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欣赏,去品味这首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八大家").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自由诵读,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引导有感情地诵读。

第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句意: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朗读指导: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要读出起伏。

第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看不清.缘:因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3.入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2)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4。

小结:《题西林壁》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

(学生配乐齐诵)三、总结全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体会两首诗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两首诗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展现庐山的美丽风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

1.提问: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
象?(认识“庐”字)→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

(播放庐山课件)
2.提问:刚才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唐朝诗人李白就曾被这里的瀑布深深的震撼,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庐山瀑布》。

(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思考:“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①书空,写“瀑”字,注意不要把最后一点写成捺。

②理解“望”字。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2.学生互相交流资料,了解李白。

三、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么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2.指名试读。

(请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四、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在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诗意联想到画面,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要点: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日:太阳。

香炉:香炉峰。

紫烟:紫色的烟云。

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间的一条大河流。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

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

眼前所见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
的特点展示无遗。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诗歌,不断丰富脑海中的画面。

3.师生齐诵,再现诗中的壮观景象。

五、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展示瀑布的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
3.再读古诗。

瀑布雄奇、壮丽,李白的诗同样气势磅礴,耐人寻味。

请学生带着动作表情读古诗,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4.背诵积累古诗。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并诵读李白的诗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诗,引入新诗
1.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同样写庐山,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却另有一番意境,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欣赏,去品味这首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八大家”)。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自由诵读,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引导有感情地诵读。

第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句意: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朗读指导: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要读出起伏。

第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看不清。

缘:因为。

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3.入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4.小结:《题西林壁》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

(学生配乐齐诵)
三、总结全课
1.《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都是描写庐山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探究诗人不同的艺术构思。


2.吟诵两首古诗,细细品味不同的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