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三不知指什么故事概括
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注音】yīwènsānbùzhī【典故】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解释】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指不清楚【结构】合式【近义词】装疯卖傻、一无所知【相反词】无所不知【押韵词】推燥居湿、马迹蛛丝、墨子泣丝、学无常师、忙中有失、浞訾栗斯、研精覃思、以公灭私、转益多师、百世之师、......【年代】古代【谜语】联【歇后语】向傻子问路【英文】say"Idon'tknow"toeveryquestion【成语典故】公元前468年,晋国大夫荀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君派大夫公子般去齐国求救。
齐平公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去救援。
荀瑶派使者与陈成子讲和。
陈成子的部将荀寅自作聪明地说自己对此事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不知道,怪不得到处碰壁【成语举例】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老师对他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学习态度很生气。
【成语造举】◎你还一问三不知呀!?文的不要你要武的呀?──说呀,让他说!""我不说了,送东西不假,那也是好心好意……""先别问这个,你要办社,抬出崔玉珠……是谁的主意?……啊?""…………""你连这也不说呀,你这个反革命!"接着屋里拍了一声桌子。
◎5日12日下午,根据一些代表的要求,杨汇泉副省长与省工商局、省审计局、省外经委等部门负责人接受代表质询,代表就清理整顿公司的问题提出尖锐的质问,同时询问清理省国际经济开发公司的有关情况,作为主管财贸和外经委工作的副省长杨汇泉,对代表们的提问大都支支唔唔,甚至一问三不知。
◎(进门来就蹲在花旁边了,边抚弄着花边想)金奶奶,您说这学文化可倒是个好事,我就是怕到时候念不上来,怪不得劲的;回头先生再一问三不知,您说这么大人了,这脸可往哪儿搁呀!◎一天,她又迟到了,功课一问三不知。
古代关于一问三不知的成语故事

古代关于一问三不知的成语故事
古代关于一问三不知的成语故事
春秋诸侯争霸时,晋国的大夫荀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求援。
齐国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
陈成子率领军队冒着大雨渡过了濮水,来到阵前。
荀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
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
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支出来的。
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掉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
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问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话,知道这是荀瑶编造出来的谎言,根本不相信。
晋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中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轻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 陈成子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即使出动超过1000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
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 荀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
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
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有好的结果呢?” 几
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成语“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的话中概括出来的。
100条文学常识冷知识

100 条家长需要了解的文学常识冷知识:1.“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我们常说的“杀青”最初指制作竹简的一道工序。
3.“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在这里指月亮。
5.古代的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如司马、司徒等。
6.“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实指的是井上的围栏。
7.孟子说“君子远庖厨”,并不是瞧不起厨师,而是表达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
8.“及笄之年”指女子15 岁,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9.“弱冠”是指男子20 岁,表示已经成年。
10.“而立之年”是30 岁。
11.“不惑之年”为40 岁。
12.“花甲之年”指60 岁。
13.“古稀之年”是70 岁。
14.杜甫的“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15.“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6.“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是父子关系。
17.屈原其实不姓屈,姓芈。
18.五音不全”的“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19.入木三分”最初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
20.金屋藏娇”说的是汉武帝刘彻和陈阿娇的故事。
21.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22.赔了夫人又折兵”原指周瑜的算计。
23.桃李满天下”最初是指狄仁杰门生众多。
24.鸡鸣狗盗”这一成语与孟尝君有关。
25.东床快婿”原本指王羲之。
26.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项羽。
27.四面楚歌”也与项羽相关。
28.约法三章”说的是刘邦进入咸阳后的举措。
29.司马相如弹奏的琴曲名为《凤求凰》,赢得了卓文君的芳心。
30.古代的“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31.蛛丝马迹”中的“马”指的是灶马,一种昆虫。
32.信口雌黄”中的“雌黄”是一种矿物,可用来涂改文字。
33.名列前茅”的“茅”最初指的是楚国的茅门。
34.问鼎中原”与楚庄王有关。
35.退避三舍”中“三舍”指九十里。
36.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蔡桓公。
左传三不知指什么故事概括

左传三不知指什么故事概括三不知:不知道。
同⼀问三不知。
“三不知”出⾃《左传》。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是始、中、终三阶段三⽅⾯都不知道。
⼀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
三不知故事典故“三不知”出⾃《左传》。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晋国坐⼤,就派⼤夫陈成⼦带兵援郑。
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说:“有⼀个从晋军来的⼈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卒,不要害怕⼤批的⼈马。
’晋军即使出动超过⼀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不战。
你竟然讲出壮敌⼈威风灭⾃⼰志⽓的话!”荀寅⾃知失⾔,于是感慨说:“君⼦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后⼈焉。
今我三不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谋划⼀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
现在我对这三⽅⾯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上。
古谚含义《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是始、中、终三阶段三⽅⾯都不知道。
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
‘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个新过程的开始。
”现代释义“三不知”从最初的始、中、终三⽅⾯都不知道,逐渐产⽣了别的意思。
后来⽤“三不知”制对内情⼀⽆所知,有时指装糊涂。
明代⼩说《⼆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定在⾥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三不知”表⽰匆匆忙忙、冒冒失失。
《⾦瓶梅》⼗三回⾥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
”可见,“三不知”还有突然、⼀下⼦的⽤法。
【从小故事中快乐学古文】“一问三不知”

【从小故事中快乐学古文】“一问三不知”【从小故事中快乐学古文】“一问三不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可惜我们从中学一开始接触古文就是“之乎者也”,弄得一头雾水,以致望而生畏。
其实,好多古文是很明白的,很有趣的。
如果从这些明白有趣的古文读起,我们就会觉得古文并不是很难懂。
等读了相当数量的这一类古文,再去读深奥一点的,也就觉得不难了。
那时,你就步入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殿堂,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古文,我没有理由不爱你!1、善忘者两翁相遇,甲问乙姓氏。
(乙)曰:“姓张。
”俄再问,复告之。
俄尔(甲)复问。
乙不说,大声曰:“吾姓张!吾张姓!吾之姓,张也!”甲笑曰:“王大爷莫恼,吾,善忘者也!”善忘是常见的,生理学上有一种病就叫“健忘症”。
然而一般说来,再“健忘”也不至于像故事中的甲,随听随忘这就叫夸张。
夸张是笑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这则笑话的笑点还在于甲翁虽“善忘”,却没有忘记自己是“善忘者”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甲翁是真的善忘还是在开乙翁的玩笑。
看不看由你:俄:副词。
表示时间短暂。
可译成“不久”、“一会儿”等。
“俄”经常与“而”、“尔”、“顷”(倾)连用构成“俄而”、“俄尔”、“俄顷”等,表示时间短暂。
说:通“悦”(通假字),高兴。
这两句都是判断句,前一句可译为“我的姓是张”,后一句可译为“我是记性很差的人啊”。
前句句末的“也”和后句句末的“者也”都是判断句句末的语气助词。
古文中主语省略的地方很多,只有正确补足主语,才能真正读懂古文。
现代汉语中主语一般承前句主语省略,古代汉语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有承前一句中的宾语省略的。
补足主语的方法是通贯上下文文意,据之判断是承前句的主语还是承宾语而补。
如上文中说“姓张”的人是谁?承主语省为甲,承宾语省为乙,从后面“乙不说”中可知“姓张”的人是乙。
2、一问三不知有以(拿)成语“一问三不知”问其父者,父曰“不知”;问其母,亦曰“不知”。
俄倾,忽大声曰:“吾知之矣‘一问三不知>者,父不知,母不知,儿亦不知也!”“一问三不知”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全,都)举(考虑)之而后入焉。
国学知识检测附答案

国学知识检测附答案国学知识检测题(附答案)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A、月亮B、姻缘2:李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李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C)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8.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9.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C)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0.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D)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B)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公生明,偏生暗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A、《孟子》B、《庄子》1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A、李贺B、李商隐1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15、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国学知识试题_1

国学知识试题国学知识试题【文学类】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 、月亮B 、姻缘答案:A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贺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答案:C3.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答案:C4.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适宜的是:A、胡适之B、周作人C、郁达夫D、唐三藏答案:A5. 以下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答案:D6.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以下哪句话最相似?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公生明,偏生暗答案:B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孟子》B、《庄子》答案:A8.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A、李贺B、李商隐答案:B9.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B、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答案:A10.“水”字属于以下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象形字 B 、表意字答案:A11.如今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A、文章B、画作C、乐曲答案:C12.京剧《贵妃醉酒》是根据哪部古代戏曲改编而成的?A、《桃花扇》 B 、《长生殿》 C、《牡丹亭》四D、《南柯梦》答案:B13.下面哪句话出自《孟子》?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D、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答案:D14.“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A、齐桓公B、蔡桓公答案:B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的“我”指的是谁?A、杜甫B、李白答案:B16.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A、人口数量B、政治地位答案:B17.“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答案:B18.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根底是:A、阴阳五行B、天人合一C、道法自然答案:A19.下面哪个成语和曹操有关?A、画饼充饥 B 、望梅止渴答案:B20.成语“白驹过隙”比喻:A、速度飞快B、光阴飞逝答案:B21.“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描写的是谁的爱情故事?A、牛郎和织女B、唐明皇和杨贵妃答案:B22.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的意思是:A 、宫殿的台阶 B、天的别称 C、玉玺答案:C2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表达出:A、疑心精神B、辩证法思想答案:B2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A、李白B、杜甫答案:B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问三不知【五字成语】典故解释谜语歇后语成语故事

一问三不知【五字成语】典故|解释|谜语|歇后语|成语故事【注音】yī wèn sān bù zhī【典故】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解释】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指不清楚【结构】合式【近义词】装疯卖傻、一无所知【相反词】无所不知【押韵词】推燥居湿、马迹蛛丝、墨子泣丝、学无常师、忙中有失、浞訾栗斯、研精覃思、以公灭私、转益多师、百世之师、......【年代】古代【谜语】联【歇后语】向傻子问路【英文】say"Idon'tknow"toeveryquestion【成语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大夫荀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君派大夫公子般去齐国求救。
齐平公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去救援。
荀瑶派使者与陈成子讲和。
陈成子的部将荀寅自作聪明地说自己对此事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不知道,怪不得到处碰壁【成语举例】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老师对他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学习态度很生气。
【成语造举】◎ 你还一问三不知呀!?文的不要你要武的呀?──说呀,让他说!""我不说了,送东西不假,那也是好心好意……""先别问这个,你要办社,抬出崔玉珠……是谁的主意?……啊?""…………""你连这也不说呀,你这个反革命!"接着屋里拍了一声桌子。
◎ 5日12日下午,根据一些代表的要求,杨汇泉副省长与省工商局、省审计局、省外经委等部门负责人接受代表质询,代表就清理整顿公司的问题提出尖锐的质问,同时询问清理省国际经济开发公司的有关情况,作为主管财贸和外经委工作的副省长杨汇泉,对代表们的提问大都支支唔唔,甚至一问三不知。
◎ (进门来就蹲在花旁边了,边抚弄着花边想)金奶奶,您说这学文化可倒是个好事,我就是怕到时候念不上来,怪不得劲的;回头先生再一问三不知,您说这么大人了,这脸可往哪儿搁呀!◎ 一天,她又迟到了,功课一问三不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三不知指什么故事概括
三不知:不知道。
同一问三不知。
“三不知”出自《左传》。
《左传》中所说的“三
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的话语中
概括出来的。
“三不知”出自《左传》。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
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
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
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
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
批的人马。
’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
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
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
人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
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古谚含义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邓拓在
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
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
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
‘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
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
现代释义
“三不知”从最初的始、中、终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渐产生了别的意思。
后来用“三
不知”制对内情一无所知,有时指装糊涂。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
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
冒冒失失。
《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
”可见,“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而到
现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在现在人中,如果问你事情,你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就会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当
然这个词语并不是所有的都不知道,有些纯属是在装糊涂,有着明哲保身的意思,还有种
就是自己真的不知道。
其实这句话最早的时候是从古代流传出来的,当时这句话是从古代春秋末期鲁国公左名明的《左转》中流传出来的,这句词语还有个意思就是在公元468年的时候,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当时的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只得派陈成子带兵援郑,当时两兵对战的时候,有个名叫荀寅的人对着陈成子说“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当时陈成子听完之后大怒,称出发前的时候,国王有令不要为了零星的小兵而伤害自己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1000辆战车,自己也不能避而不战,还对着荀寅说,你刚才说这话的意思就是长他国志气,灭自己国家威风,荀寅听到之后自知失言称: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意思就是说聪明人在谋划一件事情的时候,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
这个词语流传至今也是形容在询问别人的时候,别人什么都不知道就在大肆宣扬,当别人问道自己的时候,自己却回答不上来,所以也是用于形容冒冒失失;当然在清朝的时候这个词语却不是这个意思,清朝的时候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找不到人,流传到现在就是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所以现在很多词语在古代流传至今的意思都变了,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词语,但是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故事之后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