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
李广

李广[西汉将领 李广 西汉将领] 百科内容来自于: 西汉将领李广,中国西汉名将。
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 尉。
元光六年(前129) ,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 回。
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塞,受命 迂回匈奴单于侧翼,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人物简介姓名:李广 别名:飞将军 生辰:西汉初年 民族:汉 忌日:前119年 籍贯:陇西成纪 地区:甘肃 国家:西汉 职业:将军李广(?—前119) ,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
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
他作战英勇,杀敌颇众,使汉文帝大为赞赏。
九年后,汉景帝即位,李广升为骑郎将,成为景帝身边的禁伟骑兵将军。
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 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
生平简述李广出生不详,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
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 ,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
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
多次跟随文帝射猎, 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
飞将军李广的诗句

飞将军李广的诗句
哎呀,说到飞将军李广,那可真是令人心潮澎湃!你想想看,“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这诗句里的飞将,不就是李
广嘛!这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霸气!
李广一生征战无数,他就像一只勇猛的雄鹰,在战场上翱翔搏击。
每次出征,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他的勇气和果敢,难道不值得
我们敬佩吗?
就说有一次,李广带着一小队人马外出巡逻,突然遭遇了匈奴的大
批军队。
这要是一般人,早就吓得屁滚尿流了吧?可李广呢,他镇定
自若,迅速安排战术。
他对手下的士兵说:“咱们不能跑,一跑就成了
匈奴人的活靶子,咱们要跟他们拼了!”你瞧瞧,这是多么坚定的决心!
还有啊,李广的箭法那叫一个出神入化。
传说他能把箭射进石头里,这得需要多大的力量和技巧啊!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飞花摘叶皆可
伤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那个时代。
他
的故事,他的英勇,难道不应该被我们铭记吗?我觉得,我们应该从
李广的身上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李广苏建文言文翻译

原文:李广苏建,字子长,汉人也。
始为骑士,从军击匈奴,勇冠三军。
后因功封为骑都尉,再迁为郎中令。
广苏建性刚直,不附权贵,虽位至公侯,犹以平民自居。
尝从武帝北征,以敢战著称,号“飞将军”。
广苏建虽勇,然亦多忌,尝与匈奴战,误杀良将李敢,因惧而逃。
武帝知之,欲杀之,赖其友苏武为之缓颊,得免于难。
后苏武归汉,广苏建亦归附,再迁为右将军。
广苏建性好骑射,每从猎,必身先士卒。
尝夜袭匈奴,斩首数百级,获马数千匹。
广苏建虽勇,然亦知兵法,常以奇计取胜。
与匈奴战,每战必先自为先锋,冲锋陷阵,无所畏惧。
然广苏建亦知兵不厌诈,故能屡战屡胜。
广苏建性慈爱,善抚士卒,故得士卒之心。
尝有一士卒,因误杀人而逃,广苏建知之,不责备,而以酒食慰之,使归家自首。
士卒感其恩,乃奋发向前,屡立战功。
广苏建与苏武同为汉室忠臣,然苏武以直言进谏,广苏建则以武勇称霸。
二人虽性格迥异,然皆以国家利益为重,共赴国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翻译:李广苏建,字子长,是我国汉朝人。
起初担任骑士,参军击退匈奴,勇猛无比,被誉为三军之首。
后来因功被封为骑都尉,再升任郎中令。
李广苏建性格刚直,不附和权贵,即使官至公侯,仍以平民自居。
曾随武帝北征,以敢战著称,被誉为“飞将军”。
李广苏建虽然勇猛,但也多忌,曾与匈奴交战,误杀良将李敢,因恐惧而逃。
武帝得知此事后,欲杀之,幸得好友苏武为其说情,才得以幸免于难。
后来苏武归汉,李广苏建也归附,再升任右将军。
李广苏建喜欢骑射,每次狩猎,总是身先士卒。
曾夜袭匈奴,斩首数百,获马数千匹。
李广苏建虽然勇猛,但也懂得兵法,经常以奇计取胜。
与匈奴交战,每次战斗都亲自担任先锋,冲锋陷阵,无所畏惧。
然而李广苏建也明白兵不厌诈,因此能屡战屡胜。
李广苏建性格慈爱,善于抚慰士卒,因此得到士卒的拥护。
曾有一士卒因误杀人而逃,李广苏建得知后,没有责备他,而是用酒食安慰他,让他回家自首。
士卒感激他的恩情,于是奋发向前,屡立战功。
李广苏建与苏武都是汉朝的忠臣,虽然性格迥异,但都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面对国家的危难,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上下五千年汉朝的故事-飞将军李广

上下五千年汉朝的故事-飞将军李⼴ 李⼴是西汉时期著名将领,曾在汉⽂帝、汉景帝、汉武帝时期任职。
他骁勇善战,被誉为“飞将军”,在汉朝抗匈奴中起到了很⼤作⽤。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飞将军李⼴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进犯上⾕(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
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四名将军带领⼈马分头出击。
在四名将军中,要数李⼴年纪最⼤,资格最⽼。
李⼴在汉⽂帝时候就做了将军;汉景帝的时候,他跟周亚夫⼀起平定七国之乱,⽴过⼤功;后来,汉景帝⼜派他去做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太守。
有⼀次,匈奴进了上郡,李⼴带着⼀百个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射⼿,追了⼏⼗⾥地才追上。
他射死了其中的两个,把第三个活捉了,正准备回营,远远望见有⼏千名匈奴骑兵赶了上来。
李⼴⼿下的兵⼠突然碰到那么多匈奴兵,不由得都慌了。
李⼴对他们说:“我们离开⼤营还有⼏⼗⾥地。
如果现在往回跑,匈奴兵追上来,我们就完了。
不如⼲脆停下来,匈奴兵以为咱们是来引诱他们的,⼀定不敢来攻击我们。
” 接着,李⼴下令前进,在离开匈奴阵地仅仅两⾥的地⽅停了下来,命令兵⼠⼀齐下马,把马鞍全卸下来,就地休息。
兵⼠们都发急了,说:“匈奴兵马这么多,⼜这么近,要是他们打过来,怎么办?” 李⼴说:“我们这样做,表⽰不⾛,使敌⼈相信我们是诱骗他们的。
” 匈奴的将领看到李⼴这样布置,真的有点害怕。
他们远远地观察汉军动静,不敢上来。
这时候,匈奴阵地上有⼀个骑⽩马的将军,⾛出来巡视队伍。
李⼴突然带着⼗⼏名骑兵翻⾝上马,飞驰过去,⼀箭把他射死。
然后再回到⾃⼰队伍,下马躺在地上休息。
匈奴兵越看越怀疑。
天⿊下来,他们认定汉军⼀定有埋伏,怕汉军半夜袭击他们,就连夜全部逃回去。
到了天亮,李⼴⼀瞧,⼭上已没匈奴兵,才带着⼀百多名骑兵安然回到⼤营。
这⼀回,汉武帝派了四路⼈马去抵抗匈奴。
匈奴的军⾂单于探明了汉兵的情况,知道四名将军中最难对付的是李⼴,就把⼤部分兵⼒集中在雁门,沿路布置好埋伏,命令部下活捉李⼴。
飞将军李广文言文启示道理

飞将军李广文言文启示道理
飞将军李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其事迹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启示和道理:
1. 忠诚勇敢:李广一生忠诚于国家,多次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展现了极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军人气概。
他不畏强敌,身先士卒,诠释了为国捐躯、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
2. 坚韧不拔:李广虽历经坎坷,多次遭遇冤屈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岗位,面对困难不退缩,这种坚韧的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教导我们在面临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3. 智勇双全:李广以机智多谋、用兵如神而著称,他的战术灵活多变,能够根据战场形势随机应变,这体现了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也要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4. 人品高洁:李广为人正直,对待下属宽厚仁爱,深得
军民敬仰。
尽管命运多舛,未能封侯,但其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却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说明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人格魅力比一时的地位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飞将军李广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热爱,勇于担当,敢于挑战;同时,要注重个人品质的修养,做到德才兼备,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历史的铭记。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飞将军李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他的故事流传至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李广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从小就聪明伶俐,勇敢果敢。
他的父母早逝,他便跟着哥哥李敢生活。
李敢是个武艺高强的人,经常在外面打猎,有一次,他在山上遇到了一只大老虎,被吓得不知所措。
这时,李广挺身而出,用一把破旧的铁锹打死了老虎,救下了哥哥。
从此,李敢对李广刮目相看,开始传授他武艺。
李广刻苦学习,很快就超过了
哥哥。
后来,李广成为一名将领,他率领部队,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次,李广在战场上遇到了一只凶猛的大虫,士兵们一个个吓得不敢上前。
李广挺身而出,用一把破旧的铁锹打死了大虫,救下了部队。
李广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被封为飞将军。
他深受士兵们
的爱戴,因为他总是把士兵们的生死置于第一位,时刻为他们着想。
李广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中国古代的英雄传奇。
李广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智慧是成就伟业的关键。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
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用智慧和勇气去克服。
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李广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有勇气和智慧,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简析: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
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
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
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
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
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
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
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
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
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
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
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
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
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丰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
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
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
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李将军列传》载于《史记》,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原文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性格品质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 “自汉击匈奴而广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 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布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 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 “将军自念,岂尝有 所恨乎?”广曰: “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 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 得侯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虽然兵不厌诈,但李广杀了手无寸铁
的降兵,就如当年项羽坑杀秦军一样,有违道德。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 李广随周亚夫平乱,李广在关键性战役中表现英勇,乱军中夺得敌军军旗,这 兴许应是他封侯的绝佳机会。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这 次机会,按照汉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李广当时虽不 像周亚夫般位高权重,但他早已名声在外,接触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 无疑是给本来还很看好他的汉景帝心中添堵。李广的政治头脑实在是相当拙劣。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心胸不够开阔。“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
飞将军李广
史记
李广李广(?-前119年),汉族,陇 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人,中国西 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 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 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 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 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 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 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 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 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 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 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 愤愧自杀。
相关诗歌
1、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处应为后人误读,公元前一二九年,匈奴犯上谷,汉武帝分派四路骑 兵出击。其中车骑将军卫青率军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 斩首七百余骑,而不是骁骑将军李广。) 2、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音同“莫”)在石棱中。 7《送浑将军出塞》 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子孙相承在朝野, 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 卫青未肯学孙吴。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意气能甘万里去, 辛勤判作一年行。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 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历史评价
司马迁:“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 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 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公孙昆邪:“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何去非:“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自汉师之加匈奴, 广未尝不任其事。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 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卫、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 而广每至于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 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 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夫李广、李陵皆山西之英将也, 材武善战,能得士死力。然轻暴易敌,可以属人,难以专将。世主者苟能因其材而任之, 使奋励气节,霆击鸷搏,则前无坚敌,而功烈可期矣。汉武皆乖其所任,二人者终偾蹶而 不济,身辱名败,可不惜哉!” 黄震:“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 司马光:“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黄淳耀:“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 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 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 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王夫之:“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
中文名: 李广 别名: 飞将军 国籍: 西汉 出生地: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 逝世日期: 公元前119年 职业: 前将军 主要成就: 参与平定七国之乱 率领汉军与匈奴作战
李广墓位于天水市城南石马坪。李广墓建于何时,史
无记载。 这座李广墓是衣冠冢墓,墓冢高约2米,周长26米,墓地 有高达6米的碑塔一座,塔前有祭亭三间,均为三十年代 初建造,垣墙大门额题“飞将佳城”。墓地中央是一高 约10米,周长25米左右的半球形坟堆,四周砌以青砖, 青草盖顶,庄严肃穆。墓前竖立清乾隆已未年间重建 “汉将军李广墓”和蒋中正题“汉将军李广之墓”两块 石碑。墓地祭亭门前有两匹汉代石雕骏马,造型粗犷, 风格古朴,但现已磨损残缺,略具形式了,石马坪也因 此而得名
一、身世背 景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 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出身出身高贵,名 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而卫青的出身,可谓是最低的。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史记:卫 将军骠骑列传》),卫青是私生子,少时为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因姐姐卫子夫受汉 武帝的宠幸,从而得以改变命运。但是也正是因为二人的不同出身,为他们今后的 命运沉浮埋下了伏笔。 李广画像(7张)李广出身高贵,但正因为其出身、名望、经验的累赘,使得李广出 身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泥潭。李广最大的缺点在于自负,当然,李 广的自负是有底气的,其骑术和箭术在那个时代独步天下,几次与匈奴的交战为他 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让他养成了好斗的性格。早在汉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 昆邪就曾经对景帝说李广的勇武天下无双,但总是轻易和匈奴战斗,恐怕白白折损 了这么一个栋梁,于是李广被调到中央,不再驻守边地。
二、治军作战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 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 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 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 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 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 记:李将军列传》)。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 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士兵会因松懈丧失了战斗力。从 军事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有一得一失,得在李广能让士兵乐意为他效力,失 在降低了部队的警惕性与战斗力。相较而言,失大于得,为名将所不取。不 过李广一生驰骋沙场,都靠着远远派出侦察兵,并未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 说李广数奇,还真不那么严谨。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 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只有身先士卒, 才能让部下人人争先。《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 脱险的精彩故事
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 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而且霸陵尉当时醉酒,就算语气冲撞也 只是无心之失,可就为了这件小事,李广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 将霸陵尉斩了。李将军心胸狭隘,可见一斑
解释: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 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 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 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 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 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典:《史记· 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 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 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四、“李广难封”与“卫青幸封”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人多把李广的自杀归咎于武帝的偏见与卫青的 排挤。但细想,卫青实在是冤枉。漠北决战,是汉武一朝对匈奴最大的一场战役,是武 帝的“巅峰之作”,武帝自然不会任用一个时运一向不济,曾被敌人重兵生擒而后逃脱, 征讨匈奴的斩敌数尚且达不到封侯标准,且已年过六旬的将军作前锋。而作为全军最高 统帅卫青,在生死攸关的决战前夕,他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战事的成败,如何排兵布阵 去争取胜利,让李广、赵食其做偏师,虽然路途远,可一旦得手,何尝不是大功一件? 但事实证明,李广、赵食其确实缺乏远程带兵奔袭的能力,错失了又一次封侯的机会。 在卫青、霍去病威震天下的汉武一朝,李广并没有像卫霍那样的赫赫战功,有的只是匹
夫之勇的英雄事迹,或是让匈奴迫于其名而不敢侵犯的威慑力,还有一生为国拼杀, 老来以死来向命运抗争的真性情。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在李广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
的影子,或歌或咏,也使飞将军千古留名。而作为战功卓著的卫青,出身骑奴,因裙带 关系而开始改变命运,虽然依靠裙带关系做官不是什么好事,但并不能说这种官只能贪 污腐败,寡廉少耻,或者一定就是纨绔子弟,毫无所能。汉武帝只是提供给了卫青机会, 而能否建功立业,还在于他个人的努力。正如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所载:青虽出于 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 出辄有功。所谓卫青之幸,并不在于他因外戚身份而成为朝廷重臣,而恰恰是在于他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