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步骤及原则(课堂PPT)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 2D • 3D
❖ Contrast Enhancement MRA
PPT课件
21
PPT课件
22
MR Perfusion
T2
MTT
CBF DWI
PPT课件
23
fMRI
双侧手指运动 的皮层功能区
PPT课件
24
fMRI
PPT课件
25
fMRI
PPT课件
26
MRS
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 肌酐(Cr) 乳酸(Lac) 胆碱(Cho) 谷氨酸-谷氨酰胺 (GLX)
PPT课件
15
CTA
PPT课件
16
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 无射线 任意平面成像 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PPT课件
17
磁共振成像(MRI)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Time of Flight (TOF) ❖ Phase Contrast (PC)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1
总论
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颅脑、脊髓、脊柱)
方法: ➢头颅平片 ➢脑血管造影 (DSA)
➢CT (C-; C+; dyna-C+; 脑室, 脑池造影; 椎管造 影)
➢MR (C-; C+; dyna-C+; MRA; MRS; fMRI; CSF-cine等)
➢TCD
6
PPT课件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有创性 应用 方法 金标准 肿瘤
PPT课件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步骤及原则26页PPT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步骤及原则26页PPT
来自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步骤及原则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神经内科】ppt课件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神经内科】ppt课件

医学课件
23
大脑半球病变

刺激性病损:痫性发作, 破坏性病损:易出现缺损症状 一侧病变:病灶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 额叶病变:强握反射、运动性失语、失写、精神症状和 癫痫发作
医学课件
24
大脑半球病变

顶叶病变:中枢性感觉障碍、失读、失用; 颞叶病变:象限性盲、感觉性失语和钩回发作 枕叶病变:视野缺损、皮层盲及有视觉先兆的癫痫发 作 大脑半球弥散性损害: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肢体瘫 痪和感觉障碍

医学课件
36
脱髓鞘性疾病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灶分布较弥散,病程中多表现有缓 解与复发的倾向, 部分病例起病缓慢 ,呈进行性加重 (如脊髓型多发性硬化 )

医学课件
37
神经变性病

起病及进展缓慢,常主要侵犯某一系统, 肌萎缩侧索硬化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 Alzheimer病、Pick病主要侵犯大脑皮层, Lewy体痴呆主要累及Lewy体。
医学课件
38
与发育异常

围生期损伤常见颅内出血、缺血及缺氧性脑病等。 轻症---无任何症状; 中-重度---出生后即表现嗜睡、激惹、呼吸困难、心 律失常、抽搞、姿势异常、 角弓反张、瞳孔固定和无反应状态等。

医学课件
39
与发育异常
缺血、缺氧性损害---出生前数周或数月,出生时 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现慢性脑病的表现。 许多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神经疾病是引起脑瘫、智 力发育迟滞的重要原因; 先天性神经肌肉疾病--婴儿型脊肌萎缩症、 先天性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先天性或代谢性肌病 脑病、脊髓损伤或畸形可出现松软婴儿综合征 (f10ppy infant syndrome)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步骤及原则ppt课件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步骤及原则ppt课件
4.只有用一种疾病难以解释当前的症状和体征时,才考虑 同时存在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结束语
病史采集、 神经系统检查法、基本操作 技能是临床神经科医生的基本功。
只有密切联系临床和病人,在病房中认 真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人变化,肯 在临床实践中花费“笨功夫”,才能真 正在枯燥繁琐的临床工作中体味到乐趣。
收集资料---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的查体顺序
1.精神状态:意识、言语、智能(理解力、判断 力、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情感;
2.脑神经 3.运动:肌体积、不自主运动、肌张力、肌力、
共济运动、联带运动、步态; 4.感觉: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5.反射: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 6.脑膜刺激征; 7.植物神经
收集资料---病史采集
病史询问的原则
根据患者就诊时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 或在叙述病史过程中的言语动作提出问 题;
根据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如头痛、 瘫痪、麻木等提出问题;
根据患者病史中提供的某些要点提出若 干问题请其详细描述;
医生根据在初步检查时所发现的某些表 面现象,再提出问题请其详细回答。
定位诊断——不同部位的神经病损的临床特点
3.脊髓病变: ①横贯性损害(受损部位以下的双侧瘫痪,呈完全的或不
完全的四肢瘫或截瘫,传导性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 碍) ; ②单侧损害(出现Brown—Sequard综合征); ③系统性损害(可仅有锥体束症状、前角及锥体束症状、 或锥体束及后角症状,可仅有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4.脑干病变: ①一侧脑干损害(常有病变侧的脑神经受损的症状,出现 脑神经支配区的肌肉麻痹或感觉障碍,病变对侧的肢体瘫 痪或感觉障碍。即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 ②双侧脑干损害(双侧的脑神经、锥体束和感觉传导束受 损的症状)。

神经系统查体 ppt课件

神经系统查体 ppt课件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GCS评分
通常8分以上恢复机会较大,7分以下预后不良,3-5分有潜在死亡危险。但有
局限性。
脑干反射
脑干分为中脑、脑桥、延髓。
脑干功能障碍平面自上而下分为:皮质-皮质下平面,间脑平面,间脑-中脑平面,中脑 平面,脑桥平面(上部,下部),延脑平面。
睫状脊髓反射(CSR):疼痛刺激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扩大。反射消失提示:间脑平面受累。脑干 损伤平面:皮质 - 皮质下。 瞳孔对光反射(PLR):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反射消失提示:中脑受累。脑干损伤平面:皮质 - 皮 质下、间脑、间脑 - 中脑。 嚼肌反射(MR):扣击颏部引起嚼肌收缩。反射消失提示:脑桥受累。脑干损伤平面:皮质 - 皮质 下、间脑、间脑 - 中脑、中脑。 眼心反射(OCR):压迫眼球引起心率减慢。反射消失提示:延髓受累。脑干损伤平面:皮质 - 皮质 下、间脑、间脑 - 中脑、中脑、脑桥。 额眼轮 肌反射(FOMR):检查时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患者眉梢外侧皮肤并固定,然后用扣诊锤轻扣 其手指,引起同侧眼轮肌收缩闭眼。反射消失提示:间脑 - 中脑受累。脑干损伤平面:皮质 - 皮质下、 间脑。 垂直性前庭反射(VOVR):患者俯头或仰头时双眼与头的动作呈反方向上下垂直运动。反射消失提 示:间脑 - 中脑受累。脑干损伤平面:皮质 - 皮质下、间脑。 角膜反射(CR):用棉花轻触角膜引起闭眼。反射消失提示:脑桥受累。脑干损伤平面:皮质 - 皮质 下、间脑、间脑 - 中脑、中脑。 水平性前庭眼反射(HOVR):头向左右移动时双眼球呈反方向水平移动。反射消失提示:脑桥上部 受累。脑干损伤平面:皮质 - 皮质下、间脑、间脑 - 中脑、中脑、脑桥上部。 掌颏反射(VMR):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颏肌收缩。反射提示:皮质 - 皮质下受累。脑干损伤 平面:皮质 - 皮质下。 角膜下颌反射(CMR):轻触角膜引起闭眼,而且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反射提示: 间脑、中脑受累。脑干损伤平面:间脑 - 中脑、中脑。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思路简PPT课件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思路简PPT课件

• 因而,查体时要格外注意有无中枢神经体征 和周围神经体征。中枢神经损害所致的运 动麻痹为锥体束受累所致,腱反射亢进失、肌张 力低下(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 查体:意识清醒。两眼外展麻痹、复视。两 侧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肌力轻度低下,但
• 其后的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也是同样的机 处三均、可 外能周成神为经病变部位。
因外而周,神解经剖病学引诊起断的在无脑力膜通(特常别为是末后梢颅性窝的),,病常因为诊非断对为称炎性症,性伴,临有床肌诊萎断缩为和亚肌急束性颤脑动膜,炎感。觉改变几乎总是伴随着外周神经病。
制所致,推测病变部位在脑干内的运动神经 病疼例痛3刺:3激0岁后,右男侧性颜,2面月部前可洗强澡烈时收发缩现。两上肢至胸部的温度觉迟钝。
神经系统查体:嗜睡状态。眼底见两侧视
乳头水肿。疼痛刺激后右侧颜面部可强烈 收缩。左侧颜面收缩力弱。疼痛刺激后左 侧肢体运动差,左足呈外旋位,左上下肢腱反 射亢进,左侧Babinski征阳性。感觉障碍不 明确。如何诊断?
• 在想到病变在额叶的深部白质的情况下,通 过神经学的诊察,根据查体所见决定病变部 位(定位诊断)。因而,在诊察时要注意是 否有可支持病变部位的大脑或脑干上段的 局部神经体征。
八、皮质下和皮质疾病 如何确定一种疾病是皮质下还是皮质疾病呢?应该根据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位确定在最小的范围内。 1、皮质损害的特殊表现:主侧半球皮质疾病最有帮助的症状是语言不能。
深度意识障碍(昏迷)应首先考虑脑干网状结构受累(桥脑上部或中脑水平),但像本例这样轻度的意识障碍则大脑水平的损害可能性更 大,同时患者存在半身性麻痹,故推断病变在大脑额叶的白质。 诊断病变部位所必须的解剖学知识是随意运动通路、痛温觉通路、振动觉通路、颅神经系。 试从病史推测病变部位。

最新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ppt课件

最新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ppt课件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二、定性诊断
代谢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在全身症状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症状 ➢代谢和营养障碍常引起较固定的神经症状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二、定性诊断
其他
神经系统中毒性疾患 ➢急性或慢性发病 ➢病史调查及必要的化验检查方能确定
神经系统遗传病 ➢儿童及青年期发病 ➢家族中可有同样疾病 ➢其症状和体征繁多,部分具有特征性
枕叶损害:视野缺损和皮质盲。 基底节的损害:肌张力障碍、运动异常和震颤等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定位诊断
脑干病变
一侧脑干病变 ➢交叉性瘫痪 ➢交叉性感觉障碍
脑干两侧或弥漫性损害 脑干的多灶性或弥漫性病变(转移性脑瘤、缺氧) 往往引起双侧多数脑神经和双侧长束受损症状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脊髓病变
横贯性损害 受损部位以下的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 半切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同侧上运 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减退或丧失 部分性损害
锥体束和前角损伤症状(肌萎缩性侧束硬化症) ➢锥体束及后索损害症状(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后角、前联合受损(脊髓空洞症) ➢后束及脊髓小脑束损害(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原则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一节 诊疗程序
第二节 临床思维方法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析诊断(ppt)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析诊断(ppt)
• 破坏性症状:
– 感觉缺失 – 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触觉分离)
• 刺激性症状:
– 疼痛: 主要是神经根、干病变受刺激所致
– 其它:过敏、倒错、过度、异常
感觉障碍的 定位诊断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1)
• 末梢型:多发性神经炎时,出现对称性
四肢远端的各种感觉障碍,呈手套、袜 套样分布。
• 神经干型:受损周围神经所支配的皮肤
12对脑神经1嗅2视3动眼
4
滑车
5
三叉
6
外展
7

8
位听
9
舌咽
10
迷走
11

12
舌下
不属周围神经系统 中脑 桥脑
延髓
I 嗅神经
嗅觉减退或缺失: (1)鼻腔局部病变 (2)颅前窝颅底骨折;额叶底部肿瘤
嗅觉过敏:癔症 幻嗅:颞叶癫痫或肿瘤
II视神经
• 两侧视网膜鼻侧半
的纤维进行交叉, 而来自两颞侧半的 纤维不交叉,然后 组成视束。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 析诊断(ppt)
(优选)神经系统疾病的分 析诊断
定位诊断
• 中枢性:
–脑部:脑实质(皮质、脑干、小 脑),脑膜。
–脊髓:上界和下界,髓内或髓外, 硬膜内或硬膜外。
定位诊断
• 周围性:
–颅神经:核性、核上性、核间性、 核下性。
–周围神经:根性、丛性、神经干、 末梢性。
– 肌肉:肌肉本身、神经肌肉接头
深感觉
(2) 节段性感觉支配
每一脊神经后根的输出纤维 支配一定的皮肤区域
• 上肢——C5~T1 • 乳头平面——T4 • 脐平面——T10 • 腹股沟——T12 • 股前——L1~3 • 小腿前——L4~5 • 足底、小腿、股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收集资料---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是神经科医生的基本功,是神经系统疾病最基本和最重 要的诊断方法。
神经系统检查的核心要求是检查者必须应用熟练、精到的基本功来获 取正确的能反映病人本来现象的结果。
神经系统检查的具体要求是: 1.要全面检查,无一遗漏;(遗漏的体征可能是肯定或否定某一疾病
神经系统的查体顺序
1.精神状态:意识、言语、智能(理解力、判断 力、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情感;
2.脑神经 3.运动:肌体积、不自主运动、肌张力、肌力、
共济运动、联带运动、步态; 4.感觉: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5.反射: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 6.脑膜刺激征; 7.植物神经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头痛、疼痛、眩晕、痴呆、麻木、瘫痪、 视力障碍、肌肉萎缩、不自主运动、抽搐、震颤、感觉异常、睡眠障碍、 内脏障碍、括约肌障碍。
7
收集资料---病史采集
过去病史询问重点
1.高血压: 如有,血压有多高,从何时发病?用药情况等; 2.糖尿病 :如有,血糖有多高,从何时发病?用药情况等; 3.感染 :曾否患过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有无慢性感染性疾病 ; 4.心血管疾病 :有无如房颤、周围血管栓塞等; 5.肿瘤:有无恶性肿瘤病史及正在发生的性质未明的可疑肿瘤; 6.中毒:有无重金属、有机苯、有机磷等接触或中毒病史; 7.过敏:有无荨麻疹、药疹、支气管哮喘及其他过敏史; 8.外伤:有无头部或脊椎外伤,有无外伤后骨折、昏迷、抽搐和瘫 痪,有无残留症状; 9.癫痫:有无癫痫发作史,如有,应询问其发作频率等。
体征、但CT/MRI检查却意外发现确切的 脑部病灶。
14
定位诊断——不同部位的神经病损的临床特点
1.肌肉病变: ①肌肉是运动的效应器,也是病变在肌肉或神经肌肉的联
结点; ②常见症状和体征有无力、萎缩、触痛或假性肥大等,可
有肌强直,但常无感觉障碍、腱反射改变不明显,除肌无 力外也可无任何其他体征。 2.周围神经病变: ①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受损后通常出现相应支配区内 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症状,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由于不同部位的周围神经所含的神经纤维的比例不等, 受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 同(有的以运动症状为主、有的以感觉症状为主、有的则 有四肢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3.临床的定位诊断是相对的,对病人的追踪观察 和评估是必要的,但忽视临床检查、盲目地滥用 辅助检查也是错误的。
12
定位诊断准则
1.确定病变损害水平(中枢神经系统、周 围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其他疾病的神 经系统并发症);
2.明确病变空间分布(局灶性、多灶性 、弥漫性、系统性);
3.遵循一元论的原则(用一个局限性病 变解释全部的症状、体征);
3
收集资料---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的要求 凡与诊断有关的必须详尽可靠,凡无关
的切忌杂乱繁琐; 侧重于神经系统的症状,但不应忽略其
他系统的症状; 医生所提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
4
收集资料---病史采集
病史询问的原则
根据患者就诊时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 或在叙述病史过程中的言语动作提出问 题;
觉障碍); 额叶病变(强握反射、运动性失语、失写、精神症状和癫痫发作等
); 顶叶病变(中枢性感觉障碍、失读、失用等); 颞叶病变(象限偏盲、感觉性失语和钩回发作等); 枕叶病变(视野缺损、有视觉先兆的癫痫发作等); 基底节病变(肌张力改变、运动异常、震颤等)。
17
定位诊断——病变空间分布
神经系统疾病
DE
诊断步骤及原则
1
诊断步骤
1、收集资料: 病史采集、 神经系统检查、 辅助检查 2、定位诊断 3、定性诊断
2
收集资料---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的重要性 从病史中可以获得至少80%~90 %提示
病变性质和损害部位所需要的线索; 从病史中可以了解疾病是功能性还是器
质性、病变的部位及范围、病变的性质 、病变发生的原因等; 病史甚至可以成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如 癫痫、三叉神经痛等,其病变性质只能 从病史中阐明)。
4.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可能提示病变 的主要部位)。
13
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1.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存在 相应的病灶;
2.有些神经系统疾病在发病之初或进展过 程中出现的某些体征往往不能真正代表病 灶的所在;
3.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先天性异常; 4.有些病人无既往史、也无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心理学等
11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是依据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知 识,对疾病损害的部位作出诊断。
1.不同部位的损害有其自身的特点(依据资料收 集就能作出临床的定位诊断 );
2.临床的定位不能与神经影像检查、神经电生理 检查、神经心理检查和病理解剖的定位等同(许 多病理损害可能不出现或少有临床症状和体征; 病理损害可能出现远隔效应);
16
定位诊断——不同部位的神经病损的临床特点
5.小脑病变: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肌张力障碍 (半球病变引起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蚓部病变引起躯干共济失调) 6.大脑半球病变: 弥漫性损害(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惊厥、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
; 一侧大脑半球病变(病灶对侧的中枢性面瘫、舌瘫、偏瘫和偏身感
1.局灶性:是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某一局 限部位病变;
2.多灶性:是神经系统两个或两个以上部 位病变,可为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分布;
3.弥漫性:是两侧对称、弥散地侵犯脑或 周围神经的病变;
4.系统性:是选择性地损害某些功能系统 或传导束的病变。
18
定性诊断
定性诊断就是确定疾病的病因; 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有各自不同的演变
的关键) 2.要重点检查;(起主要作用者务必反复推敲查明查准) 3.确认体征;(必须明确,不要模棱两可,似有似无) 4.要了解体征的临床意义并加以评价;(分清关键体征非关键体征) 5.要很好地运用常规检查原则;(由常规到特殊、都为诊断需要) 6.要耐心细致地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9
收集资料---神经系统检查
10
收集资料---神经系统辅助检查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的选择依据:
1.依据病人可能的病变部位和性质; 2.结合诊断技术的系统评价; 3.经济—效果评价的结果; 4.病人的承受能力。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的常用项目: 1.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细胞学、免疫学、微生物学
等) 2.影像学检查(X片、DSA、CT、MRI等) 3.电生理诊断检查(EEG、EMG等) 4.其他:活检、基因诊断学、分子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
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现病史:是主诉的注释和延伸,是病史中最重要
的部分; 既往史:包括生长及发育史、过去病史; 个人史:包括社会经历、职业与工作环采集
现病史采集的两大重点
一、需要重点询问的问题
1.初发症状的发生时间(疾病症状的起始时间); 2.症状的特点及严重程度 ; 3. 发病的方式:突然起病、急性起病、缓慢起病、发作性或周期性起病; 4. 症状的部位和范围; 5. 症状发生的顺序; 6. 伴发的症状; 7. 患者想到的可能原因或诱因; 8. 症状加重和减轻的因素; 9. 既往的药物治疗及其效果; 10.病程经过:注意有无恶化、停滞、改善、缓解复发和周期性发作等。
规律,根据病人主要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 ,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通常可 对疾病性质做出正确判断; 对于发病不典型、病因不明确的疑难重症 病例,暂时不能作出明确的定性诊断者, 应当继续收集证据,追踪观察。
19
定性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高度重视疾病的演进过程(起病状态 、疾病进展速度等);
2.患者的基础疾病也有助于疾病的定性诊 断;
3.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并非截然分开,常 是密不可分地贯穿于疾病诊断全过程中。
20
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分类
1.血管性疾病 2.感染性疾病 3.脱髓鞘疾病 4.神经变性性疾病 5.其他病因:外伤、肿瘤、遗传性疾病
、营养及代谢障碍、中毒及环境相关疾 病、产伤及发育异常、系统疾病伴发的 神经损害等。
15
定位诊断——不同部位的神经病损的临床特点
3.脊髓病变: ①横贯性损害(受损部位以下的双侧瘫痪,呈完全的或
不完全的四肢瘫或截瘫,传导性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 ; ②单侧损害(出现Brown—Sequard综合征); ③系统性损害(可仅有锥体束症状、前角及锥体束症状 、或锥体束及后角症状,可仅有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4.脑干病变: ①一侧脑干损害(常有病变侧的脑神经受损的症状,出 现脑神经支配区的肌肉麻痹或感觉障碍,病变对侧的肢 体瘫痪或感觉障碍。即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 ②双侧脑干损害(双侧的脑神经、锥体束和感觉传导束 受损的症状)。
21
诊断原则
1.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科学的认识过程,必须遵循严
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对 待每一个病人,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全面客观地分 析临床资料; 2.要以病人为中心,重视病人的参与,避免草率和主观 臆断; 3.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一元论”推理,尽量用一 种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是合理的(同时存在多种关 联性不大的疾病的几率并不多见)。 4.只有用一种疾病难以解释当前的症状和体征时,才考 虑同时存在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根据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如头痛 、瘫痪、麻木等提出问题;
根据患者病史中提供的某些要点提出若 干问题请其详细描述;
医生根据在初步检查时所发现的某些表 面现象,再提出问题请其详细回答。
5
收集资料---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的主要内容
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左右利手; 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
22
结束语
病史采集、 神经系统检查法、基本操作 技能是临床神经科医生的基本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