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范崇正 part 0008

合集下载

第五章电化学(1)

第五章电化学(1)

第五章 电 化 学四 习题解答5.1 将两个银电极插入AgNO 3溶液,通以0.2A 电流共30 min ,试求阴极上析出银的质量。

解: 通过电解池的电量 Q = It =(0.2×30×60)C=360 C根据法拉第定律 Q =nF则电极上起反应的物质的量:-1360C(Ag)0.003731mol 96485C moln ==⋅ 阴极上析出Ag 的质量 (Ag)(Ag)0.003731107.9g 0.4026g m n M =⨯=⨯=5.2 用银电极电解KCl 水溶液,电解前每100 g 溶液中含KCl 0.7422 g 。

阳极溶解下来的银与溶液中的Cl -反应生成AgCl(s),其反应可表示为 Ag =Ag + + e ﹣, Ag + + Cl ﹣=AgCl(s),总反应为Ag +Cl ﹣=AgCl(s)+e ﹣。

通电一段时间后,测得银电量计中沉积了0.6136 g Ag ,并测知阳极区溶液重117.51 g ,其中含KCl 0.6659 g 。

试计算KCl 溶液中的K +和Cl -的迁移数。

解:通电前后水的量不变。

以水的质量为2H O m =(117.51-0.6659)g =116.83g 作为计算基准。

对于阳极区K +的物质的量进行衡算(K +不参与电极反应)有:n n n =-迁后前 ,KCl 3KCl 0.7422116.83mol 11.7210mol (1000.7422)74.551m n M -⨯===⨯-⨯前前,KCl 3KCl0.6659mol 8.9310mol 74.551m n M -===⨯后后 33(11.728.93)10mol 2.7910mol n n n --=-=-⨯=⨯迁后前由银电量计的测试数据可知发生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 Ag 3Ag0.6136mol 5.6910mol 107.868m n M -===⨯电K +的迁移数t ( K +):332.7910mol(K )0.495.6910moln t n -+-⨯===⨯迁电Cl -的迁移数: (Cl )1(K )10.490.51t t -+=-=-= 5.3 见例题5.1 5.4 见例题5.25.5 291K 时,纯水的电导率为κ(H 2O )=3.8×10-6 S·m -1。

物理化学解题技巧指导

物理化学解题技巧指导

物理化学解题技巧指导学习技巧有很多种,不同的学习技巧应用于不同的场合。

有应用在考试上的技巧,和学习新知识的技巧。

例于如何做笔记,如何管理时间。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物理化学的解题技巧。

一.高分拿选择五大法宝1.运用整体法解答选择题1)确定物体系或者全过程为研究对象。

这要根据所求来确定,如果所研究的问题是几个物体的同一过程,那么就选取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如果是一个物体的多个运动过程,则要考虑选取全过程为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的现象及规律。

这就要求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对所选的研究对象有仔细的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找出所适用的物理定律和公式,为整体法的运用做铺垫。

3)运用分析出的物理规律定向或定量分析解题。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只要选择了正确的研究对象并分析出规律,解题会变的非常简单。

2.善用特殊值代入法解选择题1)特殊值法。

有些问题如果直接计算可能非常繁琐,但是能把握物理过程变化的有规律性的话,此时若取出一个特殊值代入,得到的结论应该也是满足的,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选择题的快速求解。

2)极端法。

对于所考虑的物理问题,从它所能取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方面进行分析,即符合问题的范围区间,此时将最大值或最小值代人相应的表达式,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3.概念选择题应从基本概念出发1)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

2)将所学习过的概念进行分类。

把所学的内容进行分类: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这样有利于答题时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

把概念分类也能使物理学习更加系统、规范。

3)将所学过的概念系统化。

物理是一门综合系统的学科。

学习物理要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概念系统,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4)分析题干,掌握概念选择题的特征。

分析提干法适用于基本不转弯的比较简单的选择题,这种概念选择题主要考察考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概念选择题属于常识性的题目,一般难度不大。

4.多项选择题不强行多选1)首先确保每道题都能拿到一分。

高三物理辨析法高考物理解题方法大全(解析版)

高三物理辨析法高考物理解题方法大全(解析版)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辨析法(解析版)笔者对物理高考试卷长期研究,发现最近几年出现与众不同的新题型,此题型题以高考上海卷为最多,笔者不妨称其为辨析题。

辨析题的形式辨析题通常是先出题干,象一般的物理题一样,给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与一般的物理题不同的是,然后以“某同学的解法如下”为开始,给出“某同学”对此题的解,最后问道“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对该解法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或“你同意上述解法吗?若同意,求出……;若不同意,则说明理由并求出你认为正确的结果。

”辨析题的优点辨析题中,通常“某同学”的解法是错误的,但是,这个错误不是明显的公式或计算的错误,而是似是而非,或者对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理解的错误,或者对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分析的错误,符合当前对考核多元化的要求,即不仅考查知识和技能,而且考查过程和方法。

这样的题目,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就是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深入理解和及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正确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些题都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用这样的题目对他们进行训练,有利于避免类似的错误。

下面通过例题说明。

一、力学1.细绳与弹簧例题1. 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12的两根细线上,11的一端系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现将l2剪断,求剪断瞬间物体的加速度。

θ(1)下面是某学生对该题的一种解法:解:设l1线上拉力为T1,12线上拉力为T2,重力为mg, 物体在三力作用下保持平衡:T1cosθ=mg, T1sinθ=T2,所以T2=mgtanθ.剪断线的瞬间,T2突然消失,物体即在反方向获得加速度,因为mgtanθ=ma, 所以a= gtanθ, 方向在T2反方向。

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对该解法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2)若将图1中的细线l1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如图2所示,其他条件不变,求解的步骤与(1)完全相同,即a= gtanθ,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解析】(1)结果不正确。

第一章 第5讲 学科思想——化学计算中的几种常见数学思想

第一章 第5讲 学科思想——化学计算中的几种常见数学思想

B
方法归纳
此题如单纯用 Cu、Mg 分别与 HNO3 的反应求出合金的物
质的量组成而求得沉淀的质量,那是相当繁琐的。除用平均值计算之 外,本题还可用整体思维,即沉淀的质量为金属 Cu、Mg 的质量加上 OH 的质量。 另外,化学计算中还常用到守恒法、讨论法、图象分析法等,在其 它章节将陆续呈现。
2018/12/7 12
(3)解题的关键 紧扣题设的可能趋势,选好极端假设的落点。
2018/12/7 8
极值法
(4)极值法解题的优点 将某些复杂的、难以分析清楚的化学问题简化,解题思路清晰,把 问题化繁为简,由难变易,提高了解题速度。
例 4 在一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 SO2、O2、SO3 的浓度分别为 0.2 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 度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B.SO2 为 0.25 mol/L C.SO2 和 SO3 均为 0.15 mol/L D.SO3 为 0.4 mol/L
2018/12/7 2
差量法
(2)使用差量法的注意事项 ①所选用差值要与有关物质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②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都要正确地使用。 (3)差量法的类型及应用 ①质量差法
例 1 (全国卷Ⅰ)为了检验某含有 NaHCO3 杂质的 Na2CO3 样品的纯度, 现将 w1 g 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 w2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1.差量法 (1) 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找出“理论 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 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 2C(s)+O2(g)===2CO(g) ΔH=-221 kJ/mol Δm(固), 2 mol 1 mol 2 mol 221 kJ 24 g ΔV(气) Δn(气) 22.4 L(标况) 1 mol

高三物理总复习物理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题中的策略方法与技巧

高三物理总复习物理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题中的策略方法与技巧

高三物理总复习物理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题中的策略、方法与技巧(转载)一、物理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同一个物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其繁简程度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遵循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掌握正确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通过对一些典型问题的分析,介绍物理模型法、对称法、等效法、逆向法和极端思维法等常用的基本科学思维方法。

1、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

模型思维法是对研究对象加以简化和纯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来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从本质上讲,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我们平时所说的解题时应“明确物理过程”、“在头脑中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其实就是指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实物模型和过程模型。

实物模型大致上有: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电阻、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等;过程模型大致上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简谐振动、等温过程、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电磁感应现象等等。

在实际运用中,过程模型使用更多。

*例1: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两板间距为0.1米,极板间电势差为103伏,一个质量为0.2克、带电量为10-7库的小球用0.01米长的绝缘线悬挂于O点。

现将小球拉到与绝缘线呈水平位置的A点后放开,小球运动到O点正下方的B点时线突然断开,以后小球恰能通过B点正下方的C点。

求BC间的距离。

(g=10米/秒2)解析:带电小球从A点开始作圆周运动到B点,用动能定理可得它过B点时的水平速度v,即:mgL-qUL/d=mv2/2,线断后,它在水平方向作匀减速运动,可得运动时间t,即:t=2v/a=2vdm/qu,同时,它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可的:H BC=gt2/2=g(2vdm)2/2(qU)2,代入数据,即得H BC=0.08米。

【物理】高三五大专题精讲教案——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

【物理】高三五大专题精讲教案——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

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一、隔离分析法与整体分析法隔离分析法是把选定的研究对象从所在物理情境中抽取出来,加以研究分析的一种方法需要用隔离法分析的问题,往往都有几个研究对象,应对它们逐一隔离分析、列式.并且还要找出这些隔离体之间的联系,从而联立求解.概括其要领就是:先隔离分析,后联立求解.1.隔离法.【例1】如图所示,跨过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系有m1=1kg、m2=2kg的物体A和B.滑轮质量m=0.2kg,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要使B静止在地面上,则向上的拉力F不能超过多大?【解析】(1)先以B为研究对象,当B即将离开地面时,地面对它的支持力为0.它只受到重力m B g和绳子的拉力T的作用,且有:T- m B g=0.(2)再以A为研究对象,在B即将离地时,A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由于T=m B g>m A g,所示A将加速上升.有T- m A g=m A a A.(3)最后以滑轮为研究对象,此时滑轮受到四个力作用:重力、拉力、两边绳子的两个拉力T.有F- mg-2T=ma.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A上升距离s时,滑轮只上升了s/2,故A的加速度为滑轮加速度的2倍,即: a A=2a.由以上四式联立求解得:F=43N.2.整体分析法.整体分析法是把一个物体系统(内含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或者是着眼于物体运动的全过程,而不考虑各阶段不同运动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例2】如图所示,质量0.5kg、长1.2m的金属盒,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间动摩擦因数=0.125.在盒内右端放着质量也是0.5kg、半径0.1m的弹性小球,球与盒接触光滑.若在盒的左端给盒以水平向右1.5N·s 的冲量,设盒在运动中与球碰撞的时间极短,且无能量损失.求:盒从开始运动到完全停止所通过的路程是多少?(g取10m/s2)【解析】此题中盒与球交替做不同形式的运动,若用隔离法分段求解,将非常复杂.我们可以把盒和球交替运动的过程看成是在地面摩擦力作用下系统动能损耗的整体过程.这个系统运动刚开始所具有的动能即为盒的动能mv02/2=p2/2m=1.52/(2×0.5)=2.25J整体在运动中受到的摩擦力:f=N=2mg=10×0.125=1.25N根据动能定理,可得-fs=0-mv02/2 , s=1.8m【解题回顾】不少同学分析完球与盒相互作用和运动过程后,用隔离法分段求解.先判断盒与球能否相撞,碰撞后交换速度,再求盒第二次运动的路程,再把各段路程相加.对有限次碰撞尚能理解,但如果起初的初动能很大,将会发生多次碰撞,遇到这种情况时,同学们会想到整体法吗?当然,隔离分析法与整体分析法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思考题习题答案—第8章电化学45页word文档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思考题习题答案—第8章电化学45页word文档

第八章电化学一.基本要求1.理解电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点,电极的阴、阳、正、负的定义,离子导体的特点和Faraday 定律等。

2.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计算、与浓度的关系及其主要应用等。

了解强电解质稀溶液中,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离子平均活度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的定义,掌握离子强度的概念和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理论计算。

3.了解可逆电极的类型和正确书写电池的书面表达式,会熟练地写出电极反应、电池反应,会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4.掌握电动势测定的一些重要应用,如: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计算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求难溶盐的活度积和水解离平衡常数,求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和测定溶液的pH等。

5.了解电解过程中的极化作用和电极上发生反应的先后次序,具备一些金属腐蚀和防腐的基本知识,了解化学电源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趋势。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在学习电化学时,既要用到热力学原理,又要用到动力学原理,这里偏重热力学原理在电化学中的应用,而动力学原理的应用讲得较少,仅在电极的极化和超电势方面用到一点。

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有离子存在,而正、负离子总是同时存在,使溶液保持电中性,所以要引入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等概念。

影响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因素有浓度和离子电荷等因素,而且离子电荷的影响更大,所以要引进离子强度的概念和Debye-Hückel极限定律。

电解质离子在传递性质中最基本的是离子的电迁移率,它决定了离子的迁移数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等。

在理解电解质离子的迁移速率、电迁移率、迁移数、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了解电导测定的应用,要充分掌握电化学实用性的一面。

电化学在先行课中有的部分已学过,但要在电池的书面表示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的写法、电极电势的符号和电动势的计算方面进行规范,要全面采用国标所规定的符号,以便统一。

会熟练地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是学好电化学的基础,以后在用Nernst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时才不会出错,才有可能利用正确的电动势的数值来计算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值,如: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难溶盐的活度积,水的解离平衡常数和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等。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 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第一步:看懂题。

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

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

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

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 =0,∑M =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5.对于平衡态变化时,各力变化问题,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研究。

静力学习题可以分为三类:① 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