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概念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概念

物理化学概念

物理化学概念1.电化学: 研究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化及转化过程中有关规律的科学.2.原电池: 将两支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的,能自发地在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3.电解池: 将接有外电源的两支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迫使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4.正极: 电极电势较高的电极.5.负极: 电极电势较低的电极.6.阴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7.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8.离子迁移规律: 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正)离子总是向阴极迁移,阴(负)离子总是向阳极迁移.9.电极反应规律: 在阳极,电极电势愈负(小)的电对,愈先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电极电势愈正(大)的电对,愈先发生还原反应.10.电流传导规律: 整个电流在溶液中的传导是由阴、阳离子的移动而共同承担的.11.法拉弟定律: (1).通电于电解质溶液后,在电极的两相界面上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的量与通入的电量成正比,与一式量该物质发生反应时,参加反应的电子数成反比.(2).通电于串联电解池,在各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其氧化数的变化值的乘积都相同. Fz Q n j j =; FQ z n z n z n z n z n B B A A j j =+====...2211 12.离子迁移数: 离子j 所传导的电流(量)与总电流(量)之比. QQ I I t j j j == 13.摩尔电导率: 把含有1mol 电解质的溶液置于相距为单位距离的两个平行电极之间时所具有的电导. c V Λm m κκ==14.柯尔劳施离子独立运动(迁移)定律: 在无限稀溶液中,离子彼此独立运动,互不影响,无限稀释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等于无限稀释时阴、阳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之和. ∞--∞++∞+=,,m m m v v Λλλ(化学计量单元),∞-∞+∞+=,,m m m Λλλ(类元电荷计量单元)15.离子强度: 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与其价数的平方的乘积之和的一半.∑=221j j z m I 16.可逆电池: 将化学能以热力学可逆的方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可逆电池.包括化学反应可逆和能量交换可逆两个方面.17.可逆电极:(1).第一类电极: 将金属浸入含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电极.包括金属电极、卤素电极和气体电极(2).第二类电极: 在金属上覆盖一层该金属的难溶盐后浸入含该难溶盐阴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电极.包括金属-难溶盐电极、金属-难溶氧化物电极和难溶氧化物-难溶盐电极(3).氧化-还原电极:18.氢标还原电极电势: 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0V .以标准氢电极为负极,指定电极为正极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18.液体接界电势: 在两种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或同种电解质但浓度不同的溶液的界面间产生的电势差.它是由于离子的扩散速率不同造成的,是不可逆的.也称扩散电势.19.分解电压: 使某电解质溶液能连续不断地进行分解时所需(必须)的最小外加电压.20.极化: 在有电流流过电极时,电极的电极电势偏离平衡电极电势的现象.21.超电势: 在某一电流密度下,电极的电极电势与其平衡电极电势的差值的绝对值.22.速率方程: 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与浓度等参数间的关系式, 或浓度与时间等参数间的关系式.也称动力学方程.前者是微分速率方程,后者是积分速率方程.23.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反应进度 或 单位体积内,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tc v t V r j jd d 1d d 1⋅=⋅=ξ(恒容) 24.反应机理/反应历程: 表示一个总包(复杂)反应所经历的具体途径的若干基元反应的有序集合。

物理化学解释

物理化学解释

物理化学解释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研究。

下面是物理化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解释:1. 粒子:物质由粒子组成,这些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其他微观粒子。

物质的性质和行为取决于这些粒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2. 分子结构: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可分辨单位,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连接而成。

物质的性质和行为受分子的结构和组合方式的影响。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

化学键的强度和类型会影响分子的稳定性和性质。

4. 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制。

它涉及到反应速率的测量、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和反应机制的解释。

5. 热力学:热力学研究能量在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变化和传递。

它包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函数(如焓、熵和自由能)以及热力学平衡条件的研究。

6. 平衡态:平衡态是指系统中各组分的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参数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平衡态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反应的驱动力和平衡常数的确定。

7.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

它提供了解释原子和分子结构、光谱学和化学反应等现象的基础。

8. 表面化学:表面化学研究物质的表面和界面的性质和反应。

表面化学在催化、电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9. 电化学:电化学研究电荷在物质中的转移和化学反应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它涉及到电解过程、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等方面的研究。

10. 光谱学:光谱学研究物质与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提供了分析物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重要手段。

以上是物理化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本质和行为,并为解释和应用化学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物理化学的历史

物理化学的历史

物理化学1、什么是”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是一门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物质体系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可谓近代化学的原理根基。

物理化学家关注于分子如何形成结构、动态变化、分子光谱原理、平衡态等根本问题,涉及的物理学有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

大体而言,物理化学为化学诸分支中,最讲求数值精确和理论解释的学科。

2、物理化学的历史及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期间,物理化学以实验研究手段和测量技术,特别是各种谱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由此而产生的丰硕成果为其特点。

电子学、高真空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但使物理化学的传统实验方法和测量技术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时间分辨率有很大提高,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的谱学技术。

光谱学和其他谱学的时间分辨率和自控、记录手段的不断提高,使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超出了基态稳定分子而开始进入各种激发态的研究领域。

光化学首先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因为光谱的研究弄清楚了光化学初步过程的实质,促进了对各种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这些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能够发现反应过程中出现的暂态中间产物,使反应机理不再只是从反应速率方程凭猜测而得出的结论。

这些检测手段对化学动力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手段也大大缩短了测定结构的时间,使结晶化学在测定复杂的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青霉素、维生素B12、蛋白质、胰岛索的结构测定和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体构型的测定都获得成功。

电子能谱的出现更使结构化学研究能够从物体的体相转到表面相,对于固体表面和催化剂而言,这是一个得力的新的研究方法。

60年代,激光器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的激光技术。

大容量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微弱信号检测手段的发明孕育着物理化学中新的生长点的诞生。

70年代以来,分子反应动力学、激光化学和表面结构化学代表着物理化学的前沿阵地。

研究对象从一般键合分子扩展到准键合分子、范德瓦耳斯分子、原子簇、分子簇和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物理化学大一知识点归纳

物理化学大一知识点归纳

物理化学大一知识点归纳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一门学科。

大一是学习物理化学的起点,掌握基础知识对以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大一物理化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

1. 基本概念物理化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质量、物质的量、分子、原子等。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质量是物质的一个属性,可以通过称量进行测量。

物质的量用摩尔表示,是指含有物质粒子数的数量关系。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的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时的性质,如酸碱性、氧化性等。

3. 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热能转化和能量守恒的科学。

其中,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可以转化但不能消失;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过程方向性的规律,表明热能只能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

4.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平衡常数是衡量反应平衡程度的指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值与平衡常数之间存在关系。

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预测反应的进行方向和平衡位置。

5. 气体状态方程气体状态方程是描述气体性质的数学表达式,常见的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斯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是描述理想气体性质的理论模型,其中PV = nRT,P是气体压强,V是体积,n是物质的量,R是气体常数,T是温度。

范德瓦尔斯方程是修正理想气体行为的方程。

6. 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科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速率方程描述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活化能是化学反应必须克服的能垒。

7. 酸碱理论酸碱理论包括布朗斯特德酸碱理论和伦琴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德酸碱理论认为酸是能提供H+离子的物质,碱是能提供OH-离子的物质。

伦琴酸碱理论将酸碱定义为电子对的供体和受体。

物理化学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

物理化学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

物理化学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物理化学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原理。

它结合了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以及化学的实验技术和分子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释化学现象提供了有力工具。

本文将介绍一些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计算方法。

一、热力学:描述物质的能量和热力学性质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核心分支之一,研究物质的能量转化和热力学性质。

它描述了物质的热力学状态,包括物态、热能转化、热力学平衡等。

在热力学中,我们常用一些基本概念和定律,如熵、焓、自由能和摩尔热容等。

这些概念帮助我们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力学性质,并通过计算方法预测和解释实验现象。

二、量子力学:解释微观粒子的行为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它在物理化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量子力学解释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粒子在能量级跃迁和原子轨道运动等现象。

在物理化学中,我们经常使用量子力学的计算方法,如薛定谔方程和波函数等,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三、化学动力学:讨论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机理。

它涉及到反应速率定律、反应速率常数、反应机理和活化能等概念。

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方法,我们可以确定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并预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四、计算化学:利用计算方法研究和预测物质性质计算化学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和计算方法研究和预测物质性质的学科。

它结合了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通过数值计算和模拟得到物质的结构、能量和反应等信息。

计算化学在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预测分子的谱学性质、计算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等。

五、分子结构与量子化学:探索物质内部的奥秘分子结构与量子化学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形成。

它使用分子轨道理论和分子力场方法,揭示了分子内部的奥秘。

通过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预测分子的几何构型,计算分子的振动频率和电子结构等。

物理化学课件

物理化学课件
意义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物理学和化学 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为解释 许多自然现象提供了基础。
热力学第二定律
内容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量总是从高 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而不能反过 来。也就是说,热量传递的方向总是 从高到低,不能反过来。
意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了自然界的某种 方向性,它限制了某些自然过程的进 行方式。
VS
详细描述
光化学第一定律指出,在一定温度和压力 下,光化学反应的速率与辐射能量成正比 。这个定律对于研究光化学过程和设计光 化学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光化学第二定律
总结词
光化学第二定律是描述光化学过程中辐射能 量与化学反应途径关系的物理化学定律。
详细描述
光化学第二定律指出,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一个光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途径中各个 步骤的辐射能量差成正比。这个定律对于研 究光化学反应机理和设计光化学合成路线具 有重要意义。
化学平衡
内容
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反 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达到动态平衡。
意义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了解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 向。
化学反应速率
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浓度 的变化量表示。
复杂系统与跨尺度研究
总结词
跨学科、多尺度研究
详细描述
物理化学在复杂系统和跨尺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复杂系统研究涉及多个相互作用因素,需要综合运用 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预测系统的行 为。跨尺度研究则要求科学家从原子、分子到纳米、宏 观等不同尺度上理解和控制化学过程,物理化学为解决 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物理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及其考点说明

物理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及其考点说明

物理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及其考点说明
一、化学热力学
1、化学热力学的定义:化学热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热量及能量变化的学科。

2、热力学三定律: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确定有序
能可以被有度能转化;第三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始终指出热力学反应的可能性和温度有关。

3、焓的概念:焓是衡量物质的热力学状态的量,它是物质的热力学特性连续变化的
测量,是物质拥有的热量能量,也可以视为物质拥有的有序能。

4、热力学平衡:热力学平衡是指在不变的温度、压力和其他条件下,恒定的化学反
应发生,直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形式和化学结构保持不变,热量吸积也变得稳定,这
种状态称为热力学平衡。

二、物理化学
1、物理化学的概念:物理化学是一门融合了物理学和化学的学科,通过应用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性质的变化和分子间的作用及反应,其研究具有多学科的性质。

2、气体的特性:气体的物理性质有很多,如压强、体积、温度、熵、焓等。

质量和
体积的关系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成正比。

3、溶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是衡量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性质,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压
力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高溶解量。

溶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及溶剂特性有关。

4、化学均衡:化学均衡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强下,混合物中物质的各种浓度比例,
产物与原料之间的反应紊乱程度,变化状态的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与化学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研究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运动规律、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的科学。

物理化学与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

本文将从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理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达到一个稳定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反应速率前后保持不变。

化学平衡可以通过平衡常数(K)来描述,平衡常数的大小可表示反应的倾向性。

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能量是守恒的,即能量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可以表示为热量等于内能的增量和对外做功的总和。

3.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宏观世界中不可逆过程的源头,它表明任何系统都不可能将热量完全转化为有用的功,总会有一部分热量转移到了周围环境中,以熵的形式存在。

熵是一个宏观上反映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任何系统都趋向于更高的熵状态。

4.化学势化学势是衡量系统中化学自由能变化的量。

更具体地说,化学势可以表示为系统内单个物质的一部分 Gibbs 自由能变化,即化学势变化(Δμ)= Gibbs 自由能变化(ΔG)/摩尔数。

对于闭合系统,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势变化Δμ应该小于零。

二、物理化学应用1.电化学电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产生的电现象和利用电现象研究化学反应的学科。

在电化学中,常用的参数有电动势、电解质浓度、电极电势等。

电化学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电池中产生的电能就利用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并将它转化为电能。

此外,电化学还可以应用于环境治理、电化学污染防治等领域。

2.物质的分析物理化学方法在材料分析、环境检测、食品卫生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食品检测中,物理化学方法可以用来检测其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杀虫剂等;在环境检测中,物理化学方法可以用来检测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的有害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概念1.电化学: 研究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化及转化过程中有关规律的科学.2.原电池: 将两支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的,能自发地在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3.电解池: 将接有外电源的两支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迫使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4.正极: 电极电势较高的电极.5.负极: 电极电势较低的电极.6.阴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7.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8.离子迁移规律: 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正)离子总是向阴极迁移,阴(负)离子总是向阳极迁移.9.电极反应规律: 在阳极,电极电势愈负(小)的电对,愈先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电极电势愈正(大)的电对,愈先发生还原反应.10.电流传导规律: 整个电流在溶液中的传导是由阴、阳离子的移动而共同承担的.11.法拉弟定律: (1).通电于电解质溶液后,在电极的两相界面上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的量与通入的电量成正比,与一式量该物质发生反应时,参加反应的电子数成反比.(2).通电于串联电解池,在各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其氧化数的变化值的乘积都相同. Fz Q n j j =; FQ z n z n z n z n z n B B A A j j =+====...2211 12.离子迁移数: 离子j 所传导的电流(量)与总电流(量)之比. QQ I I t j j j == 13.摩尔电导率: 把含有1mol 电解质的溶液置于相距为单位距离的两个平行电极之间时所具有的电导. c V Λm m κκ==14.柯尔劳施离子独立运动(迁移)定律: 在无限稀溶液中,离子彼此独立运动,互不影响,无限稀释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等于无限稀释时阴、阳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之和. ∞--∞++∞+=,,m m m v v Λλλ(化学计量单元),∞-∞+∞+=,,m m m Λλλ(类元电荷计量单元)15.离子强度: 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与其价数的平方的乘积之和的一半.∑=221j j z m I 16.可逆电池: 将化学能以热力学可逆的方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可逆电池.包括化学反应可逆和能量交换可逆两个方面.17.可逆电极:(1).第一类电极: 将金属浸入含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电极.包括金属电极、卤素电极和气体电极(2).第二类电极: 在金属上覆盖一层该金属的难溶盐后浸入含该难溶盐阴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电极.包括金属-难溶盐电极、金属-难溶氧化物电极和难溶氧化物-难溶盐电极(3).氧化-还原电极:18.氢标还原电极电势: 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0V .以标准氢电极为负极,指定电极为正极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18.液体接界电势: 在两种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或同种电解质但浓度不同的溶液的界面间产生的电势差.它是由于离子的扩散速率不同造成的,是不可逆的.也称扩散电势.19.分解电压: 使某电解质溶液能连续不断地进行分解时所需(必须)的最小外加电压.20.极化: 在有电流流过电极时,电极的电极电势偏离平衡电极电势的现象.21.超电势: 在某一电流密度下,电极的电极电势与其平衡电极电势的差值的绝对值.22.速率方程: 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与浓度等参数间的关系式, 或浓度与时间等参数间的关系式.也称动力学方程.前者是微分速率方程,后者是积分速率方程.23.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反应进度 或 单位体积内,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tc v t V r j jd d 1d d 1⋅=⋅=ξ(恒容) 24.反应机理/反应历程: 表示一个总包(复杂)反应所经历的具体途径的若干基元反应的有序集合。

25.基元反应: 反应物粒子在碰撞中相互作用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26.简单反应: 只包含一个基元反应的总包反应.27.复合反应/复杂反应: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包反应。

28.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简单级数反应: 反应速率只与反应物浓度的简单方次(0或正整数)有关的反应.可以是基元反应、简单反应,也可是复合反应,但必须具有简单级数.29.质量作用定律: 反应的反应速率与以计量系数为指数的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只适用于基元反应.30.反应级数: 速率方程中各浓度项的指数和.若速率方程中有加减运算,则无级数可言31.零级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三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0/1/2/3次方成正比的一类反应.32.反应分子数: 引发一个基元反应所必需的反应物相互作用的最少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自由基等)数. 即基元反应中的反应物分子个数之和.33.分数寿期: 消耗掉反应初始浓度的某一分数α所需的时间αt .分数衰期: 反应物浓度降低到其初始浓度的某一分数β所需的时间βt .若βα-=1,则βt t a =. 如: 某一级反应四分之三寿期3/4t =60min ,而其四分之一衰期1/4t =60min34.半衰期: 反应物浓度降低到其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1/2t .35.初始速率: 反应刚开始进行的一瞬间的反应速率.可以认为反应物没有消耗.36.范特霍夫规则: 对同一化学反应,反应的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约增加1~3倍.4~210≈+TT k k 37.对峙反应: 可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也称对行反应.38.平行反应: 同一反应物同时参与几个不同且平行进行的一类反应.39.连串反应: 反应所产生的物质能继续起反应而产生其它物质的一类反应.也称连续反应.40.稳态近似法: 在一系列的连串反应中,若生成高活性的中间产物粒子(如原子、离子、自由基等),因其能量高、活性大、反应能力强,一旦生成就立即发生反应,当反应达到稳定状态后,其净的反应速率可视为零的一种近似处理方法.41.控制步骤法/决速步法/速控步法: 在连串反应中,若有一步反应的速率最慢,它控制着总反应的速率,该最慢反应步称为控制步骤或决速步.用该步的反应速率代替总反应的反应速率,即称为速控步法。

42.链反应: 用光、热、辐射或其它方法使反应引发,通过活性组份(自由基或原子)的不断再生,使反应得以自动发展下去的一类连续反应。

43.直链反应/单链反应: 由一个自由基或原子与饱和分子反应,只生成一个新自由基或原子的链反应。

44.支链反应: 由一个活性粒子(自由基或原子)与饱和分子反应生成两个及两个以上新活性粒子(自由基或原子)的反应.45.原盐效应: 在稀溶液中,离子强度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46.光化反应: 在光的作用下进行的(或由光引发的)化学反应.47.光化学定律: (1).只有被物质吸收的光,才能引发光化学反应.(2).在初级过程中,一个分子(或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而活化.48.光敏剂: 能把所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对光不敏感的物质并使其活化乃至发生反应而加入的一类物质.49.催化剂: 加入少量就可以显著改变反应的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没有数量和化学性质变化的一类物质.50.催化作用: 化学反应速率由于催化剂的加入而发生变化的这种作用.51.自催化作用: 反应产物对反应本身具有加速反应的作用.52.催化剂的选择性: 转化为目标产物的原料量与发生转化的原料总量之比. 53.比表面积: 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VA m A a s s S == 54.界面: 密切接触的两相之间的过渡区(约几个分子厚度).55.表面: 与气体相接触的界面.56.表面张力: 指向表面并与表面相切,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上的紧缩力.lF ==σγ.也称表面功,即在等温等压下,增加单位表面积时环境所做的可逆功.Sr A W d δ=γ.或称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即在等温等压及组成不变的情57.附加压力: 由于界面张力的作用,在弯曲液面内外产生的压力差.'2R p s γ= 58.吸附: 在相界面上,某种物质的浓度不同于体相浓度的现象.59.物理吸附: 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吸附.60.化学吸附: 由于生成化学键而发生电子的转移与原子重排的吸附.61.吸附质: 被吸附剂吸附的物质.62.吸附剂: 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通常都是固体.63.表面活性剂: 能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 习惯上只把那些溶入少量就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64.临界胶束浓度: 形成一定形状的胶束所需的表面活性物质的最低浓度.65.表面过剩/表面超额/表面吸附量: 在单位面积的表面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与同量溶剂在溶液本体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差值.22d d a r RT a A n S ⋅-==Γσ66.分散体系(系统):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体系(系统).67.分散相: 被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的物质 或 被分散介质所分散的物质.68.分散介质: 呈连续分布的、起分散作用的物质.69.分子分散体系(系统):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体系(系统).又称真溶液,简称溶液.70.胶体分散体系: 被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的粒子半径在1~100nm (即10-9~10-7m ,傅版)或1~1000nm (即10-9~10-6m ,天大版)之间的分散体系(系统).71.扩散: 有浓度梯度时,物质粒子因热运动(布朗运动)而发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现象.其推动力是浓度梯度,扩散过程是不可逆的.用公式表示即:xc A D t n sd d d d ⋅⋅-= 72.憎液溶胶: 由难溶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简称溶胶.73.沉降: 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过程.74.电脉: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带有电荷的溶胶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定向迁移.75.电渗: 在外加电场下,分散介质通过多孔膜(或毛细管)的定向移动.76.流动电势: 在外力的作用下,迫使液体介质通过多孔隔膜(或毛细管)相对静止带电界面流动时,在多孔膜两边所产生的电势差.它是电渗的逆过程.77.沉降电势: 分散相粒子在重力场或离心力场的作用下在分散介质中迅速沉降时,在移动方向的两端所产生的电势差.它是电泳的逆过程.78.聚沉值: 使一定量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聚沉值越小聚沉能力越强.79.感胶离子序: 将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按聚沉能力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 例: H +>Cs +>Rb +>NH 4+>K +>Na +>Li +, F -->Cl -->Br -->NO 3-->I --80.悬浮液: 将不溶性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中所形成的粗分散体系(系统).81.乳状液: 由两种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所形成的粗分散体系(系统).82.唐南平衡: 若用半透膜将小分子电解质水溶液与大分子电解质水溶液隔开,由于大分子电解质离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小分子电解质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当膜两边达成渗透平衡时,小分子电解质在膜两边的分布不同.况下,增加单位表面积时系统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B n p T S A ,,)d G (∂=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