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作用
青霉素作用

青霉素作用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能够有效地抑制和杀灭细菌,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从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其作用进行阐述。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来达到抗菌的效果。
青霉素可以通过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酶发生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不能正常形成细胞壁,最终细菌死亡。
青霉素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皮肤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此外,青霉素还可用于治疗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等。
但是,青霉素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首先,青霉素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发热、关节疼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因此有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前应谨慎。
其次,长期使用青霉素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腹泻等不良反应。
此外,青霉素还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副作用,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需要注意是否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在使用青霉素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细菌培养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青霉素,避免滥用抗生素。
其次,使用青霉素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包括剂量和给药次数,不能随意更改。
此外,需要严格控制疗程,不可随意中断或延长用药时间。
最后,在使用青霉素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青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起到抗菌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然而,使用青霉素时需要注意其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其疗效的发挥和患者的安全。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与适应症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与适应症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发现和应用对医学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适应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霉素的发现历程青霉素最早是由英国生物化学家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的。
他在实验室中的一个培养皿中发现了一种能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这就是青霉素。
随后,青霉素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英国的佩恩和美国的弗洛里等科学家对青霉素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最终成功地从青霉菌中提取出了纯净的青霉素。
二、青霉素的药理作用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的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合成酶结合,阻断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导致细菌的细胞壁变薄,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三、青霉素的临床应用由于青霉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较低的毒性,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中耳炎等多种细菌感染。
此外,青霉素也可以用于预防手术感染和治疗风湿热等疾病。
四、青霉素的适应症青霉素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感染:包括肺炎链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
2. 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对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青霉素是禁忌药物,应选择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
3. 儿童和孕妇:青霉素在儿童和孕妇中的使用相对较安全,可以用于治疗相应的细菌感染。
4. 青霉素敏感的淋球菌感染:青霉素对淋球菌感染有很好的疗效,可以用于治疗淋病等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青霉素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选择,并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总结起来,青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适应症。
它的发现和应用对医学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应注意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过度依赖。
青霉素的作用与功效

青霉素的作用与功效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它是20世纪初从真菌青霉菌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发酵产物。
青霉素被誉为医药界的"奇迹药",其作用与功效不可忽视。
青霉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达到杀菌的目的。
青霉素可以抑制横向桥粘联酶(Transpeptidase),阻断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导致细菌细胞壁的脆弱和破裂,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青霉素对细菌的杀菌作用难以被细菌所破坏,因此青霉素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细菌感染的治疗,特别是对于敏感的革兰阳性菌和一些革兰阴性菌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青霉素可以有效地治疗感染性皮肤病(包括脓疱疮、丹毒等)、呼吸系统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肾炎等)、消化系统感染(如胃肠炎、阑尾炎等)、生殖系统感染(如附件炎、淋病等)等多种疾病。
除了治疗感染性疾病外,青霉素还具有一定的其他功效。
首先,青霉素对风湿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其次,在一些手术前,医生会预防性地使用青霉素来预防术后的感染。
此外,青霉素也常用于治疗一些寄生虫感染,如梅毒、淋巴肉芽肿等。
青霉素一般通过注射或口服的方式使用,其用量和使用时间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耐受性而定。
青霉素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主要有过敏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对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并及时告知医生。
青霉素是一种药力强大的抗菌药物,但随着细菌的不断变异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的产生,青霉素的应用范围有所限制。
一些细菌已经产生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使得它的疗效大打折扣。
此外,在使用青霉素的过程中,医生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
总之,青霉素作为一种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其杀菌作用和治疗疾病的功效不可忽视。
然而,患者在使用青霉素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机制研究。
一、青霉素的药理作用青霉素是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1. 抗菌作用: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其抗菌作用。
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靶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相互作用,阻断了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的死亡。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干扰细菌的D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增加了细菌的敏感性。
2. 抗炎作用:青霉素在抗菌作用之外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青霉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组织炎症损伤。
3. 免疫调节作用:青霉素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青霉素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因子产生,平衡炎症和抗炎因子的水平,从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
二、青霉素的机制研究青霉素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菌机制、抗炎机制和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1. 抗菌机制:青霉素通过与细菌细胞壁的PBPs结合,阻断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的死亡。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青霉素与PBPs的结合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青霉素与PBPs之间的结合是通过特定的氢键、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实现的。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抗炎机制:青霉素的抗炎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青霉素通过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和炎症因子的产生来发挥其抗炎作用。
研究者发现,青霉素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因子产生,平衡炎症和抗炎因子的水平,从而减轻组织炎症损伤。
《青霉素的作用》课件

04
未来展望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日益严重 ,新型青霉素的研究和开发将 更加重要。未来将会有更多新 型青霉素问世,为临床治疗提
供更多选择。
05
总结与展望
青霉素的重要地位与贡献
03
拯救了无数生命
推动医学进步
改变医疗模式
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使得许多由细菌感 染引起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拯救了 无数生命。
新型青霉素的研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者不断开发 出新型青霉素,如广谱青霉素、耐 酶青霉素等。
新型青霉素的药理特性
抗菌谱
新型青霉素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能够 治疗更多种类的细菌。
耐药性
新型青霉素对一些常见的耐药细菌有效 ,降低了耐药性的问题。
药效
新型青霉素具有更高的药效,能够更有 效地杀死细菌。
副作用
新型青霉素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使用更 加安全。
新型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前景
01
感染性疾病治疗
新型青霉素在治疗各种感染性 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 在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方面效果
显著。
02
预防感染
新型青霉素也可用于预防术后 感染、新生儿感染等,降低感
染风险。
03
联合治疗
新型青霉素可以与其他抗生素 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03
青霉素的副作用与防治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类型与症状
01
类型
过敏性休克、皮疹、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关节痛、发热等
。
呼吸困难、胸闷、心悸、喉头水 肿、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
02
症状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措施
01
询问过敏史
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 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止使用
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它是最早被发现和应用的抗生素之一,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抗药性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一、青霉素的发现历程青霉素最早由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于1928年在伦敦的圣玛丽医院发现。
当时,弗莱明在实验室中研究链球菌时,意外发现一种青绿色的霉菌能够抑制链球菌的生长。
他将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素”,并发现它具有抑制多种细菌的能力。
这一发现为抗生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开创了抗生素时代。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的抑菌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实现。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结构,它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稳定性,导致细菌细胞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具体来说,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酶类活性,阻断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
细菌细胞壁主要由多糖和肽链组成,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的酶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碍多糖和肽链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受阻后,细菌无法维持正常的细胞壁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壁的破裂和溶解,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三、青霉素抗药性问题尽管青霉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且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逐渐出现。
细菌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即细菌对抗生素的作用产生降低或完全失效的情况。
青霉素抗药性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细菌产生酶降解青霉素:某些细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等酶类,这些酶能够降解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结构,使青霉素失去抑菌作用。
2. 细菌改变细胞壁结构:某些细菌可以改变其细胞壁的结构,使得青霉素无法与细菌细胞壁的酶结合,从而失去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
3. 细菌通过外排泵排出青霉素:某些细菌具有外排泵系统,能够将青霉素从细菌细胞内排出,降低青霉素在细菌内的有效浓度,从而减弱抑菌作用。
青霉素作用原理

青霉素作用原理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它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具体来说,青霉素的作用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细菌的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维持细菌的形态和稳定性。
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使得细菌细胞壁变得脆弱,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 靶向细菌。
青霉素能够选择性地靶向细菌,而对人体细胞的影响较小。
这是因为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方式与人体细胞有所不同,青霉素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酶,从而实现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而对人体细胞的影响较小。
3. 促进细菌自溶。
青霉素还能够促进细菌的自溶作用。
当细菌细胞壁合成受到抑制后,细菌内部的渗透压会发生改变,导致细菌内部水分流失,最终导致细菌自溶。
4. 抑制细菌生长。
青霉素还能够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细菌在细胞壁合成受到抑制的情况下,无法正常进行细胞分裂和生长,从而导致细菌数量的减少。
总的来说,青霉素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它能够选择性地靶向细菌,促进细菌的自溶,抑制细菌的生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在使用青霉素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进行用药,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以免产生耐药菌株和不良反应。
青霉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是什么药

青霉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是什么药一、青霉素的作用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以下作用:1.抗菌作用:青霉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它能干扰细菌细胞壁的构建过程,导致细胞壁脆弱破裂,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抗炎作用:青霉素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它能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缓解相关疼痛、红肿等炎症症状。
3.免疫调节作用:青霉素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它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作用,增强抗体的产生,从而增加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
二、青霉素的主要功能主治青霉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症状。
其主要功能主治如下:1. 青霉素的主要功能主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青霉素对许多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用于治疗肺炎: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肺炎,包括细菌性肺炎、肺脓肿等。
•用于治疗中耳炎:青霉素对中耳炎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杀灭引起中耳炎的细菌,缓解炎症症状。
•用于治疗皮肤感染:青霉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皮肤感染,如蜂窝织炎、疖肿等。
•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尿道感染、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
2. 青霉素的适应症•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中耳炎:细菌性中耳炎。
•肺炎:不同类型的肺炎,包括细菌性肺炎、肺脓肿等。
•其他感染:如食道炎、胸膜炎、败血症等。
3. 青霉素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方法:青霉素可口服、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具体剂型和使用方法需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决定。
•注意事项:使用青霉素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按照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注意检查药物过敏史,避免过敏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向医生咨询。
结论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它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包括细菌感染、肺炎、中耳炎、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荚膜的组成:因种而异,除水外,主要是多糖 (包括同型多糖和异型多糖),此外还有多肽, 蛋白质,糖蛋白等。 荚膜的生理功能: 保护细胞,抗干燥。 贮藏养料,是细胞外碳源和能源的储备物质。 荚膜可以抵御外界细胞对菌体的吞噬作用。 荚膜具有抗原性。 与致病力有关。
2、鞭毛:某些细菌表面由细胞内生出的细长、
生长迅速的细菌在核分裂之后细
胞往往来不及分裂,所以细胞中常
有2—4个核,而生长缓慢的细菌
细胞中一般只有1—2个核,不在
染色体复制时期一般是单倍体。
拟核
功能:负载遗传信息。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共价闭合环
状双链DNA分子组成. 分子量约为2—100 × 106 D.携带1—100个基因, 一个菌细胞可有一至数个质粒。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1、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 物质。
根据荚膜的形状和厚度的不同,将荚膜分
为四类:
荚膜或大荚膜:粘液状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 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厚度:>0.2µm。 微荚膜:粘液状物质较薄,厚度:<0.2µm , 与细胞表面牢固结合。 粘液层:粘液物质没有明显的边缘,比荚膜松 散,可向周围环境中扩散,增大黏性。 菌胶团: 多个细菌共有一个荚膜。
青霉素的作用
作用于肽聚糖肽 桥的联结,即抑制 肽聚糖的合成,故 仅对生长着的菌有 效,主要是G+菌。
2、细胞膜 细胞膜是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 层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明薄膜。
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主要包括
蛋白质 磷脂 糖类 少量核酸
②细胞膜的结构
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的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
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
认为:膜是由球形蛋白 与磷脂按照二维排列方 式构成的流体镶嵌式, 流动的脂类双分子层构 成了膜的连续体,而蛋 白质象孤岛一样无规则 地漂流在磷脂类的海洋 当中。
③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运送。 *在原核微生物中,参与生物氧化和能量产生。 *与细胞壁及荚膜的合成有关。 *是鞭毛着生的位点。
质粒的特点:
可自我复制,稳定遗传。对生存不是必 要的。复制与染色体分开,但同步进行。 不同质粒携带不同遗传信息。 无质粒细菌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 方式获得,不能自发产生。 例:细菌抗药性因子、大肠杆菌的F因子。 质粒应用:基因工程,体外重组.
4、核糖体:
是分散在细胞质中的颗粒状结构,由核糖体 核酸(占60%)和蛋白质(占40%)组成。
波曲、毛发状的结构。 鞭毛具有运动功能,一般认为鞭毛靠鞭毛丝旋转 而动,它们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的长度: 一般为15—20 µm,最长可达70 µm 。 鞭毛的直径:为0.01—0.02 µm. 不同细菌的鞭毛数目和着生位置不同,鞭毛数目 一般一至数十条。
聚β -羟丁酸颗粒(PHB)
聚β-羟丁酸颗粒是许多细菌细胞 质内常含有的碳源类储藏物.PHB不 溶于水,易被脂溶性染料(如苏丹黑) 着色。 功能:贮存碳源、能源和降低渗透压。 许多好氧菌和光合厌氧菌都含有聚 β-羟丁酸颗粒。
硫粒:是硫元素的贮藏体。
形成:取决于环境硫化物含 量,当环境中S含量高时,在 体内积累;当缺S时,氧化成 硫酸被菌利用。 功能:
பைடு நூலகம்
异染粒:
是普遍存在的贮藏物,主要成分是多聚偏磷酸盐。 异染粒大小和结构:大小为0.5—1μ m ,是多聚偏 磷酸盐的聚合物,分子呈线状。 功能:贮存磷元素和能量,降低渗透压。
多聚偏磷酸盐对某些染料有特殊反应,产生与所用 染料不同的颜色,因此得名异染颗粒. 例:异染粒遇甲基胺蓝变紫红色. 含异染粒的细菌种类:棒状杆菌和某些芽孢杆菌等.
a.好氧硫细菌的能源 b.厌氧硫细菌的电子供体
肝糖粒和淀粉粒:都是α-1,4或α-1,6糖苷键的葡萄糖聚 合物。这些贮藏物通常较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内,颗粒较 小。 若这类贮藏物大量存在时,用碘使对其染色,肝糖粒能被 碘液染成红色,淀粉粒被碘成蓝色。 脂肪粒:脂肪粒的折光性较强,它可被脂溶性染料染色; 细胞生长旺盛时,脂肪粒增多,细胞遭破坏后,脂肪粒可 游离出来。 液泡:许多活细菌细胞内有液泡,液泡主要成分是水和可 溶性盐类,被一层脂蛋白的膜包围。可用中性红染色使之 显现出来。液泡具有调节渗透压的功能,还可与细胞质进 行物质交换。
细胞质中的内含物:
①气泡:由蛋白质膜构成的充满气体的泡状物。 有些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几个或多个气泡。
气泡的功能: 调节细胞比重,以使其漂 浮在合适的水层中。 气泡吸收空气,空气中的 氧气可供代谢需要。 例:许多光合细菌和水生 细菌、盐杆菌常含有气泡。
细胞质中的内含物
②颗粒状内含物:
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各种颗粒状内含物,它们大多 数为细胞贮藏物,颗粒状内含物的多少因细菌的 种类、菌龄及培养条件不同而改变。 主要有:异染粒、聚β-羟丁酸、肝糖粒、淀粉 粒、脂肪粒、硫粒和液泡等等。
细菌的核糖体 沉降系数为:70s, 由50s大亚基和 30s 小亚基构成。 功能:是细胞合成 蛋白质的机构。
5、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细胞质:是在细胞膜内除核区以外的细胞物质。 细胞质是无色、透明、粘稠状物质。主要成分为 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少量糖和无机盐。
细胞质功能: 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酶系, 是营养物质合成、转化、 代谢的场所。
间体:
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 一般位于细胞分裂的部位或附近。
间体
间体的功能:
参与隔膜形成 与核分裂有关 类线粒体功能
3、拟核(或核质体、核区) 拟核:由大型环状双链DNA纤丝不规则地折 叠或缠绕而构成的无核膜、核仁的区域。
细菌DNA:
长度:一般为:1—3mm
例:大肠杆菌的DNA长约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