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3篇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篇《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

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

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

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望庐山瀑布》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帘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一、教学效果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

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我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诵读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整堂课下来,效果极佳!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

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

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1、在学习这两首诗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着“读”来做文章。

而且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诗意,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而且读的形式多样化,避免了重复无趣的低效诵读,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范读等方式方法。

部编版 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部编版 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 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 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黄河:世界第六大长 河,中国第二长河, 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
量最多的河流。黄河
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 发源地,中国人称其
为“母亲河”。
我 来 认 生 字
lóu
要想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就必须 付出更多的努力。
21世纪教育网
学古诗要求五:想象意境 一轮红日伴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 岭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 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际 无穷。 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 登上更高一层楼; 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 大限度地获取成就。
3.用上面提到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方法】
示例:这间屋子很小,像蚂蚁洞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暑假的一天,明明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他看到长
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不由得 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 想起诗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和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古诗要求三:理解字词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倚靠着。 尽:尽头,完了。 欲:想要。 穷:穷尽,全部。 千里目: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件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件

课文结构

遥看




联想
生紫烟 挂前川
三千尺 落九天
雄伟壮丽
课文主旨
《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 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之情。
推荐阅读
黄果树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 因本地广泛分布着“黄葛榕”而得名。 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 族自治县,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瀑布 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 宽83.3米。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上横 短,“女”横长,托住上部。


音序:Y 部首:亻 结构:左右
组词:依着 依靠 造句:小兰和奶奶相依 为命。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横宜长, 末笔捺宜舒展。
jìn

音序:J 部首:尺 结构:上下
组词:依山尽 说不尽 造句:雷锋的故事说不尽。 书写指导:撇捺舒展,两点在
左下格。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 难》、《静夜思》、《将进酒》等。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 课文中的生字词。同 时认准字音,理解诗 句意思。
我会认




yān
yáo




chuān

多音字
luò (落后) 落 là (落下)
我会写
zhào

音序:Z 部首:灬 结构:上下
组词:日照 照射 造句:冬天,南方日照时 间长一些。
8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助读 初读 深入 结构 课堂 当堂 资料 感知 感悟 主旨 拓展 检测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照”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欲穷千里目,飞流直下三千尺,
更上一层楼。疑是银河落九天。
练习与
作业
课内
练习
1.作业本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课外
积累
1.作业本第2题:读一读,记一记。
2.作业本第3题:读一读,记一记。
(2)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3.想(想象画面)
(1)眼前的景象吸引着诗人,他想到什么?
(2)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3)明理:登得越高,看到的景物就越多,眼界也更开阔。这两句包含了“要想看得,必须站得”的道理。
1.认识“楼”等6个生字;会写“楼”等5个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设计
【板块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灵南小学二上语文备课稿
课题
8.古诗二首
课型新授课Fra bibliotek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登鹳雀楼与望庐山瀑布
赏析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的课本教材主要包括两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佳作。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并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而是用宏大的气势,结合特殊的景物来烘托自己的心情;后两句即景生情,将眼前所观之景与自己的胸怀联系在一起,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全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描绘壮丽的瀑布景象的诗。

作者李白通过描绘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看瀑布挂在前川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此诗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视觉感和空间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瀑布的壮美和磅礴。

这些古诗是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课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二首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二首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二首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二首》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佳作。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与感情色彩;三四两句写意,写作者目送飞鸟归林而悟出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化,寓有双关意味;五六两句写作者黄昏登楼所见;七八两句写作者用即景而起兴的手法引起对无限时空的遐想,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宏伟,语言生动自然,不拘琢削之痕,尤其是后两句极富哲理意味,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歌。

此诗描写了作者登上香炉峰远望瀑布挂在前川的壮观景象,其中描绘出瀑布的雄伟高峻和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全诗构思奇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融入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紧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壮丽。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

后两句诗人把艺术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

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