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上海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实践研究

近几 年 , 订单 培养 作为工 学结合、 校企合 作人 才培养模 式中的一种 主要形式被高职 院校物 流专业 广泛
采 用 。 国 内外 对 高 职物 流 管理 专业 “ 订单 式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进 行 了 大量 的实 证 研 究 , 并 取 得 了较 大 的 进 展 。 但 是 这 些 研 究 仍 局 限 于“ 订单 式” 人 才 培养 模 式 的 内 涵 问题 、 理 念 问题 、 政 策 问题 和 利 弊 分 析 等 方 面 。对 于
培养方案 。
关键词 : 物流管理; 订单 式; 评 价 中图分类号 : G 7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5 8 2 X( 2 0 1 3 ) 0 9 —0 0 9 9—0 4
“ 订 单 式” 人 才 培养 模 式是 当 今 高 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的 主 流 形 式 和 发 展 方 向 。《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革 和 发展 规 划 纲要 ( 2 0 1 0 -2 0 2 0 ) 》 指 出职 业 教 育 要 把 提 高 质 量 作 为 重 点 , 以服务为宗 旨, 以就 业 为 导 向, 推进 教 育教 学 改革 , 实行 工 学 结合 、 校企 合 作 、 顶 岗 实 习 的人 才 培养 模 式 。
高 职物流专业“ 订单式 ” 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际运行 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 , 如“ 订 单式” 人 才培养 模式如何 提高
物 流人 才 质 量 、 更 好 的 满 足企 业 需 求 、 真 正 实 现 毕业 就业 的零 对 接 , 从而实现学生 、 学校 、 企业 的三方共赢 , 大 多数 研 究 者 尚处 于盲 目和徘 徊状 态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6 —0 8
物流工程专业物流设备方向人才培养研究

ld fo
te
r
br g ht i
a c c o r
ha
to
te
i r
tic
a
在 物 流迅 速 发 展 的今 天
.
为 了使 物 流设 备 具 有 更 好 的柔
,
o f
s u
lo g is t ic
q u ip m
ta
c a
le
n
t
s
in g
d in g
o
i r gin
l
具 有 更 加 良好 的 市 场 适 应 能 力
业 的发 展 前 景 与现 实 的物 流 设 备人 才社 会 需 求 来 看
,
物流
。
各 高校 要 依 据 原 有 学 科 的 优 势 和 学 校 所 在 省 份 的 需
。
设备
”
、
“
物 流 技 术 与设 备
”
” 、
“
物 流 设 备 与 自动 化
,
”
等都 可
“ ,
形 成 自 已 鲜 明 的 物 流 设 备 人 才 培 养特 色
很 难在各 个领
“
维护 和 管理
我 国 本 科 专 业 目录 设 有 物流工 程
”
物流工 程
”
域都十分 深
如 何 恰 当地 把 相 关
。
软
”
科 学与
工
硬
”
科学
。
但 大部分 院校 的
、
专业 方 向培 养偏 向于 物 流
,
有效 结 合
点与重点
。
形 成合 理 的 专 业 方 向
该 文 从 培 养 目标
我国物流行业人才培养将面临塔基不牢风险

龙源期刊网
我国物流行业人才培养将面临塔基不牢风险作者:
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3年第02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日前在天津表示,我国物流行业需要大量一线技能人才,但物流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却与需求严重不符,这种局面亟须改变。
日前,天津市物资贸易学校召开“问计人才需求助力职教发展”校企、校校合作对接会,国内物流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5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
任豪祥在会上说,我国物流行业的一线技能岗位员工占从业人员比重为85%,需要大量的中职毕业生。
但院校的培养结构恰恰与此相反。
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应是金字塔形,塔尖为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基座上是大量的一线技能人才。
而目前,全国各类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呈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博士、硕士、中职规模小,本科和高职占了大头。
据他介绍,我国目前约有450所本科院校和923所高职院校、867所中职院校招收物流专业学生。
其中,中职院校的培养规模还不到高职的一半。
他说,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端人才,但是不要小看一线技能人才。
物流行业一线人才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一线物流业务的效率,也决定了一线操作的安全。
201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将组织行业、院校人士制定“全国物流企业岗位设置和用人能力标准”。
这个行业标准将与国际接轨,无论中职、高职还是本科、研究生教育,都将根据行业标准作出调整。
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数量少且知识结构不甚合理。
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包括物流企业 、 业物流部门、 企 色 ,在 “ 口径 、厚基础 ”上下功夫 ,培养学生扎实 的基 政府机关、科研 院所 以及少量外企。 目前 ,在我 国国内有 宽 础知识 ,并注重拓展学生知识面 ,以适应物流领域的多方 3 0多所本科院校、6 0多所高职 高专院校、1 0 0 0 0 0多所中
也 包括相 关的分析 管理技术 和方法 ,如统计 学、运筹学 、 市相继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 的支柱产业。随 管理会计等 。土木工程 系开设 的物 流课 程包括 : 口规划 着 物 流 产 业 的 发展 和物 流项 目的上 马 ,国 内 需 要大 量 的物 港
与管 理 、运 输 系统 分 析 、 智能 交通 与车 辆 系统 、道 路 网络 流专业人才。我国物流 专业教育开展 尚处于起步阶段 ,教 管理系统 、地理信息 系统等。工业工程 系开设 的课程包括 育理论和培 养模式多是 “ 摸着 石头 过河” ,培 养出的人才 运 营 规 划 与 控 制 、 工业 物 流 、库 存 系统 等 。
我 国物 流 人 才 培养 模 式及 存 在 的 问题
我 国物 流人 才培 养模 式
自2 0世 纪 8 O年代 物流 概 念 引入 我 国 以来 ,我 国物 流 发与使 用。其中商学 院设 置的物流管理 专业强调供 应链管 产 业 发 展 迅 猛 ,物 流 业 作 为 社 会 经济 的第 三 大 利 润 源 ,正 理 ,课 程包括供 应链 管理 技术和应 用、供应链 物流战略 , 日益成 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广东 、天津 、河 南等省
L gsisi o it 现代物流 c
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尹 立新 / 文
天津港物流产业现状发展对策论文

天津港物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摘要:天津港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正逐步成为我国综合运输枢纽,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本文分析天津港物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天津港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关键词:天津港物流产业港口经济天津港是我国华北、西北和京津地区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也是亚欧大陆桥最短的东端起点。
京哈、京沪、京津三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并外接多条铁路干线与全国铁路联网。
2006年国务院提出发展滨海新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系统,提升地区经济综合实力。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促使天津港正在逐渐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大型港口。
一、天津港物流产业现状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天津港的港口生产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滨海新区政府对港口物流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以现代物流为突破口,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思路。
天津港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外航运市场需求持续下降的形势下,紧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不断加快国内物流节点建设,初步建立起覆盖内陆地区的物流网络。
重点发展集装箱业务,与中远、中海集团合作开通了天津-上海的内贸快速航线、天津-广州的内贸精品航线,在内贸集装箱运输上实现了近三成的增长。
近年来,天津港大力完善港口功能,重点发展物流产业,对全港物流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特别是在南疆散货物流中心成立了集交易、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物流综合服务四大功能的散货交易市场。
09年天津港加快大型化、专业化泊位的建设,30万吨原油码头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新增原油吞吐能力2000万吨;欧亚集装箱码头已完工,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170万标准箱;北港池杂货码头两个四万吨级泊位已竣工试投产,整体工程2010年完工后将新增杂货吞吐能力1100百万吨,将成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杂货码头。
天津物流发展分析

天津物流发展分析一.发展环境分析天津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有超过1000万人居住和生活在这一地区,市中心距北京137公里,是著名的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
它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近代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我国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
作为拥有中国第四大工业基地和第三大外贸港口的大都市。
从地理上看,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北与首都北京毗邻,距北京120公里,是拱卫京畿的要地和门户。
东、西、南分别与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沧州地区接壤。
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天津海陆空交通便捷,铁路、公路四通八达。
天津建城设卫之前,天津港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内河港口。
1860年,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长期以来,天津港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是连接亚欧大陆桥距离最近的东部起点。
2008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55亿吨,位居世界港口第5位,其中外贸1.82亿吨,内贸1.73亿吨。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50万标准箱,位居世界港口第14位。
2009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8亿吨,继续位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全球第五,集装箱完成870万标准箱,两项指标分别同比增长6.7%和2.4%;内外贸均同比增长5%以上。
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作为天津港保税区的扩展区,一期规划占地面积23.5平方公里。
按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大力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立足行业引领,突出产业聚集,积极为“三北”地区企业设立出口加工和物流基地创造条件,努力构建与“三北”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双赢的发展格局。
经过近几年的投资和建设,天津市铁路和公路交通设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天津铁路枢纽内现有5条干线,24个车站,14个货场,年发送货物2000万吨,到达7000万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2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2号](https://img.taocdn.com/s3/m/cff9f91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5.png)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2号)各高等学校: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44号)精神,我委组织开展了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
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和我委审核,现同意复旦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FD)的系统建构》等200项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并资助每项项目经费5万元。
请各高校加强管理,认真组织实施,按时结题。
我委将于2012年9月进行项目验收。
附件: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附件: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学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负责人复旦大学1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FD)的系统建构陆昉复旦大学2药学创新性实验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侯爱君复旦大学3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外延拓展郁秀兰复旦大学4核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张雪梅复旦大学5“三维五化双主体互动式”《创新与创业》教学模式宁钟复旦大学6创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提升学生科研素质殷莲华复旦大学7卓越工程教育--复旦微电子专业教育特色的挖掘和拓展周嘉复旦大学8“现代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谢锡麟复旦大学9实验教学中的科研元素与创造性训练张新夷复旦大学10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理念与实践王德峰复旦大学11立足基础、着眼能力--建设进阶型有机化学实践课程体系高翔上海交通大学12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郑益慧上海交通大学13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震上海交通大学14研究性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胡开宝上海交通大学15交叉融合体验自主探索大电类培养新模式俞勇上海交通大学16传播系“教学”“实践”双平台课改模式研究薛可上海交通大学17基于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涵建设张峰上海交通大学18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问题研究与实践王敏上海交通大学19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高捷上海交通大学20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资源优化配置改革研究与实践江志斌上海交通大学21规则与善治:沟通个人与社会的通识教育徐向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2基于能力培养的卓越医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张艳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3国际化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章雅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4医学生数字化医院信息技能培养新模式的探索陆斌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5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和管理体系建设梅文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6口腔医学模块式课程体系改革评价研究张建中同济大学27加强数学基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蒋凤瑛同济大学28理工融合与教研创新一体化环境实验教学体系徐竟成同济大学29同济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王晓国同济大学30卓越汽车预备工程师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吴志军同济大学31基于产学研用的软件工程本科教学体系与实践江建慧同济大学32“卓越计划”下的建筑、规划、景观本科教学体系重构黄一如同济大学33卓越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徐国彤同济大学34构建理工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平台龚沛曾同济大学35力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课程体系建设郑百林同济大学36师生团队研制小飞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沈海军华东师范大学37基于“卓越教师”定位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陆靖华东师范大学38基于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戴立益华东师范大学39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郑祥民华东师范大学40思政课有效促进免费师范生树立终身从教信念研究宋进华东师范大学41多层次多维度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朱惠彪华东师范大学42社会历史调查与史学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沐涛华东师范大学43体育艺术顶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周燕华东师范大学44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庄辉明华东师范大学45因应学科发展,拓展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王希华华东理工大学46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涂善东华东理工大学47专业新培养模式的探索--按需培养,分类施教赫崇衡华东理工大学48化学类专业创新型实验建设孙学芹华东理工大学49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电类课程教学新模式与新手段探索林家骏华东理工大学50强化工程教育内涵,奠定国家重点专业基础唐颂超华东理工大学51上海高校全英语课程评价孙济庆华东理工大学52青年师资教学培训基地的建设乐清华华东理工大学53实施质量工程,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黑恩成华东理工大学54教学科研互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黄婕上海外国语大学55育人为本、质量为先、能力为重--基础法语教学改革曹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56英语专业高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查明建上海外国语大学57应用经济学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杨力上海外国语大学58外语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赵美娟上海外国语大学59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冯庆华上海外国语大学60公共关系学专业的教学标准研究与实施吴友富东华大学61“三位一体”创新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俊东华大学62国际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何瑾馨东华大学63电气信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仇润鹤东华大学64产学研合作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周亚素东华大学65高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吴良东华大学66面向高校师生发展的E-learning建设与研究刘建平上海财经大学67主动创新导向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陈信元上海财经大学68以“金融实验班”为载体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赵晓菊上海财经大学69卓越财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郑少华上海财经大学70构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体系研究何玉长上海海事大学71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类本科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郑苏上海海事大学72高端航运服务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曲林迟上海海事大学73上海海事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张秋荣上海海事大学74基于远洋实习船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肖英杰上海海事大学75面向港航业的物流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建设沙梅上海海事大学76航海心理研究与教学实践俞平上海音乐学院77音乐学写作教学改革及相关问题研究韩锺恩上海音乐学院78上海音乐学院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刘晶上海戏剧学院79上海戏剧学院工作室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80“四维一体”复合型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卢昂上海体育学院81体育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吴瑛上海体育学院82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过程一体化的开发研究韩冬上海体育学院8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王兴上海体育学院84媒介融合时代体育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肖焕禹上海体育学院85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教师团队建设研究陈锡尧华东政法学院86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何勤华华东政法学院87侦查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与完善杨正鸣华东政法学院88国际争端解决模拟竞赛课程化建设刘宁元华东政法学院89刑法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实践刘宪权华东政法学院90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研究范玉吉上海海洋大学91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平瑛上海海洋大学92传承与创新-依托实验中心培养新型水族人才江敏上海海洋大学93电子政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设计杨杨上海海洋大学94产学合作培养我国远洋渔业紧缺人才宋利明上海海洋大学95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周应祺上海海洋大学96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与运作机制研究陈慧上海海洋大学97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许四杰上海电力学院98基于两“园”对接、三“堂”互动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潘卫国上海电力学院99新形势下电力特色专业教学标准的探索与实践李东东上海电力学院100热能动力专业重能力强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任建兴上海电力学院101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雷景生上海电力学院102产学研结合建设涉电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施泉生上海电力学院103材料化学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徐群杰上海电力学院104以强化实践与创新为特色的电力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符杨上海电力学院105教学科研相长的热能动力工程教学团队的构建吴江上海大学106通识教育背景下新生研讨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陈方泉上海大学107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鲁雄刚上海大学108探索基于产学研的卓越计划培养体系彭章友上海大学109卓越计划推进中的过程管理与制度建设赵翠莲上海大学110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实验创新平台的构建华子义上海大学111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张丹华上海大学112通识教育理工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盛万成上海大学113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连接模式研究李梁上海大学114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创新体系朱怀亮上海大学115大类通识改革中的文基班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曾军上海大学116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查灿长上海中医药大学117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策略优化之研究叶进上海中医药大学118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张伟荣上海中医药大学119中医院校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丁年青上海中医药大学120基于中英合作办学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陶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121融合中医人文特色护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张翠娣上海中医药大学122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国际化研究沈雪勇上海中医药大学123体现默会认知与知识整合的中医教学新策略徐平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24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合作发展研究与实践林勋秦虎上海中医药大学125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实践与研究魏建平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社区实践课程与教学基地标准研究舒勤上海师范大学127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李利珍上海师范大学128学前教育专业结构化实践教学教程体系制订高湘萍上海师范大学129影视专业综合创作实践齐青上海师范大学130地理专业基础课程“两步骤”实践教学优化组合研究胡小猛上海师范大学131情景探索式主导的金融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茆训诚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研究与实践朱立新上海师范大学133金融应用创新技能培养的实验教学标准研究王周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4耦合条件下“意会信息”传递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周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5全方位、立体化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杨晓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6ERP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郭新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7资产评估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应尚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葛丽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9基于国际认证视角的卓越商科人才培养研究宋彩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0旅游管理(邮轮经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吴明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1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2汽车电子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张莉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3“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石明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卓越教育的工程实训平台功能创新与实践余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5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赵德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6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研究XXX明上海理工大学147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陈敬良上海理工大学148产学研合作共建制造业创新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丁晓东上海理工大学149光电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郝润科上海理工大学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黄晨上海理工大学151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张振东上海理工大学152跨学科通识教育平台式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魏景赋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53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杨坚争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4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平台徐家跃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5基于培养机制创新的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改革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6应用型卓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魏拴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7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改革徐瑞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8“数控设备故障诊断及高端技术维护应用型人才培养”张锁怀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9具有行业应用特色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的研究李晓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0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型”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娄斌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三维融合实践创新教学改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2机器人创新项目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马文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3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魏文静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4应用型本科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常小勇上海金融学院165基于CO-OP的本科应用型金融人才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刘玉平上海金融学院166人才培养创新考核方法研究汪宜丹上海金融学院167基于教学技能提升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上海金融学院168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金融会计人才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姜雅净上海金融学院169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研究与实践张慧文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0基于素质教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邵瑞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1基于个性发展的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赵迎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2以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资产评估实验教学创新研究郭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3“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基于财经类人才培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4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刘永琴上海商学院175基于流通现代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与实践胡巧多上海商学院176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姜红上海商学院177地方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冯伟国上海电机学院178校企共建:技术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杨若凡上海电机学院179基于卓越计划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上海电机学院180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制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李荣斌上海电机学院181技术本科工科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赵朝会上海政法学院182上政“3·4·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金国华上海政法学院183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184政法类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徐征上海杉达学院185普通高校英语本科跨学科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上海杉达学院186电子商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朱志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187基于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学分制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叶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188艺术教育公共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许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189上海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传兴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190基于语料库运用的高年级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张定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191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孙有望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192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工程训练教改研究与实践吴国兴上海建桥学院193计算机类专业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刘锦高上海建桥学院194产学研一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尹卫华上海海关学院195我国海关税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九领第二军医大学196医学本科形态功能学“联席授课”教学模式探索沈胜娟第二军医大学197药学专业多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鲁莹第二军医大学198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刘勤勇第二军医大学199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鲁娟第二军医大学200《航海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沈兴华——结束——。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具有一 定的物流系统分析及规划设计、物流工程技术与装备应用、企业生产及物料需求控制、物流及供应 链运作管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等核心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 能力,能够在物流管理及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制造业和商业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应用实
3.物流管理专业坚持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精 细剥离为专业理论及思想和专业分析方法的课程教授,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综合应用的校企结合的 实验实践课程及知识应用实践工作坊。自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以校级的通识教育和院级物流管理与 工程学科基础课为主,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自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以院级物流管 理与工程学科必修课为主,系统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 态;自第六学期至第七学期以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培养学生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 和规划,具备物流管理应用程序操作能力。第八学期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最终检验学生的 学习能力和成果是否达到了专业培养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上海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一、天津大学物流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工学学士)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加工制造类企业和物流服务企业,培养具有管理科学、经济学和相关工程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级复合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才。
强调培养学生用工程的方法解决生产和经济系统中的资源优化配置、生产与物流系统规划、以及生产与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等问题的能力。
教学计划面向国内外制造和物流企业需求,学生毕业后可就职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各类加工制造类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部门、物流园区、各类物流企业、大型商贸公司、进出口代理公司、以及管理咨询公司和物流信息技术公司,从事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各职能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及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业务相关的运营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实际操作等工作;也可就职于科技院所、大专院校及其它与物流相关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专业教育等工作。
培养方案主修课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生产与运营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库存与仓储管理、国际商务、运输管理理论与实务、物流服务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财务管理、产业组织理论等。
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天津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现有14位教师,包括2位教授/博士生导师、9位副教授(8位硕士生导师)和2位讲师。
现有教师中的8位教师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所有教师均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
培养评价体系二、南开大学物流管理培养目标1. 在本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基本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
3.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并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见解的创新能力。
4.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以及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
培养掌握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主要技术、方法,熟悉物流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观察、研究、分析、解决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物流企业管理和工商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系统分析与优化的综合能力,具备较强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南开大学物流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南开大学的物流学科在全国位居前列,在全球业界也有着较高的影响。
)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践教学内容)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与作业管理、物流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商品学、市场营销学、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配送与配送中心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物流外包与第三方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物流调研与方案设计、财务管理、数据库系统与管理、国际物流、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
(至今,物流管理专业已经与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天保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安得物流公司天津分公司、安达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天津危险化学品流通协会等多家企业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将前往多家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
)教学方式教师队伍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该系拥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截至2007年5月,该系共有专职教师13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100%,其中教授4人(包括博导3人),副教授9人。
已具备博士学位或从事过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有8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2人。
培养评价体系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修满所规定的学分后,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专业物流公司中的物流系统战略规划、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系统管理、物流系统实现与维护、专业物流服务的管理及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与评价等实务性较强的工作。
三、天津商业大学物流管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营销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物流管理能力的,突出低温物流与区域物流特色,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物流业务、管理及科研的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方案专业以商业物流和区域物流为特色,培养懂得物流技术、了解物流经济和掌握物流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成绩优异者(雅思成绩6分是必要条件),第4年可选拔进入“3+1+1”模式,赴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索尔福德商学院研读商业管理第二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即:在天津商业大学上3年,成绩优异且雅思成绩达到6分,送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索尔福德商学院学习1年商业管理或商科的其他专业(学费约9000英镑),同时远程完成天津商业大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将获得中英各自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如果想继续深造,再在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索尔福德商学院读1年硕士课程,可获得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索尔福德商学院颁发的硕士学位。
进入本项目的学生,赴英后,第1年可获得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索尔福德商学院学费10%的优惠(约13500元RBM),第2年获得学费的20%的优惠(约27000元RBM)。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践教学内容)主干学科: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物流学主干课程:物流学、运输经济与技术、物流设施与设备(双语)、工业工程、仓储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多式联运、商业采购与销售、交通港站与枢纽(双语)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实验课与上机模拟2、认识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教学方式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8名(包括2名外教),其中博士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培养评价体系(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要求学生学习物流技术、经济及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物流技术、技巧与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学生本科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分析和解决物流问题的基本能力;2、熟悉物流的业务流程、技术环节与物流管理中常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3、了解我国物流产业的方针、政策、法规及发达国家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国际惯例与规则,了解物流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四、上海交通大学物流管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理论,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能力,能在各种类型企业、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高级管理人才,同时又能从事物流咨询、物流系统设计、物流管理与决策的高级专业型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熟悉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系统的基本活动,能进行物流战略规划、物流业务模式和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具有分析与解决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五年。
学生修完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取得规定的学分,德、智、体考核合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践教学内容)进出口业务、国际物流管理、会计学、宏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现代管理学、现代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
教学方式教师队伍教授6人(季建华、陈俊芳、吴迪、徐丽群、董明、蒋炜),副教授2人(任建标、邵晓峰),讲师5人(王蓉、黄培、刘少轩、荣鹰、赵文辉)。
培养评价体系(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如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2、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与方法;3、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5、熟悉我国物流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物流管理的惯例与法规;6、了解国际物流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五、上海商学院物流管理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物流法规和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物流运作惯例,具备物流现场管理、系统整合与规划、物流产品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政府机构、教育组织、物流服务机构从事物流运作规划、物流现场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工作。
培养方案学制:基本学制四年,学习年限可为三至六年学分要求:总学分166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8学分校内通识课9学分专业必修课40学分专业选修课24学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25学分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践教学内容)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物流学概论、库存管理、运筹学、供应链管理。
主要实践环节1.军事训练:2学分,在第1学期进行。
2.形势与政策:2学分,1-6学期安排,每学期6学时,共36学时。
3.社会调查:1学分,利用第二、第四、第六学期暑期安排3次社会调查与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分别为2周,内容为社会调查与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并将实践过程登录《上海商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记录》内。
4.普适公共实验:2学分,安排在第4、5学期。
每学期选择一个1学分的普适公共实验项目。
5.学年论文(课程设计):2学分,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关学生学年论文,提交学年论文。
安排在第五学期6.专业实习:4学分,分别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安排8周的专业实习,并提交实习报告。
第六学期的专业实习内容为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内容包括:购销管理、信息管理和企业运营管理。
第七学期的专业实习指导学生学会建立简单的商业决策和分析模型,提交一份建模报告。
7.毕业实习:4学分,第八学期安排8周毕业实习并提交实习报告。
8.毕业实习:4学分,第八学期安排8周毕业实习并提交实习报告。
课程与学时安排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培养评价体系(培养要求)本专业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基本业务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具有对物流业务的认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物流管理各环节的实际运作能力,以及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物流管理的理论和知识,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律,具有较高综合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了解本学科和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