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文(三)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文(三)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语文8《古诗二首》教法:讲授法、引导法、启发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德育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过程:《登鹳雀楼》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会停顿。

1.初读感知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2.认识生字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尽;(2)易读错字音:入、日。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3.指导朗读录音范读课文。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范读。

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理解诗句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放录音)1.学习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照”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欲穷千里目,飞流直下三千尺,
更上一层楼。疑是银河落九天。
练习与
作业
课内
练习
1.作业本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课外
积累
1.作业本第2题:读一读,记一记。
2.作业本第3题:读一读,记一记。
(2)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3.想(想象画面)
(1)眼前的景象吸引着诗人,他想到什么?
(2)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3)明理:登得越高,看到的景物就越多,眼界也更开阔。这两句包含了“要想看得,必须站得”的道理。
1.认识“楼”等6个生字;会写“楼”等5个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设计
【板块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灵南小学二上语文备课稿
课题
8.古诗二首
课型新授课Fra bibliotek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登鹳雀楼与望庐山瀑布
赏析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的课本教材主要包括两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佳作。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并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而是用宏大的气势,结合特殊的景物来烘托自己的心情;后两句即景生情,将眼前所观之景与自己的胸怀联系在一起,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全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描绘壮丽的瀑布景象的诗。

作者李白通过描绘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看瀑布挂在前川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此诗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视觉感和空间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瀑布的壮美和磅礴。

这些古诗是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课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二首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二首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二首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二首》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佳作。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与感情色彩;三四两句写意,写作者目送飞鸟归林而悟出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化,寓有双关意味;五六两句写作者黄昏登楼所见;七八两句写作者用即景而起兴的手法引起对无限时空的遐想,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宏伟,语言生动自然,不拘琢削之痕,尤其是后两句极富哲理意味,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歌。

此诗描写了作者登上香炉峰远望瀑布挂在前川的壮观景象,其中描绘出瀑布的雄伟高峻和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全诗构思奇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融入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紧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壮丽。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

后两句诗人把艺术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

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件a、三上带刺的朋友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件a、三上带刺的朋友

重难点解析
扎枣——高明
滚 来 滚 去 扎 枣 ?×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 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 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偷枣真高明啊!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3 总结偷枣过程
偷枣用到的动词
爬、摇、归、打滚、 扎、驮、跑
概括偷枣过程
先“爬树摇枣”
然后“ 打滚扎枣”
再“跳树归枣” 最后“驮枣快跑”
写作手法
恰当地使用动词
动词,就是表示动作的词。恰当地使 用动词不但能准确地描绘人物或动物的
含义: 行动,而且能突出人物或动物的特点。
本文在写刺猬偷枣时就使用了大量的动 词,生动地表现 了刺猬偷枣的有趣和 高明。
写作手法
在使用动词时,要根据语言环境选择
运用:合上适发的出‘动啪词啪,’如的:响“雨声点”(一句中),在应玻用璃“
字词乐园
会认字
zǎo
枣 组词:枣树 枣红色 囫囵吞枣
chán
馋 组词:眼馋 馋嘴 眼馋肚饱
huǎn
缓 组词:缓慢 缓缓 刻不容缓
字词乐园
会认字

讶 组词:惊讶

测 组词:猜测 测量 神秘莫测
jiān
监 组词:监视 太监 监守自盗
字词乐园
会认字

恍 组词:恍然大悟 恍惚

悟 组词:恍然大悟 觉悟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曾被召 至长安,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谗毁,被 排挤出长安。 名言佳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 还复来。《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词语解释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PPT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PPT
2、我能朗读两首古诗、背诵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我能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 说出古诗的意思。
布置作业
8、古诗二首
登 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代表作: 《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写这首 诗时任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 永济市黄河东岸,因 经常有鹳雀栖息在上 面而得名。我国古代 四大文化名楼(滕王 阁、岳阳楼、黄鹤楼、 鹳雀楼)之一。唐朝、 宋朝不少文人名士登 楼赏景,留下很多不 朽诗篇。《登鹳雀楼》 就是诗人王之涣进京 赶考路过这里时登上 鹳雀楼而写的。
山川
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挂在山川前面。
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很高很高 怀疑
天河 很高很高的天上
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飞流而下,让人以为那银河从九重天外落 下来。
古今穿越: 香炉峰在太阳的照射下生气紫色烟雾, 远远望见瀑布像白色丝带挂在山川前, 悬崖上飞流直下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3、教学诵读,平长仄短,教师带读。
4、指名朗读。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合作朗读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 依山尽 黄河 入海流 欲穷 千里目 更上 一层楼
6、读一读老师改的变形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依山 尽, 入海 流。 千里 目, 一层 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 尽, 黄河 流。 千里 目, 更上 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 依山 , 黄河 入海 。 欲穷 千里 , 更上 一楼 。
7、全班齐读,自由背诵。
活动二:想画面。
尽:落下去, 依:依靠, 欲:想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导入 庐山瀑布
鹳雀楼
8 .古诗二首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我会认
lóu


依பைடு நூலகம்
jìn



qiónɡ

cénɡ

pù bù
瀑布

yān


yáo
chuān


小兔采蘑菇

瀑依

布炉



烟 尽

我会读
高楼 依靠 穷尽 食欲 层次 瀑布 香炉 炊烟 遥远 山川
我会写
lóu

楼依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 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 省永济市。鹳雀楼楼体壮观, 结构奇巧,被誉为我国古代四 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 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读 一读
lóu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ɡ
欲 穷 千 里 目,
cénɡ
更 上 一 层 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表现出了瀑布喷涌飞泻的情景。 “直下”写出了山之险,水之急。 “疑”字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没有。“三千尺”是虚指,运用夸张 的手法,写出了瀑布水流飞驰、一泻 千里的壮观景象。
层次梳理
拓展延伸
➢ 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zhào

照炉
jìn

yān

huáng

guà

cénɡ

chuān

同学们,本课的生字你们都掌握了吗?现在请 大家进行听写,一起来检验吧!
点图看视频
妙解课文
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 过两首古诗来欣赏诗人笔下的美景。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 我国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 之一。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 《凉州词》等。
想要 欲 穷 千 里 目, 尽 看的很远很远 更 上 一 层 楼。

这两句写诗人所思。诗意是:要想看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思考
1.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山、黄河、海
2.诗中表示动作的词有哪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朗读指导
白 日/依 山/尽, 黄 河/入 海/流。 欲 穷/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认真读诗歌,解读诗句:
傍晚的太阳 白 日 依 山 尽, 靠着 沉落下去
黄 河 入 海 流。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这两句写诗人所见。诗意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 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认真读诗歌,解读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照耀
漂浮
香炉峰,在庐山北部
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 的照射下呈现出紫色。
诗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升起了紫色的烟雾。
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从远处看
悬挂
河流,这里指瀑布。
诗意: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 白丝带挂在山前。
依、尽、入、流、目、上
思考:学完诗歌,你有什么感悟?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层次梳理
拓展延伸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庐山风光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其主要作品有《蜀 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 吟留别》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笔直
形容山很高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怀疑
很高很高的天空
诗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 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思考
1.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词用得好? 生、挂、飞流、直下、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唐·徐凝《庐山瀑布》
➢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 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唐·施肩吾《瀑布》
课后作业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读诗句,想画面,根据诗意,给诗配画。
读 一读
pù bù
望庐山瀑布
[唐]王之涣

yān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yáo
chuān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朗读指导
日 照//香 炉//生/紫 烟, 遥 看//瀑 布//挂/前 川。 飞 流//直 下//三 千/尺, 疑 是//银 河//落/九 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