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课题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教材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
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到大海里。
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高些。
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2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一起来读课题《登鹳雀楼》,题目中的斜线处告诉我们要停顿,听老师读,登鹳雀楼,请你再读一遍吧。
2、学习生字“楼”;题目里藏着一个一类字,“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请你观看范写视频后,按下暂停健,在练习本上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吧,注意坐姿哦。
3.读完课题,你一定想了解下鹳雀楼,出示图片:瞧,鹤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鹤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鹤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鹤雀楼》最为有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3)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学生再读古诗。
师强调:“尽”是前鼻音,“层、黄、穷”是后鼻音,“依、欲”是整体认读音节。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登 雀 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 鹳 雀 楼
(唐)王之涣
登鹳雀楼 唐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jiǒng
谢谢大家! 祝大家更上一层楼 !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日
山
目
zhuī 隹
↓
隹
+ 小 =
雀
què
①认结构
②找关键笔画
guàn què 鹳 雀
滕王阁
黄鹤楼
鹳雀楼
岳阳楼
王 之 涣
huàn
dēng guàn què lóu 登 鹳 雀 楼
唐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gèng shàng yì céng lóu 更 上 一 层 楼 。
dēng guàn què lóu 登 鹳 雀 楼
(唐)王之涣
/
/
/
/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千古名句
穷: ①贫穷 ②穷尽,全部
欲:想要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优质课件

走近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 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 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 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 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Βιβλιοθήκη 楼》《凉州词》。书写指导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会 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谁能把这种景象完整地说出来?
傍晚的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去。
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你想象中的黄河是怎样的?
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想
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看完、看尽 “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 就是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 (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 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 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 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 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 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 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 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 鹳雀楼》。
通过这样的体验我们知道了: 只有站得_高___,才能看得_远___ 。
感情朗读,配乐诵读。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登 所见 鹳 雀 楼 所想
白日 黄河
壮阔,雄浑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积极 进取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8课《古诗二首》中,深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观看到的壮丽景色。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字词、句式和寓意,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和诗人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全文,理解诗中的字词、句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字词、句式,朗读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学习古诗: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字词,讨论诗的意思。
3. 详解诗句:逐句解释诗句,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语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诗句,巩固所学内容。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登鹳雀楼》的练习题,讲解答题技巧。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寓意,分享各自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登鹳雀楼》全文2. 黑板右侧:诗句详解、朗读技巧、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感悟。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表达真情实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学习古诗的字词理解在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时,我特别注意他们对诗中字词的理解。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24张PPT)

“白日依山尽”其中“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 按照;顺从。 “尽”的意思是?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依:靠、依靠。 尽:完。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看到了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流向大海。
添加变
欲 穷 千 里 目, 通顺
想全
看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
诗歌泛读
登黄鹤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课文讲解
思考:诗人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太阳、青山、黄河。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从哪里看出来的? 傍晚,“白日”——傍晚的太阳。
书写指导:上部宽,中部窄。 第二横长;中部上宽下窄。
céng
层
音序:C 部首:尸 结构:半包围
组词:一层楼 上层 造句:叔叔的公司包租整 整一层楼。
书写指导:撇舒展,“云”第 一横在横中线上。
01
学习目标
鹳雀楼简介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
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 ,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 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 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课文结构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
登 鹳
黄河入海(想象)
融情于景
雀
寓理于事
楼 登楼所思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

傍晚的太阳 靠着 大山 落下去了
黄 河 入 海 流。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调整顺序——“入海流”就 是“流入海”。
前一句勾勒出夕阳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直至慢慢消 失在视野尽头的画面,是一幅远景、天空景、西方的景色, 展现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广度。
后一句写黄河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是一幅动态的壮 阔的近景(相对于山来说)、地面景、东方景,营造出宏大 磅礴的意境。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连绵起伏的山峦 上,白日缓缓依着山峦落下,仿佛是大自然为这一天画上了一个宁静而又 辉煌的句号。而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汹涌澎湃,一路向东,向着那遥远 的大海滚滚而去。诗人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眼前的美景上。“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诗人心灵的升华,是他对人生境界的深刻领 悟。如果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就必须登上更高的楼层。这不仅仅是 在说登高望远的道理,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激励。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 路上,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要有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精神。
我会认
lóu yī jìn liú
楼依尽 流
yù qiónɡ cénɡ
gènɡ
欲穷 层 更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王之涣:字季陵,晋阳 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描写 边疆风光的作品很有特色。 诗以《凉州词》和《登鹳雀 楼》最有名。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诗歌的节拍。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 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课件)-统编版)

诗意: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
使人不禁怀疑是银河从九重天飞落下来。
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 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 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 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 的恢弘。
想一想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写的好吗?好在哪里?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 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描绘出瀑布从 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思考
仔细体会诗中“挂”字的妙用
“挂前川”,这是“望庐山”的第一眼形象, 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 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它还 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叹。
解诗义
山高水急 怀疑
瀑布直泻 指很高
飞流直下. 三千尺, 疑. 是银河落九天。
撇略偏上,捺变点。
生字指导
yān
烟 音序:Y 部首:火 结构: 左右
组词 造句
烟雾 烟火
烟火散开像一片五彩缤纷的瀑布。 书写指导:“火”最后一
笔变点。
生字指导
guà
挂 音序:G 部首:扌 结构: 左右 组词 挂牌 挂念 造句 他决定把房子挂牌出售。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
部横画分布均匀。
生字指导
第一横在横中线上。
学习任务三 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什么景物
白日
黄河
山
海
解诗义
指的是傍晚时分落 山的太阳。
依存、依靠的意思,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太阳 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
白日依. 山尽,
消失
诗意:傍晚的太阳依 傍着山峦落下去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优课件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鹳雀楼
鹳雀
•1、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021/10/292021/10/292021/10/2910/29/2021 6:42:43 AM •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4、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5、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6、要经常培养开阔的胸襟,要经常培养知识上诚实的习惯,而且要经常学习向自己的思想负责任。2021年10月 2021/10/292021/10/292021/10/2910/29/2021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
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7、要经常培养开阔的胸襟,要经常培养知识上诚实的习惯,而且要经常学习向自己的思想负责任。2021/10/292021/10/29October 29, 2021 •8、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2021/10/292021/10/292021/10/292021/10/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登鹳雀楼》诗句,并结合插图想象理解诗中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结合插图,以读促学、以读促悟。
教(学)具
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教学活动过程
学法指导、调整
教学活动过程
学法指导、调整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Fra bibliotek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伊宁县萨地克于孜乡小学备课教案
备课日期:2017.10.9月日
课题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授课日期
10.15
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第43—第45页
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板
书
设
计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
学
反
思
领导签字
组长审核
教学活动过程
学法指导、调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