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

合集下载

清朝前期实行的“地丁合一”与明朝的“一条鞭法”之间的联系

清朝前期实行的“地丁合一”与明朝的“一条鞭法”之间的联系

清朝前期实行的“地丁合一”与明朝的“一条鞭法”之间的联系清朝前期的税收,除盐、酒、茶、关税等各种杂税以外,主要是田赋收入。

在田赋中,又以地丁占极大比重。

地丁包括地赋与丁银在内。

丁银的课征,决定于人口。

康熙年间,人口增加虽然超过耕地增加的速度,但是因为难于清查,所以人丁之税反见减少。

为了保证税收稳定,公元1712年皇帝诏谕,计征丁银以康熙五十年人口数定为常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人口和丁银都固定了下来,这其实是为了防止农民因不堪苛税逃跑而采取的一种保障收入的措施。

丁银一经固定,就为“摊丁人地”,即将丁银摊入地赋内合并征收提供了条件。

康熙五十五年,首先在广东实行地丁合一税制;雍正时期,继续扩大到直隶、山东等省;到了乾隆时期,便普遍在全国推行开来。

丁银摊入地赋,其数额因各地原征丁银基数不同而各异。

较多的如直隶省,为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七厘;较少的如江苏、安徽,为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一厘一毫至二分二厘九毫。

丁银摊入地赋以后.表面上虽说不再加赋,实际上税赋却仍然有增无已。

因为清朝的地丁‘合一,是规定折银征收的。

由于银的成色不同,为使上缴的税银成色统一,需要加工熔铸。

于是在正税之外,规定要加征耗羡,重者好几钱,轻者一钱多。

此外,一遇公事,还要另行加派各种附加,名目繁多。

朝廷对各种加征禁之不能,就采取限制的方法;限之不能,就正式下令承认。

承认以后,要全数归于国库。

而地方为了谋取收入,又行私征。

如此反复,人民沉重的负担仍然不能缓解。

清朝的地丁合一,实际上是对明朝一条鞭法的继承与发展。

一条鞭法将原有的正附税收合并为一体,全部按田亩计征。

而地丁合一则将一条鞭法以后所发生的一些正附税收再行合并,仍然实行按田亩计算征收。

所不同的在于一条鞭法是按支出需要摊派,地丁两项常有变动,因此不能彻底合一;而清朝的地赋,如民田原来规定每亩一般是征收三升三合五勺,重者为八升五合五勺,比较固定。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思想源泉。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治: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 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通,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史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 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 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永乐大典》
清乾隆
《四库全书》
地位(意义) 古代医药学巨著 古代农学巨著 古代工艺学总结 古代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西方科技知识得到传播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给科技的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国家的统一和 社会稳定提供了社会条件。 教育:教育不断地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对外关系: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
(3)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 逆色彩。
二、理学嬗变与启蒙新声——明清的思想
2、李贽的思想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
岂其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表现:
1、手工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一、经济发展与艰难转型——明清的经济 3、商业领域的新气象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教案1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教案1

第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学习目标】:学习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的建筑成就;掌握《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内容及价值;懂得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重点:明长城;明北京城及其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难点:为何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明长城和北京故宫()、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约千米()、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组成。

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群。

、《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朝代:明朝成就: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价值:该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西方国家称它为“东方医学巨典”。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价值:被誉为“中国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内容:详尽的记述了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和生产过程,还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的生产面貌。

()、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明朝时,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依然处于世界前列。

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二、合作探究:、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天工开物》是一部以什么内容为主的书籍?为什么读书人把它弃掷案头?三、巩固训练:、明长城东西起止地点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西起临洮,东到山海关、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沈阳故宫、北京故宫、万里长城、避暑山庄、被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药物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被誉为“中国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周髀算经》、《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下列医学著作出现的时间顺序是()①《千金方》②《本草纲目》③《伤寒杂病论》、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③①②。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一、选择题1.“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短兵相接的年月/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壁垒/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和辨析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八达岭”“抵御外敌入侵”。

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八达岭长城是长城的一段,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进犯。

故选D。

2.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C.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 300千米。

3.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据下图判断,该长城修筑于(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御蒙古族和女真族而修建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4.明长城蜿蜒六千余千米,气势宏伟。

明朝修建长城主要是为了(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明朝修筑万里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蒙古族的侵扰。

【知识拓展】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秦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

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全长为六千多千米的长城,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5.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北京城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在原有基础上修建的(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建,营造了新的北京城。

6.一个时代的著名建筑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形象。

以下属于我国现存的保留最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是(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一、教学课题: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二、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经济的新变化与思想文化新变化之间的联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对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方面出现的新现象进行梳理,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相结合认识明清时期经济上出现的新变化,初步培养图文互证的历史意识。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中西对比,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落后,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往往与危机并存,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重点: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思想、科技领域的新变化及原因;明至清中叶面临的危机。

四、教学方法:史料研习法、自组学习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前几年有一句诗很火。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道出了人们对于江南美景的喜爱。

事实上,一千多年前的江南,已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全国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缩影与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立足江南,从明至清中叶不同的人物的视角出发,来看这一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变化。

一、忆盛世繁华——看时代进步曙光视角一从明朝江阴文人李诩笔记看农业领域的新现象李诩是明朝中期常州府江阴人,代表作是《戒庵老人漫笔》。

请同学们思考,戒庵老人漫笔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可以作为研究明朝经济的几手史料?答案:文献史料,一手史料。

【方法指导】史料的类型与价值1.按载体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

2.按学术价值分类:(1)第一手史料:强调当时、当事,直接反映研究对象,学术价值较高。

(2)第二手史料:时代久远,后人研究,间接反映研究对象,学术价值偏低。

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2、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清朝比明朝进步(见探究) 3、 其它(见全品)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明 朝 的 统 治
特点及原因:承古萌新 (见课本、见全品)
成就:( 见全品)
思考: 1、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本质上的差异、原因 答:差异: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等生 产发展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取传统 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 学家的研究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且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 (1)社会经济方面:西方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下,资本主义 产生并得到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而中国封 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原 因 (2)政治方面:中国的封建专制极力限制和阻挠资本主义 发展。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制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诞生、 推广和应用,闭关政策障碍了中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而西 方的专制王权则是站在了资本主义势力一边,奉行重商主义, 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
中央机构的演变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加大皇权)
清 朝 的 统 治 (
设内阁 置六部 强 化 君 主 专 制 君主权力 逐步加强 保留议政王 大臣会议 (实权) (清初) 设立南书房 (康熙) 设军机处(顶峰) (雍正)
AD1644-----AD1840
AD1368----AD1840
AD1368----AD1840
年 )
年 ) 时 期
经过:陕北起义:1627年 王二首义
张献忠先后起义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原因 明 朝 的 统 治 ( 进军河南:1640年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农 民 灭亡 战 争 攻占襄阳:1643年 建立政权 、结束流动作战

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和思想解放

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和思想解放

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和思想解放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以辛亥革命为界限,主要涵盖了明朝末年、清朝建立以及前期的清朝。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这种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思想界的创新和解放。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和思想解放。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内外患乱、民生凋敝,社会环境十分恶劣。

随着清朝的建立,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清朝内部依旧存在许多隐患,民不聊生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这种社会背景自然会对思想界的创新和解放产生影响。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明末清初,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系列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学的变革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但是在明末清初,儒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如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论”的思想,主张良知是人内在的道德本质,只要开发良知就能够达到心与道的一致。

这种思想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儒学观念,强调了个体内在的力量,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2. 科技的发展明末清初,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种发展也促进了一系列的思想创新。

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发明了天文仪器——“徐光启日晷”,清代科学家沈括也创造了仪器制造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中国重新开始关注科技发展,也给未来的思想创新提供了契机。

3. 文学的多样性明末清初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都出现了多样性。

如明代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主题多样、意境深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在清朝,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如袁枚的小说,以及红楼梦等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三、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除了思想的创新,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一些思想解放的现象,这种解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元代文艺复兴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接受西方文化的思想。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4讲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4讲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 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
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
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 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 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1 2 变式训练 3
2.(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
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高考能力要求 调动和运用知识: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是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明中后期让宦 官读书识字,是因为皇帝需要用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朝对太监识字态度的变 化,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1 2 变式训练 3
1 2 变式训练 3
认知深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科技的 进步。 2、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了中 外的正当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吸 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3、八股取士。
课堂评研
谢谢!
欢迎批评指导!
• 提示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应星说:“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 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材料二 综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就 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 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 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 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 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不能不是一 个极大的悲剧。——《中西500年对比》 • 提示二:从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分 析。
请同学们小组 合作,交流前 置作业,完成 感知历史。
• 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能不能给大家展
示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 知识结构 建筑 长城和北京故宫 科学巨著 《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
仔细阅读课文,结合你所了解的 宋元时期主要科技成就,你能不 能谈一谈明朝和清朝前期科技成 就有哪一些特点?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技特点
1技在明朝依然处于世界前列,但 自清代前期,我国的科技发展逐渐陷入 停滞。
李约瑟是英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史专家,曾花费 数十年时间,精心编写了享誉世界的多卷本 《中国科技史》。在该著作中,李约瑟提出这 样一个问题:自公元前2世纪至15世纪,中国 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 科学和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诞生在刚 刚摆脱中世纪黑暗的欧洲? •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仔细阅读提示, 认真思考,你能试着解答这一难题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