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题型拆解 三、鉴赏小说的艺术技巧(含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讲练:赏析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讲练:赏析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一、必备知识归纳:(一)叙述艺术叙述(记叙、叙事)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技巧表现在叙事的人称、方式和线索三个方面。
(二)描写艺术小说中的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1)景物描写a、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b、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C、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d、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e、白描和工笔。
(3)场景描写艺术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描写的作用有:(1)给全篇“定调”,使叙述更加自然;(2)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一种象征。
(4)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②展示人物性格。
一些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精神风貌。
③凸显环境特征。
文章中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往往要借助典型环境的描写,因此文章对一景一物的细致描写,不仅能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凸显环境特征。
④表达真挚情感。
一篇文章能感染读者,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真挚。
而真挚情感除了来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还来源于成功的细节描写。
⑤深化作品主题。
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象征: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高考中的语文阅读素材中,小说的题材所占比例较大,著名的名家名篇,古代的经典名作或者是新时代的作家作品都有可能涉及到。
因此,高考中语文小说的阅读答题技巧对于我们的语文成绩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正确的进行小说阅读,给大家分享一些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题型,明确考点在进行小说阅读的时候,首先要了解题型和考点。
高考中比较常见的题型有理解判断、词语理解、文化内涵和阅读表达等,这些题型都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要求有所准备和判断。
因此,我们需要先理解其中的考点,分析出作者用何种手法表达情感,阅读注意事项、文中的明暗喻和比喻等等。
二、注重细节,深挖内涵进行小说阅读时,要注重细节,挖掘其中的内涵。
说白了,就是要学会看大局,不要漏掉每个细节。
例如,作家常常用比喻、象征、描写等手法来展现故事的深入,我们要根据文中的细节加以分析,领会文字和情感之间的深厚关系。
只有细读细品,充分理解小说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回答阅读问题。
三、注意人物形象,分析情感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是我们进行阅读中的核心部分。
因此,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人物形象,并深入研究其情感表达。
在阅读时,要注意对人物的性格、话语、动作、行为和心理状态等进行把握,进一步推想作者的情感和寓意,更好的帮助我们回答阅读题目。
四、练习判断,锻炼推理小说阅读要学会客观判断,锻炼自己的推理能力。
在读完一篇小说之后,我们要对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于字里行间的表述,要注意合理解读,理解作者真实的想法和意图。
五、多练习,熟悉题型许多同学在阅读小说题型时,对于应对的题目都感到比较困难。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多练习题,不断加强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
在练习阅读题时,要注意总结题目的知识点和规律,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六、把握重点,强调技巧在进行小说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化繁为简、把握重点,利用一些技巧。
例如,一篇小说往往有着某些特征不同寻常的词语或者句子,这些内容往往就是答题重点,可以多加注意答案的选手。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赏析艺术技巧

一、修辞手法角度
类别
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的事物形象丰满、 感人
比拟 使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表达亲切,有情趣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利于抒情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更鲜明,更突出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天龙八部》
一、语言分类
类型
解说
人物 语言
不同性格的人,在相同的场合,面对相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 格往往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 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 粗俗,有的文雅……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知书达理、王熙凤的八面玲珑、 贾宝玉的率性自然等都是借助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突破二 赏析语言艺术 小说语言有两种:一是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
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小说作者的语言,即作者的叙述语 言(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这里的语言特点有时是指作者 的语言风格,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如修辞 技巧、刻画人物技巧、遣词造句技巧等。另外,也指作品 语言的色彩特点,如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等。
(二)语言风格题 [2021·浙江卷] 《麦 子》 红柯
(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 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 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 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 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描写所运用的手法各有侧重。人物描写主要从正面和侧面两 个角度进行,正面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心理等, 侧面描写包括借助他人他物去对比烘托等。环境描写主要通 过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来实现。这 些都已经在前面章节中重点介绍过,这里主要就描写的共同技 巧做一介绍,其他不再赘述。
高中高考之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doc

........一、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公式化答题 )(一)人物形象1.常见题型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⑤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
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 (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 (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 )→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 (突显某种主题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然后找出小中关于个人物生活的境及言行的句,以及作者的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他的价的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上行概括。
最后恰当的句表述出来。
3.答格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什么人,他怎么,表了他怎的性格 (思想品 )。
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①一人物的⋯⋯性格烘托或者反主要人物⋯⋯的性格,使人物性格更加明。
②通两个形象的⋯⋯比,表达小的主⋯⋯(主内容概述)。
③本文描写了⋯⋯的情,一形象安排有推故事情展的作用。
附: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如概括介、肖像描写、言描写 (/ 独白 )、行描写、描写、心理描写等。
(2) 面描写——接描写、面描写,通其他人物的言行,接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心理活,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展中展人物性格特征;境描写托或烘托。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1)肖像、神、作描写:更好展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三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1

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艺术、描写艺术和语言艺术三大方面。
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既然是讲故事,就必然要叙事,自然就有叙事艺术。
从这个角度讲,小说就是叙事的艺术。
现代小说学研究,包括高考命题对此非常重视。
叙事的艺术技巧包括叙事线索、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及人称等,可以参见本专题核心突破一“理解必备知识”部分。
这里要探讨的是如何把这些叙事技巧运用到阅读中去,更好地服务于答题。
(2018·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一曼女士阿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
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
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
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
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
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
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
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
伪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解读和答题技巧

专题01 小说阅读【考纲解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小说阅读:“五步阅读法”】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情节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理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为阅读的下一步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依据情节,把握形象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中来完成的。
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来概括分析。
第三步:分析环境,明确作用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
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步:提炼整合,概括主题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主要标志,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
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下综合归纳的功夫,除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主题。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小说阅读专题(新高考通用)第05讲 赏析艺术技巧(讲义)解析版

第05讲赏析艺术技巧目录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1)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8)04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11)【考点考情分析】【备考策略】1.储备基础知识,明确内容作用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构建小说艺术技巧知识网络,重点掌握人物描写和语言两大艺术技巧,明确不同技巧的特点和作用,以便在之后的真题训练中可以灵活运用。
2.明确赏析范围,运用模板答题无论是赏析描写艺术还是语言艺术,我们必须要明确赏析的范围,是局部探究还是全文分析,是赏析作品语言还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同时还要根据文本的内容,运用模板进行规范化答题,保证不漏点、不少点。
3.组合考点训练,提升应试能力赏析艺术技巧在一篇小说中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对一篇文本多角度分析,掌握多个考点的内容,同时通过高考真题、模考试题强化训练,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应试能力。
总之,赏析艺术技巧类试题是高考中重要考点,考查知识点多样化,考查方式灵活化,在之后的高考中,考查频率可能增加。
因此,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基础知识,尤其是描写艺术的内容,深化分析题干的提问形式和赏析范围,通过组合训练的形式,不断提升对考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备考策略思维导图】【知识导图整体框架】【主要考法归纳】赏析艺术技巧部分主要有两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赏析描写艺术和赏析语言艺术。
描写艺术包括人物、景物、细节和场景描写艺术,而语言艺术则包括用词特点、造句特点、手法特点和语言风格特点。
两者内容繁杂,需要重点分析掌握。
【小说艺术技巧概述】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第01课考纲解读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第一点小说的语言鉴赏。
赏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提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包括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艺术技巧和精彩的语言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散文相比,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结构特色更加鲜明,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更是灵活多变。
可以说,小说包罗了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形式的情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鉴赏小说的艺术技巧考点解读◇高考要求这一考点,《考试说明》把它归入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表述的是“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对小说中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尤其是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
◇命题思路命题规律: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尤其是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
备考建议: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等方面考虑◇核心目标1.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判断文章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2.掌握高考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角度)典题感悟【题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17年浙江卷)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
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
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
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
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
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
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
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
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
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
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
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
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
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
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
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
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
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
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
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题1】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题1】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这句话主要是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母亲的这些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
这句话中,“出神”这个词出现两次,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该词出现两次有什么强调意味。
这句话最后的景物描写“黑糊糊的夜空”,显然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要指出它有什么象征。
【题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17南京高三三模)小铜匠叶绍钧陆根元跟着六七个同学被先生带进高等小学里,觉得周身不大舒服,但是形容不出。
高等小学里的学生围着他看,都放出好奇的目光。
根元只想什么地方有个洞,自己隐藏在那里。
他看那高等小学里的运动场也十分可怪,广阔到难以言说。
他站在廊下望对面的围墙,低矮且渺茫,他想,总有两三里的距离吧。
许多学生在场中踢球,足尖触着球身,那球突然升腾空际。
空洞的音响散布开来,似乎一切都有点儿震动。
他觉得自己差不多不能稳定地站立。
他的先生平时穿着蓝布的大褂,今天换了件新的深蓝纺绸的,还加上一件玄纱的马褂;衣服上纵横的褶纹十分清楚,可知被搁在箱子里的时候久了。
先生举步时,头向前微俯。
先生带了自己的几个学生走进高等小学的办事室,室中人便请他坐下。
他只坐着椅子的一角,上体向前两手支在膝上,这才坐稳了。
他和婉且谨慎地恳求学校收下他的初等小学的学生。
说罢,他的头俯得更低,上体前屈算是鞠躬。
一位头发梳得很光,戴着玳瑁边圆眼镜的先生随意答说:“他们在本校念书就是了。
但是,停一会有个测验,请关照他们等着。
”“是,是。
”根元的先生连忙答应,仿佛属僚受了上司的命令。
根元看着那位头发梳得很光,戴着玳瑁边圆眼镜的先生,见他受先生的十分的敬礼,只觉得害怕。
再看其他不认识的先生们,个个有一种异样的威严,他非常不好过,仿佛周身有压迫拢来。
根元有三四天不到学校了。
级任先生点名时问起,有学生回答说:“他的母亲死了。
”级任先生随即浮荡起―种无着的伤感。
第二课正开始,根元推开了室门走进来。
他穿着一件宽大的白布长衫,上边很有些油污的痕迹;束着白带,形成难看的皱褶;然而白布长衫依旧嫌长,下缘只是在地上扫。
他掩上了门,双手下垂,便隐藏在长而宽的衣袖里。
当他向先生行了礼,走向他的座位时,中空的衣袖口轻轻拂动,正像街上走过的道士。
这使全堂的同学觉得有趣而低笑了。
根元的没表情的脸面与往日一样,只瞪视着前方,口略张开,颧颊微泛红晕。
他被笑得羞愧了。
全堂的同学端详着他的脸面和白衣。
他觉得四周全是眼光,于是更为惘然了。
“你的母亲死了?”级任先生忧愁地问。
“死了。
”根元很平淡地....回答。
“患的什么病?”“不知道。
”根元摇着头。
他觉得这差不多像被考问功课一样,懦怯的心使他的头低着,又慢又轻地继续说道,“只听她说不好过,在床上躺了两天,便死了。
”“家中什么人守着?”“锁着。
”他的手在衣襟那里按了一按,又说,“父亲出去了,钥匙在我的衣袋里。
”级任先生无可再问,望着根元只是出神。
此后根元照常到学校。
他的功课做得很不好,全校的教师都说他是低能儿。
尤其是教算术的田先生,他曾指着根元的额角说:“你这么笨,今生学不会算术了!希望你不要来吧!”过了重阳,根元果真不到学校了。
这一天学校里整理房屋,预备暑假后开学。
有几处门窗的旋手和窗钩已经损坏了,须唤个铜匠来重新装过。
唤来的铜匠便是根元。
他穿着破旧的青夏布衫,裤管卷到膝上,赤足拖着草鞋,正和平常的小工匠一模一样。
他的脸很脏,全蒙着铜污;手里拿着铁椎锉子等工具。
他见了学校里的诸位先生,都叫一声,不等先生们答应,便走了过去。
他工作了两三点钟工夫,应行修理的门窗都弄好了。
他用脏黑的手拭了脸上的汗,带着工具自去。
这真是一件细微的事情,但感动了田先生。
晚上他和几个同事在运动场中乘凉,忽然拍着葵扇说道:“我们不如那个铜匠,不如那个铜匠!”他又说道:“陆根元这孩子,我们用尽了方法,总不能凿开他的浑沌的窍。
谁知他学铜匠倒有点儿近情!”根元的级任先生听田先生说道,便表示自己的意见:“用尽了方法么?这还不能说。
像根元这一类的孩子,我们不能使他们受一点儿影响。
我们与他们,差不多站在两个国度里,中间隔着一座又高又厚的墙,彼此绝不相通。
我们怎么能把他们教好呢!”田先生说:“你先生何不把这座墙打破了?”大家默然。
他又说:“我们与他们中间并没有什么墙,只是我们所用的教法太柔弱无力了。
根元的师父铜匠王三,镇上人都叫他烂醉鬼;但是他教徒弟并不烂醉。
他不问怎样,不听他的话就是打!这才使徒弟有个惧怕,不敢不用一点儿心。
我们也能照他那样命令学生就好了,可惜不能!”“这就根本怀疑了?”级任先生失望地说。
田先生不回答。
但他想:“学生如能同艺徒一样,因惧怕先生的责打而绝对服从先生的命令,那多好呢。
当那样的先生才有效而多趣味呢!”他望着运动场中夏夜的幽景,又想:“如果自己就是铜匠王三,此刻不在窄隘的小铺子里凑着昏晕的煤油灯工作,便在酒气熏人的小酒店里靠着墙壁醉倒了。
总之,决不会在这夜景清幽的运动场中乘凉。
”想到这里,他又觉得当学校教师究竟还有些意思.....。
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4分)【题2】肖像(细节)描写,表现陆根元自然随意的性格和艰苦辛劳的职业特征。
(4分。
每点2分)【题2】圈定答案范围,判定答题方向。
根据画线句子,我们可以明确范围,然后判断画线句子在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
考生需要记住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神态、动作、心理、语言、外貌等方法,亦可统称为细节刻画。
除此,要记住人物刻画还常考“侧面描写”,亦为“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