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合集下载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登鹳雀楼与望庐山瀑布
赏析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的课本教材主要包括两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佳作。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并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而是用宏大的气势,结合特殊的景物来烘托自己的心情;后两句即景生情,将眼前所观之景与自己的胸怀联系在一起,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全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描绘壮丽的瀑布景象的诗。

作者李白通过描绘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看瀑布挂在前川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此诗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视觉感和空间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瀑布的壮美和磅礴。

这些古诗是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课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融入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紧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壮丽。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

后两句诗人把艺术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

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件a、三上带刺的朋友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件a、三上带刺的朋友

重难点解析
扎枣——高明
滚 来 滚 去 扎 枣 ?×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 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 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偷枣真高明啊!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3 总结偷枣过程
偷枣用到的动词
爬、摇、归、打滚、 扎、驮、跑
概括偷枣过程
先“爬树摇枣”
然后“ 打滚扎枣”
再“跳树归枣” 最后“驮枣快跑”
写作手法
恰当地使用动词
动词,就是表示动作的词。恰当地使 用动词不但能准确地描绘人物或动物的
含义: 行动,而且能突出人物或动物的特点。
本文在写刺猬偷枣时就使用了大量的动 词,生动地表现 了刺猬偷枣的有趣和 高明。
写作手法
在使用动词时,要根据语言环境选择
运用:合上适发的出‘动啪词啪,’如的:响“雨声点”(一句中),在应玻用璃“
字词乐园
会认字
zǎo
枣 组词:枣树 枣红色 囫囵吞枣
chán
馋 组词:眼馋 馋嘴 眼馋肚饱
huǎn
缓 组词:缓慢 缓缓 刻不容缓
字词乐园
会认字

讶 组词:惊讶

测 组词:猜测 测量 神秘莫测
jiān
监 组词:监视 太监 监守自盗
字词乐园
会认字

恍 组词:恍然大悟 恍惚

悟 组词:恍然大悟 觉悟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曾被召 至长安,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谗毁,被 排挤出长安。 名言佳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 还复来。《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词语解释

部编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学课件PPT

部编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学课件PPT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诗歌的节拍。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这两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日、香炉 、紫烟、瀑布。
课文讲解
思考: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 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 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看:飞流直下三千尺 想: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文讲解
思考:“飞”“直下”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 点?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 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 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夸张,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课文讲解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意思: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 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8.古诗二首
引入新课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鹤。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 雀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 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 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 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引入新课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 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 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 羁,常击剑悲歌。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 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 称。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 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归纳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楼望远中表 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 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PPT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PPT
2、我能朗读两首古诗、背诵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我能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 说出古诗的意思。
布置作业
8、古诗二首
登 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代表作: 《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写这首 诗时任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 永济市黄河东岸,因 经常有鹳雀栖息在上 面而得名。我国古代 四大文化名楼(滕王 阁、岳阳楼、黄鹤楼、 鹳雀楼)之一。唐朝、 宋朝不少文人名士登 楼赏景,留下很多不 朽诗篇。《登鹳雀楼》 就是诗人王之涣进京 赶考路过这里时登上 鹳雀楼而写的。
山川
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挂在山川前面。
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很高很高 怀疑
天河 很高很高的天上
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飞流而下,让人以为那银河从九重天外落 下来。
古今穿越: 香炉峰在太阳的照射下生气紫色烟雾, 远远望见瀑布像白色丝带挂在山川前, 悬崖上飞流直下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3、教学诵读,平长仄短,教师带读。
4、指名朗读。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合作朗读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 依山尽 黄河 入海流 欲穷 千里目 更上 一层楼
6、读一读老师改的变形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依山 尽, 入海 流。 千里 目, 一层 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 尽, 黄河 流。 千里 目, 更上 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 依山 , 黄河 入海 。 欲穷 千里 , 更上 一楼 。
7、全班齐读,自由背诵。
活动二:想画面。
尽:落下去, 依:依靠, 欲:想要,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

8、古诗二首一、教材分析单元整体解读:关于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3篇课文,虽然这4篇课文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写作时代不同,但却鲜明的表达了“家乡”这一主题,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情感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关于阅读训练要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旨在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和提升,也是低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

究竟要如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本单元在《黄山奇石》《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色”为示例,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语言文字形象感悟,比如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印象中的“陡峭、五光十色”,避免生硬的“解词”。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这种方法,遇到不懂的词句,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理解句子。

“学习课文的言语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

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教科书在《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课文中安排了仿写的练习,在《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扩展积累,在多篇课文后安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

写话重在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可以通过例文让学生明白写留言条是现实生活中交流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应用的价值。

本课文本解读:《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即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的群山西沉;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在远处流向大海。

诗人运用朴素、浅显的语言,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出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着到更远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写出诗人还想进一步看尽远方的景物,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8 古诗二首
dēng g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
鹳雀楼
鹳雀楼
鹳雀楼,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中国
四大名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四大名楼,只此坐镇 北方。南北朝时,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到元初 方毁,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楼高三层,传说 鹳雀常在此栖息而得名。
鹳雀楼位于黄河东岸,体型 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 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 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认一认

yān


布 遥
yáo

炉 川

chuān
瀑布 飞瀑 山瀑
布匹 花布 分布
火炉 锅炉 出炉
烟花 云烟 烟雾
遥远 遥望 遥控
山川 河川 川流
书写汉字
书写指导:上部左右宜紧凑,不宜 写的过大,下部四点排列均匀。
书写指导:“火” 右边的撇
略偏上,捺变点。
书写汉字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火”最后一笔 变点。“因”瘦长。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横画长短 不一,分布均匀。
了解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
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绛州
(山西新绛县)人。他性格豪放
不羁,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
唱。名动一时,他以善于描写边
塞风光著称,主要作品:《登鹳
雀楼》《凉州词》。
认一认
lóu

jìn
楼 欲


qiónɡ

cénɡ


高楼 楼台 上楼
相依 依靠 依偎
尽力 尽头 无尽
名景点。
书写指导:第一笔撇舒展,中间的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照”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欲穷千里目,飞流直下三千尺,
更上一层楼。疑是银河落九天。
练习与
作业
课内
练习
1.作业本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课外
积累
1.作业本第2题:读一读,记一记。
2.作业本第3题:读一读,记一记。
(2)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3.想(想象画面)
(1)眼前的景象吸引着诗人,他想到什么?
(2)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3)明理:登得越高,看到的景物就越多,眼界也更开阔。这两句包含了“要想看得,必须站得”的道理。
1.认识“楼”等6个生字;会写“楼”等5个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设计
【板块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灵南小学二上语文备课稿
课题
8.古诗二首
课型新授课Fra bibliotek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4)积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4.唱(古诗新唱)
跟着视频吟诵古诗。
5.完成作业本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板块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照、炉、烟、挂、川”,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设计
【板块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学习方法:
一、读(熟读能诵)二、看(课文插图)
三、想(想象画面)四、唱(古诗新唱)
【板块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1.读(熟读能诵)
(1)自己大声读古诗几遍,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不重读,不打结。
(2)学习生字词语。
(3)读整首诗,读出停顿。
(4)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等的意思。
2.看(课文插图)
(1)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登鹳雀楼》,认识“楼”等6个生字;会写“楼”等5个生字。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3.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学习方法:
一、读(熟读能诵)二、看(课文插图)
三、想(想象画面)四、唱(古诗新唱)
【板块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1.读(熟读能诵)
(1)自己大声读古诗几遍,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不重读,不打结。
(2)学习生字词语。
(3)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2.看(课文插图)
(1)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2)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目标
1.认识“楼”等12个生字;会写“楼”等10个生字。(重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
1.认识“楼”等6个生字;会写“楼”等5个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
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学前准备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4.唱(古诗新唱)
跟着视频吟诵古诗。
5.完成作业本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板块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楼、依、尽、黄、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2)指导学生读诗句,理解“白日”“依山尽”。
(3)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3.想(想象画面)
(1)眼前的景象吸引着诗人,他想到什么?
(2)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3)明理:登得越高,看到的景物就越多,眼界也更开阔。这两句包含了“要想看得,必须站得”的道理。
(4)积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望庐山瀑布》,认识“瀑”等6个生字;会写“照”等5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
3.作业本第5题:背诵古诗《庐山瀑布》。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