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

合集下载

评弗_伍尔夫_到灯塔去_的意识流技巧

评弗_伍尔夫_到灯塔去_的意识流技巧

二十世纪文学评弗・伍尔夫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李 森内容提要 作为英国伟大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什么是生活和真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彻底决裂,把写作的重点转到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写上。

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探讨她如何娴熟地使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时间蒙太奇、多视角叙述方式等意识流技巧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她真正表现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 意识流 内心独白 联想 象征 蒙太奇 多视角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

《到灯塔去》(To the Li ghthouse ,1927)是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许多评论家甚至认为,这是伍尔夫最好的一部小说。

伍尔夫对什么是生活和真实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论现代小说》(Modern Fic 2tion )一文中,她对生活的真实含义作出过精辟论断:“往深处看,生活好像远非‘如此’。

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

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

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

”①在伍尔夫看来,生活是积累在内心深处的各种印象,好的小说“不会有约定俗成的那种情节、喜剧、悲剧、爱情的欢乐或灾难”。

②如果说《到灯塔去》有故事情节的话,这个情节也是非常简单的。

题目“到灯塔去”即是对故事的最好概括,讲的是拉姆齐一家及客人计划去灯塔,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经过十年的沧桑变幻,他们又重返别墅,实现了去灯塔的宿愿。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这部专论中,伍尔夫认为,“真实就是把一天的日子剥去外皮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往昔的岁月和我们的爱憎所留下的东・26・西”。

伍尔夫《到灯塔去》之时间艺术

伍尔夫《到灯塔去》之时间艺术

浅论伍尔夫《到灯塔去》之时间艺术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小说《到灯塔去》,完美地使用了意识流手法,充分表达出了伍尔夫主观真实论的文学构想,采用了双重同心圆式的时间结构,巧妙地运用回溯手法,使叙事节奏与主题内容密切配合,传达了对人类心灵的关注与追问,贮存了生命的真实,体现出时间处理艺术所包蕴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时间艺术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英国文坛上富有才华和表现力,并以优美动人的文字和纤细敏感的风格流芳于世,她作品中的艺术形式突出之处在于其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为小说艺术形式灌注了新的生气。

作家采用心理时间体系建构作品情节与内容,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阐释了其小说中独特的时间艺术。

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和时间观1 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理性主义创作方式中的意识趋向于单纯而明朗,情绪与感觉极其清晰分明。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文学不断地革新和发展,其文学思想和意识与原来有了明显的不同,创作中的明朗中渗入主观因素,产生了强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并于创作方式、思想内容到欣赏旨趣,模糊了很多应该分明的界限,如美与丑。

用以涵盖和满足现代人的精神诉求和表达需要。

正如伦纳德·伍尔夫所说:“弗洛伊德、罗斯福德、爱因斯坦革新了我们关于人类意识和宇宙的知识。

”换句话说,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变革,艺术活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创造了新的生命源泉。

在文学创作中开始注重表达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意识内涵,充分体现个人主体对客观世界所有感受和意识,突出个人内心的情绪和思想,并从叙事结构上明显带着创作者的个人主导意识。

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充分表达出现代主义作家对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精神背离。

伍尔夫认为不同时代、不同作品造就了不同的“真实”,作家美学观中的“真实”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体会到一种直观的理解以及真实的感受。

论伍尔夫小说创作的技巧

论伍尔夫小说创作的技巧
示作 品主题 的重要 性。
“ 时间”是意 识流小 说 常见 的主题 ,追 忆逝 水年 华》 《 围绕 着 时间和 记忆展 开 , 鲁斯 特终 生 与 时间 战斗 , 图 普 试
超越物理上的时间,尤利西斯》以三人一天的生活为线 《 索, 又与古希腊奥德赛的故事遥遥 呼应。而伍尔夫在处理
[ 文章 编号】17 — 0 X 2 0 )4 0 5 — 3 6 1 8 2 (0 90 — 0 8 0
N . 2o o o9 4
Ge e a . 18 n r lNo43 Vo .

论伍尔夫小说创作的技巧
孥彦春 ( 天津师 范 大学 , 天津市 30 8 ) 0 37
[ 摘 要 ] 文 以《 罗卫 夫人 》《 本 达 、到灯塔 去》 《 浪》 、海 三部 意识 流小说 为主 , 对其 结构 方 式 、 述 方 式、 示人 类 通过 叙 展 深层 意识 的方 式等 方 面技 巧的分 析 总结伍 尔夫的辉 煌 成就 。

分 之 中。作 品 中人 物 的独 白有着 海 浪 的韵律 , 起伏 变化 , 相 互交 错 , 六个 人 的生命 有着 许 多共 同 的东西 : 同的童 共 年 经历 , 同的聚会 等。他 们 各 自的 生命 交织 在 一起 , 共 形 成 一 张生命 的 网, 而独立 的意识 点缀 于其 间 , 实着 这张 充 网。六个 人 的意识有 时发 生联 系 , 对未 出场 的第 七个人 如 物 波 西弗 的 回忆和 看 法 , 这种 联 系并 不发 生 融合 , 同六 如 个 独立 的花 瓣 围绕花 心 。伍 尔 夫在 这里 完 美地 展 示 了她 对 于结 构 形式 的观 点 :模 糊 而复杂 ,相 互 交织 又相 互独 立, 不仅 内容 , 是结构 也 要符合 人 类意识 流 动的特 点。 就 1 被 巧妙处 理 的 时空 : 时间和 空 间 的巧妙 处理 . 2 对 是 伍 尔夫作 品得 以成 功 的一个 重 要原 因,也是 作 品结 构 复杂 多 变的一个 重 要原 因。伍 尔夫 强调 时 间的经验 对揭

浅谈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创作艺术

浅谈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创作艺术
现 代 小 说 。 她 注 重 探 索 人 的 心 灵 世 界 , 用 内 心 独 自 、 南联 想 、 运 自 象 征 暗 示 等 手 法 ,来 发 掘 人 的 内
空, 但实 际上 正是叙 写 “ ” 我 的意
识 的流 动 , 斑 点 象 征 战 争 , 现 以 表 “ ” 战 争 的 厌恶 、 恨 , 安 我 对 憎 对 定 、 好 生 活 的 向往 。这 些 意 识 里 美
伍 尔 夫 第 一 篇 意识 流 小 说 《 墙上 的斑 点》 ,通 过描写 主人公
看 到 墙 上 的 一 个 斑 点 而 引 发 无 限 联 想 的 意 识 流 动 过 程 ,来 表 现 作 者 所 认 为 的 人 类 真 正 的 生 活 状
态 。通 篇 的 内 心 独 自 、 无 边 际 的 漫
后 西 方 人 内 心 世 界 的 闲 惑 、焦 虑
小 说 貌 似 漫 无 边 际 、天 马 行
说和弗洛 伊德的“ 精神分 析法” 理
论 的 影 响 ,致 力 于 小 说 的 改 革 与 艺 术 的创 新 ,她 在 对 意识 流 小 说 创 作 进 行 总结 、 鉴 的 基 础 上 , 借 丰 富 、发 展 了 意 识 流 文 学 的 表 现 手 法 ,成 功 地 将 意 识 流 技 巧 运 用 于
和恐 惧 。真 实 地 反 映 了 当 时 处 于
极 度 悲 观 气 氛 中 的 西 方 人 所 表 现 的灵 魂 的 骚 动 和 心 灵 的 呐 喊 。
糅进 了作者渊博 的知 识与文 化底
蕴 , 进 了她 对 世 界 、 人 生 的 领 糅 对 悟 , 当时 社 会 的 观 察 和认 识 、 对 深
尔 夫 用 灯 塔 暗 示 宇 宙 中 永 远 存 在

论《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的写作特色.docx

论《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的写作特色.docx

论《墙上的斑点》的意识流特色《墙上的斑点》描写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

它是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中所休现的意识流技巧已较为全面。

一、内心独口《墙上的斑点》的叙述主休扮演着双重角色:首先他是故事的叙述者,然后从作者的身份为读者述说叙事者所讲的故事。

“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小说开门见山就用笫一人称“我”,单刀直入地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我”把墙上的斑点联想成为了挂一副肖像画的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然后作者采用间接式内心独口开始转述叙述者的话:“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等等。

在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时,期间还会岀现叙述者的干预,用来解释、评价、说明事件。

作品中的“我”在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重点在于叙述自己的心理活动。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岀,叙事主体的不断转换实际上是叙事主体的一种淡化。

与传统小说的叙事主休不同,作者一方面把口己看成是叙事主休,另一方面用别的叙事主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自由联想运用自由联想的写作技巧是意识流小说的一大特点。

小说一开始就点明了叙述客体就是“墙上的这个斑点”,由这个斑点来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斑点想成各种事物,从而产生丰富的意象,最终以“原来斑点是一直蜗牛”而结尾。

叙述者最初从“墙上的斑点”得到外观印象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口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接下来依次把这个“斑点”想彖为一只钉子、玫瑰花瓣、古冢……期间还联想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战争、莎士比亚等历史人、事、物。

之后叙述者在文中对这些想象意义进行说明:“现在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这句话对前面的猜测起到综述作用。

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

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

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以自由流派小说的创新和独立思考,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

她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流畅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而闻名。

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使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伍尔夫的叙事风格、意识流和异形结构等方面探讨其小说的写作技巧。

一、叙事风格伍尔夫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她善于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把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融合在一起。

她的叙事方式是非线性的,不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通过回顾、幻想、内心独白等手法展示人物的思维脉络。

她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表现情感、洞悉思想以及揭示人性的本质。

比如,在《达洛维夫人》中,通过主角克拉丽莎的回忆,展现了她曾经的爱情和现在的复杂矛盾心理。

在《暴风雨》中,通过多种叙述视角,展现了主角露西的成长和亲情、友情、爱情的复杂关系。

另外,伍尔夫的叙事风格还具有极强的联想性。

她随意跳跃,像思维一样非常流畅,将片段连接在一起,创造出意味深长的小说节奏。

这种风格充满了节奏感和情感张力,使读者更贴近人物的内心,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

二、意识流伍尔夫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物内心的探索和展示,这种内省的写作方式就是意识流。

伍尔夫小说的意识流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人物的无意识思想和感受,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二是以无序和随机的方式表达人物思维的碎片化和混沌状态。

这种写作方式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内在的世界和情感状态。

可以说,意识流是伍尔夫小说中最具有特色的写作方式。

意识流与她的非线性叙事风格相辅相成。

它可以在故事中交织出许多不同的思考和情感线索,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的人物洞察力。

此外,意识流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让伍尔夫的小说获得了强烈的现代感。

正因为如此,伍尔夫的作品一直被视为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一。

三、异形结构伍尔夫小说的异形结构以其不同寻常和美丽的特点而著称。

她的小说不拘泥于传统写作通则,而是依据人物情感的变化和思想的交叉,创造出特殊的结构形式,使故事显得瑰丽而富有韵律感。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之一。

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突破传统文学模式的实验性技巧而闻名。

其中,《到灯塔去》是她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认为是对意识流技巧应用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本文将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运用的意识流技巧。

意识流技巧的定义意识流是指通过描绘出一个人内心思想活动过程来表达其感知、情感和想法。

它追求将内心复杂而瞬息万变的思考过程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以此打破传统叙述线性结构,以非线性或碎片化形式呈现。

《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充分利用了意识流技巧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过程,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每个角色的情感和态度。

1. 内省与自我意识《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技巧常常围绕着主要人物们的内省和自我意识展开。

通过呈现角色对外界事件和周围环境的关注,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通过复杂而纷繁的思绪来描述角色心理活动的手法,令读者能够更加立体地认识主人公。

2. 时间与空间的碎片化表达伍尔夫在小说中采取了非线性叙事结构,并将时间和空间进行碎片化处理,以模拟人类记忆和思考的运作方式。

这种碎片化表达方式使整个故事呈现出一个非连贯且多重视角交织的画面。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体验到一种跳跃式、颠簸式的感觉,在不同时间点和场景之间切换,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物心理状态及其变化。

3. 感知与感官细节描写伍尔夫善于运用生动的感官细节来表现人物思考的复杂性以及情感的流动。

她通过丰富而精确的描写,将读者引入到主人公所经历的环境中去,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绪变化、意象联想等心理活动。

4. 意象和联想的使用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联想来传达主人公内心世界。

这些意象和联想一方面反映着角色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和体验,另一方面也是角色内心思考和情感状态的具象化呈现。

论伍尔夫小说中意识流技巧的运用

论伍尔夫小说中意识流技巧的运用
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即使 回到了和平的环境,走在大街上 的人们还是能够感受到空气中弥 漫的战争气息:幸免遇难的受伤 士兵、失去丈夫的妻子以及失去 儿子的母亲们,他们的脸上仍然 印刻着战争的痕迹;同时,政府关 于战争的宣传并未停息,各种宣 扬战争的广告、代表统治权威的
首脑的排场,让人们感到战争并 未就此停息,无数的生命还将为 政府的扩张野心和战争政策付出 代价。克拉丽莎的这段心理感受, 相信会为更多的普通人所共有。
“ …… 对 , 就 是 这 么 回 事— ——如 果 这 个 年 轻 人 去 找 了 他,而威廉爵士以他特有的能力 给了他这样的印象,那么难道他 不会说,生活变得难以忍受;他 们,象医生那样的人,使生活变 得难以忍受?”
“……但是那个年轻人自杀
090
外国文学
文 学 教 育 2008.121
了。”[4] 晚宴的欢快气氛从始至终与
伍尔夫还常常用象征的手法 暗示战争。
如《雅各的房间》中并没有 具体写到雅各死于战争的情景, 但许多地方都暗示着这个结局。 雅各的姓“弗兰德斯” (Flanders) 就包含着这种 寓 意 。 当小说一开篇即出现“弗兰德 斯”时,读者无疑会有所会意, 因为“弗兰德斯”在地理上指比 利时东西部和法国北部的一个地 区,它是一战的著名战场,数十 万年轻人牺牲了生命的地方— ——
“弗兰德斯”所以使人联想 到 一 战 , 还 因 为 约 翰·麦 克 雷 (John Mccrae) 的一首题为《在 弗 兰 德 斯 原 野 上 》 ( In the Flanders Fields) 的诗作,它于 1915 年 12 月 8 日 发 表 在 《 潘 趣》杂志上,被称为“那场战争 中 最 脍 炙 人 口 的 诗 歌 ”。 诗 中 写 道:
“炎热的盛夏,玫瑰花儿无 比鲜艳,阳光把它的影子,清晰 地投射在墙上,突然什么东西砰 的一声坠落下来,打破了一片寂 静、冷漠、完整的气氛。(一颗 炸弹爆炸了。二、三十个小伙子 在法国战场上被炸得血肉横飞, 安 德 鲁·拉 姆 齐 也 在 其 中 , 总 算 幸运,他立即死去,没受更多的 折 磨 。)” [5] 突 然 的 声 响 与 战 场 上 的炸弹联接,由此及彼,不知不 觉中将和平与战争自然对照,并 无牵强附会。偶然的随想因为年 轻人的死这样一种刻骨铭心的印 象而变得自然而然,无意识有了 意识的、理性的支撑。战争与死 亡形成一种共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1借鉴与比较摘要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所有流派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流派,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家,她在小说形式和技巧上不倦的探索和创新,形成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

伍尔夫在艺术技巧探索上的杰出贡献,使意识流小说达到了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对20世纪的小说创作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艺术技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流派之一,意识流小说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是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

“意识流”的概念由詹姆斯首次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

由于意识流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在意识的把握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主要通过描述人的意识流动来组织故事,所以其故事情节的安排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有时甚至故意打破正常的时空顺序。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所有流派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流派。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世界上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与詹姆斯·乔伊斯、威廉·福克纳齐名。

她被广泛地赞誉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开创者以及英国现代主义意识流小说的一个主要人物。

因此,直至今天,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二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是英国20世纪文学中开创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

她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形式与结构,以时间与意识为中心,将一段飘忽不定的意识流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发掘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展示现代人纷乱复杂的心态及生存处境。

在小说的创作技法上她能够娴熟地运用意识流技巧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来刻画不同的人物的生动形象,从而来建构小说的独特意境,并赋予小说以深刻的内涵和突出的意义。

在伍尔夫的一生中,她共写了八部长篇小说以及无数的短篇小说,她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反,她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

她善于捕捉感觉、意识、一瞬间的心情变化,善于用意识流的手法、交响乐乐章式的结构、雅洁的文字、诗话趋势的写法,因此,她既是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阐释者,又是美学的倡导者。

伍尔夫对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她对意识流这一叙述技巧的发展。

她成功地将意识流技巧运用于现代小说之中,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风格书写了现代人生存中的种种困惑,并在创作中融入了独具个人风格的写作技巧。

伍尔夫通过新颖、独特、智巧的创作技法,成功地让读者看到了人物意识深处所散发的光芒。

因为她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做出的卓越的贡献,她被赞誉为意识流小说大师,并对其后各个新小说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色在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技巧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象征以及旁白等。

本文将以《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三部意识流小说为主,对其艺术创作技巧加以分析,进而展示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领域的辉煌成就。

1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中最主要的创作技巧之一,是表现人物意识活动使用频率最高的技巧。

“内心独白”即无声的语言意识。

在内心独白的运用过程中,作者退居幕后,作品中的人物以独白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意识,无所顾忌地袒露自己的内心活动,这时我们听不到作者的声音,读者不需要任何媒介便可直接进入人的思想深处,接触他的心理现实,仿佛直接进入人物的灵魂。

内心独白按其具体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的方法是由伍尔夫创造的。

它是一个使用第三人称描述人物意识活动的方法。

写作时小说家采取一种“半介入”的状态,所谓“半介入”,即小说家不完全沉入人物的意识之中,而是在人物意识和读者之间起着某种现场向导的作用。

这时人物表现的意识活动较为连贯,读者阅读时,易于把握人物意识与现实的联系。

在《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以及《海浪》里,间接内心独白的非传统表达手段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它的出现又分几种不同的形式。

而伍尔夫更惯常使用的是间接的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较为连贯,读者易于把握其意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

这种间接的内心独白在《达洛卫夫人》中使用得非常频繁:“现在,她不愿再去谈论世界上的人谁长,谁短。

她感到自己非常年轻幼稚,同时又是难以形容的老迈。

她像一把尖刀插到一切事物的里面,而同时又置身外面,冷眼旁观。

她内心总是感到哪怕再活一天都是非常危险的。

这并非因为她认为自己聪明,比一般人有什么了不起。

”在这里,伍尔夫这种叙述方式是相对的客观化,她本人偶尔也在书中插话,但她不是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身份来发言,而是以一个疑惑的不确定人的身份来插话。

同时伍尔夫通过对这种第三人称代词的灵活使用,使人物之间的意识经常穿插转换,相互交织,以实现人物意识活动的灵活转换。

2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用以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常用手法,往往不作任何解释或说明,而是让各种念头随意结合,自由地闪现在人物的头脑中。

自由联想是意识流作家描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车晓睿郝莲欣062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1述人物内心活动的主要手段。

它是不掺任何外部杂质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原始状态的意识流中的自由联想,作家充分发挥无限的想象、联想,哪怕它是混乱的,晦涩的,反逻辑的,甚至是非理性的。

自由联想是相对广泛地揭示意识活动的最佳方法,所以它得到了意识流小说家们的青睐。

意识流小说家自然也运用了这一方法来刻画人物意识活动的上述特征。

自由联想的方法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意识流小说里面。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里,自由联想的例子随处可见。

在《到灯塔去》第一部第五章中,伍尔夫描述的外部事件非常简单:拉姆齐夫人给儿子詹姆斯量袜子。

在量袜子的过程中,拉姆齐夫人望见威廉·班克斯和莉丽经过窗前,抬头看见了房间和椅子,又对詹姆斯发出了警告。

这些客观存在都激发了拉姆齐夫人的内心活动,使得她浮想联翩。

这些自由联想看似杂乱无章,但仔细阅读便可以找出引发它们的条件。

比如拉姆齐夫人对莉丽眼睛的联想,对莉丽应当和威廉结婚的联想,都是看到他们两人经过窗前而引发的;对于房间状况、房租、书籍、女仆的联想是抬头看见了房间而引发的;从她发现袜子太短的沮丧表情,过渡到她回忆威廉·班克斯如何称赞自己的美丽,这一切都显得非常真实自然,水到渠成。

3时间、空间的蒙太奇蒙太奇原本为建筑学术语,其含义为构成、组装,在20世纪初被运用于现代电影艺术,指把不同时间或地点的各种镜头进行剪辑、组合、穿插、并置或叠化,以表达主题的流动性。

蒙太奇手法不仅适用于电影艺术,也经常被其他艺术形式加以借鉴,它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因为电影蒙太奇在创作中以影像或形象进行思维,呈现出一连串不断流动着的形象画面,与人类思维规律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因此,借鉴蒙太奇进行创作更有利于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表现人物的内心生活。

伍尔夫对小说的新潮动向和尖端技巧极其敏感,她成功地借用蒙太奇手法来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为20世纪20年代英国小说艺术的演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伍尔夫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常用的时间顺序,采用把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打乱、颠倒、相互渗透的技巧。

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她极力重视时间的处理,她认为要显示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钟表时间是永远不够需要的,必须大力使用心理时间,让过去、现在、未来交搭在一起。

她可以将30年的沧桑融为一日,也可以让一夜延伸为数十年,这种手法的运用在《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中极为成功。

如《达洛卫夫人》中作者冲出传统做法,将所有情节压缩在女主人公生活的一天之内,而空间上只用了伦敦一个地点,但在组织情节时却将钟表时间与心理时间相交融,通过钟表时间的一天来表现人物心理时间的一生。

小说中达洛卫夫人和史密斯生活在同一股时间流中,并且同时受到了物理时间的影响和冲击,尽管两人互不相干,但城市上空回荡的钟声在他们心中同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每一时刻的钟声又反映了同一时刻内不同人物对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心理感受,可以说代表物理时间的时钟为人物意识转换提供了媒介和过渡,使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心理时间上来。

作者这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方式,不仅使文章结构严密,而且也使行文更为流畅优美。

4象征意象伍尔夫最具独创性的作品是1931年完成的《海浪》。

整部小说由六个人在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不同阶段上的独白组成,充满了印象、感觉、情绪和思想。

六个人物的六股意识流,象征着人类的六种人生经验。

小说以日出、日中、日落来象征人生的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等人生的不同阶段。

海浪的流动象征意识的流动也象征生命的律动,表达了人物对生命与死亡的沉思。

海浪的象征表现了人类成长过程中的起伏,生命从幼稚到死亡,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也贯穿了人类生命的全过程。

在《到灯塔去》中,灯塔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灯塔既是实物,又是象征;灯塔可以是奇幻的、浪漫的楼台,也可以是光秃秃的现实。

灯塔的象征表现出人只要有追求,就可以战胜时间和死亡而赢得最后的胜利,是指引人们完成心灵追求的象征。

在《达洛卫夫人》中,就连达洛卫夫人也是一种象征,当一个年轻的姑娘最终无可挽回地变成达洛卫夫人这个符号时,生命也就成为空虚。

所以,象征的使用在伍尔夫的笔下有双重意义,既是结构方式,也是认识的启迪,象征的巧妙地运用加强了小说寓意的深度。

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理论和创作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正如法国作家莫洛亚所说:“她无疑想发现一种新的技巧,好让小说家有可能非常真实地把内在的现实描绘出来:她所关心的是为读者提供一种更清晰、更新颖的生活领域,以开阔他的眼界,使他能够从表面事件下发现出那些难以觉察的思想感情活动。

”从总体上看,伍尔夫的小说结构很接近音乐的形式,总体意象的运用犹如乐曲中的主导旋律,使作品在变奏中保持着统一的力度和气氛。

她采用了那种将散文和诗糅合在一起的、飘逸飞动、委婉多姿的散文诗笔法,去捕捉、描绘人物的浮想联翩、千变万化的精神状态。

这就是我们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里常见的意识流手法。

四结语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家,是一位文学的革新者,她勇敢地向传统小说宣战。

她把英国小说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模式解放出来,扩大了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